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飘 读:飘</p> <p class="ql-block"> 读《康熙大帝》,源于去年的东北之旅。因在沈阳故宫,听导游讲到:偌大的沈阳故宫,只有一筒烟囱,不可思议的是它的节数与大清王朝气数巧合。烟囱共11节,垒一节缩一节,第11节上砌了3块砖,一节代表一位皇帝,共12层代表清朝12代皇帝,第12层的3块砖刚好是末代皇帝溥仪在位3年。传说,皇太极在扩建沈阳故宫时,就预见了大清帝国的兴衰时限,以这个烟囱作为昭示。听完这个烟囱的传奇故事,就有了了解清朝历史的好奇之心,也有了读《康熙大帝》的机缘。</p> <p class="ql-block"> 少年康熙,在良师伍次友的点拨教导之下,勤学治国理政知识,积累安邦定国经验,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处心积虑蓄谋良久,才挫败了权臣鳌拜,开始真正亲政。手握实权之后,他请教各路名师治世之道,重用各位良臣治理朝政,更是亲政爱民,多次审阅鉴章至深夜,多次微服私访到民间。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为权臣所左右,可以说,为国家和人民谋求福祉操碎了心,才使得清朝在他的治理下逐渐走向强盛。</p> <p class="ql-block"> 青年康熙,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在战场上屡获胜利。平定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的叛乱,即“三藩之乱”;于澎湖海域歼灭明郑军主力,收复澎湖、台湾,统一了全国领土;三次率军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丹,平定叛乱,稳定了西北边疆地区。这一时期,清朝的领土面积达到了巅峰,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得到有效调和,日益呈现出国泰民安的兴盛景象。</p> <p class="ql-block"> 中年康熙,治理黄河,拯救苍生。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在滋养中华大地的同时,河水也容易泛滥,引发灾难,素有“黄河清,圣人出”的说法。康熙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专门负责治理黄河工程。靳辅在黄河、运河两岸筑遥堤、缕堤、格堤、月堤等九十多万丈,开凿引河几千里,修建减水闸、坝和涵洞近二百座,使得黄河、淮河和运河之水被束归漕,前后经历了30年,康熙本人也先后六次南巡,阅视河工。经过治理,黄河泛滥的问题基本解决,之后的200年间,黄河再没有出现大的决堤现象,在历史上堪称奇迹。上书房大臣高士奇,在跟着康熙巡查黄河治理时叹道:“这减水坝实是千古奇创,既有分水之能,有防洪之功;又有驱沙之效,有灌溉之利。妙哉奇思!”</p> <p class="ql-block"> 晚年康熙,由于众阿哥觊觎皇位,结党营私,勾心斗角,心怀鬼胎,或策划于密室,或奔走于六部九卿之中……面对如此局面,康熙绞尽脑汁,与众阿哥斗智斗勇,心力交瘁,疲惫不堪,迫不得已做出“两废两立太子”的决定。他自思百年之后,这群阿哥若像饿狼一样争夺皇位,自己亲手创立的大业将会是什么模样?难道自己临终前还要引起大乱,死都不得安定么?垂垂老矣的康熙眼含热泪无奈叹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朕老了,既无泉林可退,也无天伦之乐,朕是多么的凄凉寂寞——孤家、寡人,独自一人罢了……”康熙有二十四个皇子,却享不到普通老人的天伦之乐,还成天活在皇子们尔虞我诈你挣我抢的爱恨交加之中,孤独无奈的心情可想而知。最后,康熙几经考察,几经思虑,临终前立下遗诏,传位于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雍正皇帝。</p> <p class="ql-block"> 《康熙大帝》共四卷160余万字,用了近二十天才读完,是2024年读的第七本书。合上《康熙大帝》的最后一页,好似未走出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仍沉沦在康熙错综复杂治国平乱的纷争之中,苦痛着康熙的苦痛,悲悯着康熙的悲悯……难以想象,8岁的康熙,就接管了一个庞大的国家,外有虎视眈眈的敌人,内有居心叵测的佞臣,得有怎样的睿智?得有怎样的谋虑?才能身处帝位?才能治国平乱?才能安邦治国?</p> <p class="ql-block"> 想想现在的孩子,别说8岁,就是十几二十几岁,仍是集宠爱于一身的家庭宠儿,在家长眼中还是孩子,家长想尽各种办法使出浑身解数,为孩子扫除障碍铺平道路,才放心让孩子前行。而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从一个年幼的皇子,历经种种磨难,最终成为一代英明君主,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得到了有效发展,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真是不可思议的存在,不愧为“千古一帝”的美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