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太行苦热行》</p><p class="ql-block">迢迢太行路,自古称险恶。千骑俨欲前,群峰望如削。</p><p class="ql-block">火云从中起,仰视飞鸟落。汗马卧高原,危旌倚长薄。</p><p class="ql-block">清风何不至,赤日方煎烁。石露山木焦,鳞穷水泉涸。</p><p class="ql-block">九重今旰食,万里传明略。诸将候轩车,元凶愁鼎镬。</p><p class="ql-block">何劳短兵接,自有长缨缚。通越事岂难,渡泸功未博。</p><p class="ql-block">朝辞羊肠坂,夕望贝丘郭。漳水斜绕营,常山遥入幕。</p><p class="ql-block">永怀姑苏下,因寄建安作。白雪和诚难,沧波意空托。</p><p class="ql-block">陈琳书记好,王粲从军乐。早晚归汉庭,随君上麟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1)这首诗原题为《奉和李大夫同吕评事太行苦热行兼寄院中诸公仍呈王员外》,写于唐大历十年(775),诗着重描写太行之苦热。</p><p class="ql-block"> (2) 作者,刘长卿(生卒年不详),字文房,汉族,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开元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官,官终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年-725年间,逝于786—790年间。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其诗多写政治失意后离愁别恨之感。有《刘随州诗集》。</p><p class="ql-block"> (3)千骑:众多的骑士,兵马。俨,昂首。削,象刀切出的样子,形容山势险峻。</p><p class="ql-block"> (4)火云:夏季炎热的赤云。</p><p class="ql-block"> (5)汗马:本指征战的劳苦。这里指因天热而汗流不止的马。危旌,高高的旗竿、旗子。长薄,指云彩。</p><p class="ql-block"> (6)鳞:指鱼类。涸,干涸。</p><p class="ql-block"> (7)九重:指天,亦指帝王居住之处,此处指皇帝。旰(gàn)食,晚食,指事忙不能按时吃饭。明略,英明的策略。</p><p class="ql-block"> (8)诸将:指河东道(今山西)等地的将领。轩车,古代供大夫以上乘坐的一种车子。元凶,主犯,罪魁祸首。这里指藩镇———魏博节度使田承嗣。鼎镬,古代煮食的器具。 (9)何劳:用不着。长缨,绳索。</p><p class="ql-block"> (10)越:指南越,古国名,今广东广西一带。泸,指泸水。有二处。语本诸葛亮《出师表》中“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句。博,当取得讲。功未博,指尚未取得成功。</p><p class="ql-block"> (11)贝邱:地名,当指贝州,故治在今河北清河县。郭,指城郭。</p><p class="ql-block"> (12)漳水:即漳河,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常山,地名,有数处。这里当指位于山西浑源县东的恒山。</p><p class="ql-block"> (13)姑苏:苏州的别称,亦泛指旧苏州府全境。建安,古县郡名,在今福建省建瓯。 </p><p class="ql-block"> (14)白雪:曲名,因高雅而和者甚寡。沧波,空托不能实现。</p><p class="ql-block"> (15)陈琳: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初从袁绍,曾为袁绍作檄文,讨伐曹操。曹操当时正患头疼,看了陈琳的檄文后,骇的出了一身冷汗,竟把头风也治愈。袁绍失败后归曹操,曹操爱其才,不咎既往,并任其为记室(官职名)。王桀,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先依刘表,后归曹操,累官至侍中。</p><p class="ql-block"> (16)汉庭:指汉王朝。麟阁,即麒麟阁,为汉武帝时图绘功臣之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赏析:</p><p class="ql-block"> 这首 《太行苦热行》原题为《奉和李大夫同吕评事太行苦热行兼寄院中诸公仍呈王员外》,写于唐大历十年(775),时值唐代宗命令河东等道发兵讨伐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之际。李大夫指朔方军将领李光弼。