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ed2308">如果你对淮南文化感兴趣,请点击"关注",可查阅其他文章。</font> <h1 style="text-align:center;">九龙岗:济南铁路管理局司机养成所</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5 style="text-align:center;">千纸鹤</h5> 去年获悉,解放初期,在九龙岗曾经有个专门培训火车司机的学校,当时不叫“学校”,叫什么“司机养成所”,这个名字听起来怪怪的。去九龙岗实地走访了好几位铁路上的老人,都没有人听说过这个“司机养成所”。<br><br>但从毕业纪念册中教员住址看,的确就是在九龙岗。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div><br>1951年,新中国已经成立一年多,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国家急需各种人才,于是便办起了各种短期培训班,也就是速成班。<br><br>铁路系统也是如此,由于全国工业的迅猛发展,机车司机人员缺失严重。在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的要求下,下属各铁路管理局纷纷办起了“司机养成所”(俗称“司养所”)。意思就是培养司机的地方。<br><br><br>已知当年开办“司养所”的铁路管理局有:<br><br>天津局(北京南口) 郑州局(开封) 衡阳局(广州) 上海局(常州) 太原局(海子边)等。括弧里为各“司养所”开办地。<br><br>然后他们在各辖区广招适龄初中男生,学制一年半,采取半工半读。<br><br>“司养所”招生条件:男性,年龄18-25岁,初中毕业,铁路系统及军属子弟。<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此,济南铁路管理局也开始筹办司机养成所,特选派38岁的局教育处副处长解放同志担任司机养成所所长。解放同志是位老红军,山西稷山高家巷人,其夫人于耀宣负责“司养所”后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副所长范鸿芝33岁,是个年轻的老铁路。另从局属各单位选了40余位各行各业的精英,分任“司养所”教导主任、团总支书记、教员、后勤、宣教干事、缮印员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老龙眼铁路新村颐养天年的91岁的杨从伦先生对我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1950年春节过后从山东老家来九龙岗投奔我叔叔杨心珍的,当时他是九龙岗铁路小学校长。来这里续上六年级下,住在铁路小学东边舜耕村我叔家。然后考上淮南中学。那时经常有各种类似的速成班来学校招生,像什么护士训练班、煤机厂招工、井下记录员等。学校哪有那么多初中毕业生呢,所以实际招生时,还是比较宽松的。<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在淮南中学上了一年初一赶上蚌埠铁路分局“司养所”招生,后来才知道,还有的学生仅上了小学三年级。年龄吗,差不多就行,大了改小,小了改大。你像那个方辉,实际年龄都超过25岁了,改成24岁来上的。毕业后,我俩一个车干了好几年,可惜1979年那年播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时,突发心脏病去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我两个哥哥在部队,参加过济南解放战役,我是带着军属证报考的。当然各地根据情况,有的严格一些,有的宽松一些。像济南、蚌埠就比较严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样是91岁的郑德文先生,则是从山南黄山集黄山小学考到九龙岗淮南中学的,郑的大哥在九龙岗铁路工厂工作。在淮南中学读完初二时,赶到“司养所”招生,便报名到蚌埠参加考试,结果就考上了。</p> <p class="ql-block">青岛四方机厂是个有着50年历史的老铁路机厂,在1920年前后举办过“艺徒养成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1年7月,济南铁路管理局将四方机厂报废的仓库稍加改造,就成学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学生太多,四方无法一下接纳。8月,局里将所招的800多名学生分成两批,一批到四方机厂学习理论课,一批再分成几拨下到局里各车辆段进行现场学习,如青岛、张店、兖州、徐州、蚌埠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有学生享受供给制,每月全部费用9块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每月9元生活费在当时也不算少了,但那是是包括吃喝拉撒睡所有,再加上青岛物价太高,学生们买点日用品后,用于伙食费上面几乎没有多少了。吃饭也没有餐具,把脸盆稍微洗洗,就拿去打饭吃了。十个人一组,半盆土豆,土豆也不去皮,油很少,就放点盐,很难吃,到现在我都不吃土豆,不能闻那个味。早上一个杂粮窝窝头,玉米面和的粥,说是清澈见底都不为过。哈!难吃死了。拿着窝窝头沾那个咸汤吃。尽管吃不饱,那个土豆还是剩很多。不少学生适应不了,经常拉肚子。”杨从伦先生回忆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都不好,南京有几个条件好些,受不了这种艰苦的生活,跑回家几个。