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知青精神__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修正版)

涛声依旧

<p class="ql-block">  你拉着我的手,我拉着你的手。面对面啊手拉着手,未曾开口热泪流。那年下乡十七八,如今你我已白头。今天相聚在一起,千言万语一 杯酒。</p> <p class="ql-block">  咱们曾手挽手,迎着风雨走。磨难炼就铁臂膀,苦乐自风 流。喜看到山花又烂漫,笑谈冬夏与春秋,夕阳无限风光在,热血丹心天地留。</p> <p class="ql-block">  说起我们这一辈似乎没有 哪一代人的生活和命运与共和国的历史联系得那么紧,生在红旗下的我们尝尽人间酸甜苦辣和做人的滋味,苦难中不沉沦把磨难当成一笔财富,充分体现了“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知青精神!</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日,我们又集体回到沔阳县张沟公社联合大队知青点,与我们同龄乡村老朋友吕永涛得知我们到来,提前多天与村党支部联系沟通,村党支部也提前两天召开党员大会告之村民。当日率全体村委,以及历届村领导在村头迎接我们到来。</p><p class="ql-block">  党支部书记兼村长召开欢迎大会,代表联合村全体村民热烈欢迎我们回到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  村支书兼村长吕五海同志说,“当年你们响应毛主席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来到仙桃市新里仁口镇联合村,有的知青在我们村里坚持4年之久,同我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这里每一块土地也留下你们的身影,也贡献了你们美好的青春时光,联合村村民并没忘记你们,好多村民还记得你们名字和劳动情景”。</p> <p class="ql-block">  他还说:“你们与村民打成一片,村民与你们打成一片,你们的到来也为农村带来新的观念,新思想。当时我们村里办有一至六年级,共有6个班的小学,你们利用有知识、有文化的优势给我们担当村学校老师,传播知识文化使村里小孩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有的担任赤脚医生,为村民解除痛病;有的担任拖拉机手,为村里日夜耕耘和运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你们在村里期间,锻炼了你们的筋骨,坚强了毅力,为你们的生活和工作奠定了基础,我们感到自慰。但因当时的条件有限,没有照顾好你们,我们向你们表示深深地歉意!你们虽然离开联合村,但我们双方时时刻刻想念对方,这就是我们感情一生也不忘怀地”。 </p> <p class="ql-block"> 会上村支书代表联合村全体党员和村民,祝全体知青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希望常回来看看,因为这里是你们永远的快乐老家。 </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知青点代表也在纪念下乡五十周年欢迎会发言,尊敬村领导及全体村委会成员,全体村民和知识青年:</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今天欢聚在这里纪念我们下乡50周年,追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1968年11月,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掀起上山下乡活动的第一次高潮。1974年我们集体插队落户沔阳县张沟公社联合大队,掀起全国第二次上山下乡活动高潮时期,开始了饱尝酸甜苦辣的知青生活。</p> <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集体插队落户联合大队知青点共33名,其中有12位女战友,大家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一起战天斗地的时间长达4年之久。我们与善良勤劳的贫下中农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起冒酷暑、战严寒,同时,与联合大队父老乡亲也结下了深情厚谊。</p> <p class="ql-block">  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我们在联合大队贫下中农的帮助下学会干农活、饲养牲猪、喂养鱼苗、植树苗,有的当赤脚医生、当农机手、当乡村教师……经过几十年的漫长岁月洗礼,当年的满头黑发,如今已渐染霜白;当年的青葱少年,如今已近古稀之年。</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逝,隔不断当年知青的情怀;岁月沧桑,抹不掉心头的记忆。彼此的友谊,就像珍藏的老酒,清冽而醇厚,历久而弥香。46年我们虽然先后离村而去,但与村里往来从不间断,历年知青回村省亲村党支部都给于满腔热情的接待。</p> <p class="ql-block">  沧桑巨变情未变,岁月无情人有情。今天我们相聚在此,正是因为我们心里还怀念着五十年前那一段终身难忘的岁月。