安史之乱起,李光弼“诏摄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故称李大夫。 吕评事及王员外等当为李光弼幕僚。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肃宗即位,改至德元年)李光弼率朔军五千人出太行,与郭子仪收复常山,屡败史思明。吕评事写了一首《太行苦热行》,李光弼也和其韵作了一首, 由王员外寄给任苏州长洲尉的刘长卿,于是刘长卿就写了这首《太行苦热行》奉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诗可分三部分来解读。</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主要写太行路的艰险和酷热,借以烘托朔方军将士艰苦卓绝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迢迢太行路,自古称险恶。千骑俨欲前,群峰望如削。”首先从太行路的艰险写起。太行路上有羊肠坂和井陉关,自古以险恶著称。当年曹操曾发过“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的浩叹”。如今朔方军(朔方军是唐朝开始在西北地区的一支军队)成千兵马整队待发,放眼望去,太行群峰如刀削一般插向天空。一个“削”字写出太行群峰陡峭险峻、直插云天的险恶气象。路途这样险恶,又时值炎夏,天气酷热,行军格外艰难:“火云从中起,仰视飞鸟落。汗马卧高原,危旌倚长薄。”太行上空的赤云如烈火燃烧,抬头仰望,只见飞鸟从天空跌落。汗流夹背的战马倒卧高原上,再也无力驰骋;高高的军旗斜靠遮阳的帘子上,显得无精打彩。这里诗人以细微精约的诗句描绘出炎夏山地行军人困马乏的景象。接着进一步渲染太行的酷热:“清风何不至,赤日方煎烁。石露山木焦,鳞穷水泉涸。”山里的热气象凝结了一样,一丝凉风也不来。只有炎炎烈日煎烤着大地。山木枯焦,石头露了出来。泉水干涸,鱼虾都死尽了。简直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难以存在。要出太行该是多么艰险,要付出多大牺牲,要有多大的勇气和坚强意志啊。这一段紧贴题目,尽写太行的艰险苦热,烘托出朔方军将士不畏艰险,奋勇出战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写李光弼和朔方军出太行战河北的战略意义和重大胜利。</p><p class="ql-block">诗人先从当时的形势和朝廷的决策写起:“九重方旰食,万里传明略。”“九重”本为玉皇大帝之所,此借指当时皇帝唐代宗。因心忧事繁而延迟到晚上才吃饭叫“旰(gan)食”。安史之乱起后形势危急,唐代宗愁得连饭都不能按时吃了。他“命郭子仪罢围云中、还朔方,益发兵进取东京,选良将一人分兵先出井陉,定河北”(《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即所谓“明略”。唐王朝派李光弼“出井陉,定河北”的战略决策引起了战局的变化:“诸将候轩车,元凶愁鼎镬”意思是各路将领都争着为平叛立功封侯,而叛乱的主犯却在为将要受到的外罚忧愁。“轩车”有屏障的车,古代大夫以上的所乘,这里指代李光弼。“鼎镬”,这里指古代用鼎镬烹人的刑罚。李光弼率朔方军出井陉,给在河北坚持抗击安史乱军的将领以巨大的鼓舞,他们热烈地迎候李光弼的到来,而乱军头目安史等人胆战心惊,为末日即将到来而忧虑。“何劳短兵接,自有长缨缚”写诗人对平叛必胜的信心。李光弼大军一到,不用与乱军交手,自有爱国军民主动起来制服乱军。“长缨”用的是汉代终军请缨的典故。史载天宝十五年四、五月间,郭子仪、李光弼大败史思明。河北民屯结与乱军相抗,阻断了安禄山乱军与渔阳老巢的联系。安禄山进退两难,陷于困境,大骂劝他造反的庄严等人。所以诗人满怀激情地赞颂李光弼出太行,战河北的军事行动:“通越事岂难,渡泸功未博。”借用诸葛亮泸水的故事表达平叛之事正在进行,其功必就。对李光弼出太行,战河北的热烈赞颂,表明了诗人对这一战略行动的深刻理解。最后诗人以精约的诗句描述了李光弼出太行战河北的战斗历程和重大胜利:“朝辞羊肠坂,夕望贝丘郭。漳水倾绕营,常山遥入幕。”描写的是离了羊肠坂一直到贝州的途中,这些地盘从安史之乱开始,遭遇连年战争,早已是满目疮痍,夏天出征自然有暑热,但地焦水枯却不仅仅是天气的原因,还有战争的创伤。“贝丘”,古地名,在唐朝河北清河县。朝发羊肠,夕望贝丘,极写李光弼急速进军一往无前的气势。李光弼出太行之后转战于漳水西北,故云“漳水斜绕营”。后又进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军事重镇常山,故云“常山遥入幕”,这里诗人热情地赞颂李光弼转战河北的功绩。</p><p class="ql-block">最后一部分点明奉和之意,并祝颂李大夫和友人共建功业,凯旋回朝。</p><p class="ql-block"> 《苦热行》用典在最后几句。“永怀姑苏下,因寄建安作。白雪和诚难,沧波意空讬。”诗人首先感谢友人对自己的深情厚意,给自己寄来了象建安诗人那样有风骨的诗作。