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黔水黔古镇一一西江千户苗寨

由由

<p class="ql-block">游罢荔波小七孔,驱车两小时,风尘仆仆赶往西江千户苗寨。</p> <p class="ql-block">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境内,距黔东南州首府凯里高速10公里。西江是苗语“dlib jiangl” 的音译,现有1432户6000多人,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5%,故有“干户苗寨”之称,是我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是世界第一大苗族村寨。由水寨、平寨、乌嘎、东引、也蒿、也通、羊排、也东等8个自然村寨组成,寨内寨寨相连、户户紧靠。木质吊脚楼群依山而建,层层相叠,气势宏大,独具特色。民族风情浓郁,苗族文化多彩纷呈。是世界最大的并最具有观赏价值的苗寨,素有“苗都”和“天下西江”之美誉,被誉为“中国苗族文化艺术天然博物馆”,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西江千户苗寨依山而建,寨寨相通,四面环山,重连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p> <p class="ql-block">西江千户苗寨地处群山深处,千余户苗民世代居住于此,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无论外界如何看待,这个处于贵州大山深处的村寨,依然在自己的一隅静静地续写着自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据考证,在中华民族的史前史中, 九黎苗人始祖蚩尤与汉人始祖黄帝、炎帝三个部落间有着长时间剧烈的武力冲突,蚩尤落败被杀而部落南迁。在尧舜以及春秋战国期间,苗民又在与汉人的战争中数次迁徙。战国后期秦灭楚国,楚国的部分苗民西迁至武陵山区定居并繁衍,至汉,这些苗民已成为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即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东汉建武年间(47年)汉王朝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第五次大迁徙,部分苗民躲入黔东南的深山老林,以避时乱。历代繁衍,自成一统,遂成今日千户苗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场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与这里场景很相似。</p> <p class="ql-block">西江千户苗寨四面环山,白水河水从山脚下流过,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寨舍依山而建,又连绵成片,气势恢宏,其特有的穿斗式木质结构干栏式吊脚楼,层层叠叠,被替誉为“民族建筑的瑰宝”,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背靠青山、脚踏玉带、一水环流的秀美苗寨。</p> <p class="ql-block">上古苗民在这一片土地生活时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干栏式吊脚楼。在悠悠的山水之间,它们与田园风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苗家的吊脚楼成为了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它们全都是由木材修建而成,这里的吊脚楼分为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每一层都有着自己的作用,人们一般居住在二层,最有特色的要属“美人靠”,人们总是在这里小憩、刺绣。千户苗寨里的木质建筑保存完好,色彩艳丽,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瑰宝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放下行李,安顿好住宿,去感受苗家生活,吃长桌。走近饭店芦声阵阵,歌声飘扬,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我们团队十八人围桌而坐,浓浓的苗家长桌宴的氛围显现出来。一会儿,苗家的特色菜纷纷端上,古法酸汤鱼、酸豆角、折耳根、炒干子… 随着悠扬的芦声临近,五个苗妹每人端着一碗酒,来这里敬酒,每人谱一曲高山流水敬酒礼,畅快淋漓,风格独特,苗风浓郁。</p> <p class="ql-block">芦笙是苗族古老的乐器。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苗族地区逢年过节吹芦笙增加喜庆气氛。好客的苗族小帅哥在长桌宴上尽情吹笙。</p> <p class="ql-block">吃罢晚饭,趁着夜色,观赏西江夜景。</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每家每户点起了灯火,为人们照亮了回家的路,路边闪烁的霓虹灯,五颜六色。更是把苗寨装扮的分外迷人。</p> <p class="ql-block">西江古街,位于西江千户苗寨中心,是西江建寨并进行商品物资交易以来最古老,最具特色的街道,以经营苗族银饰刺绣而得名。街道自东向西穿寨而过,两旁银饰,刺绣等店铺林立,与层层叠叠,鳞次栉比的苗族吊脚楼遥呼相应。是西江片区赶集交易、物流往来最中心,最热闹的街区。</p> <p class="ql-block">古街是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表现方式。