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周宗濂将军原两位部下:抗日名将曾万钟、郭建臣

Zts(香草庭院)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缅怀先烈 清明追思 铭记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1931年祖父周宗濂任讨逆军</b></p><p class="ql-block"><b> 第十路军军官教导团副团长玉照</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护国抗日英烈赞》</b></p><p class="ql-block">纪念祖父周宗濂将军逝世七十周年</p><p class="ql-block"> ——周庭荪</p><p class="ql-block"> 二0二四年三月二十三日</p><p class="ql-block">三迤男儿毅志刚,靖国义师赴战场。</p><p class="ql-block">倒袁推翻洪宪帝,抗倭打败小东洋。</p><p class="ql-block">盛世不忘初心苦,忠魂永忆国难殇。</p><p class="ql-block">民族复兴任重远,更期一统收台疆。</p> <p class="ql-block">祖父周宗濂将军1920年任云南陆军第一卫戍区总司令官驻守云南大理时为大理名门望族董太夫人60大寿书写的《寿序》局部照片。</p> 曾万钟将军玉照 <p class="ql-block">细读祖父周宗濂遗稿《云南护国外史》一文,认识了一位抗日名将曾万钟:1916年3月护国战争中在祖父所部任排长,祖父的笔下记录了曾万钟在叙府牛舌匾一战中与冯玉祥的北军顽强作战立下战功升任连长。百度上搜索到曾万钟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与祖父同班),抗日战争时期官至国军上将,但是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将帅录中并未出现曾将军的名字。后据石智文博士介绍:曾万钟将军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小学堂第四期。</p> <p class="ql-block">抗日名将——曾万钟</p><p class="ql-block">曾万钟(1894-1968),字鼎铭,云南大关人,陆军上将。云南陆军讲武小学堂第四期毕业。</p><p class="ql-block">早年在滇军任职。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寇大举入侵,国势垂危。曾万钟出自民族义愤,通电请缨抗战。1937年7月12日,于河南郑州誓师率部开赴第1战区河涧、献县,策应南口、昌平及怀来方面之作战。8月中旬率部转进高碑店、良乡一带参加平汉铁路沿线北段抗日征战,于高碑店、紫荆关、涞源、保定等地与华北方面军板垣第5师团、土肥原第14师团、谷寿夫第6师团及川岸文三郎第20师团作战。保定会战,曾万钟所部第三軍毙敌2000余人。</p><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曾万钟奉令率部沿正太铁路西进于娘子关地区扼守,掩护第二战区右翼,截击华北日军西进兵团川岸第20师团及土肥肥第14师团一部。曾万钟所部第三軍军与敌鏖战64天,毙敌4000余人。11月8日太原沦陷后,占领榆次的日军川岸第20师团、山冈第109师团、铁路部队及大量兵站部队沿同蒲路南进。曾万钟率部转进白晋公路沿线开展游击作战,阻敌南下。1938年初第三军划归东路军第18集团军朱德、彭德怀指挥,2月曾万钟率部于屯留、长治等地截击敌师团主力,毙伤敌无数,为八路军解围。3月第三軍参加东阳关战役,毙敌1800余人。4月曾万钟率部参加晋东南反敌九路围攻战役,收复武乡、长治等18座县城,与友军共同歼敌4000余人。5月复又率部转移太行山与129师部队协同再战晋东南武乡、襄垣、长治、潞城及榆社等地,攻击日军第108师团等部,歼敌2000余人。</p><p class="ql-block">1938年6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整第二战区防务,将曾万钟所部第三軍从东路军划拔出来,并以之为基本部队组建第35军团,曾万钟任军团长兼第三军军长,转隶属于南路军总司令卫立煌指挥。六七月间,曾万钟率部打响侯马战役,于曲沃、侯马、临汾等地与敌决战半月余,三战三捷,毙敌3000余人,予敌重创。9月率部围攻盘踞于同蒲路沿线侯马、新绛之敌。第三軍自娘子关战役之后,在晋东南白晋公路沿线及太岳太行山地区对敌作战半年余,重创日军中岛第16师团、川岸第20师团、下元第108师团及山冈第109师团等部,成为国共合作抗日典范。</p> <p class="ql-block">1938年10月曾万钟率部由闻喜、夏县方向挺进中条山建立根据地,拒敌南进西侵,保卫豫陕川。