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感 恩</p><p class="ql-block"> 70岁的我,是本乡本土的金积人。三十多年前,我曾看到过一篇记叙感恩的小短文,文中说:古有一人,每日餐前,焚香顿首,谢天赐于清福。妻笑曰:一日三餐菜粥,何来清福?答曰:吾生无兵祸,家无饥寒,榻无病人,门无讼事,这不是清福,又是什么呢?我至所以能把这几句话刻在心里三十多年,因为我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p><p class="ql-block"> 1956年的秋季,8岁的我,背着母亲用花布缝制的小书包蹦蹦跳跳的上学了。飘扬在胸前的红领巾,象征着党和政府奖给我们每位少年儿童的最高荣誉和期望,因为它是用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所以在我幼小的心里,非常地崇敬它、珍惜它,并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它。1962年,我顺利地考上了吴忠初中,在住校学习的三年时间里,每月的伙食费六七元钱,其中国家就给我补贴四元钱,这对于当时经济拮据的家庭来说,是多么大的惠顾和恩德。记得在一次跟母亲的犟嘴中,我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是你培养了我?是党培养了我”。虽然惹得母亲伤心了好一阵,但那时的我,心里就是这么想的。初中三年,是我这一生中最刻苦努力学习的三年,三年的操行评语上,常常看到有这样二句话:该生忠厚老实,成绩优良。同时也是我每到周末必回家的三年。我相信:吴忠的丁子街,通往金积弯弯曲曲公路上的每粒石子,都记住了我的脚步和身影。 </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吴忠,丁子形的街面上,不但铺满了石头子,还是条人、车、畜共用的街道。睛天,满街的尘土头顶上飞,街面的石子脚底下滚。雨天,顽皮的小孩卷裤腿,在街上的泥水里,溏泥耍的欢:“雨、雨、大大的下,净股(土话:念勾)子娃娃不害怕”。中华桥头往西,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路通往金积,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雪花飘飘,每逢周末总有一个瘦瘦高高的身影,不是行走在夕阳下的暮色里,就是行走在满天星头的希望中,那个女孩就是我。冬季天短且西北风还多,从学校走到中华桥头,天也就黑了,遇上西北风,踩着石子顶风行走,连喘气都是困难的。偶尔有大卡车通过,很远的地方就能清晰的听到石头子被车轮碾压的蹦砸声。有的石子被蹦在了路基下,有的石子蹦砸的车底盘劈哩啪啦一通乱响,当汽车风驰电掣般地从身边驶过,似乎冻僵了的大地都在颤动,震耳欲聋的噪音和车轮掀起的尘土刹那就把我淹没了,我本能地用手捂住耳朵,后又以手当扇,拍扇着脸面前的灰尘。汽车跑远了,大地又恢复了宁静,陷入了黑暗,只听见脚踩石子的嚓嚓声和远处的几声狗叫声……。 </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过去了,特别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吴忠变了,吴忠改天换地了。四通八达的柏油路,承载着川流不息的公交,大小面包,的哥的姐,方便着吴忠地区的城乡人。高楼矗立的条条街面整洁宽阔,憧憧花园式的住宅区鸟语花香、安静祥和,随处可见的公园里,绿草茵茵,鲜花朵朵,婀娜多姿的垂柳在微风中漫漫起舞,清清的湖水在微风中泛起亮晶晶的波浪,几只野鸭徜徉在摇篮式的清波里欢快地鸣叫戏谑……。街心广场,盛元广场更是衬托着今天吴忠人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城市的繁华昌盛。当太阳还藏在地平线下,街心广场就已经苏醒了。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有跳广场舞的,有打太极拳舞剑的,有伸胳膊抬腿晨练的,还有转着圈快步行走的等等。随着太阳的升高,广场上活动的人越来越多:有下棋打麻将的,有耍朴克牌争上游斗地主的,有拉着孩子放风筝的,有大姑娘小媳妇结伴游玩选购商品的,有老头老太坐在广场的长凳上晒太阳扯磨的……。此起彼伏的欢笑声、戏谑声连成了一片,久久回荡在广场的上空。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广场上又热闹起来了,伴着音乐,广场舞跳起来了,交谊舞跳起来了,它处,有谈情说爱的,有小青年围成圈踢毽子的,有腾奔滑板车的,有老太老头散步消食的……整个广场人头攒动,各尽其乐,惹得满天的星斗眨巴着眼睛啧啧称羡,连月宫的嫦娥也舒广了衣袖翩翩起舞为盛世助兴。