辉煌大邑商——殷墟我向往已久

军南微信

<p class="ql-block">  商朝一个遥远的时代,大邑商一座远古的都城。这个朝代有着丰富灿烂的文明,是世界屈指可数的古老文明之一。《诗经》里这样描述商朝国都的繁华兴盛:“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史记.殷本纪》用2000多字叙述殷商王朝的真实存在与辉煌……。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使这个盛世王朝开始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一片甲骨惊天下,蕞尔一邑震寰宇。从司母戊鼎出土,到妇好墓的发现,还有15万片甲骨刻辞的重见天日,殷商文明,光耀千秋,为世人所瞩目。安阳,这座神奇而魅力无穷、古老而富有活力的城池,拥有许多“之最”和“第一”。她在华夏儿女的心中无与伦比的神圣,在这里触摸古老文明的脉动,知我来处,走向远方,迈向辉煌。</p><p class="ql-block"> 走进殷墟博物馆,饱览3000多年前大邑商的盛世空前——繁华的都市政治生活、青铜冶炼业的兴旺发达、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商代文化,如此宏阔,让人震撼。这里出土的每一件文物都直接见证了这个伟大的时代,成为寻绎中国思想文化之渊薮、探索中国精神信仰的源起。</p><p class="ql-block"> 殷墟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2006年7月13日,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把殷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安阳殷墟,以她亘古不变的魅力与活力,在世界文明史中独占鳌头,她是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实证,她是中华文明的“原点”、华夏文脉的起始。</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领成汤率领各方国联军以摧古拉朽之势推翻夏王朝的统治,建立起中国史上第二个王朝——商王朝,也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献记载的朝代,商朝经十七代三十一王,历1554年,成为中国历史上“顺天应人,革故鼎新”的肇始。商朝青铜文明达到顶峰。都城建设择中建都、择中立宫的理念及中轴对称思想,从早期郑州商城,到中期的小双桥遗址,直到晚期的殷墟一以贯之,影响深远;从沉寂黄土的商朝宫殿到秦代的阿房宫、汉代的未央宫、唐代的大明宫,再到明清的紫禁城,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甲骨文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真正的中华基因,大一统中国的重要维系。</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图出自《史记》,是商都五迁示意图:「汤自南亳迁西亳,仲丁迁傲,河亶甲居相,祖乙居耿,亳,是五迁也。 」</p><p class="ql-block">汤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市) - 仲丁迁都于隞(这个字也作嚣,同音,今河南荥阳北敖山南) - 河亶甲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市西) - 祖乙迁都于邢((gěng亦作“耿”,同音,今河北邢台) - 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 - 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p> <p class="ql-block">  ☆ 殷墟博物馆一楼大厅,正面墙壁上镶嵌着篆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九个大字,特别醒目,让人惊叹。此语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月牙山人对曰:“彼月异,月月异,再月异。”横批:“日新月异。”商代成汤王视此语为箴言,镌刻在他使用的洗澡盆上,本来是说洗澡的事情: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净,这样一天一天做下去,人人都要坚持。进而引申出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倡导和鼓舞商民作新民,发展、图新、进取。《礼记.儒行》言“澡身而浴德”,毛泽东主席说“加强思想革命化”,都是这重意思。《礼记.大学》赞美商汤王品德高尚事事都追求完美,“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p> <p class="ql-block">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给安阳殷墟的《世界遗产名录》证书。