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南:历史文化田园风光之旅(四)

人在途中

<p class="ql-block">  碧色寨 这个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草坝镇的小村庄,原名“壁虱寨”。始建于1909年,属独特的法式建筑风格,宛如法国小镇,是滇越铁路的核心枢纽,中国最古老的火车站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十八怪中的“火车没有汽车快”,“铁路不通国内通国外”皆出于此。</p><p class="ql-block"> 滇越铁路是云南境内首条铁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中国最早修筑的铁路之一。滇越铁路是中国唯一一条窄轨铁路、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因轨距为一米,又被称为“米轨铁路”。北起云南昆明,经呈贡、宜良、开远、草坝,至中越边境河口,跨过河口中越铁路大桥,直达越南海防,全长854千米,轨距1000毫米(行业内称米轨)。全程分南北两段,南段在越南境内,称越段,自中越边境的老街市经首都河内至海防市,全长394公里,于1901年动工,1903年建成。</p><p class="ql-block"> 1898 年法国通过强权外交搜取滇段铁路修筑权,1903年10月29日,中法两国签订《中法滇越铁路章程》,明确法国从云南河口修筑铁路至昆明,中国政府于80年期满时,若收入能抵偿铁路投资、股本利息,方可收回路权。北段在中国境内,自老街市跨越红河铁路大桥进入云南省河口县,经碧色寨到昆明,称滇段(又称昆河铁路)。滇段工程比越段艰巨,正线铺轨464.567公里,设置车站34个。其中,河口至昆明直线距离不到300公里,而滇越铁路全长465公里。这段铁路从海拔76.4米的河口站出发,到达海拔1900米的昆明北站,海拔高度差达1823.6米。共有桥梁425座、隧道155座,平均3公里1个隧道、1公里1座桥涵。一道道悬崖峭壁、深沟险壑处,开凿出隧道、桥梁、路基等庞大的铁路工程,这使得滇越铁路成为了世界上海拔落差最大的铁路之一。滇越铁路中最艰巨的工程当属屏边县五家寨人字桥。整个人字桥桥身没有一根支撑的骨架,共由2万余组的钢板、槽、角钢构件和铆钉铆制而成。人字桥横跨巨崖深谷,长71.7米,宽4.2米,跨度67.15米,重1795吨,距谷底102米。</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滇越铁路是指其滇段,不仅是中国铁路史上的创举,也是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迹。 </p><p class="ql-block"> 1903年10月,铁路动工修建,由法国印度支那云南铁路公司投资并负责运营管理,1910年3月31日全线通车运营,工程历时7年,耗资1.6亿法郎。而五家寨人字桥是中国载入《世界名桥史》的两座桥之一。铁路建成后,昆明至越南海防的旅客和货物运输随即开通,成为云南乃至西南唯一的陆上出海通道。云南与中国沿海港口、香港间的往来贸易,均通过此路运输,再由越南海防港中转。便捷的交通运输,改善了云南的交通状况,促进了云南近代工业的兴起。</p><p class="ql-block">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东南沿海口岸沦陷,滇越铁路成为内地与海外联系的唯一交通运输线。1940年8月,法国政府与日本缔结条约,准许日军在越南海防登陆并设立海陆军根据地,日军可以假道滇越铁路进犯中国。同年9月,为阻止日本侵略军沿着铁路线向中国腹地进攻,国民政府对滇段铁路实行军事管制,并下令炸毁河口大桥,限期拆除河口至碧色寨177千米线路。</p><p class="ql-block"> 1943 年8 月,国民政府宣布与法国维希政府断绝外交关系,并无条件接收滇越铁路,法国经营滇越铁路长达33年的历史随之结束。1946年2月,中法两国在重庆签订《关于法国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明确废止1903签订的《中法滇越铁路章程》,中国提前37年正式收回滇段铁路主权。1956年8月,河口至碧色寨段线路修复工程开工,1957年12月,全线恢复通车,1958年2月,滇越铁路滇段改称昆河铁路。2003年6月起因线路设备老化,沿线自然灾害多发等因素,停止办理部分旅客运输业务,至2005年1月1日,昆河铁路成为货物运输线。截至2023年,昆河铁路运输经营113年。</p><p class="ql-block"> 当年滇越铁路全线通车后, 很多国内外商人来到碧色寨, 碧色寨也因当时的繁荣盛况有了“东方小巴黎”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碧色寨的碧色寨火车站,占地约2平方千米,是滇越铁路云南段的第一大站。