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家胡同作为老北京胡同的缩影,有着无数的故事,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里催生了中国近现代教育,见证了北平的和平解放,伴随了北京人艺的成长,还曾经居住过诸多名人志士。近期,慕名到该胡同进行了两次实地探访,并查阅了一些资料,有关情况整理如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家胡同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胡同总长726米。史家胡同元大都时即存在,且为自明朝以来未曾改过名字(不包括“文革”中寿命很短的“瑞金路十八条”。那时,北京几乎所有地名都改成了带有革命色彩的名称)的北京最古老胡同之一,整条胡同现在仍然基本保留了老北京风貌。目前,有关胡同得名的原因无法考证,普遍认为明代有“史家大户”居住于这条胡同。这里曾有四合院八十余座,现在完整有规模的约三十座,曾居住过很多名流,军政商、科教医、文艺等各界声名显赫的人物都在史家胡同留下过生活的印迹,形成了史家胡同丰富独特的文化,号称“一条胡同,半个中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史家胡同59号:史家小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史家小学校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家胡同与教育的渊源可以追朔到300年前。这里曾是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的祠堂,也就是史公祠,1724 年成为清代教育八旗子弟的“左翼宗学”,在此教授满汉知识、骑射技艺等,1905 年、1910年先后改为左翼八旗第五初等小学堂和左翼八旗中学堂。清朝灭亡后改为京师公立第二中学、北京市立第二中学,1936年北京二中迁入内务部街15号现址。1939 年史家小学在此建立,现在也是北京最难进的小学之一。史家小学目前已形成一校多址办学格局,史家胡同59号(根据居委会辖区图应该也包括57号)为二年级部校区。历史上这里还曾是清政府招考赴美留学生的考场,1909 年清廷在这里设立游美学务处,清华学堂成立前,1909、1910和1911年在史家胡同设立考场举行了三次甄别考试,胡适、赵元任、竺可桢等都是从这里中榜留美,归国后,大多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来在西郊清华园兴建游美肄业馆(即留美预科学校),1911年游美学务处和肄业馆迁入清华园,并正式将肄业馆改称为清华学堂。因此,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史家胡同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和文化变革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史家胡同55号:李维汉故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和55号院有关的人来头都不小,据说院里的影壁之上题着雍正皇帝的儿子、乾隆皇帝的弟弟和亲王弘昼作所的诗,他的八世孙是鼎鼎大名的书法家启功。清朝时,该院住过军机大臣、赞襄政务大臣——焦佑瀛,后在和慈禧太后、恭亲王奕䜣政治集团的斗争中失败被革职归隐天津,当时该院被称为“焦家大院”。焦佑瀛也是中国戏剧家和翻译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建人和艺术上的奠基人之一焦菊隐的曾祖父。这里也曾是中共元老、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的故居。后来国民党起义将领刘文辉、原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也曾先后在这里住过。55号院原来是个三进的四合院,现在分成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史家胡同55号,坐北朝南,广亮大门,硬山顶合瓦清水脊,门前一对抱鼓石,后半部分则是内务部街44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史家胡同53号:好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院老门牌为25号,历史悠久,曾经居住过众多名人。这里最早住过抗清名将史可法,传说晚清时成为慈禧太后面前的红人——大太监李莲英的外宅。后来,53号院被同治年间的状元洪钧买了下来,他的三姨太叫洪梦鸾——即著名的赛金花。洪钓曾被任命为驻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以及荷兰王国的四国公使,任满回国买下史家胡同53号院不久就去世了。民国时期曾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张治中私邸,民末又成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的官邸。解放后被全国妇联接收,帅孟奇、邓颖超、康克清等都曾在此办公。1974年进京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住在后院,出入内务部街甲44号后门,后来原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入住该后院。1984年,53号院改为好园宾馆,门楼上是邓颖超的题字“好园”,寓意“女子园”,但目前该院大门常年紧闭,不知作何用途。现在的53号院是个二进四合院,外院由正房、东西厢房构成,入垂花门为内院,正房前廊后厦,雍容华贵,至今仍保留着王府式庭院的辉煌气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史家胡同51号:章士钊故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院老门牌为24号。