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泥塑塑造灵魂的人——记国家级泥塑非遗传承人胡新明先生

郭明祥

<p class="ql-block">题记:泥塑是世界最早的动漫卡通画,属鼻祖级产物。西府民俗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天花板级的地方。这些从黄土里抛出的色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信仰,最具民族风采,泥塑就是三秦民俗艺术代表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用泥塑塑造灵魂的人</p><p class="ql-block"> ——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新明先生</p><p class="ql-block">文/郭明祥</p><p class="ql-block"> (一) 繁花似锦泥塑村</p><p class="ql-block"> 3月29日,春和景明,风和日丽,玉兰薰暖,柔柳如烟。笔者应邀去前去中国非遗泥塑第一村六营村采风。人未到,远远看见高高地标大型座虎,威风凛凛、光彩醒目,屹立广场中央。座虎周边是泥塑雕像群,广场路北是停车场,南边是小吃一条街。</p><p class="ql-block"> 进了三叠挑檐木牌坊向东是一条主街,直通民俗村。走进村里,家家户户做泥塑。旅游淡季游客很少的空档期,只见三三两两的游客信步其中,静享幽闲。著名的陕西凤翔泥塑博物馆就座落艺博园内。在关中西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村落,因泥塑兴了一座城,也带活这个村。</p><p class="ql-block"> 走进艺博园,接待笔者的是胡新明夫人敬萍老师。环目院子是座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形式,左屋是精品室、综合室,右屋传承人展览室。进门迎面就看见《凤翔泥塑博物馆》二间陈列室二间展示厅,配有专业讲解员。后院是泥塑制作工艺坊。</p><p class="ql-block"> 一楼右厢房全部摆放着泥塑作品,堪称泥彩塑天花板级的地方。室内不仅仅有泥塑,还有西府剪纸、皮影、木版年画、所有西府民俗艺术,囊括其中。二楼是胡新明办公室。进入后院制作泥塑工坊,左侧是堆放着和好的泥巴,右侧是几位大姐们正在各自的岗位制坯、涂彩。泥塑制作工坊,有彩绘区和体验区。其中有素描的,涂半彩的,原汁原味泥土色。每个作品充满着原始色彩,一种清淡素雅似青花风采,一种热辣奔放有写意之韵,都具有很浓艺术效果。美伦美奂的成品摆满了库房。问询销售时,敬萍说:“胡新明的泥塑作品线上线下都可购买的到。</p><p class="ql-block"> 看着每个作品很独特,很灵动。笔者被这些精彩纷呈、独立完整作品震撼到了。蕴含民族精神与奔放,作者灵感注入其中,被作品的恢弘气度所打动,每件作品都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心生共鸣。这些艺术品是源源不断灵感涌现的结晶,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每个作品都展示了作者深沉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每幅画面仿佛是心灵之音在跳动。观赏胡新明大师的作品就像是漫步在他的思想与情感交织成的艺术花海之中,一路芬芳馥郁。这里一切映证了泥塑博物馆楹联寓意:“再现传统艺术纯绝美妙;展示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在此让人心生崇拜,感悟顿生。</p><p class="ql-block"> 院内墙壁上全是泥塑文化内容。其中俚语最幽默,俚语也叫俗话,当民间常挂嘴边的话,是百姓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的顺口说法。虽多为口语,但却充满生活智慧,是千百年来人们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例如:“六道营三岁娃都会活人”小孩因合体泥人而错位后,受父母训斥产生怨言的美丽传说;还有一句“莫人了在六道营担去”借人俗语,充满风趣幽默;“泥货没本越做越紧。”其通俗易懂,诙谐中蕴含哲理人生;“家有半升粮,不为泥货忙”体现劳动人民勇敢面对生活难辛。泥塑成为他们精神之柱,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红大绿的色彩在艺人们的血液中流淌。</p><p class="ql-block"> 若我们能领悟、记取这些经典俚语并认真践行,必能获益终身。这些民间口语化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地域性强,较生活化。其词汇的变形、换义、采用隐喻、明喻、褒义化、贬义化、夸张、外来语等委婉特殊的说法等,充满禅诗韵意。</p><p class="ql-block"> 笔者问土是从哪里取的,敬萍说:“土是村子东边一条沟里取的。千百年来,祖祖辈辈都去那里取土,天长日久就挖出了一道沟,名曰:“东沟”这里土质俗称板板土;或叫观音土。毗邻三岔水库。东沟也叫万泉沟,有自然清泉。因这里土质棉性好,可塑性强,不裂缝,成为得天独厚的原始母体素材。</p><p class="ql-block"> 她介绍到一个成熟的作品要经过砸泥、造型、制模、翻坯、合坯、粉洗、彩绘、上漆等十三道工序。一个花瓣要描十几笔。细观作品图案,云纹无处不在,缠枝莲纹,百回千转。画的多半中华民族的图腾、神符、瑞兽吉祥之图案。院内泥塑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最醒目的是六道营村委会给胡新明送上一幅“实业帮扶,功在千秋”的锦旗。这是村民们给予他最高褒奖和鼓励。他说:“这是所有奖项中含金量最高一个。”也是他最引以为豪的奖励,其意义不亚于拿个国际大奖。这么多年的辛苦努力是值得,青春没有白费,生命如花灿烂。在岐雍大地人们经常说“走,到六营泥塑村里转走。”的俗语。这里乡愁唱不尽,故事说不完。</p><p class="ql-block"> 话锋一转,敬萍给笔者讲起他俩口子的创业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创业之旅</p><p class="ql-block"> 1965年,胡新明出生在凤翔城东一个名叫六道营村的泥塑世家,小时候非常勤快,一有空闲就帮母亲干活。喂猪、割草、挑水、扫地、磨面等力所能及的事儿。还有一样得天独厚手艺“捏泥人“用行动佐证了“六道营三岁娃都会活人”民俗传说。有一次在课堂,他着低头没听讲,老师发现后,走近跟前一看,他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胡新明从小受其影响踏上了泥塑之路,培养出能描会画的技能,也养成了勤奋上进的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转眼一九七四年,那时候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家家都很穷,那时胡新明刚读完初中,有天父亲告诉他说,不能继续供他读书了,家里实在是太穷了,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读完初中的人很少,上了完初中算得上是个文化人,新明问父亲能不能想想办法,让他继续读高中,因为他的成绩在班里不错,排在前几名。