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万氏受姓始祖芮伯万万氏迁淮21世孙 福凯撰

福虎

江苏淮安万氏受姓始祖芮伯万 万氏迁淮21世孙 福凯 目录: 一、万氏始源 (一)、黄帝尊为华夏人文始祖 (二)、周武王始封姬姓芮国,国君称“芮伯” (三)、周朝各个时期芮伯的情况。(1、2、3、4、5) (四)、芮伯万为春秋时芮国国君,后裔以其字为万姓 二、芮伯万和芮国考 (一)、殷商芮国地望考辨  (二)、西周时期芮国地望考辨 (三)、春秋时期芮国地望考辨(1、2、3) (四)、芮国迁徙的过程 (五)、春秋早期的芮伯万和芮国 三、芮伯万和两周墓地考 (一)、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墓地考  (二)、陕西澄城刘家洼春秋墓地考 提要:芮伯万是万氏主要受姓始祖之一,是春秋早期芮国国君,他可能是在韩城被逐,并迎于韩城,又纳于韩城,最后葬于韩城。芮国有殷商姜姓芮国和周朝姬姓芮国,殷商姜姓芮国地望在陕西大荔朝邑南并跨黄河,周朝姬姓芮国先后在陕西大荔朝邑南,大荔王城附近,陕西韩城梁带村和澄城刘家洼村。 芮(ruì瑞音)伯万(生卒不详),姬姓,字万,春秋早期芮国的国君,是中华万氏主要的受姓始祖之一,是江苏淮安万氏的受姓始祖。 一、万氏始源 (一)、黄帝尊为华夏人文始祖。 《国语•晋语》:“昔少典氏娶有峤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黄帝之前无姓氏,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自华夏黄帝始,定十二姓赐给十四个儿子:十二姓是:姬、已、酉、祁、滕、箴、任、荀、僖、姑、儇、依。其中姬、已各二人,以二十五子为二十五宗。继之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皆黄帝之后。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1600年),尧把王位禅让给了舜,舜把王位禅让给禹,禹又传给了启,启建立了夏王朝。夏朝时,有周人的祖先在陕西西部一带活动,这是黄帝嫡裔周族部落,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对农业有贡献,夏朝封为“后稷”(农官)。   商朝(殷商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初年,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迁徙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古公亶父与中原王朝共主的商朝建立起稳定的同盟关系,此时周部落已颇具规模。古公亶父,有三子,偏爱小儿季历,长子太伯及次子仲雍为顺父意传位与季历,自身逃亡荆蛮,与当地本土氏族结合,后为吴国。季历之时,商、周关系开始密切,《后汉书·西羌传》载:古公亶父传位季历,季历不仅与商联姻,娶妻商室,还被商王文丁封为“牧师” ,成为商王朝在西方最为重要的一位方伯,季历在甲骨文中有时又称公季。后来商王文丁为扼制周族势力发展,以保商朝地位不受威胁,杀了不再那么听话的季历,季历子姬昌继位。 (二)、周武王始封姬姓芮国,其国君称“芮伯”。 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是季历之子,世袭为西伯昌,周朝奠基者,在位50年,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前1056年,周文王崩,谥为文王,葬于毕原,享寿九十七岁。 姬昌的家族关系是:父亲周王季,也称季历,母亲太任,妻子太姒,儿子(其中有):周武王(姬发),即周武王,姬昌嫡次子;周公旦(姬旦),即周文公,姬昌嫡四子;毕公高(姬高),姬昌十五子。《史记•周本记第四》记载:公季去世,儿子昌即周西伯(周文王)即位,文王去世,姬昌嫡次子,太子发(周武王)即位,定都镐京。   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日清晨),周军大胜,纣王于鹿台身被珠宝玉器自焚。公元前1046年2月底,商亡周立,因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 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4年,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建周,为巩固政权,当时推行宗法制和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形成“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的分封制度。周朝大封姬姓诸侯国,将原跨黄河而治的殷商芮国分别封给姬姓芮国和魏国,将黄河西面(今陕西大荔朝邑南)的原姜姓芮国封给姬姓芮国(南芮国),将黄河东面(今山西芮城)原姜姓芮国故地(与虞为邻之地)封给了姬姓魏国。周朝芮国是周畿内之国,芮国国君称“芮伯”,为周大夫,是伯爵。周朝芮国的首封君已不可考,但芮国的历代国君在周王室长期扮演重要角色,地位显赫,是周室姬姓嫡亲。   