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身处现代,我们不经意间,就会被种种世俗裹挟着向前,因而会产生各种精神内耗,焦虑压力,而我们今天讲的王阳明心学,就是要帮我们找到获得安定心灵的良方,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p><p class="ql-block">本文从如何定心?到王阳明心学的三大核心:吾性自足、心外无物、知行合一,其中“知行合一”中,一次讲明白什么叫致良知。再到王阳明心学的践行方法:立志,勤学,改过,择善。逐一展开解读,用心读完,必有收获,一文读懂王阳明心学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日常定心的功夫上,功夫浅的人,哪怕闲来无事,也难以定下一颗心,总能凭空想出一点事来,让自己担忧烦恼生气,种种杂念扰扰的自己片刻不得安宁,功夫深的人,或许善于过滤外界繁杂的信息,始终保持内心的镇定,善于从有利的一面看问题,遇事不慌不忙,冷静的分析问题,方能开好花,结好果。</p> <p class="ql-block">要了解王阳明心学,就要先搞明白心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心肝都是有形的东西,它们安稳地安放在我们肚子里,而王阳明心学的心,却是指心灵,心灵是无形的东西,一个无形的东西怎么安放?怎么让它安宁呢?</p><p class="ql-block">王阳明在37岁到45岁这一段时间,他在不断地“默坐澄心”,就是每天静静地打坐。</p><p class="ql-block">在这个过程中,他所倡导的就是让自己慢慢地去分辨哪个是真我,哪个是假我。</p><p class="ql-block">什么是真我?真我是本心、真体。他经常提醒自己,观察自己,做自己的观察者,少一些私意。</p><p class="ql-block">什么叫私意啊?脑子里面在想的是跟此刻无关的东西,你会发现你根本心不在焉。这就是私意泛滥。</p><p class="ql-block">一个王阳明的学生,孩子生病了,然后就非常焦虑,很痛苦,坐卧不宁。王阳明就告诉他说,孩子生病了,父母觉得很难过,这是人之常情,这个符合天理,没问题。但是如果这个痛苦过分了,这就是私意在了。就是当你已经痛苦到六神无主的时候,说明你的私意太多。</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要切记一点,“默坐澄心”是王阳明开始倡导的一点,后来他又在此基础上升华了。</p><p class="ql-block">王阳明提出“默不假坐,心不待澄”。默不假坐,就是如果我希望自己安静,我不需要坐,我走路也能安静,我跟别人说话也能安静,我的心时刻都是在静中的。然后心不待澄,就是我的心不需要坐在那儿,也可以慢慢地沉淀,我的心永远都是定的。</p><p class="ql-block">这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在告诉我们,不是说你非常静坐在哪里才可以定心,定心是可以在工作上、生活中时时刻刻可以锻炼的事。</p><p class="ql-block">在寻常人眼中,生活是生活,修行是修行,二者无法混为一谈,而在王阳明眼中,定心的功夫就在平时,无论是工作中,还是闲来无事时,都可以留心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非独自坐在房中,煮一壶茶,燃一炉香,闭上眼睛才能定心,定心需要在世上磨,在事上磨,在不知不觉中心就变得安定而平和。</p><p class="ql-block">经常会看到,一些人为了寻求自己内心的安宁,辞掉工作,或者请假,去到很远的地方去修身养性,到寺庙里烧香拜佛。</p><p class="ql-block">如果你读到王阳明的“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你就会明白,想要心定,就是无时无刻的都在修行,随时都可以进行的事情。</p><p class="ql-block">所以定心,是无处不在的修行。那么定心怎么与生活相结合呢?</p><p class="ql-block">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就是在上大学时期,我们想着毕业后能买辆好车,买套好房,有一个知冷知热的爱人,就会觉得人生足矣。但毕业了,原本的这些理想都实现了,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心好像没有那么心安,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我们失去了本心,我们把心放错了地方,因为我们看到别人有更好的车,有更豪华的房子,然后我们又想去实现第二阶段理想了。有更高的追求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却发现自己的心无法安宁,甚至是充满焦虑压力,为什么会这样?有一则小故事:有一天,神出游,遇到了一位满脸忧郁的人。他对神说:“虽然我什么都不缺,但是我还是感觉不到快乐,你能帮我吗?”于是神拿走了他的才华、毁去他的容貌、夺走他的财产和妻子孩子,做完这些后便离开了!一个月后,神来到他身边,看到衣衫褴褛、饿得半死的他无力地躺在地上挣扎,神将一切交还给他后便悄悄离开了。半个月后,神再次见到他,这次这人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虽然这是一则寓言,却折射了许多人的现状:身处纷繁的社会中,总感觉缺了点什么,不断的向外求索,但唯独忘了向内看。