这座院落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次长、陆军中将、山东抗日名将李树春私宅。1953~1956年为香港《大公报》的北京办事处及职工宿舍。1960年章士钊先生一家搬入该院。章士钊先生曾营救过李大钊,辩护过陈独秀,做过杜月笙的高级顾问,当过段祺瑞的司法和教育总长,期间资助过同乡学子毛泽东等人,1949年曾作为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北平和平谈判。1949年9月应中国共产党之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参加开国大典。建国后先后任政协全国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中央文史馆馆长。1973年5月章士钊离开居住十余年的史家胡同51号前往香港,不久在香港辞世。由于章士钊养女章含之的关系,后来这里还住过章含之的第一任丈夫北大教授洪君彦及他们的女儿洪晃、章含之第二任丈夫外交部长乔冠华,乔冠华和章含之先后去世之后,2011年洪晃将该院交还外交部。史家胡同51号原是一座典型的官邸式四合院,有前、中、后三个院落,后来第三进院分了出去,现在是内务部街甲36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史家胡同51、53、55号院都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史家胡同47号:傅作义、荣毅仁故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院老门牌为23号。傅作义是国民革命军将领、抗日名将,追求进步的国民党员,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中原大战、绥远抗战等众多战役,是上个世纪声名赫赫的百战将军。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剿总”司令。1949年1月促成北平和平解放,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北京及其全部珍贵历史建筑完好地得到保存。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部长,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这座院子是傅作义一家的居所,1958年搬到西单小酱坊胡同27号后,将这座院子交给了国家。不少人说傅作义的史家胡同故居在32号院,第二次去史家胡同时专门求教过博物馆工作人员也没得到准确的答案,根据现场察看个人认为在47号院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有资料称,在傅作义搬出之后李维汉、刘文辉先后在该院居住过,与曾在55号院居住是何关系,由于手头掌握的资料有限没做深入考证。1995年,时任国家副主席荣毅仁搬进此院,在这里度过了其人生的最后岁月。荣毅仁曾在这里接待过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以及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等许多重量级国际人士。与其他院落不同的是,47号院两扇高大的灰色铁门取代了通常的朱红木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史家胡同24号:史家胡同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凌叔华“小姐家的大书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院老门牌为54号。这里当年是上世纪20年代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之一凌叔华家六进四合院的后花园(大院正门在南边的干面胡同49号),凌叔华与陈西滢结婚时,父亲凌福彭将它作为嫁妆送给了女儿。凌福彭清末代理过顺天府尹和直隶布政使,北洋政府时期是北洋政界高官。当年,凌家的大书房成为当时文人们聚会交流的热门场所之一,凌叔华经常在此举办文化界聚会,齐白石、泰戈尔、徐志摩、胡适、周作人、林徽因等人都曾成为座上宾,因此又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比起三十年代林徽因的 “太太的客厅”早了近十年。凌叔华1947年随夫旅居英国,1990年春在其离世前夕,由女儿和外孙抬着回到了这个写满了美好回忆的家,了却了心愿。1958~2002年曾在该院设立史家幼儿园。其女儿将房产捐给街道后设立博物馆,2013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馆名为老舍先生之子舒乙先生所题,整个博物馆1000多平米,设有8个展厅和1个多功能厅,讲述胡同的历史、名人故事和今昔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每周二至周日开馆(16:20停止入馆,周一例行闭馆),每天下午14:30有志愿者现场讲解,周六、周日上午10:30也有一场讲解。目前,个人参观史家胡同博物馆无需预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史家胡同20号:人艺摇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院老门牌为56号,前院在日本投降之前是德商禅臣洋行。据说1946年1月12日在文物专家王世襄努力和政府交涉下,德商禅臣洋行经理、纳粹德商杨宁史收集的我国127件古青铜器和136件古兵器移交到故宫保藏。