</p><p class="ql-block"> 父亲蹲在门口发愁地说:“能想的办法我都想了,能借的钱我也借了,但凡要是有办法,也不至于让你放弃读书。”新明叹了一口气,回到学校把课本小心翼翼的放在书包里,看着学校里那熟悉的一草一木,他竟不舍得哭了起来。那时他只有十四岁。回村后,新明一边偷偷地学习高中课程,一边和父母偷偷的干点泥塑。泥塑在那时属于“四旧”,只能逢集日和父亲挑到街边售卖,补贴家用。</p><p class="ql-block"> 胡新明小时候不但多灾多难,而且也是多才多艺,从小展现不同寻常的才华。自小就爱唱、会朗诵、会唱秦腔。从小就是个灵醒娃,有商业头脑。那年月,村上住了四五个上山下乡的西安知青,他们带来外边世界先进的事物。穿着时尚,会讲普通话,他们不但有厚厚的小说、小人书。还有一个能放在嘴里能吹出美妙歌曲的物件,他对这个长方形白色铁匣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问询,那个能吹出美妙音乐的东西叫“口琴”多么新鲜的名词,胡新明对它发了疯似的着迷,羡慕不已。自己啥时候能一把口琴多好。当时,知青缺口粮,他就用家里玉米棒棒换来了那把口琴。如获至宝,每天睡觉时都放在枕边。这就是最原始易货方式,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只能以物易物,来满足自己的奢望。</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他还让雷电打了一回,可以说是阎王殿门口捡回一条命。那年夏季,他和小朋友村外雍河去游泳,父母害怕溺水反对他去游泳,他却见天偷偷的去。这天游完泳在树下一边乘凉,还有一项重要的事,为了不让父母看到他游冰后留在皮肤上的水渍印痕。必须全身上下捞捞身体,这天正在消灭证据,突然,天空中电闪雷鸣,一道刺眼的闪电划头顶时,胡新明被雷电击中,说来也巧,恰好这一幕让村里的电工碰见,他懂急救知识,急忙上前通过给他做人工呼吸捡回了一条命。</p><p class="ql-block"> 后来,一次给生产队安排铡草时,几个调皮的小子让他把手伸进铡草机,不知谁推上电源后,转动的铡草机把右手中指铡去了一节,至今留有伤痕。因家里是地主成份,经常受村里娃们的羞辱。一次下地道玩耍时,有个调皮倒蛋鬼给他撒了一头尿。多么伤心与无奈的往事伴随着他的童年时光。</p><p class="ql-block"> 胡新明母亲因计划生育抓的紧,担心她娃(胡新明)手指残缺。将来没有帮手不行。她硬是东躲西藏没有去做绝育手术,最后给胡新明生了个兄弟。后来,母亲又是担心兄弟们多,将来没人给他们说媳妇,嘴里时常念叨,真是应了一句名言:“可怜天下父母心。”</p><p class="ql-block"> 多灾多难的少年郎,不知他是怎样走过那个委屈、艰难、困苦的年代。从懵懂孩童到意气奋发的少年,受到种种磨难与坎坷,造就了他坚强不屈,不服输的性格,立志长大后一定要争口气,出人头第。他就像黄土原上的一颗风中摇曳的小草,倔犟而悲怆,只要有点雨水就会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 当地人流传下一句话“泥塑就是个讨饭吃的,将来没前途。” 他就不信这个邪。 </p><p class="ql-block"> 1980年,春雷一声巨响,改革的春风吹拂着关中大地,经济开放的大潮把泥塑推向了市场,这一抹从泥土中走出的大红大绿的色彩,带着羞答答样子走进人们的视野,走进人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他自己开始售卖泥塑,刚开始基本没有生意。担个担子,小心翼翼,走村串乡。西府地每年过春节前,家家户户都有买“土地爷”的习俗,他选择去周边村子每家每户转游零售。有一天,鬼使神差般走进了他姨娘家中。一进门,姨娘看见他穿的一条裤子,短的半个脚腕腕都露在外边,姨娘心疼地蛮怨她姐:“寒冬腊月的把娃脚冻坏咋办。”数落着她姐不是。那天她没让新明回家,晚上把裤子加长一截。第二天新明穿上了长长的裤子,脚怀一下子暖和许多。他继续走街串巷售卖泥塑。一头挑着“土地爷”,一头挑着“老虎”为生计奔波。映证了“穷人孩子早当家”民间经典语录。</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胡新明心中有梦,这位来自关中的普通少年却铸就了不平凡的人生。在贫困环境中为了摆脱命运枷锁,他义无反顾踏入泥塑之路,他要闯荡出一翻属于自己的天地。他内心渴望有更广阔的空间,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p><p class="ql-block"> 靠泥塑微薄的经济收入,怎么来供养家里的生活。当只靠知识,靠艺术无力生活时,有时他也靠卖苦力也得活着。胡新明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否能找到前行的路呢?既就是前行道路再有风雨,为了生活,他从未放弃他热爱的泥塑事业。</p><p class="ql-block"> 白天干母亲安排传统的彩绘老虎,泥娃娃等活。晚上了捏自己喜欢的人物,电视剧中的人物:济公、霍元甲、陈真。都成了他创作时尚素材。那时家庭条件不好,营养跟不上,瘦弱的身体早早的承担起家庭的负担。白天从事地里庄稼活,晚上回家后还要从事繁重的砸泥重体力活。</p><p class="ql-block"> 农闲时担上两箱泥塑到处奔跑跟会,也叫撵会,也叫赶会,相当于南方人的赶场子。人们在夏收前,去方园百里村落。在各个时间段,去赶各个地方的庙会。从此,胡新明开始走上泥塑的江湖生涯。每到一地,拜门子这是江湖规矩,因为怕遇见地痞欺辱,出门在外人欺狗咬是常有的事。有的痞子以看货为名故意搞破坏的,他常常忍气吞声。每次出门前,父亲告诉他,出门三辈低,不要和那些不够数的人计较。</p><p class="ql-block"> 胡新明做泥塑和售买泥塑主要季节在农历二月初到五月这个时间段。因为这个时期属农闲时,所以各地的庙会也多了起来。常常是这个村庙会一结束就去另外一个村子。出去一回拿的货少,会期还没结束,他的货己经售罄。后来拉一辆架子车,装的货是多就是速度慢些,逢雨天泥路更难走,又时会场没人还会滞销。后来父亲有买了一辆加重自行车,用后车架驮着两筐泥塑,泥塑又一次提速,经济收入也跟着提速。再后来,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摩托车进入农家,父亲又给他买了一辆摩托车载着泥塑售卖,这样既快捷,又时尚,出门又有面子,早出晚归备货方便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每年春季,大地复苏,春暖花开时也是庄稼茁壮成长农闲时,如果要把大量的时间做泥塑生产庄稼会减产的困惑,在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听着“姑姑等”追赶农时。