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蚆弄的前世今生

董建国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蛤蚆弄的前世今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b>文 董建国</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今天,我们南浔的城市建设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一座座高楼大厦平地而起,一条条宽阔马路通向幸福生活。也许,有很多的新老南浔人,都已不知南浔曾经有一条神秘而又有故事的弄堂,名叫蛤蚆弄,更不知道蛤蚆弄是在南浔镇的什么地方。</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清朝末期,南浔部分因经营蚕丝而发迹的商人,开始在南市河河东丝行埭处,纷纷依河而择建府宅,房屋建多了房与房中间就有了隔弄,蛤蚆弄就是在清末民初期间逐年累积中形成的。汪日桢的《南浔镇志》 曰:蛤蚆弄,西通南栅,东通巡检司署后溪上,蛤蚆弄底有一小兜,称皇御河小兜,1923年整编门牌时共编有19号,后在日寇入侵沦陷时被战火烧毁一部分。蛤蚆弄在文革时期又称幸福弄,原址位于现在南浔古镇的丝行埭便民桥东堍处,弄堂口刚好帖对便民桥,从西往东一直延伸到今天的颖园饭店门口,整条弄堂宽仅1.4米,长确有100多米,当年的蛤蚆弄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是很有人间烟火和生活气息的,也是当时南浔镇上少有的长弄堂之一。</p><p class="ql-block"> 蛤蚆弄的历史渊源与兴衰,是和南浔镇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民国时期弄堂口和弄内就有酱园、糖什店、卤味店、馄饨店、香烛店、面作坊、手工坊、印刷厂和制丝工场等,1914年南浔第一家电话公司就开设在弄底的皇御河小兜。蛤蚆弄里原有的多处深宅大院,均是解放前南浔富商豪绅们的府邸,都是有历史、有内涵、有人文、有故事的大宅门,豪门的房檐屋下不知隐藏着多少神秘和传奇。大的有邵家、庄家、邢家和范家,最出名的还是当属位于弄底的陈家与颖园。</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蛤蚆弄南侧弄口和北侧各个墙门堂及民房里,逐步搬入了数十家南浔镇的普通百姓,居住在这里的有工人、教师、医生、厨师、店员和干部,还有解放军官兵等。弄堂南侧从中段到底是当年解放军第99野战医院(后为茶叶仓库和征兵站)的围墙。办在颖园内的第三幼儿园后改名为中心幼儿园,是解放后镇上第一所公立幼儿园。弄中间还有一所当时北里公社水产大队的渔民子弟小学,当年南浔成立的第一个“渔民协会”就设在小学内。开在陈家老宅的南浔镇招待所(即后来的颖园饭店)当年其大门是开在船长浜的,南门就开在蛤蚆弄底,招待所南门平时很少开,遇有会议或征兵时才开,方便众多的人员进出。</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从蛤蚆弄里曾经走出过许多知名人物:中国发光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物理所博导教授、著名的光物理学家范希武先生;新四军离休老干部庄绍桢又名庄真先生(抗战时期的中共南浔地下党员后在盐城参加新四军、是新四军女英雄张新华烈士及沈亚威、洪海泉等南浔籍新四军老战士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教育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庄弘醒先生;浙江省及湖州市历史学会首批会员、原《南浔镇志》(95版)主编、中央电视台曾多次采访报道过的古镇文史界元老范希仁老先生;原南浔卫生院有名的老中医金凤奎(三代中医世家)老先生;原中共南浔镇委委员、镇人武部戚定华部长;原南浔公安派出所周富贵所长;原南浔财税所丁宝庆、陆绍光两位所长;原南浔中心幼儿园主任蔡淑茹老师;原南浔邮电局局长孙桐庆先生;新丝绸商人、企业家巴正荣先生和今天古镇有名的网红自由音乐人、画师徐建明老师;还有钱师傅、黎师傅、顾师傅、陆师傅、吴师傅及张老师、李老师、纽老师等等,都是曾经居住或生活在蛤蚆弄,都是从蛤蚆弄里走出来的街坊老邻居,他(她)们都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南浔镇的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我家一直居住在皇御河河西的小兜底(现便民路44号),儿时父母上班、我们小伙伴读书上学、家里人上街购物等,都要从蛤蚆弄进出,走丝行埭过大桥(通津桥)到东大街或宝善街等镇中心的繁华地方,当然也可从皇御河走下塘西街过大桥(通津桥)或走下塘东街过新桥(洪济桥)到达东大街或百间楼等地,但那样走路要远得多且又不便,故平时走得比较少,后来常去南浔酒厂吃午饭玩耍才走得多些。</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走蛤蚆弄,弄堂口的便民桥东堍河畔有家糖什小店,店主是个叫阿唐的老老头,小店是我们这些小孩最喜欢去的,父母给的早饭钱基本都交给了阿唐。小店旁有个泡开水的老虎灶,一个大块头女人从早忙碌到晚,小时候我几乎每天要提着热水瓶去泡开水,一分钱泡满1个热水瓶,狭长的蛤蚆弄里我不知摔破了多少个热水瓶,为此没少挨父母的骂。冬天老虎灶还兼营着当时南浔唯一的一家女子浴室,每逢年底更是人满为患、一浴难求,长长的等待洗澡队伍一直排到建工队门口。