我们背负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领略了农村的风和雨,经历了艰辛的悲与壮,练历了心灵的思与情,在这广阔天地里,付出了宝贵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  饱尝酸甜苦辣的知青生活不仅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也使年小体弱知青身心过早的承担着太多而崩溃,我们深深地怀念着先我们而去的8位知青战友,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愿他们在天堂灵魂得到安宁!</p> <p class="ql-block">  在此,我们祝福全体联合村村民,知青战友身体永远健康,前进的路上永远不插队。🌹祝全国所有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身体健康,全家幸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随后进行座谈会,联合村担任村长30多年吕德清同志,先担任大队长后改村长,辅导三任村支书工作,在全村威望极高。他说到:当年知识青年到我们这里插队落户条件确实艰苦,有6位知青还在我家住过,今天我又看见你们非常高兴,虽然不是当年壮小伙子,但个个精神状况好。</p><p class="ql-block"> 我们了解一下当年农村的一些情况,当年我在大队机务房工作,农村分粮是按100斤谷出70斤米算,实际大队夹米只能出60米,晚稻米能出65斤。老村长回顾过去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粮和余粮实际上是农业税或者说是田租,公粮是收成的25%,余粮是15%,共计40%,前者无偿缴纳,后者低价收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老村长补充说,当年</span>我们要按每亩收成比例上缴公粮,缴了公粮再交余粮,交了余粮还要交超额粮,表现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精神。农民基本口粮还是保证了,当然现在口粮都没问题。</p><p class="ql-block"> 老村长继续补充说, 1983年分田到户,我们基本上按每亩应交“皇粮国税”多少,再折算钱上交国家约300多元;随着经济发展,后来国家又免了我们应交公粮和相关税,不仅不上交,而且反过来还按土地多少亩反哺给农民,每年倒给几百元钱农民。如今农村人的生活虽然比不上城市,但也不愁吃不愁穿。</p><p class="ql-block"> 在座谈对话中其他的老村干部和村民讲了话,也补充了谈话内容,</p> <p class="ql-block">  老村长的话引起大家共同回顾。1973年沔阳县农村生活费人均7元,知识青年第一年国家按高入当地人均生活费1元给我们,8元/月;口粮男:50斤/月,女:45斤/月,并建集体宿舍。据我采访“老三届”知青,当年他们下农村安家费直接给生产大队,国家给半年粮食,男定量45斤/月,条件差多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大队有5个生产小队(队改村后6个组),知青安插在5个生产小队,但分值不一样,最好的生产队出工一天按10分计算,不到0.5元/天,最差的0.22元/天,而我们男女知青第一年出工时分别是一天记0.7和0.6个工分,虽然之后有知青随着劳动技能提高每天记工分多了,但养自己很难。</p><p class="ql-block"> 在江汉平原一带,农村有句话“女的怕双抢,男的怕上堤”,妇女“双抢”时确实辛苦,清晨插秧到傍晚,回家做饭脚摇摇窝,双手洗衣带烧火;男收工后到自留地种蔬菜,“七摸八摸到国际歌”晚8点半了,赶快睡觉;男劳力还是愿意上堤修水利,虽然累,而且极累!好处是能吃饱肚子,每天除记10分工,而且还补贴0.2元/天。别小看2角钱一天补贴,很多农民还指望它过年。我也上堤修水利抬水泥预制板,抬一块记一个工,得补贴7元高兴不得了,卖蓝咔叽布料,做了当时流行屁股后面有两个荷包的“考板”裤。</p><p class="ql-block"> 回顾中大家都牢牢记得,联合大队没亏待我们知青,知青没粮了就到各小队调粮,没菜吃生产队派人种。也回顾了在农村有趣的事,有时偷张家鸡,摸了李家狗,顺便摘了农民家里菜,但绝对没给联合大队添大麻烦。</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载入史册的上山下乡知青运动不能忘怀,我所记得情况:1968年11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12月份我们工厂子弟中学66和67届初中毕业生全部下放到湖北省沔阳县。</p> <p class="ql-block">  (厂子弟中弟68届初中毕业生,全部上山下乡)</p> <p class="ql-block"> 1969年元旦前夕武汉连续几天大雪,2日大地一片<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雪皑皑,冰天雪地</span>解放牌卡车轮上绑着防滑链载着68届毕业生送到沔阳县长淌口区和西流河区,分配到各生产队;<span style="font-size:18px;"> 随后子弟中学10名毕业生报名到山区落户,包括我同年级未毕业的俩位同学因年岁较大,也报名到恩施地区建始县上山落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69届初中毕业生政策上有变化,20%读高中外其他全部上山下乡;70届毕业生则全部继续上山下乡,则没有按比例挑选读高中。</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全国不知道其他省份及市有这种情况否?在文革时期武汉市决定1971年届初中毕业生改冬季毕业,原因是保证教育质量;从应届毕业生中挑选40 %读高中,毕业后可考大学。