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记忆留给历史

冯敬兰

<p class="ql-block">参访建川博物馆聚落笔记之七</p> <p class="ql-block">话说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付家沟片区,现存防空洞55个,其历史可溯及清末洋务运动时张之洞创办的汉阳兵工厂。2013年,作为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九龙坡区政府与樊建川的四川安仁建川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签约,共同开发打造重庆抗战兵工旧址,将21个防空洞改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我豁出去了,老身就是要把这21个防空洞走遍。</p><p class="ql-block">兵工署第一兵工厂旧址(汉阳兵工厂)博物馆和 抗战文物博物馆,我在参访建川博物馆聚落笔记之六已经有了详细记录,此篇将展示重庆故事博物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兵器发展史博物馆、中国囍文化博物馆、祈福文化博物馆、票证生活博物馆、新中国70年民间记忆馆,哦,还有一个重庆人民防空历史馆。</p><p class="ql-block">走,看看去!</p> <p class="ql-block">票证生活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不要嫌黑哇,因为我们是在防空洞里。一年下来,21个防空洞得用多少照明电啊!</p> <p class="ql-block">记忆唰地退回到三十年前。</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初期,我们过日子还离不开粮票布票油票肉票……哪!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取消粮票应该是1993年底的事,不过,那之前好几年粮票已经月月有富裕了,我母亲八十年代后期就用粮票和小贩换搪瓷锅、塑料桶、小盆小碗了,别家也是。</p><p class="ql-block">就是说,大家吃饱饭也就三十多年。</p> <p class="ql-block">放大一下看看</p> <p class="ql-block">插一张我手机里保存的简报</p> <p class="ql-block">饮食回忆</p><p class="ql-block">(以下文字有的纯属作者回忆,非展览说明)</p> <p class="ql-block">截图放大</p><p class="ql-block">代食品运动?</p><p class="ql-block">1959-1962是各种灾难所致全国人民挨饿的三年,代食品就出现在那时候。</p><p class="ql-block">说也说不完。</p> <p class="ql-block">1960年代,零食是稀罕物,大多数人都还在为温饱而奔忙。零食对他们来说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劳作之余为数不多的甜头。</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天天肚子饿。记得我姐每天晚上都煮一锅开水倒一股酱油,切几片葱花,大家分着喝。喝得脸都肿了。</p><p class="ql-block">只有高干才按月供应一定数额的肉蛋奶糖。(作家章怡和在《往事并不如烟》里详细记述了她的父母“困难时期”每月分别得到的保健食品数量,她对此表示不满,我却羡慕嫉妒恨。——作者)</p><p class="ql-block">过来的人们,记得古巴糖和伊拉克蜜枣吗?</p><p class="ql-block">1970年代 零食·穿越时代的经典味道</p><p class="ql-block">爆米花儿——煤炉、铁桶、编织袋,黝黑的手摇着黑色铸铁釜,砰的一声,甜味在烟雾中散开。谁没吃过呢?</p><p class="ql-block">还有冰棍,红果的三分一根,小豆的五分一根。还有动物饼干,麦乳精,大白兔奶糖。</p> <p class="ql-block">紧紧捏着肉票,排大长队。因为供销社里说不准哪天有肉卖。——作者注</p> <p class="ql-block">简朴衣着开启新中国时代</p><p class="ql-block">1950年代,百废待兴。革命的激情,心中的理想,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引领1950年代的生活。简洁、朴实、便于劳动的服装,带动了时代的风尚潮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右的文字:六十年代吃了吗?</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末,"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席卷中国,加上自然灾害,中国人民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粮荒问题日渐严重,中国人民经历了生活的苦难﹣﹣饥饿。从此以后,人民见面打招呼总有这么一句话:"吃了吗?"</p> <p class="ql-block">上图左边的三块匾分别是毛主席万岁、三面红旗万岁和人民公社好。</p> <p class="ql-block">看看碗上的口号,昨天好像才刚刚过去。</p> <p class="ql-block">逸聞趣事</p><p class="ql-block">人人佩戴毛主席像章</p><p class="ql-block">--"文革"初期最时髦的装饰</p><p class="ql-block">"文革"中的毛主席像章神圣而普及,是当时全国十亿人的必戴之物。那时流行这样一句"名言":"忠不忠,看行动",这"行动"之一指的就是戴"宝章"。</p><p class="ql-block">1967年,全国开始兴起佩戴像章狂潮,数目由少到多,型号由大到小,谁人不戴,就表示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不忠。