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所说的“崂山南天门”位于崂山南麓的流清河风景区内, 从流清河村的海边公路向东北方向山上远远望去,可见两座锥状石峰,一左一右东西排列,状如门柱,矗立山巅,巍然挺秀,好似朝南而开的天门,这就是崂山的“南天门”,也叫“天门峰”,附近山势东西横亘,连绵起伏,极为壮观。“南天门”是过去由南部进入崂山腹地的重要隘口之一,旧时从海边到先天庵、上清宫、太清宫、明霞洞等地皆经过此处。丘处机题写“南天门”倒是有迹可循,什么时候开始命名的“南天门”确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流清河远朓南天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传丘(亦作邱)处机曾多次到崂山游观布道,金大安元年(1209年)在胶西(今山东省胶州市)醮罢,应崂山道众之邀再次游崂山,镌刻于上清宫石上的《青玉案》一词就是记载了这次天门峰做法事的经过:“乘舟公约烟霞侣,策杖寻高步,直上孤峰尖险处。长吟法事,浩歌幽韵,响遏行云住。凭高目断周四顾,万壑千岩下无数。匝地洪波吞岛屿,三山不见,九霄凝望,似人钧天去。”词中隐约提到了“响云”一词。明代陈沂《鳌山记》记载说“复有二峰,若石垒就,高数十仞……有邱长春大书南天门三字”。清黄肇颚《崂山续志》记载:“南天门即天门峰,高临霄汉,下临海镜,两峰高峙如门,云气从中往来,又所谓双峰插云者也。上有南天门大字三,长春子笔也。过此则西山路矣。” 这里说的西山路,应为天门峰至流清河之间的路,也就是从流清河上山的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双峰对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地理位置上来说,古代崂山地处即墨古城的东南方向,算是地处僻壤,“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贯九州”。汉、唐时期始有方士、巫师在此隐居修行。宋、元两代道家、羽士纷至杳来,或布道演法、或修真养性。明代起,文人墨客开始造访崂山,寻幽探胜。此时进出崂山都把即墨城作为出发点,其路线基本有两条,一是从即墨城出发,车行至鹤山,然后经小蓬莱、王哥庄、晓望到上苑。再沿崂山东海岸行至太清宫,由此登崂顶。折回时改经西北线,经北九水,游华楼,北行过惜福镇,返回即墨城;另一条是从即墨南行,由夏庄镇白沙河北岸的神堂口入山游华楼、北九水后,南行绕至崂山南麓,由此登崂顶,再下至太清宫,沿东海岸北行,过上苑、小蓬莱,经鹤山西行返回即墨城。明代安徽著名文人曹臣、“江南三俊”之一的山东参政陈沂在游崂山时,对此事有记载,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所以推测出,在清代之前“天门峰”景区应该是在崂山核心景点的南端。文人雅士游罢上清宫之后,再“直上孤峰尖险处”,在这里“下临海镜”,在若叠石垒就的天门之间感受“云气从中往来”的崂山仙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崂山腹地向南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近距离看南天门西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20年代后期,由于台柳路的开通和其他道路的修建,崂山成为旅游热点,西线和中线、北线发展。30年代初,新修和改建了以李村为中心的乡村道路,并将南侧湛山到沙子口的砂石公路延至流清河。60年代初,在沿海开凿出专用公路联通流清河至垭口一段开始通行汽车,延续千年的梯子石老路废弃不用,“天门峰”也逐渐被冷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天门石刻面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丘处机手书的“南天门”三字镌刻的具体位置在当时并没有详细记载,蓝水著《崂山古今谈》和新版《崂山志》中,虽然谈到“南天门”的刻字,书中也没注明详细位置。据天门涧底的流清河村的老人们讲,过去上山依稀见过“南天门”刻字,好像就在天门西锥的崖壁上。或是刻字因年代久远风化剥蚀,无法辨别;或是随着年代的变迁,塌方、石崩等这些来自大自然的不可抗力造成的变化以及开山采石等人为,刻字消失;亦或是因为道路变迁使其位置无法确定。2006年之前,专业组织和许多民间团队都在寻找着这处刻字实物,但均无结果。纵观分布于崂山境内石刻中的丘氏遗刻,不论字体大小,大多至今仍可清晰辨识。南天门地处要隘,刻字自然也不会太小,况且明代陈沂的《鳌山记》中也谈到刻字为“大书”,既是大书,就算是历经800年风雨, 也应有踪迹可寻。所以,丘处机的“南天门”石刻未问世前,一直是山友们找寻的目标。根据村民们的描绘结合典籍的记载,经过不断的在天门峰附近探索,终于在2007年的时候, “南天门”刻字在天门口中部偏东的一处岩石的南侧下方被发现,当时刻字已被灌木和草丛所覆盖,后来经过一些清理,“南天门”三个大字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那山又多了一处人文景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景色优美,四时迥异。春有花香,夏有鸟鸣;秋天,可以沐浴在蒙蒙细雨中;冬天,可与漫天飘的飞雪共舞。如今,从市区沿环崂山公路前行,过流清河桥,左拐穿过流清河村就进入天门涧,涧底有一水库,是流清河村的主要水源地。涧为东北西南走向,从天门涧一路上坡可到天门峰。天门涧两坡水丰土沃、黑松密布、刺槐满坡、葛藤缠绕。一路青松蔽日,涧水轰鸣,危岩奇石比比皆是,别有一番幽趣。山路时而陡峭,时而平坦,蜿蜒曲折穿行在山谷之间。经过10余里的攀登跋涉,当你感觉疲劳不堪的时候,突然眼前变得开阔,登上山梁向南望去,海天一色,心旷神怡,两座山峰左右夹峙,插云擎天。深深呼吸一口大自然清冽的空气,顿感神清气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景总在孤峰尖险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2011年和2012年的时候多次登临这里,当时近距离第一次看到天门峰的时候,就被这眼前的景色感动了。天生地造的一对尖峰,如将军远眺,威震四方。那山、那海、那天空,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我感慨大自然以其壮丽无比的景象愉悦着每一个过客的眼睛,滋养他们的心灵,鼓舞着他们的意志。于是这幅画面从那时起,就深深的印在了我心里的取景框里。崂山自古就被称为“东海仙山”,一直是充满着神秘和传奇的所在。先有徐福、张廉夫、郑玄,后有法显、丘处机、张三丰等,这些名人身上均有崂山的故事传说。在地形上,崂山山脉中连续的尖峰很多,但像这样双峰对立,雄峙于山岭之上,如天门大开的造型实属罕见。从崂山腹地向南方望去,感觉跨过南天门就是天宫所在;从海上看,那门内又好像神仙之宅、灵异之所。晴天时,天高云淡。雨起时,云雾缥缈。所以,这南天门虽是天生,却犹如地设的一般,由巨石堆叠而成,名副其实的成为“海上仙山”的南天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彩画崂山南天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