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阳 春 三 月 走 太 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龙年三月,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呼朋唤友,再次踏上中州大地,此行目的地——传奇南太行。</p> <p class="ql-block">一、南街村(漯河市)</p> <p class="ql-block"> 南街村是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城关镇下辖的一个村,是全国十大名村,河南第一村,河南第一个亿元村,也是中国唯一的集体主义村,人民公社村,共产主义村。</p> <p class="ql-block"> 南街村紧靠107国道,西临京广铁路和京广高铁,东临京港澳高速公路,是著名红色旅游景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南街村有回、汉两个民族,1030户、3700多口人、500亩耕地,总面积1.78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 进入南街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平坦的街道,纵横排列的楼房、厂房、幼儿园、学校,花坛树木葱茏,环境干净整洁,看不出来这里是农村。</p> <p class="ql-block"> 街道两侧墙壁上,住宅楼墙上,企业、学校大门口,建筑物门口、墙上,红色标语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 汉白玉雕刻的毛主席塑像矗立于广场中心,后面有一个彩虹拱门,上书“毛主席思想永放光芒”,广场周围是马恩列斯的大幅画像。</p> <p class="ql-block"> 村里成立了河南省南街村集团公司,拥有面粉、食品、饮料、酒类调料、包装、印刷、制药、旅游、工艺品等26家企业,其中合资企业5家,年产值超过了20亿元,村集体家底雄厚。</p> <p class="ql-block"> 南街村走的是集体共同富裕的道路,实行的是“工资+供给”的分配制度,其中工资部分占30%、供给部分占70%。</p><p class="ql-block"> 全体村民免费享受医疗、教育、住房、面粉、购物卡、节假日食品、水电气等多项福利待遇。</p><p class="ql-block"> 实现了幼有所育,少有所学,壮有所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 南街村是和华西村齐名的“中国第一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84年,村办企业的总产值只有70万元,到1995年已经达到12亿,实现了飞跃发展。南街村集团是南街村创建的集体经济实体,下属28个企业,产业涉及食品、饮料、酒类、印刷、包装、医药、工艺品雕刻、旅游等各个现代化产业。先后有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和200多位将军到南街村视察指导工作,其中有朱镕基、李长春、张爱萍、刘云山等党政军领导同志。中央电视台、《朝日新闻》《美国之音》等众多国内外新闻媒体对南街村作了大量报道。美、英、法、德、日等20多个国家的数十家新闻单位也都到南街村作过实地采访。</p> <p class="ql-block"> 进入南街村,坐上观光车,讲解员带领我们观赏全景。所到之处,高楼耸峙鳞次栉比,红色文化无处不在……遗憾的是,好多地方一晃而过。</p> <p class="ql-block"> 南街村是一个面积仅178平方公里的小村庄,尽管规模不大,但这里却生活着众多幸福的人们。南街村之所以独特,源于它坚定地践行着共产主义理论。这里,没有贫富差距,没有失业,没有贫困,人们过着富足、安康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这里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依,壮有所用,少有所教,成了一个人人向往的乡村。在南街村,人们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服务。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十分完善,包括公共交通、通讯网络和水电供应等。</p> <p class="ql-block">二、白马寺(洛阳市)</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White Horse Temple),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白马寺镇310国道边,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和“祖庭”。</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因此20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均来此受戒,美国、德国、加拿大皆出席该寺方丈升任法会,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典藏文物主要有2颗释迦牟尼佛舍利、中华古佛、元代十八罗汉夹纻像等。白马寺每年一度的“马寺钟声”活动,是人类祈福、辞旧迎新的特殊象征,并吸引了不少国外游客参加,入选“洛阳八大景”之中。</p> <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白马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1月,洛阳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三、王屋山(济源市)</p> <p class="ql-block"> 王屋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总面积265平方公里。王屋山以主峰天坛为中心这里一山突起、群峰环绕、丘阜卑围的拔地通天之势,独具“王者风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屋山风景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济源市,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是中国九大古代名山之一,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p> <p class="ql-block"> 王屋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风景区,2006年申请为世界地质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珍稀动物繁多,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王屋山是一座以道教文化为特色的道教圣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以黄帝、老子学派思想为基础的“黄老道”发展而来,带有浓厚的汉民族思想和信仰特色。美丽的王屋山,自然成了道家人物采药炼丹、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的理想场所。</p> <p class="ql-block"> 王屋山最主要的山峰是天坛、灵山、五斗三座,尤以天坛峰地位最为突出,有“天下砥柱”之称,被道教尊为“道境极地”。相继建成了紫微宫、阳台宫、总仙宫、清虚宫、十方院、灵都观等规模宏大的道教建筑,可以说是三里一宫、五里一殿,成为中国道教活动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主峰天坛山是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设坛祭天之所,世称“太行之脊”、“擎天地柱”。整个景区森林覆盖率在98%以上,其中最为珍奇的是被称为“世界植物活化石”的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王屋山不仅是道家人物修身、炼丹、成仙之所,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胜,陶冶情操。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韩愈先后来王屋山游历。他们在此流连忘返,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句。李白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写到:“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王维在《送张道士归山》中说:“先生何处去,王屋访茅居,别妇留丹决,驱鸡入白云”。刘禹锡在《奉送家兄归隐王屋》中写道:“阳落天坛上,依稀似玉京。夜分先见日,月静远闻望。云路将鸡犬,丹台有姓名。古来成道者,兄弟亦同行。”</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在王屋山之阳。这是一条从王屋山主峰延伸下来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山梁西面是愚公村,东面是小有河,愚公村的人每天要到小有河去取水,正是这条大山梁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不便,所以愚公要带领他的子子孙孙挖掉它。</p> <p class="ql-block">四、红旗渠(安阳市)</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p> <p class="ql-block">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会议决定引漳河水到林县。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引漳入林”工程于1960年2月开工,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十年奋战,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54万亩。</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各乡镇。</p> <p class="ql-block"> 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颗粒不收。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 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凿通隧洞211个,总长 53.7公里,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配套的大型体系。</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共完成土石砌方2225万立方米。总投资 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州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耗时近10年,是“新中国奇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 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李先念、乔石、姜春云、李铁映、叶选平等曾先后亲临红旗渠视察。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红旗渠精神被纳入。</p> <p class="ql-block"> 1990年,按照时任河南省省长李长春“把红旗渠办成旅游胜地”的指示,林州开始开发红旗渠景区,建成了纪念馆、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通过科学规划,全面整修,完善设施,提高品位,强化服务,使昔日的荒草坡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 2002年,红旗渠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6年10月,被评为国家5A级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进入林州地界,但见山岭上稀稀拉拉的人工林,山脚下河沟边乱石垒起的一条条一块块不规则的土地,山坡上低矮的民居……无不显示资源匮乏、土地贫瘠、生活穷困。极度少雨,造成林州市区主干道好不容易栽种的行道木大面积的枯死。</p> <p class="ql-block"> 再看看红旗渠的惊天之作,听了导游的介绍,内心震撼之极!深感林州人民生存的不易,不得不为之点赞,为之祈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