解放后,当时的华北文工团进驻该院,1950年文工团扩编,改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史称“老人艺”。当年老舍为“老人艺”写出了话剧《龙须沟》,导演焦菊隐和剧组全体演员都是住在这里的老居民。1952 年,“老人艺”话剧团与原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话剧团合并,在这里成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曹禺为院长,焦菊隐为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欧阳山尊为副院长,赵起扬为秘书长。史家胡同20号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北京人艺的摇篮。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20号院内的人艺宿舍楼建成,第二年春天周总理还亲自到访这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曾在史家胡同居住过的其他名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在史家胡同居住过的名人还有(按现门牌号自大到小、大致由西向东为序):</p> <p class="ql-block">◆46号院:索家大院,祖上做过蒙古库伦大臣,上世纪四十年代几年间相邻三处院落陆续变卖。</p> <p class="ql-block">◆44号院:原主人是交通总长梁敦彦的二公子梁致祥,后来梁致祥的姐姐一家搬来同住,其姐夫是詹天佑之子。新中国成立后作价转让给军方,时任总参谋长徐向前元帅在此住了十余年,1962年才搬到柳荫胡同。1962年11月,独臂将军、时任副总参谋长李天佑少将搬入该院居住。1970年李天佑去世后,该院老屋被拆除,建起一栋六层住宅楼。</p> <p class="ql-block">◆35号院:曾在这里居住过的周体仁,是国民革命军中将,北平警备司令,随傅作义起义。后赴云南成功策划卢汉云南起义。现35号院为全国妇联老年之家</p> <p class="ql-block">◆34号院:原铁道部副部长石志仁曾在该院居住。石志仁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的组织者和开拓者。第一次去探访史家胡同前功课没做好,当时没看到34号院,后来才搜索到该院深藏在胡同之内,从第二次去时拍到的照片看,也是拆除了过去的老房子建成的住宅楼。</p> <p class="ql-block">◆33号院:民国时期曾经住过社会明流张君度。1964年杰出外交家、曾任驻波兰大使兼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方第一任首席代表、时任外交部副部片王炳南入住该院。1972年后住在该院的是仲曦东副外长。33号院门墩是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p> <p class="ql-block">◆31号院:中央美术学院原副院长罗工柳曾居住在该院。罗工柳主持了第二、三、四套人民币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29号院:曾经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作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滑田友的家。</p> <p class="ql-block">◆27号院:著名诗人艾青1978年8月至1979年12月的临时居所,也有资料说艾青曾在史家胡同居住的是路南紧邻人艺大院的18号。几经周折,1982年艾青才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丰收胡同老宅。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因丰收胡同拆迁,艾青用安置房换到了东四十三条97号。</p> <p class="ql-block">◆23号院:推测是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卫立煌1928年~1930年在北平学习时的居所。解放后,解放军高级将领、驻波兰首任大使彭明治中将曾在该院居住。23号院是史家胡同里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四合院,是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据说曾经定时对游客开放过,现在不知道还能不能进去。</p> <p class="ql-block">◆11号院:胡同里只有这个11号院与众不同,院内是一座西洋式二层小楼,据说是当年日本人盖的咖啡屋。1955年12月海军副参谋长袁也烈少将到该院居住,直至1976年8月去世。</p> <p class="ql-block">◆8号院(老门牌61号):曾是同仁堂末代掌门人、后来担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乐松生一家的房产。上世纪50年代,时任第一机械部部长黄敬(原名俞启威)和后来成为《北京日报》创办人之一及之后的北京市副市长范瑾夫妇入住该院。之后,著名哲学家、近代史专家胡绳,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和著名出版家、编辑家王子野先后搬入该院居住。</p> <p class="ql-block">◆5号院:清乾隆时期的主人是一对地位显赫的父子。父亲叫德保,是乾隆时期的礼部尚书。儿子英和,于嘉庆、道光年间官至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六部尚书。5号院也是史家胡同里唯一一座门外还留有大影壁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史家胡同5号院对面的大影壁墙</p> <p class="ql-block">◆3号院:曾于1950年成为当代散文家、《三千里江山》《荔枝蜜》的作者杨朔的驻地,直至1955年搬到禄米仓胡同56号。