1960年代生活并不富裕,人们宁愿忍饥挨饿也要买上一个毛主席像章,春风满面地别在胸前。有些狂热分子,为了搜集毛主席像章,甚至倾家荡产。戴像章成为亿万人追捧的时尚,有人把它别在裙摆上,有人把它别在帽檐上,甚至有些为了表明对毛主席最忠,竟将它别进肉里……</p><p class="ql-block">1969年冬天,毛主席发出"还我飞机"的指示后,制作像章热开始降温,但"敬戴"像章依然成风。1971年"913"事件后,"像章热"渐渐冷却下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绿皮火车</p><p class="ql-block">绿皮火车是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旅客列车,承载了中国老百姓最普通出行的一幕,成为中国几代人温馨的集体回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前文革中大中学生的“大串连”就是这样挤火车的。</p><p class="ql-block">后来每到过大年的“春运”都是这样拥挤。</p><p class="ql-block">——作者注</p> <p class="ql-block">瓶瓶罐罐都印着革命口号。——作者注</p> <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时兴的文化,胸前配戴伟大领袖的头像像章。——作者注</p> <p class="ql-block">搪瓷用品</p><p class="ql-block">搪瓷用品,是人们日常用品之一。在票证时代,这类用品同样成为政治口号宣传的工具,各种搪瓷杯、盘、面盆上都有时代特色的毛主席语录、农业学大寨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小人书,在票证时代,这类读物成为培养红色革命接班人的重要宣传品。内容主要是阶级斗争、英雄人物等,其政治与史料价值远远高于艺术价值。 </p> <p class="ql-block">我饶有兴致地拍下这些图片,因为都是我熟悉的生活,是被埋藏的记忆。我想和更多的人分享。</p><p class="ql-block">把当代人的记忆留给历史,这或许就是樊建川博物馆聚落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座钟是那个时代重要的家庭摆设</p><p class="ql-block">现在连手表都很少用了,豪门都戴百万的瑞士手表,老百姓则是手机代替。</p> <p class="ql-block">红色展板的标题</p><p class="ql-block">右:扫除文盲 除“四害”运动 向雷锋同志学习</p><p class="ql-block">左:跳忠字舞做三忠于 阅读记忆——手抄本 恢复高考和招收研究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姑娘们跳猴皮筋</p><p class="ql-block">游戏分两拨人,抻皮筋和跳皮筋。两个人抻着几百个皮环儿的连环套,一般都是200个左右。高度从胯部开始,手在腰际、腋下、肩膀、头顶,直到伸直手臂把猴皮筋举到最高,叫“大举”。跳皮筋的女孩用脚勾住皮筋,唱着“小皮球香蕉梨二八二九二十一”,跳着规定的动作。一个高度勾一次,直到够不着了算输。</p><p class="ql-block">说的这么详细,因为我从小就是大长腿,抬腿勾住过头“大举”稀松平常。跳皮筋是我小学时代最拿手的运动。</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组婚姻题材</p><p class="ql-block">共产党员是最佳配偶。</p><p class="ql-block">未婚夫妇互赠纪念品多是毛主席像章,红宝书。</p><p class="ql-block">1970年代结婚"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p><p class="ql-block">1980年为冰箱、彩电、洗衣机</p><p class="ql-block">那个时代人民所能拥有的最高财富,同时也是大部分女性择偶的重要标准之一,反映出那个时代中国的经济状况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准。</p><p class="ql-block">为革命实行晚婚,发晚婚证。</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后期实行计划生育,城镇人口“独生子女”化,农村“一对夫妻两个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兵器发展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是和战争相伴随的,每一次战争都在影响着历史的进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战争与兵器的发展史。战争与兵器的发展与演变,使其兵器种类更加丰富、变化更加迅速、功能更加强大。本馆全方位地展示了人类文明与科技及世界军事的发展进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对兵器没有兴趣,略过。</p> <p class="ql-block">中医药文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是传统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体分。了解中医药奥秘,学习中医药知识、治病、养生,是提高个人乃至全民族的医疗保健水平必不可少的保证。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努力创造更加健康、文明、和谐的美好明天。</p> <p class="ql-block">图右侧那个船型物,是中药碾子。