</p> <p class="ql-block">  ☆精妙绝伦、气势磅礴的商代文物,诉说着辉煌灿烂的商代文明。尤其是商代的青铜器更显技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  ☆父戊宁止方鼎(1990年殷墟郭家庄160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用青铜铸造的黄钟大吕代表了个人和家国的莫大荣耀与威严,殷商王室和贵族祈望这份荣耀能像这铸造的吉金丰碑永固。</p> <p class="ql-block">  ☆铜手(2001年出土于殷墟花园庄东地M54)。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假手,它还原了商代工匠高超的铸造工艺和巧妙的构思设计。</p> <p class="ql-block">  ☆司母辛方鼎(1976年出土于殷墟妇好墓)。传说大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铸鼎于荆山下,各象九州物,是一匡诸侯,统治中原的夏王朝立国标志。之后,每一次王朝更迭,九鼎便随之易手: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p> <p class="ql-block">  ☆提梁卣(2008年出土于殷墟刘家庄北地326号窖藏坑)</p> <p class="ql-block">  ☆鸮卣</p> <p class="ql-block">  ☆亚长方斝(殷墟花园庄东地54号墓)</p> <p class="ql-block">  ☆亚长钺(殷墟花园庄东地54号墓一一亚长墓)</p> <p class="ql-block">  ☆铜铙(1990年出土于殷墟郭家庄160号墓)</p> <p class="ql-block">  ☆亚长铜觥</p> <p class="ql-block">  ☆亚长铜盂</p> <p class="ql-block">☆青铜甗(yan):公元前1600一前1046年;殷墟刘家庄北m1046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铃首锥状器</p> <p class="ql-block">  ☆青铜兽首刀</p> <p class="ql-block">  ☆铜龙角鸟尊</p> <p class="ql-block">  ☆虎食人铜卣</p> <p class="ql-block">  ☆铜双羊尊</p> <p class="ql-block">  ☆铜鸟纽觥</p> <p class="ql-block">  ☆铜鸮尊</p> <p class="ql-block">  ☆小臣艅铜犀尊</p> <p class="ql-block">  ☆铜方彝</p> <p class="ql-block">  ☆铜雕色器</p> <p class="ql-block">  ☆铜权杖</p> <p class="ql-block">  ☆陶器是殷墟出土数量最多的文物,有胎质坚硬洁净美观的白陶,泥质灰陶、红陶,夹砂灰陶。</p> <p class="ql-block">  ☆白陶豆(2021年出土于大司空H1974):白陶洁白美观、质地坚硬,成为殷商先民钟情的圣洁器物,比肩青铜器的礼仪用器。</p> <p class="ql-block">  ☆陶人头(殷墟孝民屯M9墓出土):作为一件艺术品,无疑是商族人对自身形象的描绘,额头宽平、浓眉大眼、面颊丰润、鼻梁宽阔、嘴唇饱满,是商族人的真实容貌。如今,这位商代的“美男子”依旧默默地陈列在殷墟博物馆内,向世人诉说着他与大邑商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硬陶瓿(bu):驻足在它的面前,仿若瞥见勤劳智慧的殷商工匠精心设计制作陶器的忙碌场景,每一件白陶器皿都重现出制陶工艺的魅力,更为我们展现出考古学家求索古今的不懈与坚守精神。</p> <p class="ql-block">  ☆陶尊(1972年出土于小屯西地T32⑥A)</p> <p class="ql-block">  ☆陶壶(1973年出土于大司空H40墓)</p> <p class="ql-block">  ☆商代除了以青铜器鼎为代表的食具之外,更有数量可观的陶器如罍(lei)、鬲(丨i)、簋(gui)、豆等。民以食为天,商代先民饮食种类和烹制方法十分丰富。据传商朝名相伊尹曾用烹饪之术向国君汤王讲述治国之道。</p> <p class="ql-block">  ☆《庄子》中有一句话:“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从商代的青铜器、陶器、玉器,到甲骨文字的创造,结束了结绳记事、石器时代的漫长历史,标志着生态文明意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逐渐萌芽、生长、成熟。</p> <p class="ql-block">  ☆《诗经.商颂》中用“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寥寥数语,为世人讲述了一段幽远而又饱含深意的神化了的古老故事。