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生百年,终有归处,无论贵贱,皆是黄土一堆,尘归尘,土归土。归处皆知,但君自何处而来?人则不尽知也!俗话说:树有根,人有源;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历经几千年依旧脉络清晰,其中很重要的部份就是历朝历代皆修国史、各姓各族皆修家谱等等,就是这许许多多的涓涓溪流,汇合成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长河滔滔……</p><p class="ql-block"> 我收藏有几套家谱,闲暇时常有翻阅,见其内容之丰富,常震撼于心,惜其明珠暗藏、世人不知,遂有整理成文之心,加以析读,愿广为人知,不致敝帚自珍;倘能解族人寻根溯源之疑虑,更属功德一件。</p><p class="ql-block"> 今天展示一套李氏家谱,刊修于1937年,里面收录了诸多珍贵资料和家族的各类信息,其中有宋代名相王曾、范仲淹、欧阳修、清代平江“九进士”之一李汉章等写的序,亦有理学宗师朱熹为老师李侗写的传记等。</p> <p class="ql-block">该谱全六本,刊修于1937年,为更好保存,特定制樟木书夹,并属宗亲李宏伟署签。</p> <p class="ql-block">陇西李氏自李世民算起至先祖火德公止历二十四世的吊线图。</p> <p class="ql-block"> 天下李氏,尽出陇西!泱泱华夏李氏一脉,自陇西起,历大唐数百载,从此遍布世界各地,一个家族的迁徙史,便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为了能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先辈们又何曾惧过艰难险阻?从陇西、到江西、到江浙、到福建、到广东,再到湖南,用脚步丈量了神州大地,用千年的渊远流长,洒下遍布华夏的种子,讫今世界各地李姓已达一亿多!</p> <p class="ql-block"> 按谱上注明旧序之一系北宋宰相王曾于景祐二年(1035年)乙亥菊月所作,内中说明王曾去世前三年因本族先祖李彩日求他写序的缘起,且说王族与李族亦多有联姻者等信息。</p><p class="ql-block"> 王曾(978~1038年),字孝先。山东省青州市人,北宋名相、诗人。宋仁宗时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为枢密使,次年拜相,封沂国公。1038年,王曾去世。获赠侍中,谥号“文正”。有《王文正公笔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写序的时间亦与王曾相同(1035年),序里亦说明因受好友欧阳修所托而写,因为欧阳修的母亲也是李族,时居金陵乌衣巷,世家高第。</p>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享年六十四岁。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其《岳阳楼记》流传千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写序亦更理所当然了,母亲系出金陵李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西吉安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景祐元年(1034年)任馆阁校勘,两年后因替被贬的范仲淹申辩而被外贬夷陵,后入朝复职,又升知谏院、知制诰等职,赞助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上疏反对罢免范仲淹等事,被外放知滁、扬、颍及应天等州府。数年后再度被召回朝,拜官翰林学士。嘉祐五年(1060年)升任枢密副使,次年拜参知政事,熙宁四年(1071年)以太子少师致仕,翌年逝世,享年六十六岁。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p> <p class="ql-block"> 以上三篇序谱上亦载明转录自旧序,皆作于景祐二年(1035)年,且都交代写序之缘起,但查资料亦未见三人文集中有收录,世间留存老谱亦少,致有伪序之说,但想我李族祖上之辉煌,修谱之严谨,纵有锦上添花之可能,断不会作无中生有之事;不然会招致众口烁烁,贻笑世人也!自取其辱又何苦来哉?</p><p class="ql-block"> 余一家之言,也不可尽信,望专家学者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p> <p class="ql-block"> 上述三篇序中亦含有相当丰富的信息,读者有兴趣不妨细读。</p> <p class="ql-block"> 收录明景泰四年(1453年)赵雍所作的序。</p><p class="ql-block"> 赵雍,字景和,连江人。永乐甲辰进士,授户部主事,授工部屯田主事,南吏部郎中,云南参政,以疾致仕,著有《云庄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裔孙李士淳于顺治十三年写的序。</p> <p class="ql-block"> 李士淳(1585年-1665年),字二何,广东梅州人,19岁时考中秀才,万历37年(1609年)乡试中高中头名举人荣获“解元”。崇祯元年(1628年)中进士并荣获会魁。</p><p class="ql-block"> 选任山西省翼城知县,后授通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编修,充东宫侍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以上为清早期广东裔孙李琛写的序。</p><p class="ql-block"> 李琛,字少游,广东程乡县(今梅县)梅城西郊人,清朝康熙三十二年(1693)癸酉科举人,任井陉县知县,升刑部主事。著有《一草庐集》,《西园文集》等。