这个站,让碧色寨这个原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成了云南进出口贸易的中转站、云南地区的国际商贸中心。碧色寨的碧山小学,曾是抗日革命的活动据点。</p> <p class="ql-block">  1909年滇越铁路通车到碧色寨,蒙自邮政总局也设立了碧色寨邮政分局,在办理邮政业务的同时,还代收货款、代售印花税票、代付军人抚恤金等业务。1910年,滇越铁路全线通车,昆明邮政分局改为总局,蒙自总局改为分局。开通了昆明-宜良-开远-蒙自-碧色寨-河口-越南老街-河内-海防的国际火车邮路,蛮耗的水路邮件转运处撤销;1921年,个碧石铁路分段通车,同时开设了邮运业务。在抗战期间,碧河段火车邮路全线中断,改为步班邮路。</p> <p class="ql-block">  滇越铁路天然与别的铁路不同,它有一种超凡气质。别的铁路,你永远都是乘客,但滇越铁路,却有可能使你成为一位诗人。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p> <p class="ql-block">  在滇越铁路修筑期间,法国殖民者对中国筑路工人进行了极其野蛮的奴役、压迫,除役使云南各族人民外,他们还从河北、山东、广东、广西、福建等省招募民工近30万人,约有10万名中国劳工因此丧命。滇越铁路沿途的地形十分复杂,有悬崖峭壁,也有峡谷深渊和密林环绕,在险绝恶劣的条件下,工人们修筑了桥梁3422座,隧道172条;铁路修筑跨越珠江、红河两大水系,7年间共完成路基土石方1660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 滇越铁路作为中国最早的国际铁路之一,为近代中国与东南亚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提供了通道和保障。在抗战前期,滇越铁路也为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抗战进程。……时至今日,滇越铁路也仍在运营,承担着沟通和联结的重任。虽然滇越铁路为云南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其铁轨上也镌刻着中国民工和爱国先辈们的血泪。正是因为前任的牺牲和奉献,才有我们今天的大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  1940年以前,滇越铁路是中国唯一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相联系的铁路国际运输线。1946年2月28日,中法两国在重庆会谈,签订《中法关于中越关系之协定》,明确指出滇越铁路滇段路权正式收归中国。1957年12月,中止17年的滇越铁路恢复通车。</p> <p class="ql-block">  193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师生内迁,三分之二的师生经滇越铁路进入云南,汇合成立西南联合大学。</p> <p class="ql-block">  二战结束后,1946年2月28日,中国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废止了《滇越铁路章程》,由中国赎回滇段铁路全部所有权。1957年至1958年,中国政府在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困难时期,调动当时的中国铁道兵南下恢复被战争破坏长达17年之久的117公里滇越铁路南段线路,滇越铁路迎来了新生。1958年2月,滇越铁路的“滇段”改名为昆河铁路(昆明—河口)。直至2003年,滇越铁路滇段才正式停止客运。截至2017年,河口至昆明的客运早已停运,货运线路依然发挥着余热。</p> <p class="ql-block">碧色寨铁路艺术雕塑</p><p class="ql-block"> 为了集中展示滇越铁路和个碧石沿线的有关情况。2017年,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庆国先生带领专业团队,高起点设计高水平制作,用钢轨、直径大小不同的齿轮、钢轮和钢板有机组合起来,构成了滇越米轨铁路和个碧石寸轨铁路的标志性艺术雕塑。南北向是滇越米轨铁路模型,“T”字形是个碧石寸轨铁路模型,集中展示了两条铁路沿线的站点、站点所在区域的海拔、通车时间等相关信息。</p><p class="ql-block"> 为了增加游览参观项目,丰富文化内涵,提高可游性和体验性,还精心制作了“云南铁路博物馆”馆藏文物雕塑。