</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div><br>此刻,另外一件大事在影响着济南局九龙岗铁路。国家因为修建四川成渝铁路,急需专业队伍。铁道部经过摸排,最终滕代远部长决定征调安徽淮南九龙岗铁路工厂前往支援。<br><br>安徽淮南九龙岗铁路工厂,原为1934年10月由淮南煤矿局铁路工程处为淮南煤矿通江铁路所建之机电厂,位于九龙岗火车站南面。<br><br>经过短暂的动员,从1951年8月开始,该厂451位职工分三批举家仅带点换洗衣服,横跨千里疆域,成建制的迁往重庆九龙坡、江津。仅用了不到两个月,便完成此次历史性的大迁移。1954年11月又迁到成都二仙桥新建机车修理厂。 <h5>上为1951年8月九龙岗铁路工厂迁移重庆时所发的迁厂证。</h5> <p class="ql-block">这样九龙岗铁路空出很多厂房和家属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济南局里决定充分利用这闲置的厂房及生活设施,稍加简单改造,辟出所谓教室、寝室、食堂等。然后将在青岛“司养所”学习了仅一个月的学生全部迁来淮南九龙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德文先生说:“国庆节后,第一次月考结束我们就迁来九龙岗了。来九龙岗才知道,我大哥带着大嫂、我父母亲、我弟弟都跟工厂迁到重庆去了。这边就剩在淮南小学教书的二哥了。”</p> <h5>上为“司养所”在九龙岗的位置。</h5> 所里的教员被分散安排住在淮新村、淮路东村、舜耕村等空房。所长解放夫妇被安排在淮新村22号,副所长范鸿芝在淮新村60号,教导副主任崔成山住舜耕村28号,司帐员田嶽华住淮路东村30号。 <h5>上为部分教员在九龙岗的临时居住地址</h5> <p class="ql-block">杨从伦先生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迁到九龙岗后,同样的9块钱,同样睡大通铺,在九龙岗那比在青岛生活要好太多了。不仅能吃饱饭了,每周学校还会给我们改善一下伙食,可以吃上一顿红烧肉。早上稀饭大馍咸菜,中午可以吃上几碗米饭。所里又养了猪,种了点菜。原来在青岛400人睡在一个大仓库里,到九龙岗后,一个班近百人睡一个屋,条件比那边好太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师文化程度都比较高,还有几个是大学毕业的,所以教我们这些学生是很轻松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让学员们早点上岗,支援国家建设,学校也没有寒暑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从伦回到了九龙岗,虽然离叔叔杨心珍家近在咫尺,但那时住房条件都不是太好,大家都睡在厂房里的大通铺。到12月底完成第一期理论学习,离开九龙岗转入现场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九龙岗的场地又腾出来了,先前另一批在各现场学习的学生们才从各地到九龙岗集中学习专业理论课。</p> 专业理论课主要是学习由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1951年临时组织专家突击组编的,人民铁道出版社出版的司机养成所教材 :<br><br>《机车运转理论》 、《铁路机务概念》、《风力制动机构造及作用》、《 机车乘务员检修范围及工作法》、《 油脂及给油》、《燃料及焚火》、《机车构造及作用》等。 <h5>上为“司养所”部分理论课本</h5> 杨从伦、郑德文跟一帮同学被分到了蚌埠进行现场实习,主要是跟着师傅跑蚌埠到浦口、裕溪口这两段。<br><br>1952年4月底第二批学生在九龙岗理论课学习结束,被分到个机务段进行现场实习。第一批杨从伦他们又回到九龙岗“司养所”再学习理论课,至8月底第二期理论课学习结束,然后毕业考试。<br><br>9月10日毕业离校,之后第二批结束现场实习,再次回到九龙岗进行理论课学习。<br><br>也就是说两批学生虽然是同时入校,但第一批学生历经理论学习--现场实习--理论学习--9月毕业;而第二批则比第一批多一次现场实习,到12月才毕业。但因为第一批学生已经充实了机车所需,第二批学生大多数只好被分配到各车站打杂,待需要再把他们抽调回车上。但第二批有不少学生以后走上了领导岗位。郑德文先生对我说。<br><br><br>临别,学校还给每人发一本毕业纪念册及毕业证书,第一批就算是“第一届”了。由于各种原因,当年第一批400多学生仅380人顺利毕业,其中山东的学生占到65%以上。<br> <h5>上为杨从伦先生在家中接受作者采访。</h5> <h5>上为“司养所”第二届毕业证书</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为“司养所”第二届毕业纪念章(1952年12月)</span></p> <p class="ql-block">按就近需要分配原则,9月16日杨从伦与方辉被分到了九龙岗机务段同一个机车。两届“司养所”毕业生分到九龙岗机务段21人,其中有几个南京的。九龙岗当时多是日本人留下的蒸汽机火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在现场已经实习过半年了,所以到岗后,杨从伦他们直接从司炉干起,就是往炉膛里攉煤烧锅炉,这种工作既脏又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主要跑九龙岗到裕溪口的货运,田家庵到裕溪口到蚌埠的客货运,谓之长途。九龙岗到八公山矿,叫小运转。小运转比长途工资低半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跑的是长途。