史载,武王克商后三年(约前1043年)周武王崩,子诵即位,为周成王,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公元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22年,其中由周公旦摄政7年,毕公高为大臣。周成王殁,毕公高与召公奭受命辅佐周康王,毕公高和召公奭以周成王临终的遗命写成《顾命》,反复告诫周康王,先王能够成就王业,来之不易,重要的是在节俭,克制贪欲,以专志诚信来治理天下,国家才能长久。后来,毕公高又为周康王作下《毕命》,引导周朝的藩民们,应效忠王室,拱卫周天子的统治。总之,在毕公高和召公奭的辅佐下,周成王到周康王在位的这段时间,天下安定,百姓富足,四十多年内没有使用过刑罚,创造了“成康之治”。《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三)、周朝各个时期芮伯的情况。 1、周武王时的芮伯:《周书•旅巢命》:“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意思是武王时,南方的巢伯来周室朝贡,芮伯奉命作赞美诗。这通常需要地位显赫德高望重的人担此重任。《旅巢命》是古代一种咏赞讴歌的形式,类似《诗经》的“颂”。《文献通考》(马端临)《卷二百六十一·封建考二》也载:“武王时,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也是说南方的巢伯来向周王朝贡,芮国的君主受命作咏赞的诗。   2、周成王时的芮伯:《通志•氏族略》记载,大约公元前1040年前后,周成王姬诵,正式敕封姬姓王族于古芮国之地(今陕西大荔朝邑南)并建立芮国,国君称“芮伯”,为伯爵(公侯伯子男五爵)。芮伯在周成王姬诵执政之时担任大司徒,位列六卿,其后裔嫡支子孙世袭周王朝的卿士。《文献通考》还载:“成王时,芮伯为司徒,与太保、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同受顾命立康王。”即成王临终前向最重要的王朝肱股之臣托以顾命大事。《尚书·顾命》:“成王将崩……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这是说成王将死,召见诸臣,芮伯是成王临终时钦定的顾命大臣,与其他周室元老一起辅佐周康王,姬姓芮国的君主被第二个提到,其地位在当时甚至高于毕公、卫侯等重臣。    3、周康王时的芮伯:《尚书·周书•康王之诰》:“王出,在应门之内……太保暨芮伯咸进,相揖。”此时的芮伯已经又据可知顾命六臣分为两组东西分治。其中太保奭、 芮伯、彤伯为第一组,主管西方;毕公、卫侯、毛公为第二组,主管东方。芮伯是第一组第二位,仅次于地位尊贵的太保奭, 4、周穆王时的芮伯:《逸周书·卷十》:“穆王思保位惟难,恐贻世羞,欲自警悟……芮伯稽古,作《训纳》。” 5、周厉王时的芮伯:《诗经•大雅•桑柔》序中有“芮伯刺厉王”,周厉王姬胡时期(公元前877-前841年),芮伯姬良夫曾撰写了著名的《桑柔》(《诗经•大雅•桑柔》)一诗留传于世。《正义》谓芮良夫即“芮伯也”。考古出土的《清华简》也有姬良夫的记载。《逸周书 芮良夫解》曰:“芮伯若曰:‘小臣良夫,稽道谋告,天子惟民父母。。。商纣不道,夏桀之虐肆无有家。。。”可见芮良夫是周朝贤臣。明刘伯温《郁离子·献马》:“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 从以上史籍可以看出,从周武王到厉王几乎整个西周时代,芮国国君芮伯是周朝王臣,芮国可视为周朝采邑(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又叫食邑)。芮伯一直活跃于周中央王朝政坛之上,并对王政表达赞扬、警训或批评,还受王命征伐。 (四)、芮伯万为春秋时芮国国君,后裔以其字为万姓。 芮国国君芮伯传至春秋早期为芮伯万,芮伯万世袭周王朝司徒(相当于户部尚书)。其王族后裔子孙有以先祖的字为姓氏者,称万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万氏正宗。   芮伯万是万氏主要受姓始祖之一,是万氏公认的文化先祖,也是江苏淮安万氏的受姓始祖。江苏省淮安市《万氏宗谱》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首修万英序记载:“英始祖芮伯公,以王父字姓万氏”。淮安万氏的始迁祖万文德,祖籍江西,躲避元朝末年之乱世,遭遇兵匪,与诸兄失散,独自一人,流离数载,最后流落到了淮安府。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万文德结婚成家于淮安清河的吴城乡,即今淮安市淮阴区吴城镇。    芮伯万在史书上首次有明确记载的是左丘明的《左传•桓公·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 韩城澄城大荔芮城平陆 韩城澄城遗址 西周分封诸侯图 芮国附近图 二、芮伯万和芮国考 芮国是从商代晚期便已见诸于史籍,并经历了西周和春秋早期的小诸侯国。殷商芮国,西周芮国和春秋芮国的芮国地望有多种说法。 (一)、殷商芮国地望考辨    据《左传·昭公九年》记载:“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意思是夏朝时由于后稷对我们的功德,魏国、骀国、芮国、岐国、毕国,成为我们的西部领土。说明古芮国在夏商时就已经存在,方位也说得很清楚,在西部。