1939年2月曾万钟升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第三军第12师师长唐淮源升任第三军军长,寸性奇升任第三军第12师师长,第7师师长为李世龙。从1938年10月至1941年4月,曾万钟指挥与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孙蔚如指挥了中条山保卫战共十三次战役,粉碎了日军"南北对进合击武汉"、"占领潼关直指中国抗战大后方陕川并压迫重庆"之战略企图。</p><p class="ql-block">1941年5月曾万钟率第五集团军参加了中条山会战。1941年5月初,业已结集完毕之日军六个师团、四个独立混成旅团及化学兵团、航空兵团等共约20万人,并配属伪第24师等部约5000余人,在日军化学兵、伞降兵、战车部队及炮兵等特种部队配合下,多兵种协同立体式作战。日军采取突然袭击、先打指挥部、中央突破、分割包围、反复扫荡等战术,向中条山守军曾万钟第五集团军、刘茂恩第十四集团军共7个军约10万余人突破闪电袭击,经过一个多月梳篦式反复扫荡,屏障豫陕川的"东方马奇诺防线Ⅱ陷落。中条山会战失利,并不是战场指挥官无能,第三军是华北方面军眼中钉,官兵艰苦卓绝浴血奋战,与敌肉搏,感天动地。背水之战,粮弹援绝,虽败犹荣。</p><p class="ql-block">1942年3月曾万钟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1945年5月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同年退役回滇,参与创建云南省民革。</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曾万钟任省政协委员,参事室参事等职务,1968年去世。曾万钟的一生不仅是军旅生涯的写照,更是一个家国情怀的体现。他的廉洁品行在军中赢得了口碑,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也培养出了争气的后代。在他的领导下,滇军在多个历史时期都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和团结精神。</p> <p class="ql-block">云南省档案馆收存文档:1918年2月,靖国战争中滇军第二军混成一、二、三团联合作战攻克四川泸州后,祖父周宗濂(时任混成三团团长,混成一团团长金汉鼎,混成二团团长朱德)报送唐继尧的战况报告,其中讲述了部下郭建臣等人英勇作战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云南文史资料第二十六期:1918年1月靖国战争中朱德、金汉鼎、周宗濂三个混成团攻打四川泸州的情况。</p> 郭建臣将军玉照 <p class="ql-block">郭建臣:(1883~1952),贵州威宁人,陆军少将。1916年护国战争中在贵州加入滇军,并参加了护国战争、靖国战争。</p><p class="ql-block">1919年入云南讲武学校学习,毕业后历任滇军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副军长。</p><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建臣任滇军六十军一八二师五四〇旅旅长,随六十军北上抗战。1938年春,日军矶谷、板垣等师团包围徐州,郭旅奉命奔赴台儿庄配台友军阻击敌人。4月20日至23日,日军飞机、大炮对我军阵地猛轰,战场上硝烟弥漫,弹片横飞,敌坦克30余辆直冲郭部阵地,郭建臣指挥部队与日军拼杀,多次打退敌人进攻,乘胜组织全旅反击,将来犯之日军击溃。5月中旬,奉命率部转移到武汉。</p><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22日,第182师郭建臣旅在车辐山下车,高振鸿旅在赵敦车站下车,随即投入会战,郭建臣旅在蒲汪、辛庄、戴庄、后堡子等地与日军展开激战,高振鸿旅下车后也快速投入到与日军的激战中。滇军经过27天的苦战,在边山羊地区进行整编,第182师师长安恩溥回云南补训新兵,第182师缩编的余建勋团,又继续投入到与敌人的血战中。</p><p class="ql-block">1939年秋,郭建臣升任一八二师师长,编入第一集团军新三军,调云南休整。1940年5月奉命赴江西与日军作战。日军入侵印度、缅甸后,郭部奉调回云南驻防。</p><p class="ql-block">1943年,郭建臣升任六十军副军长兼昆明师管区司令。抗日战争胜利后,郭建臣退役定居昆明。云南和平解放后,被选为珠玑街居民委员会调解委员。1952年7月病逝。</p> <p class="ql-block">1918年秋冬,朱德在泸州一带深山区剿灭匪患,忠信乡民众在玉登坪石塔西北角镌刻“救民水火”功德碑一座。朱德深感唐继尧征伐川境不得人心,遂与金汉鼎、周宗濂联名致电唐继尧:滇军无再战之必要,“川都督一职,军民心理均属望于熊君(熊克武),人心所归,如水就下”。