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千年文化 开启智慧之旅——记固堤街道中心学校七年级一班研学活动

Lisa

2024年3月29——30日寒亭区固堤街道中心学校七年级的师生们跟随着春风的脚步踏上了一场特殊的旅程,目的地是充满文化底蕴的尼山圣境和曲阜的孔庙、孔府。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知识的探索,我们在这里进行为期两天的研学旅行,旨在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开启智慧之旅。 进行授旗仪式 出发!一路欢歌…… 中午时分 , 我们先吃个午餐吧。 午餐后,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尼山圣境。 首先,我们走进孔子大学堂,该大学堂内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大厅,各厅又以彩绘、生漆脱胎、书法、双面绣、粉彩堆白、壁画、铜雕、漆画等形式向世人展示着为人处世的根本,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学生们沿迎宾大厅观看苏绣双面绣作品,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 在台阶大厅欣赏大学之道表演; 拾级而上到七十二贤廊欣赏孔子的七十二个徒弟的雕塑,领略七十二贤的智慧; 后又观看室内灯光秀表演; 抵达仁厅,体验手读论语,有句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句箴言晓古今”。看,我们同学多认真…… <p class="ql-block"> 仰望尼山顶,依依拜谒情</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尼山则因为曾经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诞生了孔子而名扬四海,誉满全球。我校师生们从孔子湖畔走进尼山圣境,瞻仰72米高的金色孔子铜像,感悟先贤圣人的思想源流。</p> <p class="ql-block">  我们晚餐过后又去进行了拜师礼和韦编三绝活动。</p> <p class="ql-block">  学生们和老师一同换上了汉服,进行拜师礼。一杯拜师茶,一句授业语,一生师徒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束脩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师生身着汉服,一拜至圣先师、二递拜师帖、三献束脩之礼、四师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回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行拜师之礼、六启蒙开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敬茶感恩、八齐诵读《大道之行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学习儒家传统礼仪,探索古代学校的礼仪制度。</p> <p class="ql-block">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的,要写许多竹简,还必须用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连在一起,平时卷起来放着,读的时候就打开。《周易》文字艰涩,内窄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这就是韦编三绝成语的由来。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拜师礼后学生们亲自操作了丝编的过程,在这穿针引线中既增加了动手、动脑能力,又深切了解“册”“汗青”的意思。</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二天一早,观开城仪式</div> 在万仞宫墙南,表演者通过古老、朴拙乐舞语言,展现孔子学问的博大精深并感受孔学风貌。将我们引入求索孔子文化精髓的神圣意境之中。师生们一起观看开城仪式,感受儒家礼仪文化的厚重,亲近孔子,缅怀先师。并在万仞宫墙前合影留念。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游孔府•孔庙,感悟儒家文化</p><p class="ql-block"> 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统称曲阜“三孔”。曲阜孔庙建筑群,是儒学礼制建筑的典型,也是儒家思想在建筑学上的具体体现。通过对景点的游览,使同学们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使同学们直面历史、正视历史;让同学们在游览中发现中华文化,学习儒家文化,传承中华文化。</p> 曲阜孔庙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学生在文化向导的带领下游学孔庙了解古代建筑制式,了解了像是“勾心斗角”“门当户对”这类成语的最初意思。浏览过程中与圣贤共鸣,师生们徜徉在红墙绿茵间,畅游在历史长河中…… <p class="ql-block">  在今天的游览过程中,我们有幸在大成殿遇到了由数学家丘成桐带领的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师生们,观看了“六佾(yì)舞”,祭祀至圣先师。(佾舞是古代宫廷乐舞,分别在祭祀天子、公侯、大夫等的演出,最高等级是八佾舞。六佾舞是一佾是6人,分6行6列,共36人,用来祭拜诸侯及宰相,只有文舞一种;而八佾舞是8行8列,共64人,成方阵形,用来祭拜皇帝祖先,有文舞、武舞及文武)</p> 接着,我们来到了孔府,了解明清建筑,了解古代待人接物的知识,了解孔家历史。这里可是与故宫一样,前面为办公区,后面为居住区,还有一个后花园。 上图对联中的“富”“章”不是写错啦,而是有着富贵无顶,文章通天的美好寓意。<div>  下图为五柏抱槐。孔子特别喜欢柏树,《论语》里就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语句。</div> 我们游完孔府,步行穿过城门,又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开启了回家的旅程。 此次研学旅行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游览,更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实践。学生们在实地观摩中学习到了课本之外的知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理解。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们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难忘。这真是一场开启智慧的旅程! 故事驿站:<br>  叔梁纥,也就是孔子的父亲,他早先娶鲁国贵族施氏为妻,生下九个女儿而无男孩,后又娶一妻生一男孩,名叫孟皮,字为伯尼,因脚部有先天残疾,而不能接班继位。叔梁纥自叹命运不佳,到60多岁己是晚年时节,再到尼山东侧的颜母庄村向颜家求婚。当时颜家有三个女儿,年芳只有17岁的三女儿颜征在却欣然同意,嫁给了叔梁纥。<br>  相传颜征在与叔梁纥结合之后不久,便怀有身孕,叔梁纥望子心切,夫妻二人天天去尼丘山前祈祷,企望早生贵子。一天,两人又到尼山祈祷,突然,空中出现一只麒麟缓缓而下,吐掉口衔玉帛,正好落在叔梁纥手中,而麒麟却又入云中飘然而去。叔梁纥手捧玉帛定神一看,只见上面写有:“奎星下凡,振兴于周。”他朝天上一看,乌云密布,二龙盘旋。那云间有一仙翁说道:“天感生圣人,故降以和乐。”顿时上空响起了祥和动人的音乐之声。<br>  正在此时,颜征在说道:“要是咱周围的枣刺朝下不扎人就好了。”话音刚落,附近的枣刺果然全部朝下长了。从此以后,孔子出生地的野草便成为红草坡,生长茂盛,这里的枣刺也都是往下生长,直至今日仍是如此。随后,一只凤凰落在了颜征在身边,几分钟后就飞走了,凤凰飞走后颜征在就怀孕了,并在尼山的一个山洞里生下了孔子。<br>  孔子出生以后,夫妇俩一看虽然是个男孩,可是长相却奇丑,顶如反盂,中低周高,面有七露,鼻露孔,嘴露齿,双眼露眸,双耳露轮。颜母和叔梁纥看到孔子这副模样,连声叹息,直嫌孩子太丑陋,便把孔子丢弃在红草坡边的24棵柏树下。<br>  当他们夫妻二人走后,从山上下来一只母虎,将孔子衔入山洞之中,并为他哺乳喂养,精心看护。由于洞内热不透风,当孔子闷热难耐之时,却从远处飞来一只老鹰停在洞口,张开翅膀,为孔子扇风纳凉。这就是民间一直流传至今的孔子是“凤生、虎养、鹰打扇”的美丽传说。尼山夫子洞也从此成为闻名世界的风水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