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50年前军营的故事

孙跃先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12月26日,是个特殊的日子,50年前的今天,1974年12月26日,那天,汽笛一声长鸣,闷罐军列在南阳火车站缓缓启动,每节车厢内站满了刚穿上六五式冬季军装却没佩戴领章帽徽的新兵。从稚嫩的眼神里看得出我们那按耐不住的激动,因应征我们的部队是特种兵,想象中的特种兵是一支和电影上一样的会开各种战车,能操持各种武器,将接受特种训练,执行特殊战斗任务的部队。我们互相打听着,却没人知道这个神秘的部队具体是干什么的。闷罐车厢内仅能看到门缝里渗进的一线光亮,听着滚动的车轮碾压铁轨接口时,发出“哐当、哐当”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我们怀揣梦想和热血,随着军列一路向西,驶向大西北青藏高原,我的心也飞向想象的西北高原,列车一路飞奔,有时也走走停停。途经陕西、甘肃,来到了青海西宁市西郊的湟中县,行程1370公里,跑了三天两夜。军列驶入八零五工厂的厂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车后惊奇的眼神四处看,这是我有生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工厂,厂区没有院墙,放眼远眺,惊奇的是整个工厂竟建在山坳之中,很远的山沟里隐隐约约还能看到烟囱和厂房,弄不清蔓延多少公里。铁路竟然也修进了厂里。这里,看到最多的就是厂房。其内都有几百平米大的空间,不知道是车间还是库房,边走边看,厂房里没安装设备,所有的厂房都是混凝土地面,并敞开着大门。步行一路走来,到处都是和我们一样没带领章帽徽的新兵。好奇呀!询问老兵才知道,原来这里是铁道兵第十师在此征用国企军工企业的场地,暂作为铁十师新兵集训基地。一个月后知道这里集训了近万名来自河南、山西、甘肃、青海的新兵。</p> <p class="ql-block">  1974年的这批新兵中,来自河南省的有4800多人,都是18-22岁的青年后生,这些河南兵分别是南阳、平顶山、信阳,开封,宝丰这五个地区的。仅南阳地区就有2100多名热血青年应征入伍。他们是南阳市、南阳县、新野县、唐河县、社旗县、内乡县的适龄青年。新兵集训常规是三个月时间,以连为单位,各连的新兵都是同一个地方的人。那天新兵连第一次集合,连长宣讲我们这支部队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十师,番号是5760部队,我们50团的番号是5850部队。我们是陆军中的特殊兵种,是一支专门修铁路和与铁路有关铁路工程的部队……。这和我们心中特殊兵种,特种部队完全不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过去从没听说过铁道兵这个名子,原来我们是专门修铁路的解放军,连长告诉大家铁道兵第十师是机械设备配备最全的部队,铁十师下属有五个团,还有直属的新管处、汽车营、机械营、给水营、修理营、医院等。各团下属有四个施工营和三个汽车连,还有机械连,修理连等。我听着心里盘算着,铁道兵的编制真大啊,基本是五五编制了。新兵要集训三个月,主要是培训新兵,军人最基本的应知应会的科目。如队列训练,投弹训练、射击训练、拼刺训练,还有学政治、军人条例、部队制度等等理论知识。他说等新兵集训结束,根据个人训练成绩情况再分配。到时候各省不同地区的新兵,会全部拆开插花分配到不同的连队。</p> <p class="ql-block">  那天,我们在大操场上集合,各团整理了自己的队伍。这里聚集了十师的46至50团的五个新训支队。我被分到新训50支队的1连。整编后,新兵以连为单位,按照指定位置到各连排驻扎的大厂房安置下来。我们放下背包,拉着人力车去大库房领取稻草当铺垫,拉回车间,开始打地铺。每个大车间很空旷,有八九米高吧,四个墙角摆放着用汽油桶改装的大煤火炉子。夜里站岗值班的战士,会让炉火把铁桶烧的通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果然新训结束,南阳地区的新兵全被拆散了,南阳市和新野县的兵分到46团,唐河县和社旗县的分到49团了,南阳县和内乡县的分到50团了。现在回想我们那时都是20左右的小伙子,还有一身的孩子气,新训期间,不同省份新兵对峙打群架的事,时有发生,训练结束凡参与打群架的都被分派到最艰苦的施工连了,事后才听说,当年新野县不少知青,本来汽车连接兵的想带他们去汽车连,就因打群架去不成了,让他们后悔莫及。