主要“经纬仪”、“蒸汽泵”、“水平仪”“电话交换机”等;按照实物原形,加工制作了蒸汽机车、煤水车、客货车厢、紫铜摆件和个碧石铁路站牌雕塑等作品,再现了百年前的设施设备,营造了独特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  1958年2月,滇越铁路的“滇段”改名为昆河铁路(昆明—河口)。直至2003年,滇越铁路滇段才正式停止客运。</p> <p class="ql-block">  滇越铁路的代表作、世界铁路桥梁建筑的经典工程——人字桥,与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一起被载入了《世界名桥史》。桥梁架设在相距67米的两山峭壁之间,桥身距谷底约100米,修建耗时近两年,桥身全用钢板、槽、角钢、铆钉连接,整个桥身没有一根支撑的骨架。工程所需的全部钢铁构件都在法国预制,在施工现场组拼铆合而成,2根吊装用的长355米、总重5000多千克的铁链,由200名劳工历时3天用肩扛到工地……其中的血泪与艰辛难以言喻,民间曾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血染南溪河,尸铺滇越路。千山遍白骨,万壑血泪流。”</p><p class="ql-block"> 2006年,人字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  碧色寨是滇越铁路上唯一的特等站,是滇越铁路与个碧石铁路的换装站,米轨和寸轨在这里交会换装,而滇南进出口货物在这里中转,繁荣一时,这里曾有过“小巴黎”的美誉,如今依然“芳华”不减。</p><p class="ql-block"> “老、中、青”三代铁路:弥蒙高铁、玉河铁路和滇越铁路在蒙自交会,折射出从米轨到高铁的中国铁路百年巨变。</p><p class="ql-block"> 滇越铁路云南段终点站位于河口瑶族自治县,这里如今已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陆路通道之一。距河口火车站大约50米的中越大桥,过去是滇越铁路国际联运的唯一通道。</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滇越铁路,依然静默地横卧在云岭大地上,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过去的烽火岁月。时间在它的身躯上留下斑斑锈迹,沉淀出了历史的厚重,也翻开了云南历史的下一个篇章。</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蒸汽机车调头转盘与年代感机车</p><p class="ql-block"> 1936年个碧石寸轨铁路全线通车,与滇越铁路在碧色寨交汇。但是,寸轨与米轨不能对接,必须经过换装,才能由滇越米轨铁路上的火车转运。而个碧石铁路上的所有机车,必须调头才能原路返回,这个转盘就是蒸汽机车调头用的。在碧色寨寸轨火车站内,利用轴承摩擦系数小、省力的原理,安装了寸轨机车调头转盘,把蒸汽机车开到转盘上,只用4个人推动转盘,就能完成蒸汽机车原地调头,返回到个碧石铁路上。</p> <p class="ql-block">个碧石铁路碧色寨车站</p><p class="ql-block"> 个碧石铁路的碧色寨车站房,是由云南人自主修建的,在门窗上都有中国元素。<span style="font-size:18px;">房子两边的山墙上用了圆形窗子,明显区别于法式百叶窗;站台遮阳棚的支撑钢架,外形是三角架,内部却用了大小不一的圆形作为加强筋,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除了有站长室、候车室、三面鐘、水鹤等设施外,还增加了机车调头转盘、机车维修款库、材料厂等配套设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个碧石铁路是云南人自主修建的民营铁路,采取边筹款、分段修建、分段运营。碧色寨至个旧段全长73千米,建筑费444万元;鸡街至建水段全长63千米,建筑费566万元;建水至石屏段41千米建筑费1070万元(都是旧滇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个碧石铁路的碧色寨车站,寸轨与米轨奇妙地交汇、换装,在世界铁路历史上是一大奇观,凝聚着中国民族复兴的梦想,充满着民族责任感和建设家乡的深厚情结。2013年11月,个碧石铁路碧色寨车站站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个碧石铁路通车庆典:1936年10月10日,火车第一次开进石屏站,在石屏举行个碧临屏铁路通车庆典。</p> <p class="ql-block">另担房:建于1915年,主要用于堆放货物、物资邮件和转运。使用了五十多年后,在文革时期受到破坏。