</p> <p class="ql-block">药王菩萨铜雕像</p><p class="ql-block">药王菩萨与药上菩萨本为兄弟,因供养比丘僧众,并施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后兄弟施医行善,双双修成菩萨。</p> <p class="ql-block">中医药馆布展典雅古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展区外,还有这样一个书香四溢的宽敞走廊,供游客小憩。</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一侧是防空洞,另一侧是一水儿的灰砖建筑。</p> <p class="ql-block">一门两馆</p><p class="ql-block">囍文化博物馆,主题是婚嫁习俗</p><p class="ql-block">民间祈福博物馆,主题是民间信仰</p> <p class="ql-block">中国囍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又称为"囍"。囍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既有对囍的期盼,也有对囍事的庆贺。围绕婚俗礼仪、结婚证照、婚嫁用品等产生了"囍"文化。展览从民俗角度展示中国婚俗礼仪的变化,传达喜气,带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白头到老"的社会正能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尊敬的游客:由于博物馆建在抗战兵工洞内,空间狭窄。为保证安全,当馆内人流饱和时,将采取限流的措施,请大家予以配合,服从工作人员指引。</p><p class="ql-block">重庆建川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民间祈福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民间祈福消灾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由于受到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制约,民间把信仰寄托在神仙人物身上,把祈福消灾寄托于神仙的佑护。通过展陈,让民众对民间祈福消灾的传统习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向民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婚俗礼仪</p><p class="ql-block">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在中国传统婚俗中,婚礼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和婚后礼三个阶段,均源自周代"六礼"。</p> <p class="ql-block">婚俗起源</p><p class="ql-block">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婚制从此成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间的媒婆形象,总是多少有点被丑化。</p><p class="ql-block">"天下只有三般口嘴,极是厉害,秀才口,骂遍四方;和尚口,吃遍四方;媒婆口,传遍四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两幅绣品或许是用在枕头的两侧堵头吧?</p> <p class="ql-block">出亲</p><p class="ql-block">新娘上轿起程为"出亲"。新娘出嫁前几天,要开始"哭嫁",以述别离之情。新娘出阁前,新郎新娘要在媒人引导下参拜祖宗神位,然后叩拜父母长辈。新娘戴凤冠霞被,红绸盖顶,由亲兄弟背上花轿。花轿抬到男家后,鞭炮、锣鼓齐鸣,以示欢迎。新娘下轿一般要由伴娘或一位多子多福的太婆搀扶,跳过火盆,希望新娘除去灾难并把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挡在门外,今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p><p class="ql-block">哭嫁</p><p class="ql-block">哭嫁的风俗,不知起源于何时。早在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做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大约就是后来长盛不衰的哭嫁风俗的滥觞了。这种风俗,直至清末还盛行,随地区变化而大同小异。民国时期,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撒帐</p><p class="ql-block">是中国传统婚俗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民国时期也很流行。这是婚礼进行到高潮的仪式,其主要文化内涵是,祝福新人婚姻美满,早生贵子,多子多福。撒帐在新人拜完天地、双双进入洞房后举行。民间撒帐之物多用花生、枣子、桂圆、栗子等多籽植物,取"多子"之意,巧妙地借用了"早(枣子)生(花生)贵(桂圆)子(栗子)"的谐音。有关撒帐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武帝时期。阙名《戊辰杂抄》说:撒帐始于汉武帝,李夫人叫宫人撒五色同心花果,并说,得果多,得子多。</p><p class="ql-block">巴渝婚俗﹣﹣闹洞房</p><p class="ql-block">闹洞房是巴渝婚俗中重要的环节,除了营造喜庆气氛之外,据说它还能驱邪避灾。闹洞房时哪个能把新娘逗笑就算哪个有本事。巴渝闹洞房的人大多具备两种功夫:能说会表演。能说,指说风趣幽默的四言八句。喜宴上,新人双双轮席敬酒,先从老辈子起。老辈子接过酒杯多会来几句顺口溜,比如"红漆桌子亮堂堂,满盘佳肴摆中央,今晚洞房鸾配凤,来年红蛋我先尝。""喝了喜酒闹洞房,鸳鸯夫妻结成双。良辰美酒配佳偶,来年定生状元郎"等。