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的清明节

飞鸟

<p class="ql-block">又一年的清明,我感动着外面传递出来的如歌如泣缅怀亲人的所有。有一种述说是得到后的追忆,感叹先人付出的伟大,提示着珍惜的价值。有一种述说是忠孝的无悔。还有一种诉说是悔恨的自我摆脱。</p><p class="ql-block">我想起《重庆1949》大型舞台剧的一句台词,“忘掉我们吧。去呼吸阳光的味道!”“忘掉我们吧!替我们好好享受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但细想想我们每个人或家庭命运何尝脱离过国家命运主宰。</p> <p class="ql-block">这是60年代时,我大姐姐夫来太原看望父母时拍的全家福照片。</p> <p class="ql-block">儿时的我,如同一些外人偶然看到这两张照片的感受一样。60年代这样的装束和精神面貌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p> <p class="ql-block">1952年母亲参加工作时的档案照片</p> <p class="ql-block">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发生后,父母无法独自养活家人,于是同孩子们商量后,大哥和二姐,托付给在浙江湖州从朝鲜战场退伍的大姐一家照顾。</p> <p class="ql-block">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五个兄弟姐妹开始他乡四地的生活,一直到父母离世。</p> <p class="ql-block">非常有幸在教育系统中接触到父母的人事档案。当我在仔细翻阅中,让我在另外一个角度了解到他们一直存活着的内心。</p> <p class="ql-block">在父亲的厚厚两本档案中,装满了历代政治运动时的登机表、各方面的外调材料、各种各样的自我检查和申诉材料。无非是对父亲1932年—1950年期间在国民党报社和自己开办报社担当编辑时及出版的几十本刊的政治定位。</p> <p class="ql-block">我在思考,父亲的历史问题定性真得有那么难吗?以至于在20多年里困扰着他本人和这个家庭。从调查材料的文件中可以看到,同父亲一起工作的职员,以及《中央日报》、《大公报》、《东南日报》同性质的编辑人员旧文人,解放后都客观做了历史结论。仍然在人民日报、教育部门等并任职工作。对于其出版的刊物只要在北京图书馆、山西图书馆藏书内查看一下也就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在申述材料中写得一段话。“在动力厂工作的十年中,我主要是在机电车的负责总务财经工作。我掌握了车间的领料单。车间的材料都是我管,我严守工作岗位,爱护国家财产,在文化大革命中有多少单位发生了贪污盗窃、混水摸鱼的现象,我从没拿过国家一针一线,一个工具,一块材料。工人群众谁不知道”。</p><p class="ql-block">父亲的这一段自诉也许暗示了很多很多。</p> <p class="ql-block">为了大姐的政治进步和孩子们的生存顺利,父亲母亲努力工作,忍辱负重。只求有个客观的历史结论。但灾难远远不只是一个纸面上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1966年的一个冬天的下午,母亲因家庭成份问题封闭住进了学校学习班。小学没毕业的我,在离家一百多米的公共水管洗着晚饭用的土豆。寒风中,只见父亲被押在上海牌三轮车车斗上,胸前挂着一副“漏网的大右派”牌子向家里驶来。</p> <p class="ql-block">一切发生的是那么突然,父亲写得《俄汉词典》和《世界语词典》手稿、曾今保留着许多书稿、家里的书信等被抄家。在尖草坪派出所我拿着父亲被注销太原市户籍的户口本,2公里的路途一个人不知道该怎么走。脑子里只有阳曲县东黄水公社大直峪大队,父亲被赶回农村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母亲从学习班出来后,联系了远在南方的大姐,就这样,大姐每月给我们寄20元的生活费,加上母亲的工资,我们一家四口人相依为命度过两年,最后等到父亲落实政策回城后经济状况才有了缓解。</p> <p class="ql-block">父亲回来后,剩下的日子视乎变得平静了许多。二哥有了自己工作,我初中毕业后,上了“文革”后第一批高中学习。母亲仍然为这个家庭操劳。父亲再也没有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接近60岁的父亲六年时间在阳曲县青龙镇黄土沟的单位基地里种地,在单位附近的水稻田劳作。曾今两次因工作生死之交故事,也是我在档案中发现。</p> <p class="ql-block">二哥和母亲不断的托人解决父亲的历史结论。1976年,经历20多年的历史尘埃落定。</p><p class="ql-block">经过这场看似“政治”上的变动,父亲变了很多。家、单位,菜市场成为他的三点行动内容,没有可交流的同事和朋友,每天除了看书就是写信。他从来不谈教育儿女做人道理,也从来不谈论社会和政治。吃点自己喜欢的小吃,同母亲聊聊家常花到此为止。偶然同邻居下一会象棋,无论输或赢总是用自嘲来结束。</p> <p class="ql-block">时任银川市委副书记的二姐夫和姐姐尽心照顾父亲和母亲</p> <p class="ql-block">89年杭州二哥到太原看望父母</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孙女孙子给爷爷在太原过得最后一个生日。因我家庭变故和自己身体原因,父亲最后两年回到浙江湖州同大哥居住。</p> <p class="ql-block">父亲患有食道癌晚期,在他弥留人世的时候我同我儿子去看望父亲。父亲当时语言表达已经很困难,给我写了一个纸条,“湖州图书馆馆附近有一个包子铺,带上小捷去尝尝。”10天之后父亲在浙江湖州与世长辞。享年91岁。</p> <p class="ql-block">我写过母亲的文章,只是这次仔细阅读母亲的人事档案后,更想说得是,母亲虽出身于旧社会比较富裕有教养的家庭。但自从嫁给父亲后,她在抗战时期、动荡的解放前夕、“文革”期间她一直守护在父亲身边,每当一个个社会变动的关键时刻,在她的身上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善良、坚韧!</p> <p class="ql-block">这是母亲股骨颈骨折后,我同爱人带她去公园拍照,母亲坚持要给她自己拍一张独立站立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母亲同北京小舅的合影。</p><p class="ql-block">注重仪表、讲究实际、<span style="font-size:18px;">善待别人、多才多艺,也许是她在生活中留给外人的相处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父母有五个儿女,但天各一方,但最后总愿意选择我这太原的家,这里有他们房子,有他们工作生活熟悉的内容,没有嫌弃和可以自由的空间。</p><p class="ql-block">我理解他们不想拖累为生活一直在奔波孩子,理解他们不愿在带有附加条件的情况下有心理负担的生活,理解他们只要儿女过得好,他们自己什么样的选择都可以。</p> <p class="ql-block">亲情总会是这样,它会用自己所想到的最好方式迎接你;它会用宽容的心接纳彼此生活理念、习性甚至经济等方面的差距;它会用这种爱让你觉得坦然;它也会不用道德、信仰的支持去可唤醒人性最基本的善良。</p> <p class="ql-block">逝者安息,也许是后人对先人的祈祷。可又有谁知道这种告白后面,需要多么大的社会状态支撑。活着的人健康安宁逝者会安息!没有战争、富裕而文明的国家制度逝者也会安息。</p><p class="ql-block">孝子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堆灰。不要等到用失去亲人去证明亲情的可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