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连城“三馆”小记

江瑾

连城县塘前乡是位于冠豸山下、有着丰富人文景观和红色历史的山乡。近年来,塘前乡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坚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的乡村建设理念,围绕“养生福地•美丽塘前”的目标定位,全力抓好“文明有象”、知青文化、奖状文化、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重点推进塘前村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色文化项目和迪坑村客家传统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及农耕体验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特色“文博小镇”,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今年3月初,龙岩市老促会工作人员前往塘前乡了解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有关情况,并顺道参观了设在该乡的“知青文化陈列馆”和“奖状陈列馆”以及设在连城县城博物馆内的“明清牌匾陈列馆”。 知青文化陈列馆位于塘前乡塘前村,是龙岩市首家以知青题材为主线的陈列馆,布展面积650平方米,该馆在2020年6月开馆。 馆内的藏品包括毛主席像章5000余枚,与知青年代有关的宣传版画100多幅,知青年代各类生产生活用品1000余件,毛主席刺绣、毛主席语录、各类文件、各种专用票证、邮票等近1000件,琳琅满目。 该馆的创立者是杨芳女士,她从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工作已有20余年。2015年,她结合自己的收藏,在连城创办了福建省首家匾额文化专题馆《明清牌匾陈列馆》。2020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她又在塘前乡创建了《知青文化陈列馆》。 馆内展出的毛主席头像刺绣。 这些展品都是毛主席头像刺绣和与知青年代有关的宣传版画。 这是连城县革委会赠给上山下乡知青的搪瓷口杯,我妻子当年也有一个,但后来搬了几次家,不知哪去了。 当年红卫兵的红袖章。 当年的缝纫机,那时有缝纫机是很稀罕的。 当年的热水瓶。 <p class="ql-block">利用玻璃的反光,我自拍了这幅照片。知青文化陈列馆通过丰富的藏品,再现特殊时期知青的生产生活场景,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当年知青岁月的珍贵记忆。</p> 结束知青文化陈列馆的参观,我们来到了奖状陈列馆。奖状陈列馆设在一座古堡内,是一个产品多、种类全、年代跨度长的奖状专题馆,馆内布展面积达2200平方米,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源自党政军民学、工矿企业和农村等不同单位、不同时期的奖状2300多张。是杨芳女士为献礼党的百年华诞,于2021年6月创立的。 进入奖状陈列馆,映入眼帘的是墙壁上用奖状装饰而成的“中国万岁”四个大字。 这一张张奖状,讲述了一个个普通人的不平凡故事。 奖状陈列馆内展出的奖状,按内容和领域分为不同的板块,这是杨芳女士为我们介绍当年扫盲方面的奖状。 表彰扫盲积极分子的奖状。 杨芳还特地为我们介绍了一份当年写在墙上的“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是十分珍贵的原迹。 这份当年的“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觉得至今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几面壁上展出的全是奖给妇女的奖状。 还有光荣退休的奖状。作为一个退休老人,我看了感觉很亲切,这能充分体现单位对退休人员的人文关怀。 陈列馆通过一张张奖状,讲述一个个普通人的不平凡故事,彰显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体现“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的精神内涵。 据了解,杨芳女士收集的奖状数量高达几万张,每张她都拍成照片保存,为了拍这些奖状照片,手和膝盖都磨出茧来了。 从资料上了解到,奖状陈列馆所在的古堡叫有积楼,建于明朝1443年,古堡共二层,砖木结构,呈正方形。古堡1932年曾被烧毁大半,后由族人捐资重新修缮。 结束在塘前的参观,我们来到了连城县城,参观设在博物馆内的明清牌匾陈列馆。 连城明清牌匾陈列馆是福建省第一家以匾额文化为主题的陈列馆,分“溯源报本”、“尚义重礼”、“崇文尚武”、“乐善好施”、“品书赏艺”、“闽匾台缘”6个部分,共陈列了317件(套)牌匾精品,内容涉及旌表、科举、功名、寿庆、堂号、民俗诸门类,向大家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牌匾文化。 明清牌匾陈列馆是2015年设立的,展出的是杨芳夫妇历经艰辛抢救和保护下来的明清时期客家地区317件珍贵文物,极具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对于保护文物、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该馆因而成为连城县的重要文化名片和对外宣传文化窗口,被列入龙岩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孝廉文化教育基地。 迄今为止,杨芳夫妇已收藏700余块历史悠久的匾额。对于所收集的每块匾额,杨芳女士都想方设法了解匾额上的人物、史事及文字典故,努力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希望能够拂去历史尘埃,让陈旧的匾额鲜活重现。她的研究成果汇集成《古匾集粹》一书里。 这块“江左风流”木匾出自清道光甲申年,林则徐题写,是连城县博物馆馆藏三级文物。木匾呈长方体,工艺素胚,通体长195cm、宽57cm、厚3cm,匾文是阴刻银粉行书“江左风流”。题记:小田年弟偕群子侄读书弘诵于东山草堂,风雅名流,不愧为乌衣之族。因题赠曰。落款:清道光甲申清和榖旦少穆林则徐题,上有四方篆印两枚。据《谢氏族谱》记载:此木匾源于清道光甲申年谢邦基37岁时,其父谢凝道(嘉庆丙辰恩科进士)六旬寿诞,邀请挚友林则徐赴连酌寿筵并游览名胜冠豸山。林则徐见东山草堂内,谢家莘莘学子发奋读书,异常感慨而挥毫题赠。该匾于1989年荣登中华名匾之列。 看到该匾的颜色差异了吗?因为此匾“文革”时期散失民间而遭损坏。后经三年悉心寻找,于1987年失而复得,但“流”字三点水之后并落款处的五分之一匾块被锯裁,整块匾伤痕累累。后来经修复方始复原貌,左边颜色比较深的那部分是修复回去的。 这块“文明有象”匾,据杨芳介绍,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写的,这块匾出自连城县塘前乡迪坑村,当年这个村的一江姓客家人考中秀才,府试期间,正好是纪晓岚巡视,为了褒奖这个家族教育成风,纪晓岚提笔写下“文明有象”。 客家人的厅堂 这块窗框里有四个字,看得出是哪四个字吗? 结束匾额陈列馆的参观后,我们还顺道游览连城四角井街区。

陈列馆

奖状

知青

杨芳

文化

牌匾

塘前

连城县

匾额

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