弄堂口南侧是家卤味店,北侧是南浔派出所,这是我们这些小孩子觉得神圣而又向往、却又是望而生畏和止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白天我在蛤蚆弄里和小伙伴们玩耍,拍洋片、打弹珠、滚铁环、捉迷藏、争看菩萨书、爬树捉鸟、打天落地是无所不能,玩得也是不亦乐乎。可一到夜晚,蛤蚆弄里仅有的3盏路灯发出昏暗的淡光,在石板路上照出长长的人影,弄堂内显得更加静逸、阴森和惶恐,孩子和姑娘们一般晚上都不敢走蛤蚆弄,进出都要有家里人陪同。还记得当年99医院或征兵站在围墙内放电影,我们一群小孩没票进不去,就跑到小朋友张勇家,站在他家楼下的窗口看银幕后面的反电影也是其乐无穷。我的童年是在蛤蚆弄里长大,我也是从蛤蚆弄出来,走向外面认识世界的。</p><p class="ql-block"> 1980年,根据当年城镇建设的需要,南浔镇政府决定拆除蛤蚆弄,在原址上拓宽建设马路,建路工程一直持续到1983年底才完成,因道路连接便民桥故起名为便民路。在历经了动迁部分居民,拆除部分房屋、填埋皇御河河西小兜的河道,新建了横跨皇御河的益民桥,将弄堂拓宽建成了沥青路面的便民路,后来便民路又经过多次改造、建设、提升,一直向东延伸跨过马家港直到浔东,成为我们南浔镇的东大门,是连接江苏、通往吴江震泽的主要道路。 </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就是从蛤蚆弄里走出去参军到部队,踏上保家卫国的五年征程。记得1982年2月,我服役后第1次休假探亲回南浔,从车站出来一路兴高采烈地走回家,走到丝行埭便民桥处,已找不到原来那条熟悉的蛤蚆弄,一瞧蛤蚆弄不见了,弄口的卤味店、糖什店和老虎灶也不见了,原址上那些豪宅大院和墙门堂都不见了,只见是一片房屋拆除后的废墟,还有一条没铺沥青还没完工的大路通向东面。正在我徘徊之际,弄堂口派出所里走出来的民警王根法看见穿着军装的我在路边犹豫,就开玩笑地说: 是小董啊,回来休假啦,怎么找不到回家的路啊?蛤蚆弄已拆掉变马路了,你从这里一直往东走到底就到家了。我连忙说了声“谢谢”后,就提着包一路向东走去,不一会就看见路边我家那个熟悉的大墙门堂,不过对面邻居家的房屋都已改造翻建,就是那个廊棚屋还在。我家老宅南面的田畈、竹园和东面的大片菜地都没有了,变成正在建造南浔轴承厂职工宿舍的工地。皇御河的小兜和河埠都已不见,河道被填埋成路面,小兜底西侧八牛之一邵家的那幢两层小洋楼也被拆除变马路了。</p><p class="ql-block"> 阔别四年,岁月匆匆,人是物非,沧海桑田。我的视觉已跟不上南浔城镇建设发展的快速变化,现境中已再难寻回童年的梦幻和记忆了。从此,蛤蚆弄消逝在南浔历史与岁月的长河里,南浔也再无蛤蚆弄了。</p><p class="ql-block"> 蛤蚆弄的石板屐深,蛤蚆弄的小巷通幽;蛤蚆弄的历史悠久,蛤蚆弄的岁月沧桑;蛤蚆弄的人文盈盈,蛤蚆弄的回忆满满 ! </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28日写于古镇南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此文入选南浔区政协《浔贤》季刊2024年第4期。</b></p><p class="ql-block"><b>声明</b>: 本文所含文字史料为作者版权所有,未经作者同意许可,请勿私自摘抄选录刊印和发表,违者作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p><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 </p><p class="ql-block"> 董建国(笔名 涧水),男,上世纪50年代末出生在江南水乡古镇一一南浔。函授大专、中共党员、政工师职称,浙江省新潮诗会和散文学会会员、湖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喜爱读书、写作、旅游、摄影和收藏。擅长散文、诗歌创作,已有200多篇散文、诗歌作品在全国各级报刊上发表。下过乡(知青)、当过兵、做过工,在南浔某电梯制造公司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岗位退休。在古镇工作生活了60多年,熟知南浔的人文历史、文化风俗,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原蛤蚆弄旧址现便民路西首</p> <p class="ql-block">我家皇御河小兜旧址(房屋已改建)</p> <p class="ql-block">中医世家金凤奎老先生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蛤蚆弄保留原样的金凤奎老先生旧址。</p> <p class="ql-block">陈家的颖园(饭店)。</p> <p class="ql-block">颖园饭店内。</p> <p class="ql-block">原渔民协会和渔民子弟小学旧址。</p> <p class="ql-block">唯一保存下来的旧房一一廊棚屋。</p> <p class="ql-block">廊棚屋侧面。</p> <p class="ql-block">皇御河小兜旧址。</p> <p class="ql-block">被填埋的原皇御河小兜河道,现已成为便民路路面。</p> <p class="ql-block">当年探亲回家时部队开的通行证。</p> <p class="ql-block">部队开的军人通行证。</p> <p class="ql-block">图为改建拓宽后的便民桥夜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