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四月二日,再过三天就是清明节了。每到此时,就会想起已经和清明节融为一体的另一个节日——寒食节,想起很久以前家里禁火冷食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最早知道寒食节,是在六十年前了。当时还是小学低年级的小同学,贪玩而懵懂无知。对寒食节的印象就是煮鸡蛋,就是一边絮叨一边往书包里给我们装鸡蛋的姥姥、姥爷。</p> <p class="ql-block"> 而对寒食节及寒食文化源于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晋国,源于壁立千仞、峰峻涧幽的介休绵山,源于晋文公与介子推君臣之间那段令人唏嘘的尘封往事,源于那场让人悲叹的连天大火和黎民百姓的民心民性等知识,则是在以后的岁月里才逐渐知道的。当时只知道每年当中有一天,姥姥姥爷会不生火不做饭,只给我们每人四个煮鸡蛋当作全天的食物。这一天,就叫做寒食节。</p> <p class="ql-block"> 因为岁数小,当时除了记得每年有一次放鞭炮、吃饺子的大年,以及学校搞活动的儿童节外,对其它的节庆和民俗知识基本上就是白板。因此在从姥姥姥爷口中得知寒食也是个节日时,就对其不生火不做饭的习俗感到很奇怪。问姥姥为什么,姥姥说是老辈子传下来的,她“瑙妮(胶东方言,姥姥)”就是这样告诉她们的。还说每到这一天,疃里家家户户都灭火不做饭、不吃饭或者吃冷饭。这一天,要不是还能去小纪镇上要口面汤哈(喝),要饭的非得“卧死(饿死)。”</p><p class="ql-block"> 疃,姥姥说成“tǎn”,而且带儿化音,可能当地方言就是这样发音。再往下问,姥姥就会说“小孩子丫丫的,拜(别)七问八问!”</p> <p class="ql-block"> 五、六十年代,物资匮乏、人们的生活都很清苦。在那种背景下,鸡蛋绝对是上档次的高营养品,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一次能有四个煮鸡蛋吃,应该算是很奢侈了。因为金贵,对鸡蛋就看得很重,一次吃四个鸡蛋的经历就记忆犹深。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鸡蛋和寒食在心目中就划了等号,甚至可以说成了寒食的替代符号。</p> <p class="ql-block"> 以后的日子里,每到这一天,都会在姥姥“鸡蛋最好,吃了长胖长高”的话语声中吃煮鸡蛋。岁月相承,姥姥关于鸡蛋的说辞也周而复始,并贯穿在煮鸡蛋、炒鸡蛋、摊鸡蛋、荷包蛋、冲鸡蛋等一切和鸡蛋有关的时刻。久而久之置身在这种氛围和语境中,在我的头脑里就形成了一个清晰而稳定的概念——鸡蛋是最好最有营养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 1968年春夏之交,在两派之间真枪实弹的大规模武斗结束后,姥姥姥爷返回了胶东老家。那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文革”中的各种混乱一波又一波涌来,家里大人们处境不好,心情更差,根本没情绪关注节庆风俗。于是,不生火吃冷食的寒食节习俗便无声无息地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我回到内地,寄居亲戚家上学,然后到偏僻山村插队落户,几年艰苦的岁月里甚至没见过鸡蛋!那种情况下,想吃个鸡蛋绝对是奢望。但吃不到不代表会遗忘。不知什么时间,就会想起不同状态下的鸡蛋——姥爷放在书包里的鸡蛋,姥姥从大襟祆下掏出悄悄塞给我的鸡蛋,摔断胳膊躺在床上时,姥姥喂我的葱花面条汤里卧着的白嫩嫩的荷包蛋,姥爷每天从鸡窝里拣回的或红皮或白皮的鸡蛋……伴随着突然闪现的回忆,心里就会荡起一阵思亲想家的波浪。</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我早已超过了当年姥姥姥爷的岁数,并且也成了时常给外孙、外孙女煮鸡蛋、煎鸡蛋、荷包蛋的姥爷。上了年岁,很多往事都遗忘了,但当年姥姥、姥爷流传下来的寒食节习俗没有忘,对鸡蛋的那些温馨的记忆没有忘,对鸡蛋的认知和定位没有忘。</p> <p class="ql-block"> 不同的人生经历,积淀,情感,视角,会形成不同的感受,认知,体会,结论。而这些感受、认知、体会、结论,最终会变为既有共性又有鲜明个体色彩的人生概念。</p> <p class="ql-block"> 当今时代,在工厂化生产、规模化养殖的背景下,鸡蛋早已变成了再寻常不过的食材。前天去市场采买,虽然盒装笨鸡蛋58元,散养鸡所产的高端蛋定价为12.80元,但普通鸡蛋则跌到了一斤3.68元。旁边菜架上的叶子类蔬菜都在好几元一斤,无丝豆角甚至一斤10.80元,相当于一斤豆角可买近3斤鸡蛋。既便如此,我仍然觉得鸡蛋是最好吃、最滋补、最有营养的大补之品,是其他名贵食材和营养品比不上的。几十年间,上好的食品吃过不少,昂贵的补品也消费过,但它们在我的心中都比不过鸡蛋。这种认知来自姥姥姥爷对寒食习俗的传承,来自孩提时代沐浴的长辈们的亲情和爱意。已成为陪伴我几十年岁月,并且从没有产生过任何怀疑的人生概念。</p> <p class="ql-block"> 人的认知和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虽说通过外力可以使之转变,但很少,也很难。这里不去说包含政治、立场、人性等因素的大概念,既便是由生活现实、个人经历所凝炼成的体会、看法同样也会相对稳定。或许,它的影响范围仅限于你自己,只对你个人有启迪作用。但对你而言,它就是维系、指导你生活的经验或准则,甚至是你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它可能源于一份温馨的回忆,一道深刻的往事印痕,也可能源于你对生活、对亲情认知、感怀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它可以是你人生经历的写照,就如往昔岁月的一祯祯画面、一张张至亲至爱的笑脸、一桩桩动人心弦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它还可以是对清明寒食往事的绵绵记忆,大到民族文脉传承,小到那一颗颗承载民俗和亲情的鸡蛋!</p> <p class="ql-block"> 在春风送暖、春雨滋润的清明时节,想起遥远年代的往事,想起长辈们慈祥温暖的面容,想起那些能启迪开智的话语,想起那些如清溪般涓涓而来迴旋成潭的传统文化、民俗经典,就感到又回味了一次温馨的亲情,又经历了一次传统文化的熏陶,心里暖融融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