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勇勤 王振川老师推出几篇文章,说到介子推,其实更有价值的话题是寒食节。我赞同王老师的观点,太原、上党等地方有寒食节吃冷炊的习惯,万荣乃至河东基本就没有,这就是说万荣祭祀的介子推和寒食节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就是对历史上的介子推这个人的一种纪念,而这个日子就是清明节。关于历史上的介子推,《左传》《史记》都有记载,应当是确有其人,但都没有烧死在“绵山”的记载,介子推被“割股啖君”“抱木而燔死”,都是出自《庄子》的说法,庄子这个人是个浪漫主义者,创作出这样具有文学色彩的文字,不足为怪。<div>至于说介子推的隐居地,千百年来争论不休,杜预说是“介休”,顾炎武说是“翼城”或者“万泉”,也有学者说是“平定”,不一而足,吵得沸沸扬扬,其实时过境迁,有些事很难说清。从历史来看,他就是个“贤臣”而已,后来人们不断给他的故事增加新内容,割大腿的肉给重耳吃,抱木而死开始是他一个,后来增加了他母亲,又增加了他妹妹,每个故事都让人感觉惨无人道,耸人听闻,这还能是一个“贤人”吗?又有什么让后人效仿的价值呢?更何况重耳上位,分封功臣,遗漏了介子推,介子推虽怒但也不至于像发神经一样,背着母亲徒步百里甚至数百里去隐居,何况史书也没有人说他就是隐居在“绵山”,只是重耳觉得他是个“大贤”,既然坚辞不出,不想做管,就给他在绵山上封了一片地,和老母亲安度晚年。这不也是对贤人的一种嘉奖吗?何以定要弄出个骇人听闻的举动来博人眼球?<br>至于说他的隐居地,到底是什么地方,实在是无关紧要。孔子是山东人,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都在推崇他,孔庙、孔子学院建了一座座,大家都去按时按节地祭祀他,曲阜的地方官也没有说写个文章建议把全国的孔庙都拆了,“罢黜百家,独尊曲阜”。既然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传说,那么就姑且让这些传说保留下来,传承下去,该挖掘挖掘,该祭祀祭祀,谁也不用排挤谁。赤壁之战的赤壁,原本是在今天湖北的赤壁市,但是被苏东坡错误地认为是他供职所在的黄州,这就有了“武赤壁”(古战场)“文赤壁”(东坡赤壁),错则错矣,但并不能耽误黄州旅游的发展,黄州的赤壁文化依然搞得有声有色。咱山西人不需要窝里斗,面对介子推这个资源,不管是介休也好,翼城也罢,平定也行,万荣更需要加把劲,把介子推的历史文化和旅游好好地结合起来,大搞特搞,来带动地方发展,这才是王道。纠结于是此非彼,太没有必要。又不由想到万荣的后土文化,总在“后土是谁不是谁”的圈圈里打转转,必然会冷了一些人的心,不妨格局放开,“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br>万荣的介子推文化还是有一点积淀的。史书上两个介山,一个是介休,一个是万泉,史学家也语焉不详,都摆出来不做争议。我直接引用清代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一段话:今万泉县南二里有介山。《汉书·武帝纪》诏曰:“朕用事介山,祭后土,皆有光应。”《地理志》:汾阴,介山在南。《杨雄传》:其三月,将祭后土,上乃师群臣,横大河,凑汾阴。既祭,行游介山,回安邑,顾龙门,览盐池,登历观陡西岳,以望八荒。雄作《河东赋》曰: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于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水经注》亦引此,谓《晋太康记》及《地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隐于是山而辨之,以为非然,可见汉时已有二说矣。这段话非常有意思,一层一层的,剥茧抽丝,把介山的地理位置也给交代得一清二楚,也把去介山“用事”的“事”给说明白了,就是拜谒介子推。孤山上当时是有介子推祠的,《蒲州府志》说:介子推祠在万泉县西一里介山上。<br>我爱买书爱看书,但从来是不求甚解,叶公好龙。最近七七八八地买了一些书都是关于历史方面的。新书多多少少能读进去一点,既然读一点,就要对照着其他一些史书去看,所以就有了一点点的思考,感觉这个介山和孤山似乎有一点点的差异,不是一座山,貌似介山是孤山其中的一道山岭。旧《万泉县志》说:“介山,在县东十五里。相传介子推隐此,上有介子推祠。”孤山就在原万泉县城边上,古志说的“南二里”“南一里”,都很有道理,这个志又说是“县东十五里”,大抵是跑到现在孤山所在的皇甫那边了。前些年,考古学家卫聚贤在皇甫西杜村阎子疙瘩发现汉代宫殿遗址,认为是汉代后土祠所在,后来我陪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又去进行田野考察,也发现了汉时的瓦当和汉砖,他言之凿凿地觉得这就是当年汉武帝“用事介山”的行宫,我也深以为然。无独有偶的是,在距离阎子疙瘩仅仅一沟之隔的袁家村,有一个“柏林庙”,也叫做“风伯雨师庙”,建造于一道山岭的峰巅,碑文记载是光武帝敕建,金元时期重修,碑记云:“河中属邑曰万泉,近邑之山为绵山,山东南之巅有古祠焉,祠下有台曰昆仑。耆耋相传,汉之建武九年,光武亲幸,登是台而祀之,因封之曰风伯雨师之祠,敕修其宇。”这个“古祠”,据县志记载,就是介子推祠。那么这个山岭是不是就是当时的“介山”呢?汉武帝在此“用事”,是不是很方便呢?设若同意介子推“抱木而燔死”,围着这么一座小土岭不是更具有说服力吗?不管是那个地方的“介山”,要想围山而烧,谈何容易!呵呵,这是一家之言,列位看官不妨哂笑而过。<br>万荣清明上坟,都会拿一个祭品,叫“子福”馍,这个馍也使大有来头,又民间传说是像一个将军的头盔造型,是纪念介子推的,我感觉有点牵强附会。但这个“子福”馍却有一点让人意想不到的“玄”,那就是不管多大的馍,都会在顶端盘一条蛇,为啥不是龙或者凤呢?这个值得研究。我也问了好多老学者,都不明觉厉。忽一日看到《吕氏春秋》上载的一首歌谣,叫《龙蛇之歌》,说是介子推所作。歌谣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歌谣用“龙”比喻晋文公,用“蛇”比喻介子推和追随晋文公的臣子。这首歌谣大概率也是后人附会的,但晋南人的“子福”馍用了蛇的造型,估计是前人读到了这首歌谣,就把这个文化化到了祭祀的馍上,晋南是个文化圣地,我这样的解释,估计也有一定的道理吧。<br>啰里啰嗦说了很多,总结一句话,不管历史真相如何,屈原给了一个端午节,介子推给了一个清明节,都是要放假的。唐朝时候端午放假一天,而清明确实妥妥的一个黄金周,放假七天。从这个意义上讲,介子推无疑是个“贤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