但其实,真正的幸福不在他处,而在我们心中。而找到本心,找回内心的安宁才会让我们获得恒久的幸福。因为外部世界是易变的,有形的物质总有它消亡的一天,任何有形的东西,都是无法让我们的心安放的,如何心有所依?从古往今来的历史可以看到,从老子到孔子,信念和人生哲学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所以心有所依,内心才能安定。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王阳明心学的根本原因。生活中很多人,是没有自己的标准的,这是很可怕的,只要有一个人来衡量你所做的事情的对错与否,来衡量你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时候,你的心就会被别人带走了,因为我们心无所依,内心必然不坚定。但是,当你有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与信念的时候,我们内心就变得坚定了,坚定的心才会有力量的,我们才更能够坚信自己的初衷,所有的外在的东西才会为你而来。我们要学的就是用王阳明心学的信仰力量,每个人都可以用这份力量安心立命。</p> <p class="ql-block">为了更明白这四个字的含义,我们先讲一个王阳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王阳明在第一年科考的时候落榜了,很多人安慰他,让他不要灰心,下次再来,他笑了笑说:“我不以落地为耻,我以落地动心为耻,这句话什么意思呢?”</p><p class="ql-block">他的意思是:我没考上这件事情,我不以为是羞耻,但是如果因为没考上这件事我心动了,那我觉得才是耻辱。</p><p class="ql-block">这就相当于说,我不以事情没有做成功为耻,我以我没做成功后我心动了为耻。</p><p class="ql-block">这里可以看出,王阳明从小就开始练习不动心,练习不因为易变的外部世界,而扰乱自己的内心。</p><p class="ql-block">后来王阳明科举考试考上了,但因为得罪了宦官刘瑾,被连累发配到贵州。</p><p class="ql-block">史书上有记载,有一天晚上,打雷闪电,这是一个杂草丛生的叫龙场的地方,他忽然坐了起来,说了一句话圣人之道:“吾性自足”。</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传说的农场悟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呢?</p><p class="ql-block">意思就是:“我想要的在我心里,我要向内看,向内寻求力量。”</p><p class="ql-block">在生活中,如果遇到阴雨天,我们会说今天太阳没出来。其实坐过飞机的都有经验,当飞机飞到最高空,就会看到乌云之上是灿烂的阳光。</p><p class="ql-block">人心也是一样,我们无法看到让自己幸福的事,是因为我们的心被乌云遮盖了,遮盖心灵的乌云,就是那些我们给自己设的外界条件。</p><p class="ql-block">所以,王阳明心学的第一个点就是吾心自足,一个内心富足的人,一个什么都不缺的富足的人,那他才愿意付出。</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的结合,我们至少跑赢了2亿个伙伴,从刚开始,我们成为一个人,本身就赢在起点了。我的起点本身就已经很优秀了,所以我们要有富足感。</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要提一个词叫做“分别心”。</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人在婴幼儿时期,在他的眼里是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的,他们也不会父母是有钱人还是穷人,这就是孩童的纯真,他们心里没有富人穷人之分,没有身份地位之分。当长大后,外界的一些标准,开始让人们有了分别心,痛苦也就来了。</p><p class="ql-block">如果你给一个小孩一颗大钻石让他玩耍,过一会你把它拿走,在给他一袋石子让他玩耍,小孩子可能一样玩的开心,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分别心。每个人都很怀念孩童时的快乐的时光,是因为长大后,我们的心变得不纯粹了,变得有分别心了。这也是痛苦的来源。</p><p class="ql-block">所以一个区别心非常重的人,他是很难体会到吾性自足的状态的,区别心越重,人们会越来越觉得自己匮乏。</p> <p class="ql-block">庄子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人乘船过河,前面有船要撞上来,这个人破口大骂,骂对方不长眼,等船撞过来,却发现对面船上没人,是个空船,刚才的满腔怒火,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生气的不是撞船本身,而是对面有没有人。</p><p class="ql-block">所以,与其说配偶惹你生气了,说孩子惹你生气了,说现在环境给你的压力大,不如说是你的心不定,你的心动了。