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的一天,从广州街巷美食开始。好吃的太多,胃太小,临到离开,猪脚姜和鱼皮还没吃上。广州的糖水和点心超赞!!!</p> <p class="ql-block">沙面坐落在广州市西南角,珠江白鹅潭畔,是一块面积只有0.3平方公里的”人工小岛”。说它是人工岛,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由人工填土而成的岛屿,而是由珠江泥沙冲积而成,故名沙面,<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比沙面更早的的名称叫拾翠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最早这里是渔民小艇聚居之地,宋、元、明、清时期成为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鸦片战争后(1861年)沦为英、法租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沙面</span>原与市区陆地连在一块。1859年,英、法要在沙面设立租界,逼迫清政府在沙面北面,用人工挖一条宽四十米,长一千二百多米的小涌(即现沙基涌),与陆地分开,使沙面成为一个小岛。同时,在沙基涌北面开辟道路,定名沙基(现六二三路),并建东、西二桥来往沙面,于是就人为地将沙面变成一座”孤岛”了。</p><p class="ql-block">1920年当局拆除广州城墙之后,沙基自发形成街市,由于口岸经济的发展,形成骑楼建筑群。</p><p class="ql-block">1925年6月23日,广东群众集会声讨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五卅"惨案并举行示威游行,遭镇压,发生沙基惨案。为纪念遇难者,广东革命政府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沙基</span>改名为六月廿三路,后简称为六二三路,路东段有沙基惨案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沙面是广州重要商埠,曾有十多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九家外国银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经营,粤海关会所、广州俱乐部等在沙面相继成立。</p><p class="ql-block">沙面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变迁,留下了孙中山先生、周恩来总理等伟人的足迹,已成为我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缩影。</p><p class="ql-block">沙面岛上欧陆风情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露天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英法为什么会选择沙面作为租界,是因为他们看中了白鹅潭进可攻、退可逃的有利地形。白鹅潭是珠江流经广州最宽、水位最深之处,自古以来就是广州对外通商的重要交通水道。</p><p class="ql-block">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此处被帝国主义侵略者控制,并在南面码头上建一“日”字方亭,称绿瓦亭,成为外国船只避风停泊的港湾。</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视察珠江,决定由中央拨款,把生活在附近河面上的疍民逐步安排上岸定居。在绿瓦亭外水面上,建造“鹅潭酒舫”,接持中外游客品尝广州名菜美点。入夜,江上渔火闪闪,绿瓦亭与鹅潭酒舫灯火通明,明月悬空,月色倒映,舟影绰绰,江天四望。因其迷人夜景成为昔日的羊城八景之一“鹅潭夜月”。</p><p class="ql-block">今天,白鹅潭畔具有中国特色的白天鹅宾馆,象一只展翅欲飞的白天鹅屹立于岛上,揉合着沙面岛的欧陆风情,配合着大都市的现代节拍,更加璀璨卓然。</p> <p class="ql-block">广东省基督教沙面会堂。英国圣公会创办,旨在满足英国来穗人员礼拜之所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曾是中国盐务副总稽核住宅,</span>据说是岛上基台最高的建筑,现在是茶文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白天鹅宾馆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宾馆,也是第一家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管理的大型现代化酒店。</p> <p class="ql-block">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属于法租界内的建筑,原名沙面天主堂,因该堂花园南边原建筑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得圣母像而得名。因法国驻穗领事馆的教友过宗教生活而设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