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七中小学部“祭奠先贤,弘扬忠孝”实践活动

安琪

<p class="ql-block">  为号召所有少先队员祭奠介子推,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传承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时刻铭记介子推的忠孝事迹,弘扬中华忠孝文化,灵石七中小学部于2024年4月1日带领四到六年级学生在介林举行了“祭奠先贤 弘扬忠孝”社会实践活动。</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认真倾听介子推的事迹。</p><p class="ql-block">清明节的起源与介子推有密切联系,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p> <p class="ql-block">  介林的“林”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成片的树林,而是指特殊人物的墓地。在古代,因墓地主人身份不同,墓地的称谓也各不相同,帝王的墓地称“陵”,如秦始皇陵、十三陵、中山陵等;神、圣的墓地称“林”,除此之外不论一品大员还是平民百姓的墓地均称为“茔”(坟茔的茔)。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除介子推外,只有孔子、孟子、关羽的墓地称“林”。而介林先孔林157年,早孟林347年,比关林早855年,所以说介子推是古今墓地称“林”的第一人。转身我们看到的门内匾额为“埜趣”,“埜”即“野”,指山野的情趣,是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傅山先生所题。傅山先生一生曾多次来介林游历并题诗赋词。</p> <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平台以前叫神坛。坛是古代专供祭祀的地方,祭天的坛为圆形,称天坛,祭地的坛为方形,称地坛,用于祭神的坛称神坛,大都比较小。过去这里是大众祭祀介子推的场所,现在改建为忠孝文化广场。两旁立有“忠”、“孝”柱。墙上的浮雕,高2.16米,长46米,雕刻的是关于介子推忠孝的18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群雕广场,这组大型群雕集中体现了介子推忠、孝、清、烈的一生。中间雕刻的是手捧书简、凝视前方的介子推,它表现的是介子推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立志成才的心壮志;左边为“割股奉君”,体现了介子推忠君报国、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右边为“携母隐居”,表现的是介子推视功名利禄如草芥,携母隐居山林、为母尽孝的高风亮节;背面是“纵火焚林”,表现的是晋文公求贤心切,为得到介子推,以火相逼,以至于造成千古悲剧,痛定思痛,从心底发出 “以记吾过,且旌善人”的无限感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祭祀介子推的洁惠侯祠,它是由国家出资修建的,属官方庙宇,是朝廷和地方官员祭祀之处,非一般人能来。因此,全国除这里外,其余祭祀介子推的地方统称介庙。</p> <p class="ql-block">  神道亦称甬道,也就是通往墓地的道路。古代陵墓前大都建有神道,神道两侧放置石人、石兽,象征亡者生前的仪卫,也是墓葬的重要等级标志。到了唐代,这种仪卫有了严格的规定,公侯石人四对,石兽、石望柱各一对。因介子推为洁惠侯,所以他的仪卫文官、武将各四人、石兽八个。将石人列于首位,主要是为彰显墓主人威严、尊贵,石兽则根据实际特点显示主人的清正廉洁、忠孝节义。</p> <p class="ql-block">  一朵鲜花,一个心愿,一朵鲜花,一生问安,让我们心怀最深沉的崇敬,向您走去,向您献上我们的鲜花。</p> <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介子推的人格力量是伟大的,首先是他对自己追求的复国事业忠贞不二,正是这种执着和忠贞,使得他在十九年流亡生涯里,伴重耳苦熬岁月割股奉君在所不惜;其次是他在使命完成之后的急流勇退,对荣华富贵的淡泊心态;第三是他对自己选定的人生道路坚定不移,即使在烈火焚烧面前也毫不动摇,从容地面对了死亡,正是因为这些,他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忠孝文化的杰出代表。让我们时刻铭记继子推的忠孝事迹,弘扬中华忠孝文化。</p>

介子

忠孝

墓地

重耳

石兽

祭祀

弘扬

称林

仪卫

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