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挑灯做泥塑。他下田是农民,上田是艺人,这样庄稼泥塑两不误。勤劳人家春常在,日子比从前好过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他年年都干庙会,积累摆摊经验,每到一地,先去会场转游一圈,看能否找一个十字路口的位置是最理想的。这里人多,相邻还有许多卖西府民俗小吃的摊点。麻花、油糕,面皮之类小商贩,还有卖手工刺绣荷包的工艺品。赶会时间长和商贩认识后还能相互照应。十字路口是跟会的人必经之路,常常拥挤不堪,产品也销售的很快。</p><p class="ql-block"> 一年中,第一个赶的是灵山庙会,离家近必须去的,一场会下来能挣三四百元钱。白天卖泥塑产品,晚上回来还可以通宵挑灯夜战,做第二天售卖的产品。灵山庙会结束后,紧接着是岐山周公庙会 素有“西北第一古庙会”的盛誉。会期从农历的四月十五开始一般在四月底结束。会期长,规模大,保持着明清特色,吸引着远至甘肃,河南,四川,周边个省市的数百万游人。高峰期有十万人之多。连村上小道都摆满商品。这样好机会不可夺得。当地有句俗语:“宁舍自家三分地,不舍周公古庙会”不但要去,还要在会开始前一天就要到,用白石灰撒在地上占个有利的地型,人流多了,自然商机也就多了。</p><p class="ql-block"> 胡新明的泥塑成庙会的靓点,善人老婆们买一个吉祥物图个顺利。顾客多收入也不错,有时不行,一场会下来也三五百收入。天不雨时,一场庙会赶下来也挣个七八百元。收入好了,人也高兴。那年月,一个吉祥物老虎一角二角的售卖,确实不易啊!</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样努力,日子也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为增加收入胡新明在没有庙会的空档期,开启了另一种销售模式“走村串乡”虽说比庙会辛苦,这是一种最接地气的销售模式,收入也不错。一路风餐路宿。他去凤翔最边远的周边地区,北到甘肃灵台,麟游,西至甘肃的天水,东岔、拓石。东至岐山、扶风、武功。踏着父辈们曾经留下的脚印售卖泥塑产品。他家的日子像雍水河的水越来越清澈、透亮、美妙。</p><p class="ql-block"> 当地一句俗语,“泥货没本越做越紧”虽然说泥塑制作成本很低,市场没有打开时,还是不能发家致富,仅仅只是能够维持个温饱。是一种小打小闹各自为营的小农经济模式。随着时代发展,如何把老一辈人智慧结晶发扬好,民俗技艺传承好,把泥塑做大做强,让全村人受益,都有碗饭吃,这是胡新民的终极目标。如何让理想变成现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p><p class="ql-block"> 1985年,青年农民胡新明首次去美国展销泥塑产品,引起一股最具民族风釆的中国风。当时在国内引起一阵不小的轰动,那时候,他还是一无所有。为了出国装扮最美形象,买了一套西装、一套中山装,做梦都想去美国之行的愿望终于实现。货一展出,围观如潮,老外太喜欢泥塑了,他提了一大皮箱泥塑产品,不到一天全部售罄。外国人非常喜欢东方民俗艺术,对那大红大绿色彩超级迷恋。一趟美国行,开拓了来自大西北汉子的眼界,他发现泥塑市场在国外潜力巨大,看到泥塑未来的希望与发展方向。梦想产品若能出口,用泥土换外汇,这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啊!又一颗理想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 胡新明三十而立时,他心怀揣诗与远方,为泥塑奔走呐喊。四十不惑时,依旧跑在全国各地民俗展示会、文博会上亮相,那里有会展,那里就会有凤翔泥塑风采。但每次展会车马费高达6000多,九十年代初期,谁那有那么多的钱啊!钱从哪里来呢?生活给他又画了一个大大问号。</p><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梭,很快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人们富裕了,人们也有了信仰,物质与精神并驾齐驱。各地建庙宇,塑道观的地方多了起来。有新修的庙宇,有重新修缮的道观。 塑神像的活也多了起。家门口灵山上的睡佛、四大天王、五佛、文贤、观音塑像,百分九十塑像都是出自胡新明之手。</p><p class="ql-block"> 胡新明画宫殿、画庙宇、以及民居、家俬、古代服饰都会设计画面。雕梁画栋是庙宇宫殿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小到小家碧玉的民居,大到肃穆庄严的庙宇道观。他上屋顶,走飞檐,画柔翘有力的挑檐拱抖,描摹神像庄重肃穆,衣袂缓绫。就凭他这一身本领,何不施展以下。于是,四处搜寻活计,他承接一处画庙的活,那里是一处新修的庙宇,不仅要会画,还要会塑神像,这也是他最拿手的技艺。一项工程经过半年多,不分白天黑夜的干。这趟活干下来后,众神重塑金身,殿堂辉煌,超级棒,赞誉四起,声名在外,“酒香不怕巷子深”。寻上门的工程也纷至踏来。不管那里有活,夫妻二人不顾车马劳顿,结伴上去,风雨无阻去赚钱,有了收入就有了参加各地大型展会所有的费用。</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人们对神的信仰刚刚开始属于萌芽状态,也起到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增强民族凝聚力,让人们回归到追逐文明,尊重信仰的新时代。</p><p class="ql-block"> 上山画庙,胡新明心存善念,有时工价底点也干。寻上门的活计就越来越多。 让敬萍最难忘的就是秦岭观音山画庙的那段艰难时光,让她终生铭记。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他俩口子要去秦岭深处的观音山。从凤翔到观音山先从宝鸡坐火车到西安,再坐汽车去观音山。秦岭是道家的祖园,道观庙宇,数不胜数。山峰岩壁陡峭,万仞千壑,绿植环抱。一路奔跑的汽车掩映于云雾之中,沿途的壮观风景装点着他们跋山涉水的赚钱之路。</p><p class="ql-block"> 他们这次去的目的地是一个叫镇安地方,镇安距他们去的道观不通汽车的,还有十几公里山路,只能徒步前行。胡新明背包上沉重的工具包,敬萍背的馍和水壶。六月天,他俩行走在毒辣辣太阳下,汗水渗透了衣裳,胡新明嘴里依旧哼着流行歌曲,苦中有乐中打气提神前行,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因为钱赚,脚下就生风。</p><p class="ql-block"> 一路之上,喝了喝点泉水,饿了啃二口干馍。汗水湿透衣衫,脚上打起水泡,他俩翻过一座又一座山梁,实在是走不动道了,坐在路边青石上稍作休息。敬萍堵困在羊肠小道的悬崖处,想像着自己有翅膀多好,有种欲飞冲天渴望,可惜少了翅膀,只能静等身边祥云绕过时,捎她一程也好。想像很美好,现实很残酷。</p><p class="ql-block"> 走啊,走啊,走了好长时间的路,她总感觉还在老地方走着。莫非是原地踏步。他俩一直不停走着,看着绵绵不绝崇山峻岭,让她感到十分的无奈与绝望。</p><p class="ql-block"> 半道看见有当地人有抬人上山的,上前一问要伍拾元钱。敬萍好心疼啊!