1972年2月我们读高中两年时,武汉市又改为秋季招生规定,高中毕业后不上山下乡的“不能入伍、不能读大学、不能进国营工厂”,必须按政策继续上山下乡;形成74届小学读书五年毕业、初中读二年毕业、初中和高中读六年的“小高一、中高一、大高一”称呼的同届毕业生。</p><p class="ql-block"> 69届经挑选读高中毕业生和71届初中毕业生由于国家需要,一部份分到商业部门“八大员”岗位,一部份则开始下武汉市郊区农村,不再下偏远地区。</p><p class="ql-block">  时间又过去了5年,拉到了1974年12月。我们子弟中学四个年级的毕业班:大高一、中高一、小高一和初中毕业生,从年龄17岁的初中毕业生到21岁的高中毕业生被工厂敲锣打鼓的用十几辆解放牌卡车,送到湖北省沔阳县张沟公社和郭河公社下乡插队落户,另一批同学送到湖北省天门县小板公社下乡插队落户,全面建立“知青”点集体居住。</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护好插队落户知识青年,我们父母工厂派出带队干部,每一个大队知青点都派有带队干部。我们知青点是工厂某科室负责人,全带队干部高元银副队长亲自驻点,与我们一起共生活、共劳动,晚上还亲自查房,表现出父亲般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至今保存1974年7月父母工厂为子弟下农村紧急做木箱和小凳,小凳子和下农村时带去吃饭不锈钢勺也作为文物留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后毕业生按正常持秩每年参加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活动,全国1979年停止了应届毕业生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活动,并对原已上山下乡知青全部兜底返城。</p><p class="ql-block"> (据统计:1969年一、二月间全国下乡落户的知识青年达155.6万人,上山下乡达到高潮;1974年到1977年全国知识青年下乡人数达到769.05万人,平均每年192.27万人,远远超过当年“老三届”平均下乡人数)</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我们父母工作的工厂原属第六机械工业部,当年苏联援建156个工厂附属项目之一,暗藏在武汉东部依山傍水的郊区 ,建有特种冶炼的热加工和机械制造两大块武东新厂,还建有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还有技工学校;以及四个职工家属区,职工来自五湖四海,远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东三省,近自工业发达的上海和武昌造船厂等城市;有毕业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的老工程师,还有留苏的老专家,职工人数达到7000多人,后按工业生产加工性质分类,分为国营471厂和461厂。</p> <p class="ql-block">(厂子弟学校1965年首届生毕业,当时就一个班学生24名。他们毕业多项选择,有继续读书、有参加工作)</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五十年,你们知青点战友之间友情为什么亲情如此的厚重有人问?</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们生活在职工家属区,并伴随着工厂广播上学和放学,不仅有同学之情和上山下乡共同生活的感情;还有相互承诺着各自父母亲之间的同事之情;还有相邻相亲的街坊之情,它远远高于一般同事和同学之间的情谊,我们往往又多以兄弟姐妹相称。</p> <p class="ql-block">  知青团聚会上战友回忆说:“我们于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从武汉下放到湖北省沔阳县张沟区联合大队,一行共32人,我被分在2小队。</p><p class="ql-block"> 初到张沟,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而又陌生。那时的张沟,是一个纯朴而又充满生机的地方,广阔的田野无边的稻田,仿佛是大自然的一曲赞歌。然而,对于我们这些从城市来的年轻人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和遥远。”</p> <p class="ql-block">  “在联合大队的四年时间里,我们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我们一起劳动,一起吃饭,一起欢笑,一起哭泣。我们学会了如何与农民们打交道,如何与他们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我们与他们一起耕耘着希望的田野,一起收获着生活的果实。”</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看到了生命的坚韧和顽强。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论风吹雨打,他们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的勤劳和坚韧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也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关爱。