并用“阳春白雪”的典故赞美李大夫的原作高妙难和,说明自己的诗无法和原作相比,只不过是寄托象江河流水一样的向往思念之情罢了。接着诗人就借建安作家来赞颂李光弼幕中的友人:“陈琳书记好,王粲从军乐。”陈琳和王粲都是建安七子中的人物。陈琳长于“章表书记”。曹丕《典论·论文》云:“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王粲善属文,时人以为“宿构”。被誉为“七子之冠冕”。他常从曹操出征,作《从军行》云:“从军有苦乐,但问从者谁。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赞颂曹操的神武。这里诗人以陈琳王粲比吕评事、王员外等,称赞他们才华出众,同时巧妙地把李光弼比作曹操,点出李光弼与吕评事、王员外等人之间的关系,并赞颂了李光弼的神武。与诗题中提到的人物一一照应,面面俱到,颇见匠心。最后全诗以祝颂作结:“早晚归汉庭,随君上麟阁”。“麟阁”即“麒麟阁”,汉朝皇帝为功臣图象之处。诗人祝颂李大夫及其幕僚为国建立功勋,凯旋回朝。</p><p class="ql-block">《太行苦热行》这篇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史诗作品,巧妙地把乐府古题的题意和现实斗争的重大主题结合起来,以太行的艰险苦热作为李光弼和朔方军出太行战河北的背景,着重描写太行险峻酷热的景象,赞颂了李光弼等平乱将士的功绩,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及对平乱胜利的坚定信念,同时反映了作者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立场。</p><p class="ql-block">《太行苦热行》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文辞古朴,对偶工整,用典精切,不仅适合吟哦,更主要的是写我们身边的太行山和羊肠坂,读起来十分亲切。同魏武帝的《苦寒行》恰成姊妹篇,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是从历史中走出来的清歌雅曲,千年过后仍带着或沉重或辛酸的历史征尘。</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的高速路和羊肠坂道纵横交错在山峦间,车行如梭,树木葱茏,构成了南太行上下甚或中华大地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在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中,太行山和羊肠坂仍以其险要的地势,悠久的历史,雄奇的胜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涉险、寻古、探幽,领略太行山风光魅力。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太行山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永远是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之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太行苦热行》看唐韵风华与太行文旅</p><p class="ql-block">《太行苦热行》原题为《奉和李大夫同吕评事太行苦热行兼寄院中诸公仍呈王员外》 ,诞生于唐大历十年(775年)。彼时,唐代宗下令河东等道发兵讨伐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诗中的李大夫即朔方军将领李光弼。安史之乱爆发时,李光弼“诏摄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因而被尊称为李大夫。吕评事及王员外等人皆是李光弼的幕僚。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肃宗即位,改至德元年),李光弼率领朔军五千人勇出太行,与郭子仪携手收复常山,多次击败史思明。吕评事率先创作了一首《太行苦热行》,李光弼依韵唱和,王员外将诗作寄给任苏州长洲尉的刘长卿,刘长卿便写下了这首《太行苦热行》以作奉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深入解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首部分着重刻画太行路的艰险与酷热,借此烘托朔方军将士坚韧不拔、艰苦卓绝的精神风貌。“迢迢太行路,自古称险恶。千骑俨欲前,群峰望如削。”开篇便从太行路的险峻落笔。太行山上的羊肠坂和井陉关,自古以来就以险恶闻名于世。当年曹操曾感慨“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如今,朔方军千军万马整齐列队,蓄势待发,放眼眺望,太行群峰好似被利刃削切一般,直插云霄。