怎么这么贵,再累,还是走上山吧。她说:“这趟山上下来,腿上的肉要疼了好几天哩。”沙石路基尘土飞扬,敬萍脸上早沙尘拂面。只要不停行走,路就会有终点,傍晚时他俩终于到达了道观。第二天,俩人忘记疲劳,很快就投入了工作之中。</p><p class="ql-block"> 那时,敬萍怀孕老是想吃酸,还想吐。大山里,熟透黄杏路人随手采摘即食。还有像红宝石般野樱桃藏在山坡茂密的植被中。酸味刺激着味蕾,惹的敬萍口水直流,随手摘几颗扔进嘴中,那一种酸甜,它能酸掉你的老牙。至今记着当地一位老阿姨知道她怀有身孕后,同是女人缘故吧,很是关心敬萍。六月天,山中早晚凉。老阿姨给炕添些做过饭的柴火驱驱寒气,让敬萍住在暖和的房间,她还常常蹭老阿姨家的家常饭菜。至今回想起来阿姨来,敬萍依然是热泪盈眶,感怀之心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 胡新明和敬萍在那几年先后干了七座庙的彩绘工程。记得最后一座庙有一个美传说曾是关公栓马地。泥塑金身、雕梁画栋、神像彩绘;三清观的庄重肃穆、玉皇大帝至尊威严、雷公凶神恶煞、韦陀天神护法尊严,尊尊神像,入木三分。画庙、刻楹联、不但辛苦,还是一个虔诚活,没有渊博的民俗文化学识与修养是干不了的。</p><p class="ql-block"> 笔者总是有个疑问,那么金壁辉煌塑像都是谁画的、怎么画出来的。今天终于有了答案,原来都出是出自民间艺术大师之手。像胡新明一样的大师们是功不可没!寺院主持对胡新明画的每尊神像很满意义,希望下次画像再来。</p><p class="ql-block"> 敬萍每次想,这次完工了以后再也不想来了,路确实太难走了,是的,修仙的路不好走,生活路更不好走。为了心中希望,夫唱妇随,相亲相爱共同打拼出泥塑的春天。</p><p class="ql-block"> 从八十代年,九十年代,一直到2000年以后,年年如此。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历练出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泥塑的道路上,始终如一,矢志不渝。画庙塑神挣到钱后,为了泥塑知名度和泥塑未来与发展,他俩口子马不停蹄的参加全国各地大型民俗展览会,国家级民俗博览会。每人手提着两纸相泥塑作品,坐汽车倒火车,坐高铁,手提肩扛,走在涌挤的人流中,行李重,行动慢,克服上下车的不便,日夜奔走在他俩人生奋斗的站台,看着长长站台多么像他俩的奋斗之路。敬萍肩背绅包,参加展会,布台,摆放作品,与国外艺术家们交流接轨,中西古老文化进行大交融,互通有无。</p><p class="ql-block"> 一次西安展会上接洽第一批泥塑作品出口新加坡的订单,泥塑要漂洋过海了,俩口子欣喜若狂,彻夜难眠。立马打电话把这一喜迅告诉父亲,父亲从来谨慎,怕上当受骗,坚决反对,人老几辈没挣下钱,你就能挣下。这是风险的事。固执而坚定的胡新明只要他认准的事,就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人。在说与外商合同已签,背水一战,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他讲诚信,信誉在他看来比他的命还要重要,硬硬把自己逼了一把,逼进了悬崖绝壁之上。父亲天天看着儿子每天憔悴的眼神,心疼儿子,无奈之下只有选择支持。自己家生产的产品有限,父亲组织村上艺人一起制作产品,先满足客商需求。要求产品有代表民族特色,色彩绚丽,尽善尽美。一富不算富,让每家每户都富起来,走共同富裕之路。人生风雨路,怎知有风险,满足市场要求,市场需要啥就做啥,泥塑是能走出去的。</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个月忙碌,完成了第一单产品出口任务。但是出口到新加坡的产品破损率高达90%。创业之路又一次给胡新明沉重的打击!面对挑战他就像石缝中一颗小草,又一次接受风雨雷电的考验。他要挺立潮头,接受大海狂风的洗礼!他每日脑海里想的就是给泥塑加点什么样的钙质才能摔不破呢?他从包装上下功夫,从运输上下功夫。他深刻认识到关键还是在改良产品原料配制上下功夫。对,用行动实现目标。</p><p class="ql-block"> (二)传承与创新</p><p class="ql-block">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下而求索。”为了把所有时间和精力致力于研制新泥坯配方上,他卧薪尝胆,把自己关在后院房子,这里没有外界喧闹而清静,他“冬寒抱冰,夏热握火”的探索与钻研。一心扑在泥坯研制工作上。从百度里寻找,从化学书中寻找。泥土绵性与柔软弹性加强方法;在《常用建材化工日用品生产手册》里中转战,从搜集经典民间泥塑孤本中寻找。他把几十种能用建筑化工材料,经过精挑细选出十多种来,来研制“摔不烂”的配方,以及配料比例方法。</p><p class="ql-block"> 开始多次失败,多次精选不同建材配伍,每个配方编号,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做好后,自己在摔坏,观察那一种配方既安全,又经济,又无毒。 都说基础研究是枯躁乏味,而他却乐在其中。他深知泥塑必须走出国门,弘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他把他身家性命都押在那儿,购卖材料花去一大笔费用。泥塑村乡亲们也都眼睁睁的在看着他。对他而言面对乡亲们绝地求生的眼神,将巨大压力变成了动力,唯有背水一战,只许成功不能失败,循序渐进探索泥塑世界的奥妙。结合祖上的秘方硏制出了一整套泥塑配方。功夫不负有心,经过三年研究创新“摔不烂”泥塑终于面世,攻克了祖祖辈辈千百年以来泥塑易碎的顽疾。</p><p class="ql-block"> 虽然日子清苦,他说要感谢那个苦乐年代,感谢那块贫瘠土地的养育恩情。苦难生活磨励出坚毅的性格和不屈的信念,为实现他报答亲人的夙愿,泥塑的发展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里定格成芳华最美的人生记忆,他用泥塑火红的色彩点燃了他激情燃烧的岁月,将青春梦想放飞。</p><p class="ql-block"> 于是,胡新明有了更大想法,要建三亩六分地泥塑大作坊,他理想要把工艺坊建造成一个民俗艺术大家庭园子。现在宅基地太小不够用,艺博园占地太大,不但有村民不服气说三道四,也遭到父母的反对。父亲说:“咱就一个小老百姓,把泥塑捏好、画好,小打小闹一下就行了,现在收入一年下来也有几万元的收入不是也好好活着吗!还折腾啥呢!”不管父亲怎么责怪,面对困难压力他依旧坚持不改。面对宅基地不够用怎么办,他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他东奔西走终于迎来曙光,在乡村两级政府全力支持下,把家里四口人的承包地全都兑换了出去,宅基问题才得以解决。才有今天规模宏大的艺博园,他创建了一所泥塑的圣殿,才有今天民俗满园花织锦的泥塑村。他凭一己之力,硬生生把六道营村打造成中国民俗第一村,中国泥塑第一村。这所园子是胡新明用命换来的,他吃尽了常人不吃的苦,吃尽了天下所有的苦。</p><p class="ql-block"> 日月嬗递,时光荏苒。泥塑发展真正走进快车道是2000年以后。</p><p class="ql-block"> 人在每个阶段,都有每个不同的不易。