第一次去史家胡同时,同样也是功课没做足,把3号院和1号院都漏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1号院:著名诗人、作家、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臧克家曾经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其他相关院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家胡同中作为单位、机构住地和经营场所的其他院落主要还有:</p> <p class="ql-block">◆17号(老门牌8号)及19号:目前是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东城交通支队东单交通大队所在地。上溯至1978年,这里曾经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社版办公地。而更早之前,17号及19号的主人,是先后担任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主任、同仁医院院长的著名医学家刘士豪。上世纪六十年代,两院40多间房屋被拆除,建起了现在的楼房。</p> <p class="ql-block">◆21号:现在是朝阳门街道史家内务社区居委会住地。史家内务社区居委会是今年初刚刚由原史家社区居委会和原内务社区居委会合并成立的。新中国成立初期21号院的主人,是代理过北大医院院长的著名细菌学家吴朝仁。这里也于1951至1952年,接待过中国近代卫生事业奠基者之一的金宝善及夫人。</p> <p class="ql-block">◆甲24号:目前是全国妇联主管主办的中国妇女杂志社、中国妇女出版社所在地。《中国妇女》杂志1939年6月诞生在延安窑洞,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本全国性妇女期刊,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刊名,并赋诗祝贺。中国妇女出版社创建于1981年, 是我国唯一一家专注于服务妇女儿童事业的国家级综合出版社。</p> <p class="ql-block">◆42号:史家胡同精诚实验幼儿园所在地。北京精诚实验幼儿园成立于2005年,是精诚教育集团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拓展幼儿教育”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专门成立的幼教机构,史家胡同实验幼儿园是其五个独立幼儿园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幼儿园外胡同墙上季羡林先生题词</p> <p class="ql-block">◆41号:据说此院曾是清末内阁司法大臣绍昌的府邸,民国初年曾作为丹麦的公使馆。北平和平解放前,这里曾经驻扎一支用来监视傅作义的特殊武装力量,和平解放时这支部队拒绝缴械,最终寡不敌众被解放军收编。解放后,这里成为当时担负维护北平社会治安的解放军平津卫戍区纠察一大队的驻地。后来是武警部队的驻地,原来的花园改作操场。2010年改为一家中式风格的红墙花园酒店,2018年因军产建筑被收回停止营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红墙花园酒店</p> <p class="ql-block">◆9号:之前开办过北京红都实佳宾馆,是红都集团旗下的一家连锁型宾馆,并加盟国际青年旅舍联盟。现在在此经营的是映向城市文化酒店,在这里既能感受到老北京胡同文化气息,又能感受到北京的灯火辉煌,目前也是胡同内唯一还在经营的酒店。院内原来有家羊大羊二烧烤·羊蝎子·江湖菜,一个深藏小胡同里、带露台的烧烤店,目前虽然招牌尚在但已经停业不再经营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9号院内原来的烧烤店</p> <p class="ql-block">◆13号:院门口开着一家很有特色的小店“细活里”。小店不足30平方米,店里卖的是老板亲自设计的茶壶、茶杯、茶叶罐以及茶巾、桌布和服饰等纯手工制品。13号院自1951年起便成为人民美术社版出的宿舍。北京画院的老院长、著名木刻版画家邹雅,被誉为中国现代漫画界“祖师爷”之一的鲁少飞,都曾在这里住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创社内的史家胡同印章</p> <p class="ql-block">◆22号:史家胡同文创社。用曾经闲置的40平米储物间改造而成,也是朝阳门街道主办的公益机构,里边处处都是老北京的生活元素,又交融着新时代的文化创意。尤其是文创社内共计有十余套、150多枚印章,都是店主夫妇所创作。其中:四九城门系列就是店主根据历史照片,经专家把关,将北京20座城门楼的历史原貌浓缩在一枚枚小小的印章中。此外,还有最美街巷系列、胡同名人系列、史家胡同集章护照等等,在这里买本可以盖全所有的章,第二次去文创社时我也趁机盖了一枚史家胡同的印章。文创社里的瓦片画、冰箱贴等都适合作为送给亲友真挚的“北京礼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家胡同作为北京“保留明清原貌”的胡同代表,如今布局规整,宅院相连,整条胡同到处是青砖灰瓦、如意雕窗、朱漆大门、石刻照壁,可以说是老北京四合院经典建筑的博物馆。可惜的是,胡同西口路南的一片院子本世纪初被拆除,建起了大约150米长的一处新式建筑,与胡同的明清原貌格格不入。立在胡同口的简介墙似乎是要挽救回胡同的整体格局,多多少少弥补了点遗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月31日首发,4月16日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