站在另担房前面,你会发现房子的石阶高约80公分,主要是便于工人装货、卸货、也是工人休息的一个台阶。</p> <p class="ql-block">百年“水鹤”:</p><p class="ql-block"> 在个碧石铁路沿线有16座水塔和加水用的17个“水鹤”。是一根呈“R”形的水管,高4.5~5米,直径30厘米左右。顶部有一根管子伸出来,如手臂平伸,更象“鹤嘴”高扬,可以360度旋转给机车加水。使用转盘式闸阀,拧开闸阀,水流便从“鹤嘴”注入蓄水箱。这些加上装置结构简单,容易操作,外形美观,形似鹤嘴,人们形象地称为“水鹤”,也成了铁路沿线车站上的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  百年前的铁路养路工使用的摇臂式巡道车。</p> <p class="ql-block">大通公司旧址</p> <p class="ql-block">百年水塔</p><p class="ql-block"> 110多年前,滇越铁路或个碧石铁路上的火车都是蒸汽机车,每辆都是蒸汽机车,每辆都有一节煤水车厢,到站后,加水添煤是常态化的工作,是机车的动力来源。蒸汽机降温,火车减速都要用水,甚至助然也要用水。把适量的水洒煤上,水分解产生的氧气可以让炉火烧得更旺。</p><p class="ql-block"> 碧色寨车站最繁忙的时候,每天有80多对列火车经过,水不够用,只能增加水塔数量。在这里看到的水塔有三座,旁边还有刻着法文标记的百年消防栓。另外一座水塔,是法国人用铁板铆接而成的,还利用压强原理,在水塔的外面安装了水位表,只要看浮标的位置,就知道水塔里面还有多少水了。</p> <p class="ql-block">滇越铁路碧色寨车站</p><p class="ql-block"> 碧色寨地处滇越铁路的中心地段,这幢由法国人设计的红瓦黄墙、木质百叶窗的法式建筑,是碧色寨火车站站房。有二层,由旋转式木质楼梯连接,有站长室、候车室、三面鐘、水塔、厕所等设施。房檐是用钢架支撑,这些锈迹斑斑钢材,与法国埃菲尔铁塔所用的钢材一样,由同一家钢铁厂生产的。当时没有焊接技术,全部都用铆钉铆接起来。建筑物之间四通八达,用石材包门、窗套和墙边,在北面的黄色墙上面镶嵌着“碧色寨”三个大字,格外醒目,彰显出雅典的法式风格。</p> <p class="ql-block">  斑驳的黄墙红瓦、 静止的法式挂钟、 绵延天际的铁路轨道 …… 蒙自碧色寨, 是无数游人眼中独特的风景线。这里以“百年滇越铁路”为媒,描绘出一幅浪漫的美丽画卷,塑造出属于红河的浪漫之美。</p><p class="ql-block"> 碧色寨铁路站和个碧石铁路站房正面墙上,都安装了“三面钟”,又称“子母鐘钟”。1910年制造,是法国钟表工人的杰作。钟体高2.43米,宽40厘米,厚21厘米;钟座高75厘米,宽40厘米,由木材、玻璃及金属等制成。钟盘上用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标识时间,…三面钟是传统的重铊式机械钟,…每15天需要手动上一次发条,三面钟用一组机芯带动,同时运转,确保旅客和车站工作人员看到的时间是一致的,不会有误差。…“三面钟”也象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了两条铁路的兴盛、繁荣、与萧条。2004年,经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二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北回归线标志点</p><p class="ql-block"> 在碧色寨车站主楼门槛下,有一块刻着BM149标记的石台阶,后面还有法国工程师尼弗礼士刻的一个图案。据中国和法国天文台专家考证得出:这是地球上最早的北回归线测量标记点。从这里开始,北回归线穿过了15个国家和地区,在云南省内有双江、墨江、个旧、蒙自、西畴县(市)。北回归线是太阳光线能够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限,每年“夏至”当天的正午时分,站在太阳光下面会看不到自己的影子,产生“立杆无影”天文现象。2018年6月21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把碧色寨命名为“北回归线坐标点,东经E:103度2分38秒;北纬N:23度27分5秒。</p><p class="ql-block"> 据民间传说:年轻的夫妻俩在太阳转身的北回归线上吸收阴、阳之气,就会生双胞胎。许多新婚夫妻站在这个北回归线标志上,面向对方,双手十指紧扣,持续99秒,就能一生一世相爱永远。还有生龙凤胎或双胞胎的机缘。