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柳依依小河边

老青年假文艺(董文生)

<p class="ql-block">  (原创散文)</p><p class="ql-block">作者:董文生</p><p class="ql-block"> 再读《红楼梦》,59章回里描写莺儿在蕊官面前表演柳条编织花篮,简单几笔,没有具体描写编织花篮技艺方法,固然曹雪芹是在编写故事情节,是描写花篮送给林黛玉的过程,我写柳条编织是为了表述知青在广阔天地的一点收获。</p><p class="ql-block"> 1968年底,我来到中捷人民友谊农场一分场一队插队劳动,一队在农场紧西头,,一条小河为界,濒临朱胡二庄。经过春播夏收,转眼间到了伏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农大傅长春,右农工王金印,</p><p class="ql-block">后排左高中知青关永祥,右本作者。</p> <p class="ql-block">  农场土地广阔,在编农工扳手指数的过来,靠小河地头长满一人高的芦草,芦草是养马喂牛的好饲料,常常有人越过小河来我们地界里偷打芦草,然后运到县城卖钱。谁都知道芦草是队上的财富,全队的牲畜都要靠这片芦草过冬嘞假如这片芦草让外人收走,势必给队上带来巨大损失。夏收后,队上加强保卫,当地俗称看青。我是队上看青队员之一,与队上蔡木匠的儿子小蔡冬分在一起,任务是白天在小河岸边执勤,阻截那些准备越界来打芦草的人。</p> <p class="ql-block">  蔡冬他爹叫啥我不大清楚,全队老老少少都叫他蔡木匠,那年他有三十七八年纪,论干木匠活在全队顶呱呱,在全农场也是无人可比,上到破料打棺材,下到修犁修耙,除一手好木匠活外,还会用柳条编织篮筐和各种形状的笸箩。 </p><p class="ql-block"> 与小蔡冬一同看青那年,小蔡冬仅有十四五岁,蔡木匠五个儿女,小蔡冬头大,蔡木匠尽管木匠手艺出众,再出众农场工资制度最高也是十分工,为了让家里生活好过些,颇有心机的小蔡冬早早放弃在农办中学学习机会,跟一队全体农工下地生产,虽然工分不高,一个月下来,拿个十几块钱贴补家里,蔡木匠乐的也是合不上嘴。</p><p class="ql-block"> 要说小蔡冬这孩子也算心灵手巧,尽管没继承他爹木匠手艺,可在柳条编织上与他爹不分伯仲。他天生喜欢音乐,家里家外嘴里总是哼哼着小调,让人感到新奇的是他能把柳叶当乐器,嘴里含着柳叶,吹出《东方红》《我的祖国》,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打动人心。</p><p class="ql-block"> 雨季里,清凌凌的河水在小河中缓慢滚动着,水面时而浮动出游鱼,时而泛起水花。小河岸边垂柳依依,不时河面掠过阵阵清风,浓密细长的柳条风摆摇曳,仿佛姑娘绿色舞裙在摆动。</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佩服他是在柳条编织上,他把爹的手艺全面学到手。</p><p class="ql-block"> 我来一队大半年,从农友嘴里深知蔡家祖传柳条编织技术,恰好和小蔡冬一起看青,在好奇驱动下,我请教了比我小五六岁的小蔡冬。小蔡冬见我很有诚意要学习柳条编织,满脸高兴,嘴里含着柳叶,边吹着一条大河波浪宽,边把翠绿柳条一根根掐下来,小蔡冬不愧行家里手,从他掐下来的柳条几乎同样细,同样长。</p> <p class="ql-block">  小蔡冬把摘下来的柳条浸泡在河水中,转天捞上岸,教我扒掉柳条外皮,经过河水浸泡的柳条外皮不费吹灰之力很容易扒掉,一根根被扒掉外皮的柳条不仅雪白,并且柔软的像少女那纤细小手指。</p> <p class="ql-block">  在与小蔡冬看青的日子里,我喜欢听他用柳叶吹歌曲,他喜爱听我讲语文书里的诗歌及散文。他对我这个城市来农场插队的知青从心里感到亲切和敬重,在教我柳条编织时他没有保守,如何用柳条打米子底,如何按顺序插进每一根柳条,如何收边,他教的认真,我学的仔细,几天功夫我便能独立编织起小篮子,形状比小蔡冬的作品有差距,可还是满腹高兴,我暗下决心,在探家前一定要和小蔡冬学个八九不离十,待等放假,带着我的柳条编织去看爷爷奶奶。</p> <p class="ql-block">  我柳条编织日见提高,转眼大秋收割完毕,地里的农活少了许多,队领导见我们这些知青自来队后人人埋头苦干,秋收后给每人半个月带薪假。我这时已经用柳条编织成不少笸箩,提篮及圆篓,又有小蔡冬帮助,几乎都是精品,背在肩上,满载而归。</p> <p class="ql-block">爷爷家住在胡同中间,从进胡同开始,坐在胡同闲聊的大爷大娘都主动与我打招呼:瞧!文生回来了!身上背来这么多笸箩。</p> <p class="ql-block">  带来的柳条编织都是过日子需要的,提篮可以上街买菜,柳条篓子可以装鸡蛋鸭蛋,柳条笸箩可以盛馒头窝头,可以放针线,可以搓烟叶……</p><p class="ql-block"> 随我走进院门的婶婶大娘们见我奶奶爷爷打招呼后,有的在板凳上坐下,没有板凳干脆站立在院中,看的出她们与其是找奶奶爷爷说话,其实每个人目光都盯在放在家门前的柳条编织上。我心里有数,带来的这些柳条家什远远超出自家需要,何必不做顺水人情,于是我把小蔡冬编织的留下,其余分给了街坊邻居,婶婶大娘们手里拿着可心的柳条编织,千恩万谢,爷爷奶奶也乐得合不上嘴。</p> <p class="ql-block">在插队的岁月里,我与农工们一起下地劳动,一起吃住,过着朴素而又平凡的生活,农村是广阔天地,在那里我学到耕种与收获,学到农友们的朴实与忠厚,也学到柳条编织技能。</p> <p class="ql-block">  我离开中捷农场许多年,退休后常到北宁公园锻炼,在经过垂柳飘动的湖边,不止一次驻步在柳树前,遮满天的柳叶,让我又想起中捷农场一队的小河垂柳,还有嘴里含柳叶,能吹响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来个毛泽东……他就是教我柳条编织的小蔡冬。</p><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1日</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董文生,网名老青年假文艺,1950年出生,知青,1972年选调北大港油田,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11月19日华北石油报副刊刊登我的小说《见面》,随后在天津文学,天津日报,天津广播电台等刊物发表小说多篇。1984年加入天津和平区文联作家协会,同年加入天津青年作家协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