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清明

韩鹏宇

<p class="ql-block">  最近几年学习家乡的历史,有两个较为强烈的感受:一是家乡历史资料数量少,碎片化;一是过往的记忆中,很多人物他们不该被忘记。</p><p class="ql-block"> 当下喜欢写作的人常发牢骚,说没有故事可写。言下之意颇深,大抵怪罪当下的人们虽然活着,却少了精气神。</p><p class="ql-block"> 我回望家乡的历史,很多人,融入我的记忆中,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人物,是绥化府首任知府成多禄。今天的绥化人没有几个知道这个人的,没人写他,他被淹没在历史中,沧海一粟,看上去是很司空见惯的事。倒是我,似乎有些杞人忧天,过分怀古了。</p><p class="ql-block"> 成多禄在绥化任知府未满三年就主动辞职“解甲归田”了,如此短的时间,却在绥化府干了几件大事:建立起第一所官办学堂,外聘老师,让绥化的孩子们接受更好水平的教育。因为当时省将军府没钱,成知府来到正大街,挨家挨户拜会商铺老板,说服他们共同捐资助学。他一个四品的知府,为了提升家乡的教育质量,躬行于世,其行为最终感动了大家。公议商会众商家踊跃捐助,当年学堂就建了起来。绥化人识大体,有格局,勇担当,有爱心,至少在光绪三十一年起,这种精神就已经蔚然成风了。成知府为了解决年年的匪患,创建起第一支警察队伍,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巡警机构(相当于今天的派出所),护佑百姓,并依托这支队伍第一次搞了遍及全境的人口普查。还针对城里吸食大烟者甚多的情况,全面禁止种植罂粟,强制关闭所有烟馆,并强制瘾君子们戒毒。这位清末东北著名的诗人、书法家,离开绥化时,和他来时一样,只带走(来)了几箱子书,百姓们自发地在北二路送别他,他从此有了一个绰号“清廉太守”。</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人物,张适,绥化县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党领导绥化人民开展抗日斗争是从他开始的。这个人不简单,高才生,早年受党指派考入黄埔军校,参加过广州起义,负伤忍着伤痛步行千余公里回到家乡。在山东老家没呆几天又赴东北寻找党组织。他与满洲省委取得联系后,接受任务,以语文教员的身份潜伏在绥化县四方台镇一所学校内,秘密开展工作。在绥化期间,他建立了绥化第一支抗日队伍,这支队伍后来并入赵尚志领导的巴彦游击队,他曾支援马占山,袭击日伪机构。大勇大智,才干超群。离开绥化后,辗转在哈尔滨,吉林等地任职,是活跃东北的早期党员。牺牲时年仅41岁。</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人物,是绥化铁路火车司机杜先杨。自学成才修火车,在解放战争时期,最先修好火车头,并驾驶着火车终日不知疲倦地在东北铁道线上运送各种军事物资。抗美援朝期间,带队赴朝鲜,任调度,累坏了身子,最后不得不回到家乡接受治疗。作为东北铁路上的特等英雄,其事迹被总结概述为“铁牛精神”,以“铁牛”原型人物的形象,由铁道部发起全国“铁牛运动”。他当年驾驶的铁牛号机车留在朝鲜,成为中朝两国友谊的象征。这样一位受到毛主席接见的劳模,给官不当,甘愿继续做一个铁路的值班员。年仅45岁就因病去世。到他去世时,家属的待遇问题、儿女的工作问题,他不给组织找麻烦,不徇私情,一概不予考虑。至今,新的“铁牛号”机车仍奔驰在祖国大地上。</p><p class="ql-block"> 除这几位外,还有很多。这些先辈们,用汗水,用智慧,甚至用生命,为了家乡的发展,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默默耕耘,只谈奉献,不图索取。真正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爱国、爱乡、爱家的真挚情怀。</p><p class="ql-block"> 当下,我们这代人,有太多的时间,追名逐利在形式上下功夫荒废掉了。想想他们当年,吃啥,喝啥,穿啥,用啥,想啥,我的内心,常有愧疚之感。</p><p class="ql-block"> 写在清明之际,谨以此文,向过往岁月中那些充满着精气神放射着生命姿彩的前辈们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