而且百年滇越铁路也寓意百年好合,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呜,呜”,一列火车驶来,吱吱呀呀,哐里哐当响声间,似裹挟百年前的尘沙扑面,让人不难联想曾有旅客候车、检票、蹬车、拥吻、告别的一个个热闹而独有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火车通过后,除了一些穿着民国服装和六五式军服的人们在寻找百年前的情怀外,碧色寨车站还是一副沧桑、寂寞和繁华殆尽的模样,一分遗世独立的清高和几分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百年红土网球场</p><p class="ql-block"> 滇越铁路开通后,伴随着法式建筑,西方文化的到来,当代盛行于全世界的第二大球类运动——法国网球🎾,也随之而来到了碧色寨。法国人在这里建成长29.3米,宽16米的网球场。当年在建网球场时,当地红土的吸水性和滲水性达不到要求。为此法国人从意大利运来红土铺在球场上。做成接近标准要求的红土网球场。当时周边很多有钱人,还专门坐着火车来看外国人打网球。据说当时用的网球也是就地取材,用自制的滕球。</p><p class="ql-block"> 经文物专家考证,当年是云南省乃至中国的第一块百年红土网球场。</p> <p class="ql-block">  碧色寨是一个车站,还是一个小村庄,更是一本沧桑与辉煌同在的史书,她记载着中国革命和民族崛起的历史,承载着中国工业文明的发端史及中外铁路文化、马帮文化、商贾文化、护国运动和西南联大的光辉历史在这里碰撞、见证、交融。</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月16日蒙自解放,逐步恢复了火车邮局。1951年,碧色寨邮局拆销,改为邮电营业处。1959年改为邮电服务点,归草坝邮电支局管辖,到 1986年撤销。在77年间,经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当年的“限滇省贴用”、“法国客邮”、清朝邮票、民国邮票,盖有“滇越”、“个—碧”、“蒙自火车”的邮戳和邮品,也成为见证碧色寨邮政局輝煌岁月的翔实史料。</p> <p class="ql-block">鸡蛋花树</p><p class="ql-block"> 在出口乘车处有一棵鸡蛋花树老态龙钟,粗壮结实,别名缅栀子,夹竹桃科。其树形优美,枝干弯曲自然景盛,全株含有乳汁,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之一。……鸡蛋花树每年5月开花,花期很长。这棵鸡蛋花树是碧色寨的百年古树,“上可遮天蔽日,下可百人纳凉”芳香四溢。花色黄白相间非常美艳。</p><p class="ql-block"> 传说:法国人之所以把车站建在这里,是在勘探路线时,正是夕阳西下,金黄的阳光撒在山坡上,盛开的鸡蛋花在一片碧绿中格外醒目,分外妖娆,景色秀美。法国工程师为了留下这棵鸡蛋花树,修改了设计图,改变了铁路的走向。</p> <p class="ql-block">南湖公园 ✦</p><p class="ql-block"> 南湖公园景区位于蒙自县城南,故称南湖,亦名“学海”“泮池”,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约41万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32万平方米,蓄水量45万立方米;南湖早期为一片沼泽地,明代始将其修浚成湖,经历劈山引水,浚湖造林,悉心开发,遂成为滇东南有名风景名胜区,享有“小西湖”的美誉,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中国旅游大全》和《今日中国旅游世界》丛书;东部以瀛洲亭、席草塘广场、砚田景点为主要景区,有名的蒙自“过桥米线”典故就源于此地;西部为南湖主景区,有菘岛、闻一多纪念碑亭、揽胜楼、卧波桥、七彩桥、军山、“桥之情”雕塑等景点。</p><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围绕着南湖而居,日常生活轨迹也离不开南湖。曾有学生问过闻一多先生,昆明的翠湖和蒙自的南湖相比,更喜欢哪个?先生略微沉思,说,蒙自的南湖更像一个纯朴的农家少女,我更喜欢南湖。朱自清先生在散文《南湖杂记》中,也曾怀念起南湖、湖里的崧岛、军山及三山公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和西南联大一墙之隔的蒙自一中,坐落于蒙自城素有"小西湖"之称的南湖畔。校外“天光水色映丹霞”,校内“花开不断四时春”,明清风格的建筑群古色古香,错落有致的园林布局,环境优美。</p><p class="ql-block"> 蒙自一中 创办于1911年,是云南最早的三所省立中学之一。