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桂湾公园

橙橙君

深圳桂湾公园位于深圳南山区前海合作区的中央轴线,是一个一河两岸多层级的城市带状公园。 设计以桂湾河水系为设计灵感,以桂湾河为轴线,以生境重现为设计目标,采用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手法,用几何线条构筑公园形态,在两岸的繁华中,构山、园、水格局,成为前海合作区的生态名片。 从南侧终端人行桥俯瞰,起伏的地形,块红块绿的气息扑面而来。 桥堍与桥下空间交叉区巧妙的用台阶式花坛缓解高差,交接处采用柱状灌木缓冲,有效的起到提示和安全防护的作用。 桥下空间布置了儿童活的滑梯等小型户外活动家具,最大化的利用了灰空间,使场地功能多样化。 <p class="ql-block">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色的配电箱外包装饰风格。来过很多次深圳,在这方面,深圳的做法是,不统一一个城市的城市家具,但每处的城市家具做到了与周边环境匹配,这是值得借鉴的,不搞一座城一个款。</p> 下桥后步道铺装采用了细长条的石材,间隔浅暖色系石条,使整个路面简单却不失单调。收边的路牙石采用了异形弧面加工,有效的进行分隔人行和骑行的界限,又提高了安全性。 与外部市政道路用一道攀岩墙进行了阻隔。看起来这是个有一点专业度的攀岩场。 径直向滨水方向走去,旁边的之路铺装吸引了我的注意。 细条装嵌草的方式,有一种很强的方向感和水流动的律感。同时,这也是一条透水率非常高的做法。 这一处与外部市政道路采用了台阶式木制长椅的方式,简洁实用,长椅的对面是一块大草地。适合孩子戏耍,长椅适合家长休息和看护。 折回到河边,已经过了跨河的人行桥。简洁的弧线行设计,与远处前海合作区的高楼林立,遥相呼应,彰显出现代都市的活力和张力。 路侧的林荫空间,路面同样采用透水率较高的做法,以及异形的木坐凳,木质褐色的坐凳与亮绿的银叶金合欢,营造出宁静、舒适的休憩空间。 银叶金合欢密实细腻的枝条和一簇簇黄色花朵,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回去走人行桥,看看对岸风光。 由于河岸线与外部市政道路距离较远,并有比较大的高差,河坡滨水区栽植了2-3排灌木,确保安全性 下桥后,一座拱形屋面的连廊结合一长条平屋顶的建筑,有效的将市政道路与公园链接。 坐在连廊,可以看到一块平缓的雨水花园。 整个雨水花园运用了多级手法,贯穿了多条栈道,栽植了丰富的耐水淹或水生植物,可见到梭鱼草、美人蕉、旱伞草、莎草、花菖蒲,甚至有香彩雀。整体是自然,丰富的。 细节处的泰科石坐凳挡墙,收边均采用了倒圆角的方式,整个平面和侧面光滑细腻,未见裂缝等瑕疵,可见泰科石是可以很好的利用在城市公园的,关键是质量的控制。 台阶的细节也是值得借鉴的,全部全用了倒角和斜切面,更符合人行的科学性。往大了说,这就是“以人为本”设计落到实处。 由于整个公园长度有2.2公里,每隔一段会有一个出入口,这是出入口的公园介绍牌。 公园内部还设置了一些架空栈道,利用游客可以驻足观景,也适当的打破全线一条地面动线的单一性,丰富了景观空间,增加了体验感。 这是另一座人行桥,桥的样式与前面一座一样,但两座桥形了对望的形式。 过桥后有一段小湿地,看到了较多的水杨梅,长得非常的茂盛。通透的钢网护栏可以增加观赏体验,感受周边茂密的湿地植被。 走出小湿地,便是更大的木制台地休憩空间,台阶上面便是较宽的骑行步道和另一处出入口。 从出入口的规模来看,应该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一个出入口,数码感的公园LOGO,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手法是契合的。 入口的旁边有个小的主题花园,流线的花坛里种植了大片的洋紫荆。 流畅灵动的场地空间,丰富的花卉,整石定制的收边,无不体现出设计匠心。 走出紫荆园曲径通幽的入口广场,便是地势开阔的草坡和花卉,豁然开朗,张弛有度。 远处的观景亭形成了视觉焦点,也是这一处的景观。 道路交叉口的草花和乔木,也是点睛之笔。 大草坡与桂湾河之间,通过这些小湿地,很好的起到对雨水的调蓄功能,同样也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只是走了1/2吧,去下个考察点,从市政桥梁上回望,架空栈道连接的观景平台与远处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高楼,将会是下一个美丽的城市风光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