北宋《广韵》载:“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其后为齐、甫、申、吕、纪、许、向、芮。”最早的芮国为姜姓,是商朝的方国。关于殷商芮国的地理位置有二种说法。 第一种:殷商芮国陕西大荔说   《诗•大雅•公刘》:“芮鞫(jū)之即”,郑玄笺:“芮之言内也。”指水流向内凹处的土地。青铜器铭文如《芮叔宽父簋(guǐ)》、《芮公鼎》等文字中“芮”也作“内”。《后汉书•郡国志》:“芮,短也。”从芮国以地理状态命名的初始含义上看,它最初的地域位置应位于陕东、晋西的河水短凹处平原,在渭河、洛河汇入黄河之处,即今陕西大荔朝邑南和山西芮城。这两个地方相近,为陕西、山西交界,也与当时东面的虞国相邻,虞国的位置在今山西夏县以南和平陆一带。 殷商芮国,在殷商时期,是跨黄河而治古芮(内)国,都邑在陕西大荔朝邑南三十里,故称“南芮城”,山西芮城则是芮国的疆土,或是另一处芮国城邑。   “南芮城”是古文献中所说的陕西洛河与渭河相交的北岸,实际上与山西晋南的芮城比较近,只是一水之隔。可能是原来处于“南芮城”的芮国越过黄河向下发展,直至东芮城(山西芮城)才与原在晋南的虞国发生了土地纠纷。《秦本纪·正义》按:“(陕)州,芮城县界有芮国城,盖是殷末虞芮争田之芮国是也。”此说弭合了两国分居黄河两岸,相距较远的问题。清代雷学淇的《竹书纪年又证》认为“殷之芮在解,周之芮在同(州)”,清代时芮城县在解州管辖之内,而虞国在山西平陆县,两地相邻。《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曰:“故虞城在陕州河北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之上,虞国也。故芮城在芮城县西二十里,古芮国也”。《史记・五帝本纪》《索隐》云:“虞,国名,在河东大阳县”。《史记·集解》引《地理志》谓“虞在河东大阳县,芮在冯翊临晋县”。《史记·秦本纪》索隐云:“芮国冯翊临晋(大荔)”。陕州河北县即今山西平陆县,陕州芮城县即今山西芮城县,两县田地相毗邻,才有“虞芮争田”的事。 殷商芮国,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绵》:“虞芮质厥成,文王蹶(guì)厥生。”毛传曰:“虞芮之君相与争田,久而不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焉?’乃相与朝周。”两国既然有土地争端,则芮国与虞国土地毗邻,城邑接近。虞国之存有《左传》晋献公假虞伐虢,以及考古发现的春秋虞侯政壶为证。《史记·周本纪》载,约在三千多年前,两个古国发生过“虞芮之讼”,起因是土地纠纷,双方互不相让,只好请周西伯姬昌裁决,结果是“虞芮让畔”。 《史记·周本纪》(《史记》117页):“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祗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意思是说:周国国君(西伯)姬昌私下里行善积德,在诸侯中享有很高威望,有事都来找他断决公平。虞国和芮国为了争夺一块土地,互不相让,虞、芮两国君就议定相随到周国去,让周西伯姬昌给予断决。他们一进入周国,就被周人文明礼让的民风所震撼,只见“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民俗皆让长”。“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这两位国君不禁羞愧地说:“像我等所争,是周人耻之,我们有何面目上君子之堂,让周人给评理呢,是自取其辰啊”。于是,从周地回来后,都主动地要把所争的土地让给对方。结果双方都推让不受,这块土地便被闲置起来。后人称之为“闲田”或“闲原”。今芮、平两县交界处的西侯、洪池及岭底、陌南东部,还留有闲田、让畔城等古迹,以及“虞芮让畔”的典故。 第二种:殷商芮国芮水流域说   有学者根据文献中芮水的存在,推断殷商姜姓芮国在陕甘边界的芮水流域,芮水,即汭水,即今天陕甘交界的泾河支流黑河,在今汭河上游,发源于甘肃华亭县关山东麓,芮水当以芮族得名。而虞国在陕甘边界的虞山,两地相邻,因此有“虞芮争田”故事。 另外还有个芮水流域说的分支说,殷商姜姓芮国靠近周族的“汧陇”地区,即今甘肃陇县、陕西宝鸡一带。   《地理志》汉汧县有“吴山在西。古虞、吴通”,“芮水出西北,东入泾”等考证,有学者认为“是虞、芮同在陇县,地相毗邻,地在岐山西北,古之虞,芮当即在是”。《汉书·地理志》右扶风郡下的“芮水,出西北,东入泾”之芮,地点在今甘肃华亭县。当初虞芮两国携手朝周,由周文王仲裁两国争端,文王的都城在岐周,也就是陕西宝鸡,而虞、芮两国若在陕西陇县、甘肃华亭县一带,那么就很容易受到文王的控制。《尚书·西伯戡黎》疏引《尚书大传》曰:“文王受命,一年断虞、芮之质,二年伐邘,三年伐密须,四年伐畎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有人以为如果芮在河洛,芮伯需横穿当时的整个秦疆数百公里,到岐周去,路途很远不太可能。其实虞、芮两家一入周境,就受到周人的文明礼让的民风感动,并没有不远千里去面见周文王,周文王也没有当面调解。虞、芮只是受到周的尚礼之风的影响罢了。殷商芮国在芮水流域的说法,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考古发现可以证明。   以上二种说法,多数学者认可第一种说法,即殷商芮国陕西大荔说。