被唐继尧断然拒绝。</p> <p class="ql-block">抗日爆发以后,全国人民群情激奋,人人都踊跃参军,立志要报效国家。蒋介石军队虽然在战场做了抵抗,但是却收获甚微,懦弱腐朽的军政体制,让蒋介石的军队难以保持战斗力。在战场上,日本人对于蒋系部队,更是从来不放在眼里。他们叫嚣着三个月灭亡中国,就是熟知蒋系部队孱弱的战斗力。可是,另一支中国军队,却及时出现,打得他们措手不及。</p><p class="ql-block">这支部队,不是别人,正是我们骁勇善战的滇军。滇军历史悠久,在北伐时期,就一直受到严苛训练,创始者蔡锷将军更是名震天下。滇军在云南的崇山峻岭中不断训练,他们一次次接受着最残酷的训练,无论是单兵素质,还是集体攻击力,他们的实力都无可挑剔。因此,当滇军北上之后,日本人也是大感疑惑,中国军人还要这么强的战斗力。战果方面,他们更是多次打败敌人,歼敌无数。</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滇军还是抗日决心最坚定的部队。从上到下,滇军之中,压根就没有怕死之人。许多战士年纪很小,不过却同样有着大无畏的牺牲觉悟。十万滇军,在同日本人交手过程中,从来没有出现一个叛徒。即便身负重伤,也要和敌人同归于尽。他们打法娴熟,作战勇猛,对待敌人从来就不客气手软,一度成为了日军噩梦。日本陆军甚至下令,一旦见到滇军,除非兵力大比例占优势,否则都不要轻易出手。由此可见,日本军官也是对滇军非常畏惧。其实,滇军还在越南战场击败日军,俘虏了日军中将。</p><p class="ql-block">滇军向来是中国军队中的清流,他们不贪图享受。对待训练,自我要求非常严苛,上下级之间,亲切热情。这样的军队,自然是战斗力极强。他们有着大彻大悟的战斗精神,全军之中,没有一个懦弱之人,在战场上,大涨了中国人的威风。政治信仰上,他们以满腔爱国情怀,倍受后人尊敬。这样的军队,才是民族之魂。</p> <p class="ql-block">宜良金家营村郑母李太夫人教子成名,抗战建功。家国母仪,仰膽女宗。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1月21日,祖父陆军中将周宗濂(又作钟廉)为郑母李太夫人墓杆题词:“树德树仁,庆集螽斯”。</p><p class="ql-block">长子家佑:云南陆军讲武堂二十二期毕业(祖父的学生),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六期毕业,中央陆军警备司令部第四总队中校督察主任;次子家俊:1936年赴苏联留学,1939年回国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任上校教务主任;三子家儒:云南101师传达排长;四子家佐:毕业于广西军医学校,1941年任中国远征军第十九预备医院中校外科主任。</p><p class="ql-block">一母育四子,四子皆抗日英雄,伟大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四十年代中后期,云南省军政、文化界滇西藉名人向滇西同乡会提名推荐陆军中将马崇六先生为立法委员的推介署名函印刷品,署名中将我祖父写成周映川(红⭕️),正确应是:周印川,但证经查同时代云南军政名流界确实没有周映川这个人,属笔误。在些名人中,马鉁将军以前的人大家都比较熟悉。后四人中,抗战胜利后接替李鸿谟将军出任云南省警务处长的李毓桢是云南老派军统大特务;严成变是大理喜洲籍大商人;金龙章是旅美知识分子,云纺第一位厂长;张元养毕业于民国时期的陆军大学,是讨逆军10路军空军副司令。</p> (马崇六将军玉照) (滇西惠通桥) <p class="ql-block">‌‌马崇六(1902—1998),大理下关人,父亲是辛亥革命护国、护法功臣,曾因军功任‌靖国联军旅长、‌毕节警备司令等职。‌马崇六于1924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工兵科,回国后追随‌孙中山,历任‌国民革命军参谋、团长、参谋长等职。‌北伐战争中,他参与多次重要战役,表现出色。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马崇六负责组建全国工程兵部队,并在‌滇西抗战中表现出色,特别是在1942年炸毁‌惠通桥,有效阻挡了日军进攻,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胜利后,马崇六继续在‌国民政府中担任要职,后因历史原因赴港定居,最终病逝于日本。马崇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还在书法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被誉为“杰出书法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