2002年,六营泥塑作品第一次登上了中国邮票版面。那时泥塑没有研习培养学生的概念,全靠自己家人不分白天黑夜拼命的干,订单也难以完成。也许2002年是马年缘故吧,订制骏马作品的客户特别多,但模具很少,胡新明亲自多制作了送二幅模具,分别送到村民家中,让家家制作骏马作品来满客商需求。</p><p class="ql-block"> 以后每年惯例性都送当年属肖的模具。村民们非常感激他们俩口子豪爽与仗义,真正做到与村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博大胸怀。也真正的作大作强了泥塑这块大蛋糕,使得户户分得一杯羹。</p><p class="ql-block"> 每逢节日,村里人山人海,泥塑作品销售火爆,由于作品的高度相似,让她都分不清楚泥塑作品谁家是谁家的。忙前忙后,装箱都装不及。这样场面在泥塑村可算是开天劈地头一回阵势。敬萍一看这不行,第二天立马又在县城招到80位附近村民前来助阵,每人分工明确来缓解忙乱的场面。</p><p class="ql-block"> 一位老外看着炕上、墙上、地上全是泥塑作品,笑着问敬萍,你们晚上在哪里睡觉呀?敬萍既尴尬,又想笑,又很无奈!是的,确实是工作场地太小了。从那时起,她就想是否未来能建一所大园子梦想,从此心中埋下了新的火种,就得努力拼博!</p><p class="ql-block"> 胡新明家原来村的东边,是条死胡同。西边离公路近缘故,客人一般从西向东进入村子,不引流客人很难找到胡新明家。敬萍每天去村西边引客,当有客人询问她泥塑作品时,敬萍总是自信满满,让客人进屋去先来看看再说,买与不买就看天意,就算作品艺术性超人一筹。她有时给客人一讲就两多小时。记得,那年五一,她把客人却送出了门口了,没想到惊喜,客人有返回来买下那款心仪的泥塑,客人说:来一次不易,我不愿与宝贝失之交臂,知道一见倾心的作品,他明白机不可失。”这次他买一大箱泥塑作品。也算是敬萍费了一中午口舌没有白讲。古人常言:“只有说到的生意,没有闭嘴的生意。”这句话又一次实锤验证。</p><p class="ql-block"> 胡新明经常在一些展会上展台上写下“中国泥塑第一村”横幅。在某展会上,一位女游客微笑地对敬萍说:“你们村我去过,感觉你们村就很普通西府村落,和别的村子没啥两样呀!敬萍谦虚而有礼貌地回答说:“我们正在努力,未来会让你刮目相看的。”胡新明依旧在展会上挂出横幅:“中国泥塑第一村”</p><p class="ql-block"> 努力的人生,青春无悔,现在的泥塑村会让你感到吃惊与震撼!”是的,当初梦想,他俩口子做到了!</p><p class="ql-block"> 2004年敬萍常去县城一家复印部打印资料。与老板闲聊中说,她将来想建一座大型的泥塑园子,梦想中园子每个角落到处充满艺术气氛围的那种。凡是来凤翔的人必来泥塑村转,要建一个有诱惑力的村落,让每个游人来了之后恋恋不舍,有一种想带走泥塑的愿意。让他今天非抱走不可的愿望,在当时是敬萍愿望,更是一份奢望。梦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首先场地在哪儿呢?泥塑村里原来没有生产场地,更没有接待场地,每年节假日,一车一车来客,客人一来连站个地方都没有的窘境。</p><p class="ql-block"> 又一天,敬萍在复印部门口又遇见老板。他便问敬萍:“姐,你家的园子建起来了没有?这随口一问,直击灵魂,直击敬萍心痛,又一次让敬萍陷入沉默与尴尬之中。她哑口无言不知怎么回答。那天也不知怎走回到家中。当时确实没钱建园子呀!从那时起,她暗下决心,在有生之年,一定要让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她日日夜夜盼着梦想成真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2007年春,艺博园经过三年筹备,终于破土动工。历时一年时间,因资金短缺,只能盖盖停停,分几期建成。第一期2007年,先后建起前边三栋房子,2010年在隔壁又建起了泥塑农家乐;2011年又盖起包装工艺坊;2017年盖起《艺术演绎体验馆》;当时资经短缺,没办法去银行贷款30万。平日里他俩口子捏泥娃娃,外出画庙所赚的钱建起现在规模宏大的艺博园。但面对几十万元贷款,胡新明寝食难安,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他的雕塑技艺闻名华夏。一场及时雨工程找上了门。有了工程就有了资经,就可以完成艺博园的建设工程。</p><p class="ql-block"> 2007年,胡新明被河南一文化局领导看中,他不远千里慕名前来雍城邀请他去河南建一座大型世纪飞龙雕塑。整个工程他负责设计和施工。七月份,河南是个“大火炉”闻名天下,高达40多度高温挑战人类生存极限。胡新明刚去不习惯,他索性赤着上身,只穿短裤,每天干的大汗淋离,在毒阳下默默辛苦的工作。曾一度中署病倒。为了干好这个跨世纪大型雕塑,他在工作室三天三夜都没睡觉,创作出不同寻常的龙的图案来。在他指导下,员工们照图纸临摩花刚岩巨石上制作完成。这座大型龙从立意、枸思、造型、绘画、设计都是胡新明一手创作完成。这项惊艳整个河南工程陆陆续续干了一年多时间。他卧薪偿胆,呕心沥血又一次开启人生的拼博之旅。那一任馆长参观后惊奇地赞叹道:“胡新明真是一位雕塑奇才,是天赋造就的奇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07年,冯骥才(原中国民协主席)来到泥塑园参观指导工作。早晨七点半,胡新明给敬萍说:快去拿一块泥巴来,我想给冯骥才捏一尊肖像。敬萍说:“现在快六点了,时间能来不急吗?胡新明看了敬萍一眼,便胸有成竹地说:“你拿去,时间准能来的及。”他迅速在网上下载了冯骥才先生照片后,不到半小时,冯老先生的肖像跃然台上,栩栩如生、唯妙唯肖、雕塑成功完成。他凭借着多年来娴熟技艺功底,才能做出超乎别人想像不到的事来。</p><p class="ql-block"> 胡新明的故事就像就宝藏一样,笔者耐心采风,倾听敬萍娓娓道来,她讲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后院大厅原来是作工艺作坊用的,为了解决研学娃娃们吃饭问题,得腾出房间。面对堆积成山的杂货铺,别人一看都傻眼了,里边装满三十多年泥塑产品和各种模具。面对任务艰巨,她和员工们不气浽。十一人整整搬了四十多天才得以完成。由于长时间地走路,敬萍的脚怀患上了急性滑膜炎。痛的十几天都走不动道。一些琐碎杂事她从不让胡新明干。她说大师就是大师,他的手就是用来设计泥塑绘画图案的。是的,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肯定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正因有敬萍辛苦付出,才有胡新明出彩的人生。2003年是农历羊年,也是敬萍的本命年,都说本命不好。可是那一年泥塑收入是她最好的一年。</p><p class="ql-block"> (三)全村共话泥塑情</p><p class="ql-block">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于地方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支持和尊重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展现了人们对于信仰尊重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随着“摔不烂”问世,外销产品订单猛增。