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王铎故乡在何处?</p><p class="ql-block">文/张书平</p><p class="ql-block">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p><p class="ql-block">这是启功先生对王铎书法的评价。</p><p class="ql-block">王铎是明末清初大臣、东阁大学士、著名书法家。他独创“涨墨法”,其书魄力沉雄,恣肆挥洒,自成一脉,被誉为“书神”。</p><p class="ql-block">听老乡说王铎是洪洞人。可是我以前百度过,说王铎是河南孟津人士。而且我久临王贴,其署名大多是孟津王铎,偶见太原王铎,尚未见过洪洞王铎。于是我对这位大名鼎鼎的洪洞老乡将信将疑。</p><p class="ql-block">最近复百度,有了新的信息。言王铎祖籍山西洪洞;另有一说,言王铎祖籍山西太原。其始祖王成于明洪武10年自山西洪洞迁于河南巩义,后又迁至河南孟津。王铎生于孟津,死后葬于巩义洛河边。</p><p class="ql-block">这是较靠谱的一种说法。</p><p class="ql-block">一日网游,忽然发现王铎作品,《忆过中条山语轴》,落款处洪洞王铎赫然在目。我仔细搜索、辨析,竟然有不同版本,钤印不同,然均为洪洞王铎。</p><p class="ql-block">其释文曰:“予年十八岁过中条至河东书院,忆登高远望,尧封多葱郁之气。今齿渐臻知非,觏吾乡太峰,眉宇带中条烟霞之意,勉而书此,岂非非之为欤。己卯洪洞王铎”。释文也有几种不同断句的版本。断句不同,意思大相径庭。这一版本是我与几位文化圈的亲友反复论证得出的,应当接近真实。</p><p class="ql-block">文中的“知非”代指50岁。</p><p class="ql-block">我进一步核查王铎生平,知王铎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有在河东书院就学的记载,他时年十八岁。可知王铎语轴中所记中条山即晋南中条山无疑。而王铎书此语轴的时候已经是1639年,这一年即己卯年,王铎时年47岁。故谓之“渐臻知非”。</p><p class="ql-block">王铎生于河南孟津,时常自称孟津王铎,而其书斋有太峰斋,这在其作品中即可读到。百度山西中南部洪洞一带的太岳山,有太峰、岳峰的叫法。洪洞县志有没有记载尚未可知。那么王铎笔下的太峰是河南孟津一带的太峰,还是山西洪洞一带的太峰呢?还有待考证。不过,王铎《忆过中条山语轴》中的“洪洞王铎”,起码有祖上流传下来的“洪洞移民”为依据。</p><p class="ql-block">总之,王铎祖籍洪洞,并非杜撰,有其历史渊源,是被本人认同的。则其书法落款以孟津为主,偶见太原和洪洞,就在情理之中了。此事也总算有了一件比较可靠的物证。洪洞人尤其洪洞的文化人会产生一丝与有荣焉的感觉吗?</p><p class="ql-block">诚然,祖籍哪里已然陈迹。昔诸葛孔明隐居地有湖北襄阳与河南南阳之争,李白祖籍有甘肃陇西与四川昌隆之争等等。历史文化遗产既有其独特性,又具有人类的共享性。其意义不在何地何属,重在传承与弘扬。唯今日的教育与文化,才是明天的经济与社会。</p><p class="ql-block">当年王铎过中条山的时候,回望故乡,也许有“一川风景好,恨不有吾庐”之感。然而五百年后的今天,临汾洪洞的“家”文化蔚然兴起,且以王铎的才华及留给后人的丰富遗产,可谓“天下谁人不识君”了。</p><p class="ql-block">无论怎样,我们期待,王铎祖籍洪洞的新物证,对洪洞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传承与弘扬起到更积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鉴于此,我赶紧把这件网上的作品临习多遍,不惜糟蹋纸张,留下几件临摹作品,并依据相关资料整理出此文,以飨洪洞父老及感兴趣的读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