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篇一一永不消失的记忆

暖暖的风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总有一个特殊群体陪伴着我,这个群体就是同学。无论这个群体以什么方式存在,她总是能为我输送精神营养液,尤其是相处时间最长的高中同学更是无私的陪伴和呵护,所以我要感谢同学们!今将和同学们相处的点滴时光编辑成美篇,以对美好回忆的敬重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感激之情,同时在此也要祝福同学们健康快乐每一天!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我们永远是同学,是朋友。</p><p class="ql-block"> 我在做这美篇时,得知群主陈万举又在筹划五月中旬的入校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到时不知都有哪些同学参加,但合照是必须的,那时我再把照片放进此美篇中。</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毛主席多次接見“红卫兵小将”,当年的十月我们几个在去往哈尔滨的火车上听到毛主席又接見红卫兵了(记忆中好像是第六次接見),都着急了,加上十月的哈尔滨路上结了很厚的冰,穿着塑料底鞋寸步难行,所以我们在哈尔滨只待了三天,参覌完哈军工大学就急忙的返回北京,心里想着毛主席还会接見的。我们在北京等了几天,终于第二次见到毛主席,那时見到毛主席的心情和现在想念毛主席的心情无法用语言在这里表达清楚。</p> <p class="ql-block">当年锦西高中二年二班部分女同学组织个小战斗队,起名叫“多奇志”,源自毛主席诗词: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这个时候应该是坐在大学一年级的教室里。</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于六八年,下乡之前,原县委大院。</p> <p class="ql-block">锦西一高中校门口,文革中由于派性作怪,有两年没能走进学校大门。无形的硝烟解除,同学们可以返校,在校门口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老锦西公园,就军代表不看我指令。</p> <p class="ql-block">学习毛主席语录,其实都已记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  要下乡了,去照相馆拍照留念。照相馆也挺赶潮流,背景墙都很应景。此时我们还不知道自己要被分配到哪里呢。</p> <p class="ql-block">即将分别了,大家的表情都很凝重。</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八年十月七号,锦西站前广场人山人海,全锦西县城内的初、高中生都在这里参加上山下乡誓师大会,会后就分乖解放牌大卡车浩浩荡荡奔赴农村。出发前,当时的卫戎区刘主任把我和高三的张素坤叫到火车站楼露台一角谈话,嘱咐我们到农村一定要好好干,可能是为宽慰一下我俩未能留城进厂的心吧。这一天我们正式告别学生时代,走进社会,成为一代享誉全球的知识青年。</p> <p class="ql-block">我和我班同学韩秀萍被分配到一个青年点,偶尔利用农闲到离我们生产队较近的钢屯街里的照相馆照相,这时我们的身份是插队知识青年。</p> <p class="ql-block">女知青戴帽子,标配。</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照时间大概在71年夏,地点是锦西公园。我当时在公社中学当代课老师,放假时去锦西見老同学赵丽华,背景是毛主席去安源巨幅画像,“锦西”两个字也是属于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1971年11月,由公社和学校选送到原锦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学习,l972年11月,由于锦西教育界急需教师,锦西教委跟学校沟通,锦西籍学员提前离校奔赴工作岗位,这张照片是同学和任课老师为欢送我们而拍的合影。前排坐着的女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王琇珏,教我们有机化学。76年我去锦州看望老师和留在锦州的师范同学,在老师家里,老师给我们煮了一锅香甜软糯的红豆粥,说是她家乡湖南待客之道,王老师的丈夫林老师也是化学专业的老师,福建人,有意思的是:他骑车去给我们买肉和菜,结果是把肉直接放在衣服兜里带回来的。晚上,我们几个都住在孟映秋同学家里,因她爱人是海南地质勘探队的不在家,王老师也不回家,非要和我们挤在一起睡,一点也没有大学老师的架子,那一天夜里根本没睡多少觉,师生净唠嗑了。</p> <p class="ql-block">在锦州师范学习时,我、韩秀萍、刘月秋我们三人吃饭、逛街总是在一起,几乎形影不离,刘月秋比我们大几岁,很稳重,总是象大姐姐似的照顾我们。后来我和韩秀萍随锦西籍学员提前回县里分配工作,刘月秋则两年后分配到绥中一中。有一年我去绥中参加化学教研,曾見到她,她还是象个老大姐似的关心我,临走时非要往我手里塞一兜绥中大白梨。尽管现在我们没有任何联系,但我也忘不了她。</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中的三个人当时都在锦州师范学习。站在最前面的叫苏风琴,我们俩同学时间最长,可以说从上幼儿园、小学、初中就一直在一起,而且始终都在一个班。初中毕业她在锦州中师学习,文革之后直接参加工作,而我上了高中,文革之后下乡插队了,中间是于素艳同学,初中同班,高中在同一所学校,同样命运。