他俩口根本干不完,订单延迟要赔偿甲方的损失的,怎么办呢?胡新明和村干部商量,发动全村人,男女老少一齐上,这样村民们多了一份收入,也能完成订单任务,一取两得!</p><p class="ql-block"> 农闲全村做泥塑,篴渐形成了规模。敬萍成了村里最忙碌的人,她走家串户帮助村里人制作泥塑。安排每家生产什么产品,还教未入门的邻人怎么制作泥塑,不会画的人,她就拿个自家画好的作品,让他们照着作品模样画,她有时很忙,顾不上转窜门时,村民们就怀疑产品是不是没销路,卖不出去。为了打消顾虑,她见天出去走走,张家进李家出,左邻右舍的关系处理非常融洽,从而产品质量关把好,全村泥塑从造型、寓意、色彩提升一个档次,也卖的火,因此乡亲们常怀感恩之心。敬萍像花儿一样,走到谁家谁家欢迎。</p><p class="ql-block"> 她去邻家指导产品质量,花色。村民们盛情款待。把最好水果拿给她吃。饭菜变着花样吃。每到一户,一到中午饭点时,总是留下一起吃饭。有时外出远,乡亲们还把他俩送到村外站台上。他们俩口子能受到村里人们这份挚热的拥戴,今生今世活的也值了。人们曾经有句俗话,叫花的棍棍刚放下,还去帮助别人。是的,当初也是讨饭人,如今也给予了别人一碗饭吃,当你能帮助到别人时,就感到特别欣慰,特有价值感,这是敬萍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古语云:“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这就是人间天道!</p><p class="ql-block"> 她总是给村里姐妹们说:“既然热爱泥塑,就要不怕苦累做好本质工作”,守住眼前寂寞,才能有一世的繁华,做事让别人信籁。”追求诚信,真诚和善是她的行为准则,一身充满正能量。不喜欢在生活和工作态度上消极、怠慢、颓废的人,很欣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树立起向上的生活态度的人。她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接触正能量的人,要与智者同频,与善同行。就这样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她生命之河总是默数四季春秋,犹如雍河水日夜不停的流淌着。</p><p class="ql-block"> 泥塑看似简单的事情重复着做,也会做出精彩与成功。每天她重复昨天的脚印,重复太阳,重复着月亮,故乡的天空,飘着一缕缕温润的泥塑色彩,温暖人间!不知完成了多少订单,挣了多少钱?他常常用“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格言要求自己,用行动来帮助乡亲们,有钱大家一起赚,共同致富是他人生价值观的重要体现。</p><p class="ql-block"> 夫妻二人四十多年从未放弃,不负历史重托的赤子之心,弘扬民族文化的家国情怀!用一生只坚持做一件事来致敬人生,他俩就是伉俪楷模,就是泥塑英雄!你塑人间过往,泥塑历史也在塑你们的风雨历程。 用人间平凡守住一方春天。泥塑美,灵魂更美,任它世态炎凉,时光境迁,她们的初心,诡然不动!</p><p class="ql-block"> 2000年,胡新明任宝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p><p class="ql-block"> 2006年,六道营泥塑获中国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p><p class="ql-block"> 2008年胡新明享国务院特贴专家。</p><p class="ql-block"> 2009年凤翔区新明民俗文化传承有限公司在艺博园成立。</p><p class="ql-block"> 2010年6月被宝鸡市定点非遗文化泥塑传习所。筑梦非遗,谱写泥塑未来!</p><p class="ql-block"> 2017年,胡新明“凤尾鸡”上央视元宵晚会。凤翔泥塑又一次如凤凰涅磐,又一次在华夏大地声名鹊起。迎来了胡新明的开挂人生的春天,荣誉接踵而来。六营泥塑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p><p class="ql-block"> 2023年,胡新明任陕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p> <p class="ql-block">  泥塑不仅彰显民族精神,弘扬民族艺术。更是一种责无旁贷的文化传承。讲好泥塑故事,共话中华文化艺术新时代,中国艺术感动世界,共建非遗产业新未来! 向一辈干一件事的人致敬。他对泥塑艺术犹如呵护他的生命一样,仅这一点让人非常感动。在他世界里艺术是信仰,艺术是归宿!胡新明常说:跟任何人打交道,宁肯自已吃亏,也让别人占便宜,活的踏实。人与人之帮助一下又有何妨呢!</p><p class="ql-block"> 他塑神得福报。人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遇见。多少年折腾,泥塑世界的圈子终于闯开了,有的人不说谁来闯开这个世界的,他们只管坐收鱼利。面对怨言,胡新明一笑了之。</p><p class="ql-block"> 他从秦人风骨吸取涵养,勇于开拓,勤于学习,用一颗进取的心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沉淀、升华、放大自己的格局使之丰富、广阔、深邃。“释放出的正能量,不仅可以照亮自己,还可以照亮别人。胡新明正是一位这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像三秦大地的一头老黄牛,倔犟而执着,默默的耕耘泥塑这块古老的大地。 他所有的付出不是名利二字所能诠释的。他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视为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名利在他付出的精力面前轻于鸿毛。他用坚强毅力付出的这种精神重若泰山,他是用泥塑塑造灵魂的人!</p><p class="ql-block"> 他身为宝鸡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时,但他文稿常常自己写,别人写的看不上。每年宝鸡文旅的新春贺词都他亲自操刀来写,丰富学识与素养,造就他能写、能画、能吹、能唱、还会诗朗诵!他心中的殷殷民族情怀,让人一览无余,让人折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 喜结伉俪</p><p class="ql-block"> 1984年风华正茂的胡新明成为村里杰出的优秀青年,十里八乡,声名远播。通过媒人介绍敬萍与胡新明认识。</p><p class="ql-block"> 相亲那天,敬萍去了胡新明家里,在敬萍眼中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都不为过。