若有人提前指点一二,谁还冒这傻气去充楞打架啊?回想那时的我们一个个朝气蓬勃,我们带着参军的兴奋和激情,带着家乡的质朴与豪迈,也带着梦想和希望,汇聚到了铁道兵第十师这个奉献青春年华的大家庭里,成为铁十师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  原计划三个月的新训,实际上只集训了七十天,原因是新兵不适应高原海拔缺氧的环境和气温在零下十几度的高原气候,在操场上,稍一活动战友们就喘不过气来,每晨跑操,都会出现晕倒的新兵。后来,部队休息睡觉的地方也出现了问题,所有官兵都睡在地铺的大车间里,为了保温,门窗都装上厚厚的棉挂帘,却因封闭太严,煤气浓重,若保证空气流通,夜里就冻得受不了。官兵普遍反映脑袋晕,打不起精神,加上出现流感十分严重,后期每个班有一半的人在咳嗽。经团里研究请示上级后,决定提前结束了集训。</p> <p class="ql-block">  3月中旬新训结束,我们佩戴上了领章和帽徽,礼拜天,成群的军人涌向县城,拍下了第一张有领章帽徽的戎装,数天后,几万封装有照片的书信飞回家中。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是含着眼泪在看儿子的书信。</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开始分兵,谁也不知道自己会分到哪个连队,直到登上汽车也不清楚下车在什么地方。连长点完名,分完了新兵,才告诉我,让我乘团参谋长的车去走。通信员小声告诉我去当团首长警卫员。从来没有想过的事,会落到我头上。就这样上了参谋长的六九吉普车,小六九行驶途中,参谋长简单的询问我的个人和家庭情况。吉普车开到50团机关门口,参谋长让一个参谋带我下车,我却丈二和尚心里有一百个问号???我背着行李,他领着我站在公路边,没怎么说话,我也不敢问,等来一辆北京吉普车,他送我上车,车很快行驶乌兰县城一大院里,当时我还不知道那就是师部机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直到两个战士热情的跑过来帮我拿着背包,我才知道我被分到了师部警卫排。那时候警卫排属特务连管。特务连是个很特殊连队,行政归司令部管理科管,业务上归司令部通讯科和政治部保卫科管,是师部司令部直属连队。</p><p class="ql-block"> 刚到部队这段时间,正是老兵退伍,新兵入营的交替时节,有过军营生活经历的都知道,新兵入营是部队很抓军容风纪,提高军事素质时节性的习惯传统,年复一年,从未间断,连里经常搞夜间紧急集合,让新兵看看老兵的素质,几次下来新兵才明白老兵的军事素质真的很强,紧急集合时,常常新兵刚穿好衣裳,老兵速度快的已经背着背包,提着枪支冲出了营房。还有在训练场上,科目进入拼刺后,新兵和老兵一搭枪,要不了三个回合,保你败下。</p> <p class="ql-block">  特务连主要是负责师机关对各部的通讯工作。设机务排,通信排、架线排,警卫排,责任重大,这个连队是师置机关的千里眼,顺风耳。各个岗位各司其职,而我所在的警卫排,承担着师部的保卫工作,</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铁十师的番号还是 5760 部队呢,各团的番号都是四位数。一直到 1977 年左右吧,师的部队番号改成了 89210,各个团的番号也跟着变成五位数。</p> <p class="ql-block">  前边我说的都是进入连队前后的情况,下边讲讲惊天动地的故事。故事还得往前边导,我们铁十师进青藏线,修建青藏铁路,这次到高原已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1958年,铁十师接到兵部命令把部队开拔到青海,修青藏铁路。其实那时,部队开入青藏铁路建设,当时各方条件很不具备,困难重重,如技术能力,后勤供给,设备配备材料供给等等。</p> <p class="ql-block">  当时还没什么机械设备,全都是靠军人的战斗精神和建设祖国的满腔热忱,打的是人海战术,全凭体力施工,紧接着是国家三年饥荒,也是国家最困难的时候。看看当年战士们挖的山洞和隧道,看看洞壁上战士们留下的痕迹,可以猜测出施工的难度。这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东西,可它写在那里。青藏铁路的建设,的确是我们铁道兵必须克服的一道坎!