笔者也认可第一种说法。 (二)、西周时期芮国地望考辨   周王朝建立后,芮国是畿内诸侯芮伯的采邑(食邑)。西周芮国的地理位置,传世文献有相左之处,一说在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南,一说在山西省芮城县,一说芮国是在甘肃华亭县 。 1、西周芮国在陕西大荔说比较可信   陕西大荔之芮是最早且有明确史料记载的,较为可信。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曰“左冯翊临晋县有芮乡,……故芮国”,班固自注曰:“临晋,故大荔,秦获之,更名。有河水祠。芮乡,故芮国。莽曰临晋。”意思是说,汉代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所辖芮乡是西周芮国的所在,在今陕西大荔以东、朝邑以南,正当洛河入渭及渭水入黄河处,邻近魏。而魏之地望有《史记・魏世家》《正义》 云“在陕州芮城县北五里”。   《左传》桓公三年杜预注:“芮国在冯翊临晋县(大荔)。”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将西周芮国定在朝邑镇之南,洛河渭河交汇之处。《秦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南芮乡,故城在同州朝邑镇南三十里。又有北芮城,皆芮伯国”。同州本是大荔,大荔县治在朝邑镇以西,朝邑镇以南即大荔县治东南方向,正与唐代的南芮乡之说相符合。《路史•国名纪》引《六韬》佚文曰:“文王质虞芮之讼,暨师武伐纣,乃收虞师、芮师。”雷学淇认为武王收编虞芮之师之后,“更封芮于河外。”雷氏所说的河外指的是黄河以西的陕西大荔。 西周姬姓芮国不是《诗经》“虞芮质厥成”之芮,文王之前的姜姓芮国早已存在。周之姬芮乃是封于前代姜姓芮国疆土之上的,此在周代有诸多例证,如《左传》桓三所言之魏国,《史记·魏世家》《正义》引郑玄《诗谱》云:“姬姓之国,武王伐纣向封焉”,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灭之,以封战国七雄魏之先祖毕万。毕万也是万氏主要受姓始祖之一,另文论述。 2、西周芮国在山西芮城说可以排除 西周芮国在山西芮城说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河水四》。郦道元根据芮国史事,推测在大荔故芮之外,山西芮城也是一处芮国城邑。郦氏又据春秋时芮伯万被放逐后曾出逃至魏地(今山西芮城县),推测芮城县是芮伯万的旧有疆土,其文曰:“斯城亦或伯万之故画”。唐《元和郡县图志》曰:“古芮城,在县西二十里。古芮伯国也。”山西芮城说是出现较晚的一种观点,山西芮城尚未发现两周时期芮国的遗址,可以排除山西芮城为西周时期芮国都邑的可能性。 3、西周芮国在甘肃华亭说并不可信 西周芮国在甘肃华亭说是芮水流域说的分支。从考古发现的青铜器铭文反映的情况看,西周早中期,芮国与山西境内的霸国、倗国交往密切,而陇东各国没有发现过与芮国相关的铜器。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西周的芮国应当距离山西绛县、山西翼城较近,甘肃与山西隔着一个陕西省,与山西各诸侯国有密切联系的西周芮国不可能在甘肃华亭,甘肃华亭说可排除。既然西周中期芮国不在甘肃华亭,山西芮城说又是后出的推测。那么,陕西大荔就是西周芮国的地望了。 、春秋芮国地望考辨 关于春秋时期芮国的都邑,有考古证据表明芮国先后以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与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为都邑。 1、春秋芮国韩城说 《秦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南芮乡,故城在同州朝邑县南三十里,又有北芮城,皆古芮伯国。”《秦本纪》正义所引《括地志》提到“北芮城”,但《括地志》并未明言在何处。其实“北芮城”应是“大荔之芮”,与“朝邑县南三十里”的“南芮城”相对。陕西韩城一带的芮国,应是“大荔之芮”(北芮城)北迁之后的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说的“大荔之戎”,根据考古发现芮伯万的墓地以及母亲芮姜和父亲芮桓公的墓在韩城梁带村,这里(北芮城)应是芮伯万被逐和“秦人纳芮伯万于芮”之地了。《左传》桓三年云:“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此条下杜注云:“芮国在冯翊临晋县,魏国,河东河北县。” 2005年以来,考古队对陕西韩城市梁带村两周墓地进行数次发掘。发现了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芮国遗迹。考古发现4座大墓中,M27的墓主芮公是芮桓公,M26的墓主是芮(仲)姜,M19墓主被推测为M27的次夫人,M28的墓主可能是芮(仲)姜和芮桓公的儿子芮伯万。实证了春秋早期的芮国公室的墓地位于韩城梁带村,按照诸多周代墓地在居址附近的特征,梁带村墓地所埋葬者,应该就是此遗址的居民。韩城梁带村应是春秋芮国都城之一。 2、春秋芮国澄城说 据2017年陕西澄城刘家洼墓地的考古发现,澄城刘家洼墓地要晚于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其年代可能为春秋早期偏晚至春秋中期早段。