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是客家人在辗转迁徙中,发扬古老建筑技术创造的“世界建筑奇迹”。</h1><h1> 早期土楼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大多没有石砌墙基,装饰也较粗糙,形式基本为正方形、长方形。</h1><h1> 明代、清代、民国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居民愈益重视教育,地区丝烟、茶叶等加工业蓬勃兴起,居民对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人口的增长,为维护家族的共同利益,势必建造更大规模的楼房,让众多的宗亲几十人或几百人聚族而居。以适应家族的兴旺,居住的安全,便建造了殿堂式的土围楼以及方形、圆形等丰富多姿的土楼,其特点为规模宏大、类型多样等。土楼建筑比较注重实用性,结构简练,缺少华丽的装饰。</h1> <h1> 永定土楼即永定客家土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全村几十座土楼,依山傍水,高低错落,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侨福楼</b></h1><h1> 侨福楼最后建成是在1962年。由江氏家族中华侨赞助,建造费用9万人民币。。</h1><h1> 侨福楼因出了11个博士而闻名于世,又被称为“博士楼”。 </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侨福楼</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侨资兴建光闾里</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福泽覃敷利国家</h1> <h1> 侨福楼结构相对简单,楼内宽阔只有最外层的一圈。</h1> <h1> 永定土楼,分五凤楼、方楼和圆楼三大种类。永定土楼展示了客家人的智慧,具有防震、防火、防御等多种功能,通风和采光良好,冬暖夏凉。永定土楼的结构还体现了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团结友爱传统。在永定土楼内,还保持着客家人聚族同楼而居的生活模式。</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土楼王 承启楼</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承启楼</span>有神州第一楼之称,经历400年沧桑目前江氏家族还正常使用。</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承启楼</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承前祖德勤和俭</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启后孙谋读兴耕</span></h1> <h1>外形</h1><h1> 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有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圆土楼。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h1> <h1> 承启楼高四层,内四圈,结构复杂。整个土楼内部有四道防火墙,分割成四大部分。(不能登楼观看承启楼全景,下图来自网络)</h1> <h1> 土楼内有三环四层建筑。最外建筑为四层高。底层厨房用餐,第二楼储藏粮食等(现在也改住房用),第三四楼为卧室。每户结婚安垂直四楼分得配套房间,第二层建筑为会客之用(现在是洗浴房),第三层读书之用,中心楼为庙堂继续延用,烧香拜佛婚丧嫁娶都在中心楼。但土楼没有卫生间,在楼外有建公共厕所,夜间还得用马桶。土楼墙基为1.8米。最早发现说是80年代美国卫星发现此地每天有烟升起,之后就有人来刺探引起中方注意。</h1> <h1>结构</h1><h1> 福建土楼结构有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也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h1> <h1> 土楼直径73米,走廊周长229.34米。全楼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层,高16.4米,每层设72个房间;第二圈二层,每层设40个房间;第三圈为单层,设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全楼共有402个房间,3个大门,2口水井,整个建筑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鼎盛时期住过800多人,像一个热闹的小城市,楼中弥漫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h1> <h1>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了这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h1> <h1> 土楼建筑材料由土、沙石、竹木,甚至是红糖及蛋白都有,就地取材,以建造外墙厚达一米至二米的土楼,坚固得可以抵御野兽或盗贼攻击,亦有防火抗震及冬暖夏凉等功用。</h1> <h1> 承启楼与世泽楼顶之间正好方圆一线天,打卡点留影。</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世泽楼</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世传勿替家声远</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泽本遗风椒衍长</h1> <h1> 世泽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1929年毁于战火,1931年按原状重建。长方形土楼。</h1> <h1> 世泽楼,坐北朝南,占地约5100平方米。高4层。宽40.8米,11开间;长41.2米,12开间。每层38开间。主墙厚1.6米,一、二层不开窗。一、四层为内通廊式,二、三层四面各有两间伸至回廊外边,不能相通。二层以上不设厅堂。楼内侧每隔一间以生土墙承重,每两间之间以土坯砖相隔。两侧为石木或土木结构单层厢房。全楼设4道楼梯、1座大门,内院两边各有1口水井。</h1> <h1> 土楼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因其大多数为客家人所建,又称“客家土楼”。土楼的建筑工艺和风格,源于古代中原民居建筑。聚族而居的方式,反映了传统的宗族血缘伦理观念。侨福土楼、承启土楼、世泽土楼内外以耕读传家、忠孝仁义为主题的楹联、题刻,体现了客家人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土楼附设的学堂,是客家人崇文重教最有力的历史见证。</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01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