巧的是经历风雨后,我们三个又都在同一个学校进修学习。这一天相约一起去看调到锦西文化馆的杨老师,(原杨家杖子四中美术老师)杨老师为我们拍了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当年康伟华结婚回山西长治娘家探亲,返回白城部队驻地时路过锦西,让新郎官自己回去,她在锦西下车短暂停留,住在王玉玲家,我知信后去锦西看她,好几年没有見面了,我俩躺在王玉玲家床上唠了一上午,滾的头发乱糟糟的竟然还去拍了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1983年,东北师大受教育部委托,在在职初、高中老师中招收本科函授生,所需教学费用由国家担当。以市为单位集中设立考场,考试范围文革前高中教材,自愿报名,择优录取。我考虑再三,为保险起见,报考了东北师大生物专业,学期五年,很幸运的收到录取通知书,于是在这里又结识了新同学。当时生物专业在辽、吉、黑三省和兴安盟区共招生110人,按省份分成四个小班,大班上课,小班分组实验。巧的是系主任张济民教授是大连人,这是1987年夏辽宁班学员与张主任合影。</p><p class="ql-block"> 班上九个女生分别来自沈阳(2人)大连(2人)本溪(2人)阜新(1人)撫顺(1人)锦西(1人)。</p> <p class="ql-block">  1988年夏,历经五年时间,十一个寒暑假,终于顺利完成学业,辽宁学员班与张主任在大学校门前合影留念,校园很大,照片中見到的建筑是图书馆。 </p><p class="ql-block"> 回想这五年很辛苦,很紧张,也很累,但也很充实。不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试卷,就是看书学习做题消化课本知识,还要按时交函授作业。每年都要多次往返锦西一长春或锦西一一黑龙江省呼兰县(黑龙江的呼兰和吉林的旺起农场都有师大的教学实习基地),去时从来没有过坐位,在拥挤的车厢内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有时趁别人上厕所时坐一会,歇歇腿,感叹那时真是年轻啊,硬是扛过来了。</p><p class="ql-block"> 虽说文革破了我们上大学的梦,但在东北师大学习的这段时间里,住在八人一间上下铺的学生宿舍,坐在容纳200人的阶梯教室,听着严肃认真、学识渊博的教授讲课,在摆滿各种标本的实验室里做标本搞解剖,在大学生食堂里排队打饭,休息时间和同学们去长春市内逛街购物,参观伪皇宫、长春电影制片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南湖公园等,每次考试结束后想知道分数的迫切心情,真实的体会了一回大学生活(这段有点题外,但看到这张照片,的确会让我想起很多)。</p> <p class="ql-block">1988年十月,原锦西一高中组织离校二十周年联谊会,知道信儿的同学带着各种复杂的心情返校,活动内容安排很简短紧凑,二十年没見面的同学都没来得及细唠就匆匆忙忙的说再见了。</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班同学和班主任岳老师在教学楼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89年韩秀萍带着她的宝贝女儿和郭宝凤来望海寺玩。</p> <p class="ql-block">89年赵丽华从南方回来,大家相聚在望海寺海滨。中午是在李玉芬同学家里吃大锅面条,事先一点准备也没有,可想而知得有多狼狈,一下子去这么多人恐怕啥家伙什都得用上。而那天我正好要坐杨家杖子小火车回家,已经剪票上车了,结果把电话打到铁路,是站台工作人员挨个车厢喊我名字,我才紧忙赶回来。</p> <p class="ql-block">这是受邀来我家做客的初中同学,我带他们到望海寺海边转转,他们几个都是第一次来望海寺玩。</p> <p class="ql-block">我们三人结伴去锦州港看张春勇同学,他带我们游览了笔架山。</p> <p class="ql-block">94年赵丽华回葫时去看望王玉玲和郭宝凤、王智利。</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郭宝凤的家里,不知是说到哪了,让我们都笑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游龙背山公园,韩秀萍总会出些段子引起我们大笑。</p> <p class="ql-block">1996年同学们参加我女儿、女婿的婚宴。</p> <p class="ql-block">1998年十月,原锦西一高中组织离校三十周年聚会,吃饭时为了有个安静可以聊聊天的场所,我们班放弃了学校组织的集体餐,去九龙酒店另聚,同学们围坐在班主任岳老师周围,倾诉多年的心里话,增进了三十年不見渐疏的同学情,同学们相互之间又找到了学生时代的那种感觉,在拍照时已经没有了拘束感,质朴纯真又回到同学们的臉上。</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班委会、团支部和班主任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几个下乡时都是被分配到向阳公社(现在叫张相公屯乡),但不在一个生产大队。</p> <p class="ql-block">团支部班子成员</p> <p class="ql-block">来两个凑热闹的</p> <p class="ql-block">这两位同学一个在祖国大东南的繁华都巿,一个在祖国大西北的戈壁荒漠。</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乡在一个大队,但又不在一个生产队,也不住在一个村子,插队时很少有机会見面。</p> <p class="ql-block">康伟华要返回自己的部队,同学们为她饯行。