</p> <p class="ql-block">  ☆《史记.殷本纪》记载:“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早在尧舜时候,黄河中游的有娀(song)氏母系部落,春暖花开时节,人们都要到河边洗去漫长冬季里的尘垢。一天,帝喾次妃有娀氏部落的女儿简狄正在沐浴时,看见一只春燕在树丛里嬎了个又圆又白的蛋。她非常惊喜,立即跑去把这个象征吉祥的鸟蛋吞了下去。过了一段时日,简狄竟然生了一个可爱的男孩,族人给他取名“契”。契长大后成为这个氏族部落的第一个男性首领。大禹将商地赐予契,把鸟作为图腾,这便是商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玉鸟:鸟是殷商先民的图腾,在当时极受人们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  ☆玉鸟。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鹊桥相会,天女散花,夸父逐日……数不尽的神话传说都是和飞天梦想有关,浩瀚宇宙,璀璨星汉,我们的先人借助想象的翅膀,把梦想寄托在美丽的神话和传说中。</p> <p class="ql-block">  ☆玉燕:燕燕于飞,和鸣锵锵。甲骨卜辞记载商王询问高祖王亥的故事。《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作为商的高祖与鸟有密切关系,佐证商人确以玄鸟作为图腾。巜毛传》对巜诗经.玄鸟》释为:“玄鸟,鳦也,又名燕,音乙。”由此可见,玄鸟即是燕子。</p> <p class="ql-block">  ☆玉援铜内戈. 1996年出土于殷墟刘家庄北地;玉援铜内矛(铜骹)1977年出土于殷墟大司空村25号墓,是一件难得的商代青铜与玉器的合成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  ☆ 商代玉器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玉汝于成。玉器在商代文化中,有其特殊的社会功能和属性,它不同于陶器、石器这些器皿,它是一种不可让与的物品,是人在社会群体中身份、地位的象征。不同的玉器,用在不同的场合,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宗教与精神信仰。</p> <p class="ql-block">  ☆玉鳄鱼</p> <p class="ql-block">  ☆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清内阁大库档案学,是中国近现代“四大显学”。自1899年至今,诸多学者潜心研究,著作颇丰。</p> <p class="ql-block">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商甲骨刻辞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中国最早的图书馆”,“世界上最早的档案馆”。甲骨刻辞清晰地记录了殷商君王、尤其是有为君王商高宗武丁治下“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盛世的兰台金匮,成为后世回望华夏悠悠历史的最宝贵的民族记忆。</p> <p class="ql-block">  ☆甲骨文,这些或刻或写的文字记载着殷商占卜中关乎家国命运的大事记、答案和结果,记载着一个奇诡灿烂的古中国,构建起了最初的文化基因。甲骨刻辞,在那个时代的种种仪式之后,被刻意埋入土中,又在风雨飘摇的时刻让这一块块甲骨重见天日,世界为之瞠目,中国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更让后世开悟:这古老而伟大的文明一直赓续!一睹大殷商神采与风骨,中华儿女底气十足,鼓舞着今天的人们满怀信心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勇往直前。</p> <p class="ql-block">  ☆这片甲骨清晰地刻记着“子央坠车”的事件。甲午,商王武丁田猎,追逐兕(si)兽,小臣叶的马车与武王的车发生碰撞,子央从车上摔下来。这是3000年前,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场车祸。甲骨刻辞中说:“子央亦坠”,说明当时从车上掉下去的不止子央一人,还有别人,这个人当是商王武丁。</p> <p class="ql-block">☆甲骨刻辞</p> <p class="ql-block">  ☆这片甲骨,穿越三千多年时空,承载着墓主人功昭后人的愿望,带我们来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商代,领略当时田猎的盛况,征战的惨烈,祭祀的庄严。</p> <p class="ql-block">  ☆在3000年的漫长岁月中,甲骨文似乎是个迷踪。然而,在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绵延发展的历程中,甲骨文始终都在,影响深远。 </p> <p class="ql-block">  ☆巧妙的构思,伟大的创造,寓文明予艺术于一炉,足见先人的聪明与才智。