一个“削”字,将太行群峰的陡峭险峻、高耸入云的险恶态势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路途艰险,且正值炎夏,酷热的天气让行军变得格外艰难:“火云从中起,仰视飞鸟落。汗马卧高原,危旌倚长薄。”太行上空,赤云似熊熊烈火燃烧,抬头仰望,可见飞鸟从高空坠落。汗流浃背的战马疲惫地卧倒在高原之上,无力再奔腾驰骋;高高的军旗斜靠在遮阳的帘子上,显得萎靡不振。诗人以细腻精准的笔触,勾勒出炎夏山地行军时人困马乏的场景。紧接着,进一步渲染太行的酷热:“清风何不至,赤日方煎烁。石露山木焦,鳞穷水泉涸。”山里的热气仿佛凝固了一般,一丝凉风都没有,唯有炎炎烈日无情地炙烤着大地。山木枯焦,石头裸露,泉水干涸,鱼虾绝迹,仿佛世间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难以存活。如此艰难的环境,要穿越太行,需付出巨大的牺牲,更需要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这一段紧扣诗题,极力描绘太行的艰险与酷热,成功烘托出朔方军将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拳拳爱国之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主要讲述李光弼和朔方军出太行、战河北的战略意义与重大胜利。诗人先从当时的局势以及朝廷的决策入手:“九重方旰食,万里传明略。”“九重”原指玉皇大帝的居所,此处借指唐代宗。因忧心战事,政务繁忙,唐代宗常常延迟到晚上才吃饭,此为“旰食”。安史之乱爆发后,局势危急,唐代宗焦虑万分,连饭都无法按时进食。他做出“命郭子仪罢围云中、还朔方,益发兵进取东京,选良将一人分兵先出井陉,定河北”(《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的决策,此即所谓的“明略”。唐王朝派遣李光弼“出井陉,定河北”的战略决策,使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诸将候轩车,元凶愁鼎镬。”各路将领纷纷争着为平定叛乱、建功封侯而努力,而叛乱的主犯们则为即将面临的惩罚而忧愁。“轩车”是有屏障的车,古代大夫以上的官员才能乘坐,这里指代李光弼。“鼎镬”则指古代用鼎镬烹人的刑罚。李光弼率领朔方军出井陉,极大地鼓舞了在河北坚持抗击安史乱军的将领们,他们热情地迎接李光弼的到来,而乱军头目安史等人则胆战心惊,为末日的临近而惶恐不安。“何劳短兵接,自有长缨缚”表达了诗人对平叛胜利的坚定信心。李光弼大军一到,无需与乱军短兵相接,自有爱国军民挺身而出,制服乱军。“长缨”运用了汉代终军请缨的典故。史载天宝十五年四、五月间,郭子仪、李光弼大败史思明。河北民众纷纷集结起来与乱军对抗,阻断了安禄山乱军与渔阳老巢的联系,使得安禄山进退两难,陷入困境,他甚至大骂劝他造反的庄严等人。因此,诗人满怀激情地赞颂李光弼出太行、战河北的军事行动:“通越事岂难,渡泸功未博。”借用诸葛亮渡泸水的典故,表明平叛之事正在顺利推进,胜利必将到来。对李光弼出太行、战河北的高度赞扬,体现了诗人对这一战略行动的深刻理解。最后,诗人用简洁而精妙的诗句描述了李光弼出太行、战河北的战斗历程与重大胜利:“朝辞羊肠坂,夕望贝丘郭。漳水倾绕营,常山遥入幕。”描绘的是从羊肠坂出发,一直到贝州的途中景象。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这些地区历经连年战火,早已满目疮痍。夏天出征本就酷热难耐,而土地焦枯、水源干涸,不仅是天气原因,更是战争留下的创伤。“贝丘”是古地名,位于唐朝的河北清河县。早晨从羊肠坂出发,傍晚就望见贝丘城郭,极写李光弼进军的迅速与一往无前的气势。李光弼出太行后,转战于漳水西北,所以说“漳水斜绕营”。后来又进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军事重镇常山,故而称“常山遥入幕”,诗人在此热情地歌颂了李光弼转战河北的赫赫战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后一部分点明奉和的意图,并祝愿李大夫和友人共同建立不朽功业,凯旋回朝。“永怀姑苏下,因寄建安作。白雪和诚难,沧波意空讬。”诗人首先表达对友人深情厚谊的感激,友人寄来了如同建安诗人般风骨卓然的诗作。同时,运用“阳春白雪”的典故,称赞李大夫的原作高妙,自己难以企及,表明自己的诗不过是寄托如江河流水般的向往与思念之情。接着,诗人借助建安作家来赞美李光弼幕中的友人:“陈琳书记好,王粲从军乐。”陈琳和王粲都是建安七子中的杰出人物。陈琳擅长“章表书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价道:“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王粲擅长写文章,当时的人认为他是“宿构”,被誉为“七子之冠冕”。