</p> <p class="ql-block">2000年夏我、孙桂茹、赵丽华三人组团去南方旅游,第一站南京。在南京工作的刘玉奇同学热情接待了我们,并且带我们游览了兑统府,中山陵,南京长江大桥。背后是在建的长江二桥,现在恐怕三桥、四桥、五桥都建了。这是我第一次涉足南方,知道了南方长什么样子,觉得南方的热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p> <p class="ql-block">后面白楼是刘玉奇同学办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是安徽黄山</p> <p class="ql-block">我们冒雨游黄山。</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江苏无锡</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上海。只去了外滩,陈毅广场。其余时间逛南京路,四川路,以购物为主了。</p> <p class="ql-block">去莲花山圣水寺游</p> <p class="ql-block">孙桂茹、赵丽华和我,我们三家在鑫龙湾生态园聚餐。</p> <p class="ql-block">李桂芬、赵丽华从外地回来,张春勇也从锦州赶来,几位同学一起游葫芦山庄。</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中有安小冬(右二),很难得她来参加聚会。</p> <p class="ql-block">2012年夏赵丽华来葫,同学们在一起相聚,不管你是46年出生还是47年、48年出生的,共同过六六寿,大家围坐在圆桌旁,一个生日帽轮流戴,再送上大家的祝福,别提多开心了。</p> <p class="ql-block">穿插一张和初中同学聚餐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一四年入校五十周年聚会筹备组在我家商讨事情。</p> <p class="ql-block">后面的教学楼已是几经翻建,越盖越高,越盖越大。</p> <p class="ql-block">教学楼后院还保留一截老的学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14年8月,在举办入校五十周年活动后,我和几位同学到插队的乡下去看看,到我们下乡的村子看望老乡。这两张照片是在乡政府大院拍的。</p><p class="ql-block">我们去了倒流河村、北铁窖、腰铁窖、南铁窖,虽然过去了几十年,无论是在哪个村見到的村民,一下子都能叫上本队知青的名字,可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农民的触动有多大,他们騰房腾地,用最大热诚欢迎城里的孩子到来。</p> <p class="ql-block">下乡到倒流河村的同学与房东、社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下乡到铁窖二队(铁窖北村,也叫北铁窖)的同学与当年大队赤脚医生的老伴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下乡到铁窖四队(腰铁窖)时的生产队胡万成队长。八十多岁的老队长一眼就认出我和韩秀萍。</p> <p class="ql-block">前两张是我们腰铁窖社员,后面穿红衣服的是当年村小学老师,她是南铁窖的,图中的张慧敏同学插队到南铁窖七队。</p> <p class="ql-block">在农家院留影</p> <p class="ql-block">去看望在农村工作的李文秀同学。</p> <p class="ql-block">我班插队到一个公社的同学,缺刘玉奇、张桂珍、崔远平和罗霞光。</p> <p class="ql-block">15年同学们再聚首,在原锦西高中操场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18年离校五十周年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23年,为纪念抗疫三年笑对人生再聚会。</p> <p class="ql-block">12年到19年,在葫芦岛市老干部大学混了几年,虽然没学成什么,但心情很好,长了不少見识,而且认识了不少新朋友。(乌金塘水庫写生)</p> <p class="ql-block">右手边挨着我的是初大姐,当年都是快八十的人了,厨艺老好了,而且学画的韧性十足,一絲不苟,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画画的水平越来越好。左手边的三位学友,从12年认识到现在,一直是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好朋友。我们有个微信小群,群名是:高山流水遇知音。</p> <p class="ql-block">凉水井子灵山寺(学校组织的活动就带着横幅)。</p> <p class="ql-block">葫芦岛建昌枣木杠子村参加梨花节(这次也是学校组织的,全校师生都去了,这是国画班独自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张老师带同学们去首山取景</p> <p class="ql-block">17年学校组织我们去沈阳省美术馆参覌画展。左2是校长,很有迫力,她担任校长期间多次组织参观、学习、采风。左3是教我们国画的张守山老师,为人很正,同学们都很佩服他,前排左4是老干部大学的副校长。后面墙上左数第二张画是我临龚贤的。</p> <p class="ql-block">张老师利用休息日带同学们来望海寺海边,脚下的地方本来是海,己被港口填起来了,现在去不了这个地方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