夜深人散,疲惫了一整天的广场,才慢慢地沉睡了下来。吴忠的蜕变,令那些曾经在吴忠学习工作的人连连惋惜:要知道今天的吴忠建得这样美好,当初我们就不调回去了。</p><p class="ql-block"> 我陶醉徜徉在闹市街口,流连忘返,常常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慨。“哎!师傅,你知识XX小区怎么走”,“哎!姊妹你知道XX花苑在那条街上”?往往问得我大张嘴回答不上来。更有趣的是,我的小孙子今秋在吴忠回中上高一。军训期间,有一天中午嘟囔着嘴进了家:“我今天在车上打瞌睡坐过了站,到终点站下车,我不知道是那里了,只好打个的回来了”。我哈哈大笑:“孙子哎!你不笨哎!还知道打个的回来”。过后才打听到,35路车的终点站由原来的政务大厅改在现在的新市医院了,难怪小孙子迷了路,吴忠这个曾经闭着眼就能摸到家的地方,今日坐着公交还迷失了方向。这种巨大地反差,孙辈们体会不到,只有我们老辈人能体会得到。去年暑假,我和孙女去了灵武的高庙,碰见一家祖孙三代也在游玩,老太太很健谈:“我们是从银川过来的,听说吴忠的羊杂碎很有名,儿子开车把我们一家早早就拉到了吴忠,吴忠的羊杂碎确实比我们银川的好,份量又足,味道又好”。“那是肯定的,我们是回乡嘛,除了羊杂回民炸的油香、馓子还是美食中的一绝呢”。“吴忠给我的感觉是整洁,清静空气好”。“我们吴忠是银川的后花园,空气当然好了”我声声符合赞美着:“我建议你下次让儿子把你带到我们吴忠的星月广场和黄河楼再转一转,星月广场的环境更优雅,空气更清香,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更增添了广场独特无瑕的魅力。黄河楼精美的建筑宏伟的气势完全能和南京的中山陵相媲美。声声赞美中,我沾沾自喜的脸上满是自豪。</p><p class="ql-block"> 今年我们吴忠被评为“全国十佳绿色城市”。这份荣誉是我们回乡各民族群众在市委的规划下,共同努力创建的结果。这个“绿色”它不仅仅体现在我们吴忠天蓝、水清、空气鲜、太阳红、环境美上,还体现在吴忠人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随地吐痰的少了,乱扔垃圾的少了,在公交车上年青人给老年人让坐的多了。我有次在公交车上无零钱投币,尴尬之中,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从坐位上下来,甜甜地说,奶奶,我给你刷卡。我疼爱的摸着她的头,孩子胸前的红领巾久久地飘扬在我的心里,暖融融的。小有教养,老有精神的风尚已经融进了吴忠的千家万户。张吉生老师是金星花园的翰墨之星,一年四季的清晨(冬季最冷时,午后书写)总能看见张老师,一手提桶,一手握笔,蘸着清水在小区广场上挥舞笔墨的身姿。有人问起年龄,张老师面带微笑且幽默的说,83.9岁,在老人们的笑声中,张老师解释说,差一个月不就是84岁了吗!噢!你夸我的身体好,是呀!在我的有生之年赶上了这么好的社会,我要努力活到120岁,不!争取再多活五年,活它个125岁,来它个世界之最!张老师风趣地半真半假的开着玩笑,围观的老人们菊花般地笑脸上堆满了舒心和幸福。举家住楼房,逛街进超市,散步在公园、出门坐公交、旅游看世界已经成为今天吴忠人生活的新内容,新时尚。 </p><p class="ql-block"> 我常常把我们吴忠想象成一棵冉冉升起的夜明珠,它光彩夺目、晶莹剔透,它无瑕的身姿就像黄河岸边婷婷玉立的黄河母亲像一样,在我的心中神圣不可亵渎,我敬仰它、感恩它、珍惜它,总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儿孙:吃水不忘挖井人。总想让儿孙知道:节约永远不能和小气划等号,浪费永远不能和大方划等号,就像水和粮食永远不能和钱划等号一样。我总想以夕阳的余辉,为这座生活了一辈子的绿色家园增点光、添点彩,使它更加光彩照人,更加年轻漂亮。吴忠,我爱你! </p><p class="ql-block"> 何金霞 </p><p class="ql-block"> 2016.11.29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注:现在住在利通区的老人们一直习惯于把利通区称吴忠</span></p> <p class="ql-block">这份荣誉是利通区人民政府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我非常荣幸获此殊荣,且行且珍惜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