蔡锷将军的秘书、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父亲、被章太炎先生誉为“南天一支笔”的李曰垓先生担任首任校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治学严谨,名师云集,秉承百年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精神。</p><p class="ql-block"> 校训</p><p class="ql-block">博笃尚治 学行志趣</p><p class="ql-block">校风</p><p class="ql-block">团结、务实、科学、民主</p><p class="ql-block">教风</p><p class="ql-block">严谨、创新、善导、敬业</p><p class="ql-block">学风</p><p class="ql-block">尊师、守纪、博学、自强</p> <p class="ql-block">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旧址:</p><p class="ql-block"> 位于蒙自市中心南湖边,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属国家3A级旅游景区。原为哥胪士洋行,1938年西南联大的文学院和法商学院迁至蒙自,这里用做老师和学生的宿舍。在此期间,陈寅恪、朱自清、闻一多、罗庸等多位国学大师在此汇聚,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主自由思想。</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广大地区相继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于局势持续恶化,1938年4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于昆明市区校舍紧张,在新校舍尚未完工前,西南联大文学院和法商学院前往蒙自开课,历时一个学期,这就是常被人说起的西南联大蒙自分校。</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合大学校训:刚毅坚卓</p> <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国的许多精英志士,不甘沦为亡国奴,为保存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力量,北大、清华、南开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随后京沪失守,战火危及长沙,仅维持了4个多月的长沙临大被迫迁往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9年时间,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名师巨匠,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纪念馆于2011年在原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哥胪士洋行建成,纪念馆展示内容分为联大历史记、蒙自分校记、联大人才记、联大精神记4个部分共8个展厅,较为全面详细地介绍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办学历程。</p> <p class="ql-block">  间隔一条街,在蒙自南湖南岸,静静伫立着一栋法式风情黄色的两层小楼,不同于周遭建筑的风格,法式风格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又显出一种来自异域的浪漫,这就是“法国花园”。也是云南最早开通的铁路——滇越铁路、个碧石铁路公司驻地。</p><p class="ql-block"> 同蒙自其他与法国有关的建筑景点一样,法国花园同样与滇越铁路的修建密不可分。这个地方准确的称呼应该是法国滇越铁路总局,更早是意大利的驻蒙自领事馆,意大利领事馆迁走后,由法国委派的铁路监督衙署入驻。</p> <p class="ql-block">  南湖东南角有一座红墙围着的中国古典城垣庑殿式的建筑,是云南省最早开埠之地,蒙自海关的旧址。海关旧址,是中法战争后云南开设的第一个海关所在地,号称“云南第一关”。室内陈列着关于云南海关、蒙自历史等方面的资料。这里同时还是中国第一个邮局所在地——蒙自大清邮政总局旧址。</p> <p class="ql-block">云南近代第一关</p><p class="ql-block"> 据清光绪年间的《蒙自县志》记载,清末民初,蒙自作为云南最大的对外通商口岸,全省80%以上的进出口物资都由此转运。