若是遇到老表弟兄,四言八句就说得放肆扯兮兮的了:"新人敬酒我该喝,醉了就往洞房梭。"会表演,指的是打连箫或者装扯拐匠。打连箫多在晚上,亲朋好友酒足饭饱后,围坐在大堂屋四周,中间留出来作为表演舞台。新娘挨着媒婆坐定后,主人家端出包谷、红苕、果麻糖之类的小吃分发给在座的人,意在招呼大家扎起,打连箫时好好帮腔。</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结婚照</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的结婚照</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的结婚照 </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摄影技术已传入中国,但尚未启蒙的民众害怕被"摄影"勾去了魂,对"照相"敬而远之。新人结婚很少拍结婚照。从留存很少的结婚照来看,新人表情木讷,服装为中式或旗袍装。鲁迅先生在《论照相之类》中说:"只要半身像是大抵避忌的,由于像腰斩……"所以,此时期的照片多是全身像。</p><p class="ql-block">定格婚照</p><p class="ql-block">结婚照记录了一对新人执子之手一刻的表情,定格了新婚伊始的瞬间。结婚照从无到有,从简单到精致,从统一到个性的过程,反映了社会大潮的变幻,但不变的是对百年好合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的婚书</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的婚书又称"鸾书""龙凤帖"等,比较简约,多为民间婚书,并非国家机关制定发放。质地有宣纸、硬本、绢面、毛边纸等,以手书居多,婚书上依男左女右次序,分为男女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名号,讲究些的外有封套,上有"天作地和文定厥祥"等吉祥语,一式两份,择吉日请媒人传送,以为婚据。贫困人家的婚书,还常常会出现"卖妻""典妻"等表述,可见妇女地位的不平等。</p> <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的结婚照</p> <p class="ql-block">樊建川夫妇的结婚照</p><p class="ql-block">作为公众人物,樊建川把自己的结婚照作为展品,宣示了他对婚姻的坚守。佩服! (作者注)</p> <p class="ql-block">逸闻趣事</p><p class="ql-block">称夫妻为"两口子"的原因</p><p class="ql-block">相传,称夫妻为两口子是从清代乾隆年间流传开来的。当时,山东有个叫张继贤的才子,与本地恶少石万仓的妻子曾素笺相爱了。石万仓一次酒后过度不幸身亡,石家怀疑是张继贤和曾素笺二人谋害死的,于是状告二人通奸杀夫。县官将二人判为死刑,押到京城等待秋后问斩。乾隆皇帝一次阅案,看到张继贤的供状,于是对案情很感兴趣,又见其文笔不凡,才华横溢,就亲自到狱中探望。交谈后确信张继贤是个有才学的人,便产生了救他的念头。不久,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访,路过山东微山湖,看了那里的山山水水便作了御批:"张继贤发配卧虎口,曾素笺发配黑风口。"两人获释后,时常来往于卧虎口、黑风口,非常开心。于是,人们便称呼他俩为"两口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代婚书</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婚书,与民国时期相比,增加了政府印章和婚书编号;增加了对结婚人的基本审查项目,家庭出身和本人成分显得越来越重要;政府领导成为婚姻登记的批准人;婚书语言发生变化,由旧时华丽辞藻变为:在家庭中地位平等,互敬互爱,互助互养,和睦团结,劳动生产,抚养子女,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建设而共同努力。繁体字、竖排、样式杂乱为最初特点,1955年公布简化汉字后,婚书改为简化字、横排。装饰以花卉嘉禾为主,正上方为红旗、齿轮麦穗环绕的五星图。</p> <p class="ql-block">民间祈福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民间祈福消灾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由于受到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制约,民间把信仰寄托在神仙人物身上,把祈福消灾寄托于神仙的诱惑,通过展陈让民众对民间祈福消灾的传统习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向民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民间祈福文化源远流长。过去,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制约,民众普遍存在祈望福运、回避不幸、驱赶灾难的心理,神仙成为了民众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寄托和美好的向往,也表达了对嫉恶扬善的追求。民间祈福消灾是传统民俗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祈福溯源</p><p class="ql-block">民间祈福消灾是先民向神祗许愿,希望得到佑护,驱除邪恶,消灾降福。由于民族、地域、信仰不同,崇拜和祈祷的对象也不同。</p><p class="ql-block">追根溯源,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到神灵崇拜,再到神仙崇拜,崇拜对象越来越多,崇拜仪式纷繁复杂、构成天、地、人、神、鬼共存的自然之道。