他常跟随曹操出征,并作《从军行》:“从军有苦乐,但问从者谁。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赞颂曹操的神武。此处,诗人以陈琳、王粲比拟吕评事、王员外等人,称赞他们才华出众,同时巧妙地将李光弼比作曹操,点明了李光弼与吕评事、王员外等人之间的关系,赞颂了李光弼的神武。与诗题中提及的人物一一呼应,构思精巧,足见匠心。全诗以祝颂结尾:“早晚归汉庭,随君上麟阁”。“麟阁”即“麒麟阁”,是汉朝皇帝为功臣画像的地方。诗人祝愿李大夫及其幕僚能够为国家建立不朽功勋,胜利凯旋,荣登麒麟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太行苦热行》是一篇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史诗佳作,巧妙地将乐府古题的题意与现实斗争的重大主题融合在一起。以太行的艰险酷热作为李光弼和朔方军出太行、战河北的背景,着重描绘太行险峻酷热的景象,歌颂了李光弼等平乱将士的丰功伟绩,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平乱胜利的坚定信念,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立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诗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文辞古朴典雅,对偶工整精妙,用典精准恰当,不仅适合吟诵品味,更因其描绘的是身边的太行山和羊肠坂,读来倍感亲切。与魏武帝的《苦寒行》恰似姊妹篇,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清歌雅曲,历经千年,依然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至今日,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的高速路与羊肠坂道在山峦间纵横交错,车辆往来如梭,山间树木郁郁葱葱,构成了南太行乃至中华大地独特而绚烂的文明景观。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太行山和羊肠坂凭借其险要的地势、悠久的历史、雄奇的胜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险、寻古、探幽,领略太行山的独特魅力。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赋予了太行山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无疑是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持续滋养着这片土地与往来的人们 。</p> <p class="ql-block">《太行苦热行》是唐代诗人的一首边塞诗,诗中描述了行军途中的艰难险阻和酷热难耐,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以下从诗歌内容、艺术特色、情感表达三个方面进行赏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内容:诗歌开篇描绘了太行山的险峻,“迢迢太行路,自古称险恶。千骑俨欲前,群峰望如削”,既点明行军路线的艰难,又为全诗奠定了艰苦的基调。接着,“火云从中起,仰视飞鸟落。汗马卧高原,危旌倚长薄”几句,通过对火云、飞鸟、汗马、危旌等意象的描写,极写天气酷热,烘托出军队在艰难环境中行军的困苦。随后,诗人笔锋一转,从行军的艰难困苦转向对战争局势的关注,“九重今旰食,万里传明略。诸将候轩车,元凶愁鼎镬”,表达了对朝廷决策的信任以及对胜利的信心。再以“何劳短兵接,自有长缨缚。通越事岂难,渡泸功未博”,展现了必胜的信念。最后,诗人描述了行军的行程,“朝辞羊肠坂,夕望贝丘郭。漳水斜绕营,常山遥入幕”,并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随君上麟阁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艺术特色: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夸张,“火云从中起,仰视飞鸟落”,用飞鸟因酷热而坠落,夸张地表现出天气的极度炎热;用典,“通越事岂难,渡泸功未博”,借用诸葛亮南征渡泸水的典故,表明此次军事行动必胜的决心;情景交融,诗中既有对太行山险恶环境和酷热天气的描写,又融入了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和建功立业的渴望,使情与景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情感表达: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行军艰苦的感慨,又有对朝廷决策的支持和对战争胜利的信心,更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留名青史的强烈愿望,“早晚归汉庭,随君上麟阁”,体现出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豪迈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太行苦热行》看唐韵风华与太行文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太行苦热行》原题为《奉和李大夫同吕评事太行苦热行兼寄院中诸公仍呈王员外》,诞生于唐大历十年(775 年)。当时,唐代宗下令河东等道发兵征讨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诗中的李大夫即朔方军将领李光弼。安史之乱爆发时,李光弼“诏摄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故而被尊称为李大夫。吕评事及王员外等人皆为李光弼的幕僚。天宝十五年(公元 756 年,七月肃宗即位,改至德元年),李光弼率领朔军五千人勇出太行,与郭子仪携手收复常山,多次战胜史思明。吕评事率先创作了一首《太行苦热行》,李光弼依韵相和,王员外将诗作寄给任苏州长洲尉的刘长卿,刘长卿遂写下此《太行苦热行》以作奉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全诗可划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深入解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首部分着重描绘太行路的艰险与酷热,借此烘托朔方军将士坚韧不拔、艰苦卓绝的精神风貌。“迢迢太行路,自古称险恶。千骑俨欲前,群峰望如削。”开篇即着眼于太行路的险峻。太行山上的羊肠坂和井陉关,自古以来便以险恶著称。当年曹操曾慨叹“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如今,朔方军千军万马严整列队,蓄势待发,放眼望去,太行群峰仿佛被利刃削切一般,直耸云霄。一个“削”字,将太行群峰的陡峭险峻、高耸入云之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但路途艰险,而且正值炎夏,酷热的天气令行军变得异常艰难:“火云从中起,仰视飞鸟落。汗马卧高原,危旌倚长薄。”太行上空,赤云犹如熊熊烈火燃烧,抬头仰望,竟见飞鸟从高空坠落。汗流浃背的战马疲惫地卧倒在高原之上,再也无力奔腾;高高的军旗斜靠在遮阳的帷幔上,显得有气无力。诗人以细腻且精准的笔触,勾勒出炎夏山地行军时人困马乏的场景。紧接着,进一步渲染太行的酷热:“清风何不至,赤日方煎烁。石露山木焦,鳞穷水泉涸。”山里的热气仿佛凝结,一丝凉风都未曾有,唯有炎炎烈日无情地灼烧着大地。山木枯焦,石头裸露,泉水干涸,鱼虾无踪,仿佛世间一切生灵都难以生存。如此恶劣的环境,要穿越太行,需付出巨大牺牲,更需非凡的勇气与坚定的意志。这一段紧扣诗题,极力描绘太行的艰险与酷热,成功烘托出朔方军将士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英雄气概与拳拳爱国之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李光弼和朔方军出太行、战河北的战略意义与重大胜利。诗人先从当时的局势以及朝廷的决策切入:“九重方旰食,万里传明略。”“九重”原指玉皇大帝的住所,此处借指唐代宗。由于忧心战事,政务繁忙,唐代宗常常延迟到晚膳,此乃“旰食”。安史之乱爆发后,局势危急,唐代宗焦虑万分,连饭都无法按时用食。他做出“命郭子仪罢围云中、还朔方,益发兵进取东京,选良将一人分兵先出井陉,定河北”(《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的决策,此即所谓的“明略”。唐王朝派遣李光弼“出井陉,定河北”的战略决策,使战局产生了重大转变:“诸将候轩车,元凶愁鼎镬。”各路将领纷纷争相为平定叛乱、建功封侯而努力,而叛乱的主犯们则为即将面临的惩处而忧愁。“轩车”是有屏障的车,古代大夫以上的官员方可乘坐,这里指代李光弼。“鼎镬”则指古代用鼎镬烹人的刑罚。李光弼率领朔方军出井陉,极大地鼓舞了在河北坚持抗击安史乱军的将领们,他们热情地迎接李光弼的到来,而乱军头目安史等人则胆战心惊,为末日的临近而惶恐不安。“何劳短兵接,自有长缨缚”抒发了诗人对平叛胜利的坚定信念。李光弼大军一到,无需与乱军短兵相接,自有爱国军民挺身而出,制服乱军。“长缨”运用了汉代终军请缨的典故。史载天宝十五年四、五月间,郭子仪、李光弼大败史思明。河北民众纷纷集结起来与乱军对抗,阻断了安禄山乱军与渔阳老巢的联系,使得安禄山进退维谷,陷入困境,他甚至大骂劝他造反的庄严等人。