</p><p class="ql-block"> 然而,看似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中华民族蒙受外国入侵与压迫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光绪九年(1883年),法军挑起中法战争,意图以武力解决问题。战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清军陆战取胜的态势下,《中法停战条款》、《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相继签订。</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中法续议商务专条》在北京签订,规定中国允许开放广西龙州、云南蒙自和蛮耗为通商口岸,并规定法国商品经这些口岸运入中国的,享有减税特权。</p><p class="ql-block"> 两年后,1889年8月24日蒙自海关税务司署建成,近代云南的第一个海关正式开关。</p> <p class="ql-block">  蒙自开关后,县城市场空前繁荣,人口也由4千余人骤增至1.2万人,据1906年蒙自海关报告:“本地(县城)人口已由3万余人增至4万余人,每日进出蒙自驮马达6千余匹”。</p><p class="ql-block"> 远在丛山中的蒙自成了云南的经贸中心,顿时热闹起来。县城东门外划为通商租界,法国领事署随即建立,英、意、日、德、美、希腊设领事,洋行、银行、教堂、监狱相继建起,蒙自海关在美丽的南湖东南岸,与法国领事署、哥胪士洋行等比邻而居,俨然一个“国中之国”。</p> <p class="ql-block">  到1954年,蒙自海关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它当年的盛景虽已不复存在,却也留下了一段不凡的兴衰往事。</p><p class="ql-block"> 在南湖一侧有一座被红墙围起来的中式建筑,这里曾是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据传,鼎盛时期有房屋五十余间,而如今只剩下这一间了。</p><p class="ql-block"> 1938年西南联大在蒙自成立分校,空下来的海关税务司署便成为了联大师生的教室。</p> <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5日,蒙自县海关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已被改造成为海关旧址历史陈列馆,通过图文、实物、动画演示等方式,真实再现当时海关通商的历史情景,把蒙自海关旧址承载的历史故事呈现在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法国领事府旧址</p><p class="ql-block"> 在这片红墙之内,还有一个鼎鼎有名的地方,就是法国领事府旧址,仅与海关陈列馆一墙之隔。法国领事府旧址被借用做西南联大的教室及办公室。现为蒙自市文化馆办公处。</p> <p class="ql-block">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法国驻蒙领事府的设立,却成了当时贫弱中国的一块刺眼的疮疤,与当时中国大地上随处可见的软弱、耻辱以及西方列强的蛮横、无耻一起融入到了中近代史的伤痛之中。</p><p class="ql-block"> 法国驻蒙领事府于1889年正式开馆,1932年,驻蒙领事府移往昆明,离开了蒙自。</p> <p class="ql-block">  蒙自是独特的,也是唯一的。千百年以来,蒙自始终屹立于滇南边陲,被誉为“滇南明珠”。蒙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云南建县最早的24个千年古县之一。并且历经百年孕育了闻名全国的“蒙自过桥米线”,米线虽非蒙自独有,“过桥米线”却是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 了解一个城市,就要先了解它的历史。蒙自在云南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末民初曾是云南省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当时云南80%以上的进出口物资通过蒙自转运。云南第一个海关、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外国银行、第一条民营铁路、第一个外资企业、第一个驻滇领事馆、第一个火电站等诸多“第一”先后在这里产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