</p><p class="ql-block">吾性自足,结果是什么,外面的世界就影响不到你了,用王阳明的另外一句话就是:“心外无物”,本质意思就是心外没有东西可以影响你的心,这种状态也是心流的体现。</p><p class="ql-block">人专心做一件事情完全的投入,就会把外界的一切事物忘掉,甚至忘了自己,如果你再碰到让你生气的人或者事,让你抓狂不开心,其实不是他们,而是你的心动了,心外有物了。</p><p class="ql-block">当然有了吾性自足,心外无物的人生哲学,还需要生活中去琢磨,去练习去实践,王阳明说道心永远是在的,只是被人心像乌云一样遮盖了,修正内心的锻炼,就是锻炼吾性自足。</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理解的知行合一,是知道的要做到,但这只是表面含义。</p><p class="ql-block">知,代表良知、代表道心。行,代表在日常生活中把道心,把良知活出来,做出来。所以知行合一,是把你内心吾性自足的那种状态活出来、做出来。</p><p class="ql-block">首先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你做任何事时,其实你都能够知道,这事是该做还是不该做,而这个东西,在你的良知呈现的那一刻判断是最准确的。而良知就是我们的行为准则。</p><p class="ql-block">所以,王阳明说:“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真诚恻怛以事兄,便是悌;致此良知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就是你只要秉持着良知去对待你的家里的老人,那就一定是孝,你秉持着良知去对待你的兄弟,那就是悌,秉持着你的良知去对待你的老板,这就是忠。</p><p class="ql-block">而我们经常听到的“致良知”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呢?</p><p class="ql-block">致的第一步是警觉,就是我们首先得学会对自己的习气有所警觉。生活中给我们带来最大困难的就是惯性,比如你习惯了喝碳素饮料,习惯了抽烟,成为习惯之后,就产生了惯性,惯性就是不醒觉的状态。而“致”就是醒觉的过程,提醒我们要知道良知在哪里。</p><p class="ql-block">知道了“致良知”,就要体现在“行”力也就是执行的意思,知行合一的来源还有一个故事:</p><p class="ql-block">王阳明手下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弟子叫徐爱,徐爱是王阳明的妹婿,就是他妹妹的丈夫。</p><p class="ql-block">徐爱有一次就问王阳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代表着我们今天很多人都会问到的问题,就是关于知行合一这件事。</p><p class="ql-block">徐爱就问:“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悌者,却不能孝、不能悌,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p><p class="ql-block">意思是:你看,我们每个人说起来都知道对于父亲应该孝顺,对于哥哥,你应该兄友弟恭,但是做不到,这个孝悌就做不到,这不就是知和行是分开的两样吗?</p><p class="ql-block">然后王阳明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p><p class="ql-block">意思是:就是当你知道对父亲要好,但你不去做的时候,你并不是真知,你并不真知道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对父亲好,你心中的那个良知并没有被点燃。</p><p class="ql-block">就好像我经常举例子说抽烟这件事,明知道抽烟不对,但为什么还是要抽?我知道抽烟不对,那为什么要抽?只是未曾真知。如果你哪天真的知道了抽烟有什么样的问题,你很有可能就会愿意放下它。</p><p class="ql-block">如果你真的把良知本体调动出来的话,你喜欢一个东西,讨厌一个东西,你立刻就能够分辨哪个是你想要的,哪个是你不想要的。</p><p class="ql-block">所以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p><p class="ql-block">请你记住这句话:“知是行之始”,意思是你得首先真知,然后你才能够真行。然后“行是知之成”,你怎么知道你有没有知道呢?怎么检验你有没有知道?直到做完的那一刻,你才知道你有没有真的知道。</p> <p class="ql-block">所以“知行”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你只知道好坏,你不去做,那就没有做到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这是王阳明王学里边最基本的三个概念,良知、致还有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知行合一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是什么呢?就是做事情要真的想做,真的愿意去做,在知行合一上,一个人的意愿很重要。