农民们对我们这些外来者给予了无尽的关爱和支持,他们的善良和淳朴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真情。”</p> <p class="ql-block">  “回首往事,那些曾经的艰辛和困苦都已随风而逝。然而,那些美好的回忆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那些与农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那些与他们分享的欢笑和泪水,都成为了我最宝贵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 “在联合大队的日子里,我成长了许多。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如何珍惜生命的每一刻。这段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已经离开联合大队近四十六年,但那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我会永远怀念那段难忘的时光,怀念那里的每一个人。因为那里有我生命中最宝贵的回忆和最珍贵的青春时光。”</p> <p class="ql-block">  “1974年下放到沔阳县张沟公社联合大队是我们踏上社会的第一步,上的第一课是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让我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50年过去了下放农村的经历深深的刻在大脑里</p><p class="ql-block"> 农村的生活让我们一生受益良多,懂得了生活中的苦和乐,是贫下中农教会了我们很多的农活,怎样种水稻、种菜、喂猪、养鸡,如果不下放我难以懂得农村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座谈会上知青无比深情地说,今天我们专程从武汉来到这里,庆祝和纪念我们知青下放50周年感到非常开心。</p><p class="ql-block"> 50年来,我们彼此亲眼见证了你我从17岁的青葱年少,再到如今的满头白霜。感谢岁月,让我们彼此之间多了一份沧桑和铭记,多了一份牵挂和柔情。在这里,祝各位兄弟姐妹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这次聚会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是啊! 50年过去了,当年的知青已由青春少年变成了白发老人,可永远不变的是知青的故乡情怀。知青们的情谊,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知青精神,永远定格在心中,历久弥新,成为我们那代知青人永远难忘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1994年3月26日受联合大队队长和小学校长亲自邀请,29名知青回到第二故乡参加了新校典礼。  </p><p class="ql-block"> 新校落成代表全体知青祝贺,与镇教委主任剪彩。</p> <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有4位知青担任小学教师,围观年轻人就是当年教过学生也有26 ~30岁</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一年团聚时我们40岁</span></p> <p class="ql-block">  🖌️那一年离我们30年</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1973年毛主席给知识青年家长李庆霖复信之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由以前个人插队落户到生产队,改集体下放插队到生产大队)</p> <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世事沧海桑田。50 多年前,我们一代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遵照党和国家的政策,离开朝夕相处的城市,离别父母和兄弟姐妹扎根农村,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不要忘记知识青年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农村文化的繁荣、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向村支书和村长汇报)</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回顾飞驶过去特别感叹到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距离我们当年知青下乡整整50年啦!50年我们与村里没有断过联系,今天我们能欢聚一堂是历史的功绩,也是大家的努力和美好心愿,可能此情意全国只有唯二吧!</p> <p class="ql-block">(时任大队党支书合影_老书记现高龄93岁)</p> <p class="ql-block">  (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合影)</p> <p class="ql-block">  (现任村委会领导左1副村长,左2村支书兼村长,右2村副支书)</p> <p class="ql-block">(历任大队和村委会干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今天各地知青庆祝上山下乡活动,切不要忘记1982年10月,一位女知青斗胆上书,请求把下乡知识青年的农龄改为工龄,此信惊动了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1988年6月,中央(365号)文件明确规定:知青在下放农村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算作工龄。