有窗户没有窗扇,窗户用高梁杆支撑起来窗格子还贴个牛皮纸糊的,厨房装水的桶因破损漏水,下边放一个脸盆盛着。为了当时800元的彩礼,母亲去找她亲戚借钱,没有借到,眼泪裹着一路尘土飞扬伤心的哭着回来。这些都胡新明母亲后来说给敬萍的。相亲那天的胡新明穿的裤子和炕上铺的床单都是借来的。媳妇第一次进家门总得装装门面是不,就是这么个烂包的家,敬萍一见新明就喜欢,温文儒雅帅哥一下吸引一颗少女芳心。她看隔壁小屋内半成品,或是成品小老虎让她心生欢喜。问她后来为什么同意这门亲事,她说:我重人不重财,有人就会有财。”就是帅哥和泥塑让她动了芳心。看来他俩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因泥塑与胡新民结下一份人间奇缘,他俩结合像泥塑彩一样很传统,“父亲之命,媒妁之言”娶到了敬萍这样的好媳妇。有人说婚姻是场赌博,是的,敬萍赢了。她用勤劳朴实活成了人生赢家。</p><p class="ql-block"> 敬萍从那时起开始接触泥塑。她从小在娘家会做花炮、会剪窗花、女红针工,无所不会,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巧姑娘。出生在凤翔申都花炮之乡的她是撮着炮管长大的。</p><p class="ql-block"> 在泥塑行业中,经过四十几年摸爬滚打,她练就了一双慧眼,也记住村里每个艺人特点,在村上举办作品展览,她只看一眼就知谁画的作品。家家户户的从事泥塑的人熟悉他们技艺术犹如熟悉她掌纹一样。她性格倔强,从不服输。在工作中吃得亏,让得人。以小女子心做大丈夫的事,能屈能伸。她随夫胡新明走南闯北,塑神像,画道观庙宇,挣点微薄辛苦钱来补贴家用,实现人生理想。</p><p class="ql-block"> 她获得荣誉无数,现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等二十多头衔,国家给予了她这多社会身份是对她对多年努力的艺术成就给予的肯定和鼓励。她说:“讲好非遗故事,传承好,发展好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p><p class="ql-block"> 近年,她以陕西省人民代表的身份,曾多次在大会上讲非遗传承人断档的提案。往往是泥牛入海,杳无音讯。可是她还是年年提,年年喊!她为非遗呐喊助威这多年后,最近这两年得到国家的重视,出台了许多帮扶政策,看到各类非遗传承国家给予大力政策支持,传承有人,这是她最大的欣慰。</p><p class="ql-block"> 非遗必须转化成经济动力,在注重社区活动公益性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的双重举措,让更多人受益。展现社区凝聚力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她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泥塑活动会越办越好,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这么多年来, 他俩口子为了泥塑不惜重金付出为什么呢,就是为了把咱千年国宝弘扬出去,让全世界认识它,了解它。在他俩不懈努力下,凤翔泥塑揭开神秘的面纱,以艳丽的形象,优雅的姿态展现给世人,最美泥塑村就是例证。如今六营村成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p><p class="ql-block"> 当年艺博园建好后,街上静悄悄的,没有多少游客。经过他俩口子前赴后继、四处奔波、几十年如一日的不停的宣传,凤翔泥塑村声名鹊起,全国各地文化学者前来探访泥塑。带动凤翔的旅游业产业发展。来此参观的人流络绎不绝。当第一次走进村子,我的感受是家家户户全民皆兵制作泥塑。每逢五一,十一小长假节日,人流像朝圣般涌入村中。像赶庙会一样热闹,村外停车场爆满,路边也停满车辆。交警执勤,维持交通稚序。市容管理零散商户等,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节日里凤翔外环路车水马龙,村里村外人山人海,泥塑产品家家户户产品热销,人人手里捧泥塑,把幸福吉祥祈愿带回家。到处都是黑压压人头,把村子围的水泄不道。网红们把六营民俗村当成网红打卡地,发视频,拍抖音,成了他们才艺直播的主战场。现在的六营村以暂新的姿态,喜迎八方游客。 </p><p class="ql-block"> 八八年结婚一直到现在,胡新明与敬萍结婚已经四十年了,婚姻生活相当美满。两个人就像热恋的情侣一样,无话不谈、无事不同。同出同进。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敬萍会细心地为他准备可口的晚餐,胡新明尽量多做些家务活来分担她的辛劳。日子虽平淡,但的确幸福美满。她为人处世很谨慎,做事也总是三思而后行。她非常重视家庭,把家里的大小事务都料理得井井有条。岁月有风雨,人间有真情,他俩把花前月下的浪漫化作人生相互鼓励,默默扶持。相互体贴,相互宽容,相濡以沫。真正把“琴瑟和鸣”唱到永远。上孝顺老人,从精神上安慰和物质照顾。下抚育一双儿女健康快乐成长,一天又一天,春去秋来,风雨无阻,为祖国人才储备抚育花朵。</p><p class="ql-block"> 他俩口子是一个很孝顺的人。他愿意为父母的养老和医疗付出所有。他们懂乌鸦反哺,羊跪母乳的故事。2007年腊月,他的父亲急病发作,俩口子一下拿出3万给父亲治疗,不顾一路辛苦奔波,立即送到西安就医。从大年初一入院,在医院过了初一,过了初五,又过了十五,吃喝拉撒,全程陪护,和老人聊天,伺候吃饭、喂药、喝水、不离不弃,日夜守护。一个月日日夜夜的只有他俩口在坚持着。在他的记忆中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春节,这是一个注定不能遗忘的春节,是陪伴父亲在医院度过一个难忘春节。夫妻二人,琴瑟和鸣、相互扶持、奋斗至今。</p><p class="ql-block"> 他们养育子女都很孝顺,女儿1998年曾给克林顿制作泥塑,现在白鹿仓管理非遗大集传承民俗非遗工作。儿子胡锦伟以优异成绩考上西安美院,不知什么原因他没去上。第二年他考进天津理工大学产品设计系。在那里完成他的大学学业。现在,在凤翔泥塑村传承民俗非遗来实现人生梦想,子承父业,从事泥塑,他把历史传承和现代审美有机融合,能更好地挖掘传统手工艺的价值,拓展非遗手工艺延伸性,推动民间手工艺产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他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凤翔人贡献着自己的青春,来书写泥塑,丰盈人生。</p><p class="ql-block"> 敬萍说,她有时也挺矛盾的,儿子想在天津发展,她硬是把儿子从天津叫了回来。成功解决泥塑无人传承的断档问题。 如今胡锦伟在艺博园开展泥塑研学活动都很成功。他下基层、走社区、进校园;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美院、各大院校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全方位共建非遗传承之路,为学生们开启一扇通往广阔天地的大门,将给予他们更为丰富多样的实践平台,助力培养出兼具创新精神与强大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储备队伍,来促进泥塑普及繁荣发展。