但当时遇到的满是艰辛险阻。看山洞深度,仅挖掘十几米,高六七米的样子,估计当时部队在这里勉强干了几个月就实在进展不动了。</p> <p class="ql-block">  转眼十几年过去,我们铁十师刚和其他铁道兵部队,一起修完襄渝铁路,铁路贯通后,立即就又回到青藏线上。1975 年4月5日上午,在海拔4847 米的关角山,发生隧道大塌方,这场重大的塌方事故,至今仍刻骨铭心。当时隧道出口约挖掘1000多米,前边挖掘后边就打钢筋支模板注入水泥混合砂浆,那天正在施工中,隧道出口内约200处,突然在坑道顶部往下掉碎石,发现这种情况立即通知掌子面上施工战士撤离,就在瞬间巨石就砸了下来,轰轰隆隆可怕的连锁大坍方瞬间形成,把六米高的混凝土拱券完全砸断,隧道眨眼间被掩埋隔断,当时谁也不知道塌方的积石下埋人没有,更不知道里边究竟有多少官兵。</p> <p class="ql-block">  隧道里边的官兵生死未卜,外边的官兵都急红了眼。那可是咱们同甘共苦的兄弟啊!承担关角隧道出口施工的是47团1营还有46团4营的17连和18连。消息传开,47团迅速组织救援队,附近施工的46团48团也组织人员奔赴关角山,展开营救,十万火急。在那样高海拔、缺氧的山洞里施工,这条隧道全长4008米,施工连队掌子面施工,其难度超乎想象,当时驻扎关角山的部队,口号是: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向世界屋脊挑战。关角山隧道海拔4700多米,是当时中国海拔最高的隧道,青藏铁路也是世界最高的铁路。这次大塌方,是开工以来的第一次重大事故。</p> <p class="ql-block">  师长和他的团队亲临现场指挥,隧道出口聚集了不少团营干部一个个都拧紧眉头,战士们在隧道顶拱左下角打了个约一米高的洞,边挖边支撑,进去挖的战士都是蹲着或趴着往外输送挖出泥土石料,救援队轮流拼命地挖掘,一米一米地向前推进。救援的官兵们拼着命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不敢停顿。多个救援突击队,轮流更换,与此同时为了准确查出里面确切人数,在此施工的两个营也在清点人数,最后报出里面有127人。第二天上午八点前方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经过20个小时的挖掘救援,终于打通这条通道。被拯救了127名遇险的官兵无一伤亡!千万颗关注该事件的心才得以恢复了均匀跳动。</p> <p class="ql-block">  前边说过铁道兵第十师,编制庞大。 就拿铁十师后勤部的汽车营为例,鼎盛时期一个营的官兵就多达 2700 余人,十师汽车营有六个汽车连,一个机械连,一个修理连,各个汽车连有四个汽车排和一个机械排一个汽修排,汽车数量要比野战部队一个汽车营的车辆配备要多出许多,彰显着铁道兵的强大力量。</p> <p class="ql-block">  我是20岁生日那天当的兵,曾在师特务连,又在司令部管理科,后来在师后勤部的汽车营。军营生活中,我经历了在地方无法接触的事情,听到看到阅历了不少激动人心趣事。学会了严格要求自己。在那广袤的西北大地,草原与沙漠延绵无边,鲜少见老百姓的身影,目之所及,皆是身着军装、到处都是我的战友们。他们战风沙,斗严寒,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冰天雪地,风沙弥漫的环境里从未停下施工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五十年匆匆而过,岁月虽改变了我们的容颜,却永远无法磨灭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更无法冲淡我和战友之间深厚的情谊。今天看着这些50年前的老照片,不由地回忆年轻时的所见所闻。也许很多年轻人,还不知道中国曾有这样一支部队。在我的记忆里,还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回首往昔,那些一起摸爬滚打的日子、那些战天斗地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若你感兴趣,让我们共同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你听听我说铁道兵精神和中国速度是个什么关系。让我心中的铁道兵精神,在岁月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