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 国际社区

黄山胡兰兰

<p class="ql-block">  又到油菜花黄的季节,我们几个居住在古村落繁多的徽州的四个退休老人,照例相约一起踏青晒太阳,这次的目的地选择的是,第一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休宁黄村。</p> <p class="ql-block">  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黄村,就在休宁县南15公里的商山镇,离黄山市中心城区也不足20公里。黄村人皆为黄姓,传说他们的祖先是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因此你会觉得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所在。而今,千年古村、国际社区之说,也都是现实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驱车行至黄村口,牌坊式门楼前是停车场,停车场紧临高坡处有一排廊亭,因地势较高,视野广阔,算是一处观景台。但这些都属于村外。我们步行进得门楼,见一刻有“进士泉”的巨石,石下古泉依然可见,虽然我们没有追索此“泉”之源、其名之由,但进士故里的印象是有了的。沿着长长的坡道向真正村舍集合的村子方向下行,远远的能俯视村貌。正如传闻:黄村由上门村、下门村两部分构成,因山相隔、以水相连,形似葫芦。整个村落环境优美,民居、小桥、流水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  沿着缓缓的坡道下行,我们先到达的是下门村,其状若燕巢,四周青山绿水。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占地790平方米,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的进士黄福府第(后为家祠),极具研究徽派建筑研究价值。其左前方还有大部分得以保存的中宪第。这是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进深36.88米,面阔39.07米,总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包括门厅、前廊、主厅堂、书厅、过楼、厨房、下房、客厅、巷道、院落等部分,分五路轴线布局,以主厅堂轴线为主,屋宇连栋,圆环相套,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其选址讲求风水传统,背山面水式的坐落,令整个建筑群充满灵性的光辉,被业界推崇为研究明清古建筑的绝佳素材。</p> <p class="ql-block">  下门村的民居集中在进士第与中宪第的内侧,村口是一个偌大的谷场,如今已成为一个停车场。一行形似北方才有的谷堆装饰,有着明显的景点感。我们情不自禁的拍了打卡照。</p> <p class="ql-block">  沿溪水上行绕一山嘴,便进得上门村,且不说背靠三山村前筑有月形水塘,明暗水沟,四水归堂的整体构建,深藏建筑中科学、艺术、实用的完美结合,难能可贵的是这里还保存着百年小学——中宪第后人黄涤于1910年发起创办的黄村二等学校。</p> <p class="ql-block">  学校在民国时期颇具影响,至今还留存有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1914年夏亲临小学的题词“知群所学随所进,许我重游到皖南”,由民国江南才子黄澍的发妻、书法家吴念慈录写的板刻作为门联挂在教室正门两边。这是一个较早实行男女同校同室接受教育的完全小学,师资雄厚,人才济济,有很多知名人士在这里历任校长或教师,如同黄开祥、黄永安、黄协民、黄兰、黄忠鸿、黄兆雄、朱自煊、金家琪、唐永宽、朱典智、胡浩等等。1948年时任教育部长的朱骅来此视察,也为该校题词“桃李争辉”。并制成斗大金字的六尺红匾赠送给为学校辛勤耕耘二十余年的黄兰先生。</p> <p class="ql-block">  以黄村为缩影,我们也足见徽州自古文风馥郁,重文重教。黄村所属休宁县便是著名的状元县。这里走出了一代代象朱升、戴震这样垂名青史的著名人物。</p> <p class="ql-block">  黄村被称为国际社区,是因为有200年历史的“荫余堂”,被迁建到美国碧波地博物馆,成了是中国建筑艺术尤其是徽州文化与西方文明对话的窗口。荫余堂建于 1800年至1825年(清嘉庆年间),由黄姓富商兴建,内有16间卧室,四水归堂风格的院落,至上世纪80年代,黄家已有8代子孙居住“荫余堂”。于1997年被中国艺术文化部主任白铃安女士牵头,拆成2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个石件,运至美国波斯顿碧波地博物馆,斥资1.25亿美元,经过8年策划施工、迁建,于2003年对外开放,成为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赚得盆满缽满。</p> <p class="ql-block">  下村口立有荫余堂遗址的碑,其地早已为别家利用,站在那墙角的矮碑,令人五味杂陈,因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建筑保护的痛,但作为第一个建置在海外的古徽州建筑----有两百年历史的“荫余堂”使观者能通过“荫余堂”探讨和认识中国艺术、建筑文化。</p> <p class="ql-block">  有许多人参观了迁建的“荫余堂”从而对中国古建筑产生深厚的兴趣,不远万里,追根求源,来中国、来徽州、来黄村,使黄村成了著名旅游胜地,国际社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