</p><p class="ql-block"> 在政策支持和胡锦伟不懈努力下,泥塑非遗传承人才队伍持续扩大,非遗保护理念不断增强。敬萍说:“尽管如此,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年轻人缺乏对非遗的了解等问题仍比较突出。虽然说家族传承、学徒制等非遗传承方式已经形成有益补充,相较非遗保护传承的实际需求,人才缺口大是长期需要解决的难点。加强非遗技艺专业建设,强化相关职业教育,需要更多配套举措和落地实践才行。”</p><p class="ql-block"> 笔者第一次在艺博园见到胡锦伟时,满身的泥巴点,星罗棋布地洒落在他的身上。别看他穿着一身皱巴巴的工服,他却把泥塑研学活办的热火朝天,风生水起。看来胡锦伟是泥塑传承最好的人选,继承了父亲胡新明优良基因,懂美,能写会画,还能吃苦耐劳,干泥塑就是需要能粗能细,能文能武的人才。对于泥塑手艺人来说,年年创作就用十二生肖为素材。今年龙年,龙生九子,今年可塑素材很多。胡锦伟今年创作十几个关于龙的作品。寓意深刻,祈福人间安康。从他的创作团队让笔者看到非遗泥塑的未来与希望,看到泥塑的春天,看到六营村的金光大道。</p><p class="ql-block"> 敬萍说:“ 泥塑园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她把儿子从天津叫回来是没有叫错,是叫对了。”儿子胡锦伟每年将宝鸡文化艺中心门口泥塑雕像用十二生肖来创作完成。每年置换一尊当年属像泥塑。比如今年就是长宽约二十米大型泥塑龙雕,和父亲胡新明一起完成。先做大型骨架,打立架合体、涂彩、起用吊车运走。车辆行走在寒冬的路面全是清冰光子。但是为了能让全市人民欢度龙年春节,再辛苦也值了。</p><p class="ql-block"> 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区传承人胡锦伟说:“中国民俗未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高度融合;传统工艺创新和高科技的珠联壁合。”他对非遗未来充满着希望。纵然脚下沟壑万千,心中依然是星辰大海。</p> <p class="ql-block">  采风结束,笔者留恋忘返,又一次行走在展厅,看看精神抖擞的骏马奔腾、行云流水的凤尾鸡、威风凛凛的老虎、喜笑颜开的天真孩童,作品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仿佛在艺术品中溢出,妙“趣”横生的八仙过海、十二生肖等,这里既有传统的传承作品,也有时代主旋律的作品。民间万物都是他创作的源泉。泥塑玩具,挂片浮雕,有脸谱、麒麟送子等;有立人部分的历史人物和现代英雄人物作品;也有“钟馗捉妖记”、“钟馗嫁妹”等民间传统故事作品。其寓意深刻,深受人们的喜爱。最抢眼的是飘飘然若彩凤,翩翩兮如惊鸿的仕女图。有西施掩面、貂蝉含羞、昭君琵琶等。万物皆可塑。美爆网络,美爆朋友圈!美的让人难以置信!在这里你仿佛听到泥土的声音,品尝到泥土的味道,还可以听到泥土的心跳。</p><p class="ql-block"> 从艺45年的胡新明用他无穷无尽的才华,制作出使我们身体,以及灵魂更加广阔的艺术世界。 他的作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作品布局、色染、搭配、留白、渲染恰到妙处、一气呵成!让那些充满着乡愁的元素风物跃然台上。满院皆乡愁,直接让人美到窒息,震撼!走进泥塑的世界,晃若桃源仙境。不由感叹到,胡新明是位才华横溢的泥彩塑天选大师。</p><p class="ql-block"> 潜心一偶,如修行之人。一个平凡人的唱着自己平凡歌,成就自己平凡的梦。经得起灯红酒绿的诱惑。经历了人生孤独磨炼的考验。人生追求,若不计名利,那就是信仰。艺博园装满中华故事,装满了民俗文化,装满书香满院,在这里他卧薪尝胆,呕心沥血,让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采访结束时,敬萍说:“人生是用来奋斗的, 有梦想,脚下就有力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远目标服务于国家,用行动来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战略实施。</p><p class="ql-block"> 是的,他凭一己之力,硬生生把六道营村打造成中国民俗第一村;中国泥塑第一村。</p><p class="ql-block"> 胡新明团队又规划出更宏伟的蓝图。面对新时代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又提出了新的挑战!正是他与生俱来的执着与毅力分不开的,正是这种严谨的匠心气质成就今天辉煌业绩。他依然雄心壮志,仍执念不忘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泥塑事业。在荣誉面前功成不居。而他的眼中只有泥塑、远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胡新明艺术简介;</p> <p class="ql-block">看见泥塑仿佛听到秦腔最配哟</p> <p class="ql-block">泥塑天官赐福</p> <p class="ql-block">马勺脸谱,神奇的色彩密码</p> <p class="ql-block">马勺脸谱,大红大绿色彩蕴藏着太阳与大地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鲜艳夺目,惊喜世界</p> <p class="ql-block">胡新明与作者合影</p> <p class="ql-block">敬萍、胡新明、与作者</p> <p class="ql-block">胡锦伟与作者留影</p> <p class="ql-block">何尊中国,宝鸡泥塑</p> <p class="ql-block">现代人物泥塑造型</p> <p class="ql-block">2017年,胡新明“凤尾鸡”登上央视元宵晚会</p> <p class="ql-block">村口路边虎守平安</p> <p class="ql-block">敬萍女士深情凝望泥塑村庄</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郭明祥,陈仓人,系陕西新丝路棉絮画研究会艺术顾问,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天水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水市诗歌学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中国艺术报》《华夏文明导报》《飞天文艺微刊》《秦岭文学》《天水文学》《汉江文学》杂志刊物网络平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