每当苗寨吃新节、爬坡节、过苗年等节日和农闲时间都有游方活动。 古街是西江苗族青年男女节日游方、对唱情歌、互吐衷情、谈情说爱的地方。在此漫步,不但可以观赏沿街的美丽风景,还能亲眼目睹苗族青年男女游方对歌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漫步在古街上,两边街市琳瑯满目,苗族风情古朴浓郁,苗族农耕、节日、银饰、服饰、饮食、歌舞及其遗风古俗在这里世代相传,历经风雨沧桑,在生活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在演绎历史过程中依然留存着魏晋歌舞、唐宋服饰、明清建筑的远古遗风。折射出时光悠久、特色浓郁、底蕴深厚的文化光芒。作为世界最大的苗寨、苗都——西江,是苗族历史文化中民居建筑、宗教礼仪、信仰禁忌、饮食着装、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被中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者誉为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错落有致的吊脚楼 由低往高 由高往低看像个小型的“布达拉宫”。层层叠叠,好像苗神们在这里搭的积木一般,规则有序。</p> <p class="ql-block">“无银不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街道上无处不展示耀眼银饰文化。山河远阔、人间烟火,很多游客来这里穿一次苗族服饰,体验一次苗族风情,当一回苗族阿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夜间的苗寨,风情古朴浓郁,独特的民族歌舞、习俗、服饰和美食,深深的吸引着游客。有的商店、饭店民间艺人吹起芦笙、表演才艺,有的门店身着苗族盛装的姑娘边载歌载舞、边推销品尝商品,吸引游客围观、购物、就餐,有的游客还加入到苗族姑娘的舞蹈队伍里跳起舞来。 西江千户苗寨,不愧为“歌舞的海洋”、“芦笙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醉在西江人未醒、乐在苗家忘忧愁。</p> <p class="ql-block">过一号风雨桥后,乘观光车去山顶俯瞰全寨夜景。</p> <p class="ql-block">登临山顶,游人如织,身着盛装的游客随处争相拍照,行走摇铃声不绝于耳,各式各样苗服穿梭于𤋮攘的人群中。</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上,整个西江苗寨一览无余,万家灯火,璀璨夺目,五彩斑斓,如同天上繁星飘落人间。白水河像一条蜿蜒的彩带,装扮着古镇,河边的柳树在灯光的照射下,光怪陆离,层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夜景深深地吸引我,使我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在天宫不忍离去,下归凡间。</p> <p class="ql-block">下山后,沿着白水河,顺着游方街,近距离感受古镇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沿着青石铺就的道路行走,河边的香樟树在灯光的映照下,色彩艳丽,斑驳陆离,立体感强。山上苗灯火辉煌,如同繁星点点,悬挂天际。</p> <p class="ql-block">几道风雨桥屹立在白水河上,古色古香,造型别致,互通两岸,五彩缤纷的倒影,映衬着苗寨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清晨,沿着白水河边向前,寻找着与夜晚不一样的苗寨。清晨的西江,一夜的欢乐,朦胧初醒,河水清澈,微波涟漪,河树吐绿,水边苗寨,几处灯火,睡眼惺忪,仍旧微笑迎客,远方群山连绵,轻雾弥漫,充足精神,迎接新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天放亮后,我一睹了苗寨的清晰芳容——四面环山,十个依山而设的自然村寨首尾相连成片;梯田依山垦殖,通达云天;白水河哗啦哗啦,穿寨而过;山腰间木构的吊脚楼,依地形而建,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房前屋后,群山翠绿,层峦叠嶂,云雾缭绕时,如脚缠玉带,似仙飘逸,颇为壮美。</p> <p class="ql-block">我在西江等你,一切以美丽来回答。</p> <p class="ql-block">沿着白水河栈道一路游览,三步一景,五步一色…,美轮美奂,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白水河边有七座风雨桥,每座都各有特色,风雨桥连着白水河的两端,以关风蓄气和遮风挡雨。</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顺着河流一直走到尽头,便是田园观光区。这里的梯田虽然比不得许多主打农耕景观的景区,但与从山顶迤逦而下的木制民居相映成趣,反倒是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美感。也能看出西江意欲将这片土地的一切元素都荟萃一炉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停留在西江只有十二小时,但留在脑海的苗寨印象已超越千年,苗族虽没留下文字,但其文化精髓并不逊色于汉文化,其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天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里,共同扶持,和谐发展,建设美好家园不落下任何一个民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