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出土了芮公、芮定公、芮太子白等铭文铜器,所有铭文均与芮国相关,未发现其他国别的材料。据此判断刘家洼遗址应是春秋早中期芮国的一处都邑性遗址。考古发现:M1墓主应是一位芮国国君。M2推测墓主为春秋早中期芮国的一位国君。M3墓发现两件芮公铭文铜鼎,其铭文为“芮公作□宫宝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享。”该墓规模仅次于M1、M2两座中字形大墓,未见任何兵器,且该墓距M2仅4米,故推测M3的墓主有可能是女性,或为M2墓主芮公的夫人。遗址有最高等级的芮国国君和夫人墓葬及中小贵族墓地,可见刘家洼遗址应为一处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芮国应是从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的芮邑迁到了陕西省澄城县刘家洼的芮邑。   综上所述,春秋早期芮国都邑在山西韩城梁带村遗址,春秋早期偏晚阶段芮国都邑在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周朝芮国始受封于陕西“朝邑县南三十里”(南芮城),后迁至大荔之芮(北芮城),到春秋早期芮国受戎狄侵犯北迁至韩城,春秋早期偏晚阶段由于秦国的介入,芮国迁移至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 3、大荔之芮与王城之芮之辨 正义引《括地志》云:“同州东三十里朝邑县东三十里故王城。大荔近王城邑”。大荔之地在洛水与渭水交界之芮的北面,所以此芮又被称为“北芮城”,朝邑之南三十里的芮为“南芮城”,原是殷商姜姓芮国故土,后被周封为姬姓芮国。大荔在两周之交被称为王城,这个“王城”又称为“京”。晋武公元年(公元前706年)“芮人乘京”之“京”就是大荔“王城”,“大荔之芮”又称“王城之芮”。《水经注》卷四《河水注》引古本汲冢《竹书纪年》曰:“晋武公元年(前706年),尚一军。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匪直(只)大荔故芮也,此亦有焉。”“芮人乘京”的“乘”是侵犯、侵凌之义。“芮人乘”的“京”就是地在大荔的“王城”,因为只有周王之城才可称“京”。芮国可能还逐渐占有了更广的地域,包括韩城梁带村。根据陕西韩城梁带村考古发现的芮国之地,是王城之郊芮国,可能是芮伯万被逐之地,后又被秦人纳之并控制的韩城之芮,再之后就迁到了澄城刘家洼。而围绕芮伯万发生的事件主要是在韩城梁带村。由于前716年芮国夺取了大荔王城“京”地,周王自然怀恨在心,必然要引起周王的复仇行动。所以在8年后的前708年,周桓王趁芮伯万被其母驱赶到魏国之际,联合虢国的军队把魏围住,把芮伯万捉拿到东都洛邑。 《左传》桓公四年记载:“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而《水经注》卷四《河水注》引古本《竹书纪年》云“(晋武公)八年(前708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九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郊。”是戎人迎芮伯万于郊(王城附近)之意。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卷二九认为应是王师、虢师,而不是王师、秦师。但是到了第二年周王又把芮伯万给放了,被戎人接走。关于这个事件,《水经注》有连贯的记载。《水经注》卷四《河水注》记载“……河水自河北城南,东迁芮城。二城之中,有段干木冢。干木,乃晋之贤人也,魏文侯过其门,式其庐,所谓德尊万古,其越来今矣。汲冢《竹书纪年》曰:‘晋武公元年,尚一军。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匪直(只)大荔故戎也,此亦有焉。而《纪年》又云:‘晋武公七年(前709年),芮伯万之母芮姜逐万,万出奔魏。八年(前708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九年(前707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郊(或作郏)。’斯城亦或芮伯之故画也。”根据在韩城梁带村出土大量的芮国青铜器及其其他的器物,芮伯万应是到戎人之地去了,可以确定是在韩城梁带村一带。 (四)、西周时期芮国迁徙的过程 第一次迁徒,芮国都邑在陕西大荔县东南(南芮国)。应当是由于周室的分封,芮国的始封,应在武王之世。《路史·国名纪己》引《六韬》佚文曰:“文王质虞芮之讼,暨师武伐纣,乃收虞师、芮师。”可知在文王时期,虞、芮两国的军队仍有自主性,至武王时,虞芮两国的军队才完全从属于周王朝。雷学淇认为武王收编虞芮之师之后,“更封芮于河外。”河外指的是黄河以西的陕西大荔。《书序》中“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孔疏曰:“武王克商,慕义来朝,王之卿大夫有芮伯者。”武王时作《旅巢命》的芮伯是已知最早在西周政府中任职的芮伯,因此推断芮伯被封为畿内诸侯是在武王时,芮国始封于陕西大荔也应是在武王时期。 第二次迁徒是从南芮国迁到大荔之芮,也叫王城之芮。可能是由于“芮人乘京”而迁。 