</p> <p class="ql-block"> 清朝平江九进士之—: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汉章写的序。</p><p class="ql-block"> 李汉章(1801—1875),字倬斋,湖南平江嘉义练埠人。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进士第97名,以知县即用,后授沅州府学教授,芷江明山书院山长,后归乡,任天岳书院山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赏加五品衔。</span>著述颇丰,邑志多有载入,有《天岳书院记》等作品传世。年七十五卒,李元度吊同宗汉章诗日:</p><p class="ql-block">天不憗遗,洛社耆英亡一老;</p><p class="ql-block">人追先正,练溪理学共千秋。</p> <p class="ql-block"> 家谱中亦收录南宋理学宗师朱熹为他老师李侗所写的传赞《延平先生行状》,作于宋隆兴元年(1163年),时朱熹33岁,朱熹文集里亦有收录,“行状”即传略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紫阳,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p><p class="ql-block">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是“二程”三传弟子李侗学生。朱熹的哲学体系以“二程”的理本论为基础,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及佛、道教思想而形成。与“二程”学说合称为“程朱理学”。其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官方哲学。其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朱熹还著有一千二百五十多首诗作,有着不容忽视的造诣和成就。</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素未谋面的爷爷,火德公二十九世孙,李学球,字述春,革命烈士,抗日战争时据说牺牲于浏阳,具体哪一年,具体什么地方亦无从知晓,至今尸骨无存,真是应了毛主席那句: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p><p class="ql-block"> 除了流淌的血脉,所有的记忆,只留家谱上的名字信息和一纸烈士证书!</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的老叔公,火德公二十八世孙,李崇容,字御炉,后改名李瑞华,红军烈士,1931年牺牲,时年25岁。因只有一女,我叫老姑婆,亦于前几年去世,老叔公这一脉亦由我父亲肩祧,即承继之意,不致香火断绝也!</p><p class="ql-block"> 生前任红军中共平江县肥田区委少共书记,相当于现在平江县共青团书记,他的前任书记即共和国开国上将钟期光将军。少时听奶奶讲老叔公:闹革命时骑白马,配驳壳双枪,喜读书,行军时有土兵挑书随行。我少时在老家阁楼发现有一箱书,《康熙字典》,清代木刻本,约五十来册,听父亲讲这便是老叔公当年读的书,九十年代被不懂事的我卖了300元,今天写到这里莫名的悲从中来、泪涕双流……</p><p class="ql-block"> 我猜想当时我爷爷就是跟着老叔公去闹革命的,以致双双许国!</p><p class="ql-block"> 搜索百度信息:</p><p class="ql-block"> 李瑞华(1910年1月-1932年1月),男,湖南省平江县嘉义人。生前为少共平江县肥田区委员会书记,1932年1月在平江县献钟四洲坪牺牲,安葬于平江县加义镇。(牺牲日期与家谱中有误,应以家谱为主。)</p><p class="ql-block"> 时值清明时节,慎终追远,亦如毛主席语:泪飞顿作倾盆雨!</p> <p class="ql-block"> 我爷爷为火德公29世孙,到我这一代为31世,那么我这一代就系唐太宗李世民的嫡系55世孙!不曾想少年时向往的大唐盛世、贞观长歌,华清池畔、马嵬悲歌,都系我等先祖!只是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曾经的赫赫血脉也只是千百万中的一个看客、一个吃瓜百姓而已,默默无闻,平凡而普通。我想,知晓自己从哪里而来,百十年后又将离去时,追寻远去的祖先时或许不会仿偟……</p> <p class="ql-block"> 据谱上迁徙志记载,我族先祖子新公系康熙六十年(1721年)由广东长乐县迁至湖南平江,至今开枝散叶,在平江火德公一脉约四千多人,主要分布在湖南平江长寿、加义、石牛寨、安定,岳阳县月田等一带。</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福建上杭火德公一脉后裔约有3500万,遍布世界各地。大家耳熟能详的康熙宰相李光地,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李显龙、泰国国王李瑞耀、李嘉诚、开国将军李天佑等等都系其后裔。福建上杭官田李氏大宗祠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香火旺盛,寻根问祖的后裔络绎不断,也在血脉深处呼唤着我们去追寻。</p><p class="ql-block"> 也感谢历朝历代的先祖们的代代修谱,才不致令我们迷失来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李鹏辉 </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2日终稿于长沙东塘寓所</p><p class="ql-block"> 《暂得山房杂记》十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