</p> <p class="ql-block">关羽木雕像</p> <p class="ql-block">天地君亲师神位牌</p><p class="ql-block">神位牌一般供奉于中堂,为民间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祭祀的综合。"昭穆宗祖"是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民间一般称孔子是文圣人,关羽是武圣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两千多年来,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历代儒家学派人才辈出,不同时期其代表人物的思想虽有一定的差异,但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p><p class="ql-block">儒家圣贤</p> <p class="ql-block">儒家五圣</p><p class="ql-block">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受到重创。汉武帝为维护专制,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后世尊称孔子为至圣,颜子为复圣,曾子为宗圣,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合称为"五圣"。</p> <p class="ql-block">神仙的庞杂性</p><p class="ql-block">进入封建社会之后,陆续产生了道教、佛教等宗教形式。由于受宗教的影响和民间对神仙的信仰,神仙越来越多,形成一个庞杂的群体,其名称、地位、排名也杂乱无序。到了明代,《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的问世,才对神仙的名称、品级、排名作了一个定位。</p> <p class="ql-block">弥勒菩萨铜雕像</p><p class="ql-block">弥勒菩萨被尊为佛教八大菩萨之一,是释迦牟尼佛的维任者。五代以后,中国寺庙出现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他笑口常开,热情好客,被尊称为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展室的入口,是从地面下行到洞内。</p> <p class="ql-block">门口露天陈列的石雕佛像</p><p class="ql-block">一看便知是佛教寺院里天王殿的四大护法神。</p> <p class="ql-block">佛祖头像</p> <p class="ql-block">展厅入口</p> <p class="ql-block">两壁顶天立地的佛龛,数百尊铜佛。</p> <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p><p class="ql-block">道场在浙江省舟山岛普陀山</p> <p class="ql-block">菩萨是梵语菩提萨捶的简称,意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是协助佛传播佛法、救助众生的人物。</p><p class="ql-block">菩萨在古印度佛教中为男子形象,传到中国后,逐渐转为温柔慈祥的女性形象。菩萨信仰在中国深入人心,民间有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等。</p> <p class="ql-block">道教神仙</p><p class="ql-block">道教是中国本土、崇拜多神的宗教,创立于东汉时期。宋元时期,形成了南方正一道、北方全真道两大系。道教崇尚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得道成仙,济世救人。</p> <p class="ql-block">点击放大,可以阅读</p> <p class="ql-block">左为文昌帝君</p><p class="ql-block">右为文魁星</p> <p class="ql-block">左为保生大帝</p><p class="ql-block">右为送子娘娘</p> <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各行各业都有神祇护佑。</p><p class="ql-block">作者认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真接地气!</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将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祈福也在民众的心目中逐渐演变为美好的祝愿。</p><p class="ql-block">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文明,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必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对面是供销社</p> <p class="ql-block">重庆故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卢作孚</p> <p class="ql-block">卢作孚(1893-1952),重庆合川人。民生公司创始人、总经理、著名爱国实业家。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抗战全面爆发后,民生公司昼夜兼程抢运人员和物资入川。同时,卢作孚主持战时交通,输送川军将士奔赴前线,抗击日寇,建立了不朽的功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巴蜀英烈</p> <p class="ql-block">这个展馆全部是钢地板。</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忆昔,滚滚江水,沧桑码头,述说着重庆发展的峥嵘历史。