第三次迁徙,是春秋早期芮国由陕西大荔(北芮国)迁往陕西韩城都邑,称“北芮国”,可能是由于戎人的侵犯。再后来就是《左传》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记载“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芮伯万被逐后“戎人逆芮伯万于郊”(前703年)。《左传》闵公二年(公元前 660 年),“虢公败犬戎于渭汭。”杜预注曰“渭水出陇西,东入河水之隈曲曰汭。”大荔之芮在朝邑南30里,与渭水东入河水不远。闵公二年,虢公能在此地战胜犬戎,说明犬戎曾在大荔附近活动。尽管闵公二年已经到了春秋中期较早阶段,但犬戎能够骚扰此地的时间应当要比春秋中期更早一些。 第四次迁徙,是春秋早期偏晚阶段,由陕西韩城梁带村一带迁往陕西澄城刘家洼一带。可能是由于秦人控制了芮国。   (五)、春秋早期的芮伯万和芮国。    春秋早期芮国国君是芮伯万,也称姬万。《左传》中记载了春秋早期芮国的一起长达八年的影响重大的政治动乱事件。 《左传•桓公•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意思是:芮伯万的母亲芮姜嫌恶芮伯的宠姬太多,因此把他赶走,让他住到黄河东面的姬姓魏城。“芮更立君”,芮伯万投奔到黄河东面同为姬姓的魏国(今山西省芮城)的郑村,《左传》疏引《世本》:“芮、魏皆姬姓。”从此便留下了芮伯城、芮伯庙、六军庙等遗址。据《读史方舆纪要》(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记载,山西省芮城县东北七里有河北城,也称魏城,故魏国城也,芮城县西三十里郑村有芮伯城。   发生于桓公三年(前709年)的“逐君”是一起政治事件,这件事情与《春秋》中记载的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如出一辄,不同的是,芮国的国君芮伯万失败了,“出居于魏”了,“芮更立君”了。杜注:“三年(公元前709年),芮伯出居魏,芮更立君。 《左传•桓公》四年(公元前708年):“秋,秦侵芮,败焉,小之也。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秦为芮所败,故以芮伯归,将欲纳之。《水经注•河水》引古本《竹书纪年》:“晋武公八年(公元前708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这是说次年,即桓四年(前708年)秋,秦国便与芮国“芮更立君”的新政权发生了战争,只是因为小视了这个小国而战败。同年的冬天,周王朝、秦国、虢国三股势力包围了芮伯万出奔所居的魏国(今山西芮城)。并从魏国把芮伯万掳掠回东周的京城洛邑。  《竹书纪年》:“(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郊。”说明芮伯万还得到了戎人的支持。《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晋纪》:“[一三](《纪年》又云):(晋武公)九年(公元前707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郏。《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郊。《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晋武公九年(前707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郊。《路史•国名纪》引‘郊’作‘郏’。” 公元前707年,芮伯万被支持自己的戎人接到了王城。大荔在两周之交被称为王城,这个“王城”又称为“京”。《水经注•河水》引《竹书纪年》记载,晋武公元年(前716年)“芮人乘京”,“芮人乘京”的“芮伯”就是芮伯万。芮伯万被逐走前的七年,芮国曾对“京”地发动过进攻。这才有了“(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郊。” 《史记•晋世家》:“晋小子之四年(前705年),曲沃武公诱召晋小子杀之,周桓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可见讨伐曲沃的这些政治力量是受到周桓王命令和支持的,也就是说周王室支持翼地的晋政权,反对曲沃政权。   《桓公九年》(前703年)有“秋,虢仲、芮伯、梁伯、荀候、贾伯伐曲沃”的记载。这个芮伯应是芮伯万。这时的芮国政权应回到了芮伯万手中。   《左传•桓公》十年(公元前702年):“秋,秦人纳芮伯万于芮。”经过6年之后 ,秦国又将芮伯万送回韩城芮国,扶植芮伯万在今天的韩城梁带村重建了一个依附秦国的芮国。   桓公三年(前709年)的“逐君”事件,秦国第一个干涉,并一直参与正位运动,最终也由秦“纳芮伯万于芮”(前702年)。秦国的“饮马于河”战略是通过这一事件,深入渗透到芮国并使之依附。   《史记•秦本纪》有关于春秋中期芮国与梁国共同活动的历史记载:“(秦)德公元年(前677年),初居雍城大郑宫。以牺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梁伯、芮伯来朝”。“(秦)成公元年(前663年),梁伯、芮伯来朝”。这时芮国可能已从韩城梁带村迁徒到陕西澄城刘家洼村。这里说的芮伯也可能不是芮伯万。   