因此,诗人满怀激情地赞颂李光弼出太行、战河北的军事行动:“通越事岂难,渡泸功未博。”借用诸葛亮渡泸水的典故,表明平叛之事正在顺利推进,胜利必将到来。对李光弼出太行、战河北的高度赞扬,体现了诗人对这一战略行动的深刻领会。最后,诗人用简洁而精妙的诗句描述了李光弼出太行、战河北的战斗历程与重大胜利:“朝辞羊肠坂,夕望贝丘郭。漳水倾绕营,常山遥入幕。”描绘的是从羊肠坂出发,直至贝州的途中景象。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这些地区历经连年战火,早已满目疮痍。夏天出征本就酷热难耐,而土地焦枯、水源干涸,不仅因天气所致,更是战争留下的创伤。“贝丘”是古地名,位于唐朝的河北清河县。早晨从羊肠坂出发,傍晚就望见贝丘城郭,极力展现了李光弼进军的迅速与一往无前的气势。李光弼出太行后,转战于漳水西北,所以说“漳水斜绕营”。后来又进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军事重镇常山,故而称“常山遥入幕”,诗人在此热烈地歌颂了李光弼转战河北的赫赫战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后一部分点明奉和的意图,并祝愿李大夫和友人共同建立不朽功业,凯旋归朝。“永怀姑苏下,因寄建安作。白雪和诚难,沧波意空托。”诗人首先表达对友人深情厚谊的感激,友人寄来的诗作犹如建安诗人般风骨超逸。同时,运用“阳春白雪”的典故,称赞李大夫的原作高深精妙,自己难以比肩,表明自己的诗不过是寄托如江河流水般的向往与思念之情。接着,诗人借助建安作家来赞美李光弼幕中的友人:“陈琳书记好,王粲从军乐。”陈琳和王粲皆是建安七子中的杰出人物。陈琳擅长“章表书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价道:“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王粲擅长写文章,当时的人认为他是“宿构”,被誉为“七子之冠冕”。他常跟随曹操出征,并作《从军行》:“从军有苦乐,但问从者谁。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赞颂曹操的神武。此处,诗人以陈琳、王粲比拟吕评事、王员外等人,称赞他们才华横溢,同时巧妙地将李光弼比作曹操,点明了李光弼与吕评事、王员外等人之间的关系,赞颂了李光弼的神武。与诗题中提及的人物一一呼应,构思精巧,尽显匠心。全诗以祝颂收尾:“早晚归汉庭,随君上麟阁”。“麟阁”即“麒麟阁”,是汉朝皇帝为功臣画像的地方。诗人祝愿李大夫及其幕僚能够为国家建立不朽功勋,胜利凯旋,荣登麒麟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太行苦热行》是一篇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史诗杰作,巧妙地将乐府古题的题意与现实斗争的重大主题相融合。以太行的艰险酷热作为李光弼和朔方军出太行、战河北的背景,着重描绘太行险峻酷热的景象,歌颂了李光弼等平乱将士的丰功伟绩,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平乱胜利的坚定信念,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立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诗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文辞古朴典雅,对偶工整精妙,用典精准恰当,不仅适宜吟诵品味,更因其描绘的是身旁的太行山和羊肠坂,读来倍感亲切。与魏武帝的《苦寒行》仿若姊妹篇,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清歌雅曲,历经千年,依旧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至今日,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的高速路与羊肠坂道在山峦间交错纵横,车辆穿梭如流,山间树木繁茂葱郁,构成了南太行乃至中华大地独特而绚烂的文明景观。伴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太行山和羊肠坂凭借其险要的地势、悠久的历史、雄奇的胜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险、寻古、访幽,领略太行山的独特魅力。中华五千年的漫长历史,赋予了太行山广博深邃、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这无疑是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持续滋养着这片土地与往来的人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