</p><p class="ql-block">抚今,直辖大市,社会进步,百业兴旺,百姓安居。</p><p class="ql-block">远望,长江经济带承载着中国梦的巨轮,正在启航远行。</p> <p class="ql-block">把军鞋送给前线</p> <p class="ql-block">重庆人民防空历史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战争与和平,非此即彼。</p><p class="ql-block">空袭与防空,相生相伴。</p><p class="ql-block">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但战争和灾难仍难以避免。人民防空是现代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城市安全的屏障,是群众安危的保障。</p>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的空袭</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的空袭始于清末,但由于空袭武器技术限制,前期空袭危害并不大,随着空袭武器不断升级,空袭带来的灾难也与日俱增。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都发生过空袭,但大规模的空袭主要集中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中国的空袭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并留下了沉痛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那位穿灰色制服的女子是工作人员。她给我拍了下面的纪念照。</p> <p class="ql-block">数学家陈景润</p> <p class="ql-block">电影表演艺术家冯喆</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几天来第三次遇到冯喆了。</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是在安仁镇建川博物馆聚落的红色年代展馆里,有冯喆的一个小展厅。</p><p class="ql-block">第二次,是在安仁镇安仁中学门口。</p><p class="ql-block">第三次,樊建川在重庆的博物馆为冯喆永久树立了铜像。</p> <p class="ql-block">这位是谁?</p><p class="ql-block">我忘记拍雕像座下的简介了。</p> <p class="ql-block">"要坚持自己,回到自己的文化,回到自己的本土,去寻找自己的出路。"</p><p class="ql-block">-﹣罗中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罗中立(1948- )</p><p class="ql-block">重庆璧山县人。当代著名油画家,四川美术学院原院长,现任中国当代艺术研究院院长。1981年,油画《父亲》获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人民日报金奖。</p> <p class="ql-block">农民工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红蓝黄头盔代表了进城的农民工不同的工种</p> <p class="ql-block">重庆的防空洞竟然如此坚固,当年政府为了保卫最后的防线,真是下了血本啦!</p> <p class="ql-block">建川博物馆是一所资源富饶的大学校,是一座无与伦比的数据库,汇集了国家记忆、民族记忆和个人记忆。为了把记忆留给历史,樊建川把自己活成了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去年四月到川渝,我很庆幸参观了建川博物馆成都与重庆两个聚落。一年之后当我整理这些照片时,我又有新的发现和领悟。</p><p class="ql-block">在此引用樊建川先生微博的一段话,作为我参访“建川博物馆聚落”七篇笔记的结束。</p> <p class="ql-block">樊建川微博</p><p class="ql-block">2017-8-26,8:00</p><p class="ql-block">确实,曾经上过“富豪榜”。但是,自从2003年通过拍卖,购了500亩地以来的14年,我埋着脑壳只干了一件事——建设博物馆,建成并开放了29个场馆。一直往外花钱,一直卖光自己的土地、房产、加油站包括分支公司,成功的把自己从“富豪”变成“负豪”了。现在,别人说我是富豪,我说不是,他说,你这么大的一块地,这么多的建筑,这么多的文物,你不是富豪是啥子?我又捏着鼻子,打不出喷嚏来。其实,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光是维持这一堆博物馆的日常运行,已经让我伤透脑筋了。这次重庆建馆,我犹豫了一年,后来,鬼使神差的干起来了,去找银行贷了一大笔银子。噫,我就是一个傻里巴机的大型馆奴,一个袍哥人家的四川壮丁,一个爬坡上坎的重庆棒棒!而已。</p> <p class="ql-block">以下9张图片来自樊建川微博</p> <p class="ql-block">完稿于2024-4-1</p><p class="ql-block">参访建川博物馆聚落笔记如下:</p><p class="ql-block">1、樊建川的梦想之城</p><p class="ql-block">2、嘘!别盖住历史的声音</p><p class="ql-block">3、来,让我们一起感受震撼</p><p class="ql-block">4、红色记忆篇</p><p class="ql-block">5、逛逛大地主刘文彩的庄园</p><p class="ql-block">6、防空洞里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7、把记忆留给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