据上引《秦本纪》的记述,可见春秋中期秦德公元年到秦成公元年,梁国梁伯和芮国芮伯皆前往秦国朝见,表示臣服。表明在春秋中期秦德公到秦穆公时,芮国和梁国居地已相当地接近,才一起去朝见秦国国君。 《史记•秦本纪》:“(秦穆公)二十年(前640年),秦灭梁、芮。”史记正义:梁﹑芮国皆在同州(大荔)。秦得其地,故灭二国之君。时为鲁僖公十九年。秦穆公即位后,秦晋争霸的序幕拉开,为了更好地施展,秦国于“(穆公)二十年(前641年),灭梁、芮”。芮国的命运如同其它诸多依附国一样,最后被所依附者消灭。姬姓芮国从武王伐商之后建邦,在周襄王姬郑十二年(公元前640年),周朝芮国为秦穆公嬴任好所吞灭,前后存在400年左右。另有《路史》记录了秦穆公二年(即公元前658年)灭芮国的说法(存疑)。 芮国灭亡后的王族后裔子孙,有以先祖芮伯万的字“万”为姓氏者,称万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万氏正宗。芮伯万也是我们江苏淮安万氏的受姓始祖。江苏省淮安市《万氏宗谱》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首修万英序明确记载:“英始祖芮伯公,以王父字姓万氏”。 三、芮伯万和两周墓地考 根据陕西韩城梁带村和澄城刘家洼村考古发现,芮伯万的父亲芮桓公和母亲芮姜(仲姜)的墓地,确定在今陕西韩城市梁带村,那么芮伯万被逐之地可能韩城之芮,万氏先祖芮伯万的墓地也可能在韩城梁带村,这一考古发现填补了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空白。另据最新考古发现,芮国后期又从韩城梁带村迁徒到陕西澄城刘家洼村。芮伯万的墓地也就有可能在陕西澄城县刘家洼村,尚不能确定,需待更多的考古发现。  2005年在韩城市梁带村,发现了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芮国遗迹,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7年在澄城县刘家洼,发现了另一处芮国都邑遗址,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一)、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墓地    梁带村墓地于西周中晚期之际开始形成,经历了西周 晚期,春秋早期两个较大的时间范围 。   梁带村墓地一共发现了7座带墓道的大型墓,在这些大墓周围还分布着众多中小型平民墓葬。在7座大墓中,只有M27是唯一的双墓道大墓,级别最高。从出土的代表国君身份的七鼎六簋、成套乐器以及48件金器和兵器来看,墓主应该是一代国君。而簋上的铭文“芮公作为旅簋”则直接告诉了人们墓主确实是芮公。M27的芮公到底指的是哪一代芮公呢?这个问题在M26墓中得到了解答。出土于M26中的青铜鼎上的铭文“仲姜作为桓公尊鼎”表明了M27的墓主是芮桓公的同时,也解答了位于M27旁的M26和M19是芮桓公两位夫人的墓葬。从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来看,M26的级别在M19之上,这两座墓葬中出土的玉器成组成套,非常令人瞩目,而M26的墓主,则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仲姜,其墓葬中出土的组玉配饰更是陕西境内目前发现等级最高的。   除了芮桓公墓葬、仲姜墓葬和芮公第二位夫人的墓葬,梁带村的大型墓葬还有一座非常显眼,即位于芮公墓东南约27米处的M28。参考其他出土的器物可以断定M28是芮国的又一代国君的墓葬,但年代明显晚于芮桓公墓,所以有学者认为,M28应该为芮桓公与仲姜的儿子——芮伯万的墓葬。   根据发掘现在已经肯定梁带村M26墓,是一代芮公的夫人——仲姜之墓葬 ,芮伯万为其时的芮国之君,其母出自姜姓,而称为芮姜,考古资料表明同一时间段内,芮国确有一位来自姜姓国族的芮公夫人,就是梁带村M26的墓主,称为仲姜。仲姜为其夫芮桓公作祭器表明芮公已去世,执政的应是其儿子。在国别、时间、人物姓氏和关系等条件均较吻合的情况下,认为芮伯万之母芮姜,与M26的墓主仲姜应为同一人。按照周代妇女称谓的习惯,仲姜作为芮国的夫人,当然也可称芮姜。那么,史书所记的芮伯万就是仲姜的儿子,芮桓公的继位者。因为仲姜厌恶已为国君的儿子宠幸的人太多,就将其驱逐出境,可知其人必为一位刚强果敢的女性。仲姜不仅处理内政果断,而且抵御外敌有术,是一位颇有韬略的女政治家。   通过M26的铜器所铸的“仲姜”等铭文、有关墓葬的年代、人物身份等分析,《左传》等文献记录的芮姜就是M26的墓主仲姜,M28的墓主则是芮姜的儿子芮伯万。“中”字形墓M27是梁带村墓地已知的最大墓,铜器铭文表明其为一代芮公(芮桓公),出土文物数量极多,考古发掘简报认为“M27的年代最有可能在春秋早期”。M26墓为“甲”字形墓,随葬品数量也较多,品级很高,以玉器丰富见长,未出武器,墓主应是女性,葬于M27的右下侧,应是其夫人。墓内铜器多铸有“仲姜作为桓公尊”鼎、簋、壶等的铭文,可知墓主为仲姜,是铸器者,但所作诸器并非为了自用,而是为其夫桓公所作的祭器,故称尊鼎、尊簋、尊壶等,可见M27应称为芮桓公墓 。    M19墓也是“甲”字形墓,在仲姜墓之西,亦未出土兵器,随葬品明显少于桓公和仲姜墓,但应属于一组墓葬,被推测为M27的次夫人。梁带村墓地布局表明南区的桓公墓M27、仲姜墓M26和桓公次夫人墓M19为一组,2007年发掘的“甲”字形大墓M28在其东南约30米处,有独立的车马坑应自为一组。   