</p> <p class="ql-block">大厅西扶梯旁的装饰图案</p> <p class="ql-block">  ☆饰装华丽,结构精巧,机动灵活的马车,展现出商朝精湛的制造技术,是对3000多年前商文明的生动诠释。马车不仅是日常交通工具,还是战争、礼仪、田猎装备,更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木铜锈蚀,王朝更迭,一代王朝的恢宏盛景已随岁月悠然远去,唯有深埋地下的庞庞车马,载乘着今人穿越千古,一窥当年“车辚辚,马萧萧”的壮观景象。</p> <p class="ql-block">  ☆繁荣的国都与辽阔的疆域,需要交通的便捷、马车的快捷、道路的通达。孔子曾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路,服周之冕。”殷商时代道路四通八达、马车的普遍运用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p> <p class="ql-block">  ☆ 商代马匹管理已成规制,马车结构更为科学,驭马技术更为成熟。稳健快捷的马车不仅是王室成员的代步工具,也在驿站传递和载兵作战中作用巨大。甲骨卜辞和车马坑相互印证,真实再现商朝礼制中马车功能配置。</p> <p class="ql-block">  ☆该片甲骨的正面刻有55个字符,详细记载着小臣墻参与的一次针对“危”方的征伐战争及取得的战果。甲骨背面刻有36个象形文字,乃是干支纪年文字记录。</p> <p class="ql-block">  ☆乘车时,尊者居右,仆御者在中,陪乘者在左。以右为上。</p> <p class="ql-block">  ☆商代战车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先生《访安阳殷墟》诗,殷辛:指商纣王帝辛。</p> <p class="ql-block">  ☆1959年,郭沫若先生考察小屯殷墟遗址和安阳工作站,并即席赋诗。18年后,赵朴初先生访安阳殷墟见郭沫若为帝辛鸣不平的题诗后,又挥笔写就:《访安阳殷墟见郭沫若同志题诗有作》“郭公翻案话殷辛,不说盘庚与武丁。何事迁殷复祖亳,待凭文物重研寻。”郭公与赵公诗篇,见证了两位大家的隔空对话。</p> <p class="ql-block">  ☆ 持续近600年的商王朝,学术界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晚期。早期区域南抵江汉流域、北达长城以南、东至泰沂山脉以东、西至关中地区,这一时期以洛阳二里头遗址为代表。殷商早期文化表现出高度一致性。</p><p class="ql-block"> 殷商中期,指中丁迁隞(ao)至武丁以前,历经九世之乱、都城五迁。学术界一般把郑州小双桥遗址和安阳洹北商城遗址划入这一时期,是商代中期文明探源最重要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殷商晚期,殷墟都城之外遗址以河南为中心。东至海岱、西至关中、南至鄂北豫南、北至冀北辽西。这些遗址依山形地势、河谷平原,各自形成区域中心。展现出商朝晚期的蓬勃盛况。</p> <p class="ql-block">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安阳殷墟“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件。</p> <p class="ql-block">  ☆“大邑商”博物馆外景</p> <p class="ql-block">  ☆殷墟夕照,徬晚的殷墟博物馆,西衔巍巍太行,与远处的安阳大唐电厂、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遥遥相望,古今呼应,有一种时空的穿越感。</p> <p class="ql-block">  ☆ 走出安阳殷墟博物馆,再次回眸“大邑商”三个大字,心情蓦然凝重,一眼千年,肃然起敬。“殷墟我向往已久”——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殷墟视察讲的这句话,在心中无数遍地回响。殷墟这块厚重的土地上发生过太多的传奇:盘庚迁殷,傅说拜相,妇好出征,战神亚长归来,武丁中兴……。往事越千年,刀光剑影暗淡,鼓角争鸣远去,大邑商的子民在一次次占卜中问鼎辉煌。今山川效灵,3000年而一泄其密,以古为镜,可知兴替,文物所折射出的恒久魅力,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商文明上承史前的夏朝,下启周秦,包容大气、天下一统,中华文明绵亘赓续,四大文明古国今安在?唯有央央大中华。殷商文明以浩浩汤汤之势,转动中华文明进步的齿轮,晕染出浓墨重彩的绚烂华章。</p><p class="ql-block"> 甲辰龙年清明</p> <p class="ql-block">撰文:军南</p><p class="ql-block">摄影:军南</p><p class="ql-block">音乐:《东方龙颜》</p><p class="ql-block"> 安阳.甲辰.清明.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