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探索,成长的力量》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作者:辜春喜</p><p class="ql-block">《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和幼儿一起通过户外活动、参观考察、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并逐步引导探索动植物存在的意义,探究自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渐懂得热爱、尊重、保护自然。由此可见,饲养活动的有效开展,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让幼儿真切感受到动物生长变化的过程,感受人与动物、环境与动物生长之间的关系,通过亲近自然、动手操作、亲身体会,从而真正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p><p class="ql-block">然而,课程的建设主体是教师,教师是课程的规划者、组织者和支持者。饲养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储备相关的饲养知识、经验。同时,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和发现,捕捉饲养活动中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点,深度挖掘其教育价值。</p><p class="ql-block">那么如何储备教师的经验呢?阅读,成为了教师最快捷的获取经验的途径,有助于教师积累大量的工作素材。</p><p class="ql-block">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但它们是相似的,在教育上亦是如此,我们要承认幼儿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在饲养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会出现一模一样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照搬。我们要思考其解决问题背后的逻辑思维,对案例的反思能够让教师对幼儿园实践经验进行重组,使其收获在解决某些问题上更深层次的经验,从而巩固教师的专业知识,实现更进一步的飞跃,并且能够举一反三,将其运用在我们的饲养活动中。在阅读《探索,成长的力量》后,我觉得书中有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值得我们去钻研学习。</p><p class="ql-block">看了“向日葵的故事”后,我深受感动。教师通过让幼儿领养向日葵来建立领养关系,提升了幼儿的责任意识与责任感,并且通过讨论与示范的作用帮助幼儿利用记录本的形式更好地整理与记录自己的观察与发现。从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活动的用心程度,教师能够及时捕捉幼儿问题,能够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发他们的讨论,引导幼儿利用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助推幼儿的发展。这是一个发生在植物角里的故事,它让我对班级饲养角的管理上有了一些新的思路。我们班饲养对象的较多,在之前的班级饲养角管理上,只有值日生才会来照顾小动物,且每次观察记录的具体对象并不聚焦,变动性大,这样不利于幼儿进行持续深入的观察,影响幼儿的观察能力的发展。故事中的教师为我提供了很好新方法、新思路,后续我会根据班级饲养角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p><p class="ql-block">探索,是成长的力量。教育,万变不离其宗,教师要学会思考、反思,学会举一反三。教师的每一次放手,幼儿的每一次探索,都是成长上量的积累,教师要紧紧抓住幼儿们产生的“真问题”,主动放手,给幼儿提供探究答案的机会,助推成长上质的改变。在今后的饲养活动实践中,我们要真正落实:做符合幼儿需要的事、做幼儿感兴趣的事,引发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张斌 虞永平. 探索,成长的力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9(2022.2重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心发现,新成长》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作者:谢潇楠</p><p class="ql-block">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回头再读书,别有一番滋味。很开心能在假期共读好书时,读到《心发现,新成长》这本幼儿园课程故事研究丛书。在看完一个个生动、有趣、发生在身边的课程故事后,给我感受最深是以下两点:</p><p class="ql-block">一、生命教育是关注幼儿身心健康的教育。</p><p class="ql-block">《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应培养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美好情感,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生命教育是全人教育,也是一种生活教育,更是一种身心健康教育。</p><p class="ql-block">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关键的时期之一。该阶段幼儿经历着身体、认知、情感等各个方面的飞速发展,幼儿对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需要更进一步地了解,而当前幼儿的思维方式是具体形象性思维,因而,我们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需要通过具体形象饲养活动中发生的具体事件为其提供支持和干预,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p><p class="ql-block">以“爱心小侦探”故事为例:这是一个“寻鱼的故事”,幼儿们从寻鱼行动思考如何找到丢失的鱼、到4次制作寻鱼启示、护鱼行动、制作鱼缸盖保护鱼等。教师会尊重幼儿们在表征中的差异性,不以“像/不像”来评价幼儿制作的寻鱼启示,而是允许幼儿们经过多次尝试,去询问、去比较,发现原来“像的,能看懂的”比较容易找到丢失的鱼,保护幼儿们对于表征事物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对幼儿情绪体验的关注和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允许每个幼儿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情绪表达,比如愤怒、生气、伤心、难过这些都是正常的。</p><p class="ql-block">二、劳动教育需要适时放手</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p><p class="ql-block">知而不说是一种态度,或明知不可行,但不提出,在这个过程里给予幼儿充分的试错机会,不断的去提问和引导幼儿们的动手探索活动。劳动教育价值在于能够帮助人们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进而实现自身追求,从中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p><p class="ql-block">那如何帮助幼儿获得价值感和意义呢?</p><p class="ql-block">以“它是柚子吗?”这个小班的课程故事为例,看似童真的问题,教师敏锐的捕捉到这是个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没有直接解答,也没有用简单的是、不是、科普解释来回应。而引发幼儿的讨论探索,从“发现果子、摘果子-讨论摘果子的工具、摘果子大作战、观察和比较-观察外表-品尝果肉、果子究竟是什么、香泡还能做什么”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主动的去建构知识,比被动的接受科普知识来得更“真实”。在摘果子的过程中,如果直接请成人帮忙很快就可以完成,但幼儿们失去了更多的劳动实践、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机会。</p><p class="ql-block">我想,把以上经验迁移到饲养活动中也是如此。我们要追随幼儿的兴趣,捕捉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相信幼儿,给予幼儿适时的支持与适宜的探究材料,适时放手,引导幼儿讨论并探索,让幼儿主动的去建构知识,鼓励幼儿自主动手劳动,感受劳动带来的收获,体验服务小动物的成就感,进而增强饲养责任感、自我认同感和自信感。</p><p class="ql-block">总之,正如书名所说的“心发现,新成长”。当你用心的去观察、去追随、去适时放手时,幼儿会在一个个的活动中不断有新发现、新问题,在他们亲身经历和体验后,内心也在不断的丰富和成长;于此同时,教师们也在收获得新成长,进而影响着心中关于教育的思考与改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傅萸. 心发现,新成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