</p><p class="ql-block"> 写这封信的女知青名叫萧芸,就是她冒着坐牢的风险上书,自此改变了8000万知青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  我们都是1964年至1968年下乡、1978年至1979年回城的知识青年。奔赴广阔新天地的热烈场面历历在目,青春热血在胸膛里升腾的情景记忆犹新。在农村,我们日复日、年复年,泥水里滚,汗水里泡,一干就是十多年(最长农龄达15年)。在党的政策召唤下,我们流着热泪回到“娘家”。</p><p class="ql-block"> 作为社会历史的一朵浪花,“上山下乡”成为了过去,并即将被遗忘。但作为我们这些亲历者对自己的不寻常历史却是铭心刻骨的,因为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献给了她,我们并不是什么牺牲品,也不是碌碌无为的庸人,犹如将军回首戎马生涯一样,我们常常回味那不寻常的“蹉跎岁月”,在国家机构几乎瘫痪、生产停顿的动乱时期,我们8000万知青在农村,在边疆,自食其力(不与城里同胞争饭吃,争穿用),身居茅棚(不与城里同胞争房住),荷锄掮担(不与城里同胞争饭碗)。粮棉油里,我们曾经洒下了多少汗水?这对当时国家经济状况的平衡、社会秩序的稳定应当说是有积极作用的。若不如此,国家又会是何模样?这些看不见的、因而不被人重视的贡献,不应当随着历史的推移而被抹杀。</p><p class="ql-block"> 令人费解的是,在城里,复员军人的军龄算工龄,家属、闲散劳力转正前的合同期、临时期算工龄,而作为有组织、有号召、有计划的上山下乡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下乡知识青年的“农龄”却被一笔勾销了,这点我们无法理解,也不能忍受。</p><p class="ql-block">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最后回城的我们这些知青,几乎都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干在农村的老实人,中国有句俗语:“不使老实人吃亏。”我们希望,国家在调整低工资、制订工资改革制度的时候,能考虑到我们的客观情况和实际困难,能在国家财政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我们的经济地位,使我们能和全国人民一道富起来,不至于永居“第三世界”。更重要的是,要使“下乡吃大亏”论无立足之地。我们真诚地希望,我们微弱的呼声能唤回国家领导传送的“福音”。</p> <p class="ql-block">  🌹正是她写下“知青福音书”的信,不仅改写了全国知青的命运,更为重要的是,知青在广阔天地里摸爬滚打的青春岁月由此得到了一种肯定。自此,知青在晋级、评职称、分房等方面,都享受到了农龄变工龄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好处。</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我寻找着,不停地寻找着,在老树的枯枝间,在磨损的石阶上,在剥落的断壁里,在发黄的相册中。执着地寻找着,可我怎么就找不着你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__《 那 逝 去 的 岁 月 》</span></p> <p class="ql-block">  我问落叶,落叶说:你在时光的河里。我在潺潺的流水里望见你的背影,我问流水,流水说:你在飘逝的风里。我问风儿,风悄悄地对我说:过去了,已经都过去了。过去了吗?我老去的时间!严冬进了,冰雪溶了,大地暖了,新枝绿了,可是,我的岁月,你在哪里?难道就这样匆匆地走了,永远也不会回来!</p> <p class="ql-block">  逝去的岁月,你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我在故乡的泥土中,寻找儿时的知音;我在校园的曲径上,寻找青春的岁月;我在饱经沧桑的容颜,里寻找少年的万丈豪情;可我怎么也找不着,我留恋的岁月!只有在无奈的叹息中惆怅地前行,我也曾在大漠边关的古战场,寻找金戈铁马的悲壮;我也曾在六朝古都的深宫中,寻找哀怨的低吟;我也曾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寻找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可我还是没有找到我思念的岁月,只有磨破的双脚,呆滞了的目光。我却时时感觉你的存在,我在沙沙的落叶声中,听到你的足音。</p> <p class="ql-block">  啊!也许有一天,我们还会在梦中相逢,那时,我要紧紧地拥着你,再也不让你悄悄的溜走,我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是啊!我们的知青岁月,让我们团结向上,努力拚搏的精神传播天下!</p><p class="ql-block"> 🌹 再次感谢大家的阅读。</p><p class="ql-block"> 于:2024年12月17日重新修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