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共同的历史记忆

WJ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巨流河》是台湾文学家齐邦媛在八十岁时花费四年时间写下的回忆录。二〇一〇年在中国大陆以简体中文出版,三年间增刷十次。喜欢这本书的不仅有与作者同年代的人,还有很多是可以称作者为祖母的年轻人。</h1><h1>  巨流河,是辽宁的母亲河, 辽河。《巨流河》这本书中讲述了齐邦媛和她的父辈两代人波澜壮阔的人生。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是国民党元老,早年留学日本德国,回国后投身革命,追随郭松龄兵谏张作霖、战败巨流河后被迫流亡。后来受到蒋介石的重用,在国民政府内从事教育文化工作,曾创办东北中山中学。抗战爆发后,领导东北地下抗日。后来带着700多东北流亡学生从北京、南京辗转到汉口,经云南、贵州到重庆。齐邦媛六岁离开巨流河流经的辽宁铁岭故乡,曾就读于南京鼓楼小学,重庆南开中学,武汉大学,在战乱、躲避日本飞机轰炸中读书。在那场战争中长大成人的她,心灵上刻满了弹痕。同时在流亡中她师从朱光潜、吴宓等名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一九四七年大学毕业,为躲避内战,专心致学,二十三岁赴台湾大学外文系任助教。她毕生从事教育,在台湾有“永远的齐老师”之称。</h1><h1>  读过这本书,难以忘怀的是齐邦媛与东北少年张大飞的荡气回肠的爱情。张大飞的父亲原是沈阳县县长,因掩护同胞被日本人在广场烧死。张大飞放弃学业报考空军,成为一名飞虎队员,“生命中,从此没有眼泪,只有战斗,只有保卫国家”。在整整七年的时间里,张大飞都与少女齐邦媛保持通信,直到二十六岁战死。齐邦媛说,”我十二岁认识他,看到两代东北人以身殉国的悲怆,那不是美丽的初恋,是尊敬、亏欠、患难相知的钟情”。</h1><h1>  读过这本书,受到触动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领导下的大批青年的爱国热情。当时重庆南开中学的口号是,“中国不亡,有我”。在齐邦媛的大学时代,很多同学响应国民党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的号召,主动放弃学业走上战场,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当时国民党领导下的青年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青年一样,有相同的国恨家仇,有相同的赤胆忠心,只是投奔了不同的党。而在我们过去学过的历史课程中,共产党的这段历史代替了中国当时的历史。更悲惨的是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很多将士,又死于四年国共内战。作为一名共产党党员,看到这些过去没有记忆的历史,心情是复杂的。希望永远不要有战争,不要有同胞之间的相互残杀。但古往今来,似乎这种内战推动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很茫然。</h1><h1>  有人说,齐邦媛是台湾乡愁文学最后的守夜人。从六岁起她就永远地成为了外省人,辽宁铁岭只是纸上的故乡。齐邦媛非常坦率地讲与大陆作家的交往,“虽然彼此认识一些可以交谈的朋友,但是‘他们’和‘我们’内心都明白,路是不同的了。全忘记创伤,还不是此时。也不是此地。”这种强烈的历史隔膜如冰难融,与亲切的乡愁形成强烈的反差。</h1><h1>  《巨流河》让我深思。什么时候去南京,很想去看看在紫荆山上的航空公墓,为张大飞献上一束花。</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二〇一六年二月十二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class="ql-block">台湾文学家齐邦媛2024年3月28日于台北去世,享年100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1>《巨流河》文章节选:</h1><h1>  1943年4月,……,一个初中女孩跑上来找到我,说有人在操场上等我。我出去,看到他由梅林走过来,穿着一件很大的军雨衣。他走了一半突然站住,说:“邦媛,你怎么一年就长这么大,这么好看了呢。”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赞美我,那种心情是忘不了的。</h1><h1>  ……骤雨落下,他拉着我跑到门口范孙楼,在一块屋檐下站住,把我拢进他掩盖全身戎装的大雨衣里,搂着我靠近他的胸膛。隔着军装和皮带,我听见他心跳如鼓声。只有片刻,叫我快回宿舍,说:“我必须走了。”……</h1><h1>  今生,我未再见他一面。</h1><div><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5>附:我的另一篇与上文有关的文章</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南京航空烈士墓 》</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可能,知道这里的人并不多;可能,即使知道前去瞻仰的人也不多。因为读了台湾文学家齐邦媛所著的《巨流河》,我来到了这里,寻找书中描写的张大飞烈士。</h1><h1>  这是位于南京紫金山北麓的航空烈士公墓,一九三二年国民党为淞沪抗战牺牲的三十二位英烈所建。一九八〇年代江苏省政府进行了扩建,纪念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国献身的3305位中外航空烈士。其中中国烈士870位,美国烈士2197位,苏联烈士236位,韩国烈士2位。由于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没有空军,这870位中国烈士都是国民党将士。让我震惊的是有那么多美国的空中精英,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h1><h1>  正门牌坊的柱子上有蒋介石题写的挽联「英名万古传飞将,正气千秋壮国魂」,横批「精忠报国」。进入陵园迎面的是孙中山的「航空救国」碑。后面是三十座刻有烈士的姓名、籍贯、生卒日期的生平碑群。</h1><h1> 张大飞的墓在第M号石碑上面。</h1><h1>  墓地寂静空旷,只有风儿在为他们轻轻地歌唱,紫金山的苍松翠竹,永久地陪伴着烈士的英灵。久久地驻足在长眠于此的英雄纪念碑前,思绪万千。为这些国民党空军将士没有机会与共产党空军交过战感到一些欣慰。</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right;">  二〇一八年一月十八日</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