到12月,由于工作、安全运转等各方面表现得好,我很快被晋升到副司机的岗位上,这在当时九龙岗同行中我是第一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从伦先生笑着对我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年12月底,第二批学生完成理论课学习,随即将该所并入济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副所长范鸿芝在九龙岗“司养所”结束后,被济南局留在九龙岗机务段担任过几年段长,后又调回济南了。</p> <h5>上为两届毕业纪念册</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div><br>第二届有个叫张恒云的,济南人。应该是济南铁路管理局司机养成所中学生最有故事的一个。他从锅炉工干到中央委员,曾任甘肃省委常委。<br><br>1952年12月从九龙岗毕业后,次年1月,被分到山东济南铁路管理局机务段,也是从司炉干起。1956年1月调到兰州铁路分局兰西机务段副司机、司机。<br><br>在特殊时期,他凭借其在单位的资历和威望,聚集了一大批工人,积极地挑动武斗,导致社会秩序混乱。<br><br>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兰州铁路局的领导都受到了冲击和迫害。然而,表现积极的张恒云却脱颖而出,于1969年成为兰州铁路局党委常委,并且在中共九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成为甘肃省的重要人物。 此后,张恒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进入了甘肃省委常委的行列,还担任了甘肃省总工会第一副主任。在1973年召开的中共十大上,张恒云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br><br>张恒云的恶行逐渐被人揭露,开始走下坡路。<br><br>1975年,他被免去所有职务并被开除党籍,回到兰州机务段继续担任火车司机。<br><br>随着“四人帮”的垮台,张恒云又被调到甘肃武威铁路分局河西堡机务段,成为一名普通的工人。<br><br>此后,张恒云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中,过上了平凡人的生活,于1988年11月16日在兰州去世。<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div><br>郑德文先生在电话那头对我说,2008年夏,电影演员蒋雯丽来九龙岗拍电影《我们天上见》期间,一天她到九街北头教堂来拍戏,我在教堂服务,还跟蒋雯丽聊到和他父亲在“司养所”同学时的旧事,并让她问候她的父亲蒋培基。<br><br>郑德文先生声音洪亮,思维与吐字清晰,精神饱满。咋一听,还以为是50多岁的中年人呢。<br><br><br> <h5>上图为作者与郑德文先生(右)5月5日拍于九龙岗教堂。</h5> 不久蒋雯丽的父亲蒋培基(司机养成所第一届二班二组)专程从蚌埠来到九龙岗,邀请了当年的“司养所”的老同学杨学身,并通过杨学身找到当年他们在青岛司机养成所睡一个大通铺的杨从伦。郑德文因搬到田家庵了,没能联系上,几个老同学在九龙岗一家小饭店畅叙友情。<br><br>蒋培基与杨学身当年个子高,人帅,文体方面都比较突出,非常活跃。他俩篮球打得非常好,因此交往比较多。蒋毕业后被分到蚌埠,后来被调到新疆支援去了。杨学身因为其父亲的历史问题受牵连,不仅把他从火车司机的岗位拿了下来,而且济南局篮球队连篮球都不让他打了。后来他就自己在家养起了热带鱼。 毕业纪念册显示,蒋培基,时年17岁,籍贯,河北大沽。现住址,南京中山北路颂德里15号。 第一届淮南入学的学生有:<br><br>第一班九组<br>方辉24岁 九龙岗光明路济生堂药号 <br>丁华善 19岁 九龙岗西矿长庚村59栋14户 定远炉桥镇南蛮城交<br><br>第二班四组<br>李春玉 20岁 凤台 刘集区山王乡戴嘴村 <br><br>九组<br>杨学身19岁 河北滦县 唐山市滦县刘家屯 <br>郑德文 18岁 寿县 九龙岗淮南小学 <br><br>第三班二组<br>韩荣才 18岁 山东藤县 九龙岗崇文村八十栋<br><br>第四班六组<br>秦兴森 19岁 江苏高邮 淮南路 大通站 高邮三垛 <br><br>十组<br>杨從伦 18岁 平原郓城 九龙岗舜耕村39号 <br> <h5><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作者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淮南市政协文史专员</span></div></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近照</h5> <h5>感谢:</h5><h5>淮南杨从伦先生、郑德文先生、朱新宇先生,山东济宁张锡光老师等在本文写作与走访过程中给予的帮助。</h5> <h5>本书广纳海内外资料,300多页的干货,200多幅珍罕图片大都是首次公布,其内容会颠覆你以往的认知,解开你心头多年的疑惑。系本人花费大量心血打造完成。<br><br>有需要的朋友,请微信转款(或支付yjahhn2009@163.com),同时把您的收货地址姓名电话一并发给我。<br><br>书款120元,每本加5元走邮局挂号发货。需快递则根据地域另议。<br><br>仅印300本,现尚有少量余书可供。<br><br>欢迎文史爱好者、各大院校、档案馆购买,可提供发票。<br><br>微信号yj18955430007<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