</p><p class="ql-block">比如,你规划自己要健身,那就要去做。规划自己要学习某项技能,不用考虑,只要在良知上是正确的,那就去做,就做到了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举个反例,比如你今天看来这边文章,你说从明天开始,我要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我要做一个帮助别人的人。回到家里,你的妻子正在做饭,让你帮忙丢下垃圾,你却说:“我没空,我在看电视”,那这就是典型的“知行合一”妄想症。</p><p class="ql-block">“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诗,我们都听过。重点是什么是“千百度”?千百次的追寻就是磨练的过程。</p><p class="ql-block">所以,一直无法做到知行合一,也不要气馁,要常在事上磨,这也就是修的过程。</p><p class="ql-block">以上三点,就是我们要从王阳明心学中学习的重要的人生信念和哲学。</p><p class="ql-block">如果你可以一直相信吾性自足,那么你就不会觉得匮乏,那么你就可以心外无物,也就不会轻易被外界事情动摇了,这个时候如果你再能够,把你内心吾性自足的那种状态活出来,做到知行合一,那么你就可以达到了致良知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那么,有哪些践行王阳明心学的具体方法呢?</p><p class="ql-block">第一个,立志。想要践行王阳明心学,想要做到心有所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立志。</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励志如此重要,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那么就好像船没有舵手,只能随波逐流,人生就如一盘散沙。</p><p class="ql-block">王阳明十八岁那年,他去江西上饶拜访了一个大儒。这个大儒叫娄谅,娄谅应该是程朱理学的继承人之一,是里程碑式的人物。娄谅跟王阳明谈话,具体谈了些什么咱们不知道,但是有一句话特别重要。娄谅告诉王阳明一句话,他说,“圣人必可学而至”。</p><p class="ql-block">心感谢他,因为这个世界,敷衍的,说好听话的人太多,但没几个人会跟你提醒你的缺点,所以如果有这样的人,要珍惜。</p><p class="ql-block">另外一个方面是,你怎么择善?你怎么影响身边的人?</p><p class="ql-block">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多赞美别人,少夸赞自己,举个例子,你的朋友告诉了你一件事的结果,这时你可能会很骄傲的说:“看到了吧,早就给你说是这样的结果,你还不信?”这句话背后突显的是傲慢,证明自己我比你厉害多了。</p><p class="ql-block">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瞬间把别人拿到的结果,变成了自己的预知,自己只是逞了口舌之快,而买埋没了他人的认知。</p><p class="ql-block">如果这句话改为夸奖,比如说太棒了,我真为你高兴,或者太佩服了,我怎么没想到,把“对的”留给别人,把空间还给别人,只是改变一下说话方式,就能给别人完全不一样的影响。</p><p class="ql-block">王阳明说择善,是朋友相处之道,必须要真诚地劝告对方,善意地引导对方,励志勤学改过,择善就是践行王阳明心学修心的重要一环,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管理自己的心,每个人都需要好好练习。</p><p class="ql-block">我们再来回顾下:</p><p class="ql-block">王阳明最重要的三个理论就是:吾性自足、心外无物、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践行王阳明心学的具体方法:立志,勤学,改过,择善。</p> <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要注重的“觉醒”二字,即使你今天读了这篇文章,收获很大,日后也要保持时刻觉醒的状态。</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个人不论你在哪里,做什么工作,人生都是在路上,你时刻在行路,你的心也在走心路,你如何在行路的过程中找到行路的方法,心路的智慧得到提升,心学与觉醒就是你有力的抓手。</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其实要生两次,一次是父母物理的诞生,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自己把自己重生一次,那是在精神层面的诞生,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次出生。</p><p class="ql-block">在心上学,在事上练。在心上升维,在事上降维。在压力和迷茫时,先把心定下来。人人皆有定盘针,找到你的定盘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