在梁带村墓地发掘过的大墓中,M28的时代最晚,年代为春秋早期的晚段。M28出土的随葬品丰富,虽未发现文字资料,但随葬品却是除了桓公墓M27以外配置最高的大墓,其也可能是一代芮公的墓葬,为 M27的儿子辈。现已清楚M27的墓主芮公是芮桓公,M26的墓主是仲姜,也就是文献记载的芮姜,芮姜的儿子芮伯万,当也就是仲姜和芮桓公的儿子,那么,M28的墓主就是芮伯万。M28的随葬品丰富,青铜礼、乐器等配置显示作为 代芮君的应无疑义。但在这样的一座大型墓葬内,墓主身上居然没有佩戴任何玉器,在周代,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讲究的。但M28的墓主作为国君级别的人物,在埋葬时不佩以珠玉,其必有特别的缘故。芮伯万自公元前709年被母逐出,至前702年秦人纳还,前后8年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应是备尝艰辛,即使本有佩饰之物,在长期奔波中必将散失殆尽。归国之后,自省其身,不尚修饰,汲取教训。在去世时除了显示国君身份的礼、乐器具、车马武备外,珍宝饰物一件未置。从这一方面来讲,M28的特殊葬制也与芮伯万适合。 出土的实物证明,梁带村的确是芮国墓群,但梁带村能出现芮国墓葬群却是考古工作者从未想到的,因为根据《史记·晋世家》注释,人们认为春秋早期的韩城是梁国所在,而芮国的国都在韩城以南大约100公里的大荔县。如果芮国国都是在陕西大荔,那么韩城又怎么会出现芮国墓葬遗址?韩城梁带村所发现的芮国墓葬群证明了,芮国的国都很有可能是从陕西大荔迁移至此,因为古代礼仪制度规定,墓葬区一般就在城池附近,所以芮国国都的遗址距离墓葬区不会太远。 考古发现,M27、M26墓属于春秋早期前段,M28、M19墓属于春秋早期后段,这些带铭铜器的出现,实证了春秋早期的芮国公室的墓地位于韩城梁带村。墓地以东及梁带村东北的黄河西岸台塬上,现存有范围较大的周代遗址,所采集的陶器,时代主要为两周之际,与墓地的时代比较吻合。按照诸多周代墓地在居址附近的特征,梁带村墓地所埋葬者,应该就是此遗址的居民。韩城梁带村应是春秋芮国都城之一。 (二)、陕西澄城刘家洼春秋墓地   2017年陕西澄城刘家洼墓地的考古判断,澄城刘家洼墓地要晚于梁带村芮国墓地。其年代可能为春秋早期偏晚至春秋中期早段。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出土了芮公、芮定公、芮太子白等铭文铜器,目前所有铭文均与芮国相关,未发现其他国别的材料。据此判断刘家洼遗址应是春秋早中期芮国的一处都邑性遗址。M1墓由于被盗严重,虽未出铭文铜器,但依据墓葬规模、出土随葬品及大量兵器判断,墓主应是一位芮国国君。M2墓发现有芮公铜器,结合墓葬规模,推测墓主应为春秋早中期芮国的一位国君。东Ⅰ区M3墓发现两件芮公铭文铜鼎,其铭文为“芮公作□宫宝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享。”该墓规模仅次于M1、M2两座中字形大墓,未见任何兵器,且该墓距M2仅4米,故推测M3的墓主有可能是女性,或为M2墓主芮公的夫人。遗址有最高等级的芮国国君和夫人墓葬及中小贵族墓地,可见刘家洼遗址应为一处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因在山西梁带村芮国墓地中,M28以南的芮国墓地不再有带墓道大墓出现。推测应是在M27之后已经没有芮公(伯)继续葬入梁带村墓地,芮公(伯)既然死后不再葬入梁带村墓地,说明其生前也应离开了这处居邑,芮国应是从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的芮邑迁到了陕西省澄城县刘家洼的芮邑。 综上,芮伯万最有可能是被逐于韩城,纳于韩城,墓地也在韩城。芮国晚期从韩城梁带村迁往澄城刘家洼村,此时的国君不能确定是芮伯万。 此文是笔者研谱多年的心得,谬误难免,望不吝赐教。 后记——读史后感: 司马迁作《史记》,是想按照“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夫子”的标准,达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因伯夷有让国之义和不食周粟之节,而置其于列传之首,因太伯、仲雍有让国之举,而置于世家之首,“欲遂其志之思”,成其“发愤之所为作”,带有明显的主观取舍倾向。司马迂《史记》的出现,也是适应了大一统社会的政治需要。其几乎将所有国族的起源最终都系于黄帝,这和现代考古学所证明的中国民旅起源的多元融合论相悖。在肯定司马迁作《史记》的严谨态度的同时,也要注意他有时会“借书言志”而不顾史实。 江苏迁淮万氏21世孙 万福凯 沐手拜撰           2021.5.1定稿于洪泽湖畔宝瀚堂 2024.3.30再修改于洪泽湖畔宝瀚堂 主要参考资料: 1、韩城芮国考-从梁带村发现谈起 (王 晖 谢伟峰 ) 2、芮国史事与考古发现的局部整合(张天恩) 3、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芮国遗址(种建荣) 4、商周芮国地望考辨(何经锋) 5、商周时期芮国地望的变迁(刘雪婷)  6、陕西韩城梁带村墓地北区2007年发掘简报(孙秉君) 7、陕西韩城市梁带村周墓发掘座谈纪要 8、商周时代的芮国(李竞恒) 9、虞芮国故址小议(贺旭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