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A++医院管理专家说CMI

健康使者

<p class="ql-block">  近日,在线上参加难度技术效率/CMI值科学管理专业促进项目阶段性总结与项目规划会,一位A++医院副院长介绍了他们医院提升CMI值的实践探索,值得学习。</p><p class="ql-block"> CMI的概念及重要性。CMI即病例组合指数,是评判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DRG系统的核心指标之一,反映医疗机构收治疾病疑难复杂程度和医疗服务的整体技术难度,被广泛应用于医疗管理、绩效考核、医保支付和评审评价中。CMI直观展示了医院综合医疗技术水平;有效展示医院优势学科,指导重点学科发展及亚专科建设;利用DRG分组可以科学评估医院、科室、医疗组及个人绩效,引导科室形成“按质分配、按收治难度分配”的绩效分配导向;在国考中发挥重要作用,CMI虽然没有直接纳入监测指标,但被用来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次均费用”“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等指标进行校正,并在公布考核成绩时对CMI单独进行排名。</p><p class="ql-block"> 医院提升CMI值的主要措施。</p><p class="ql-block"> (一)调整结构,提升效率。</p><p class="ql-block"> 1.优化病种结构。一是优化收治的病种、手术结构,提升诊疗技术能力。内科聚焦疑难危重症和罕见病例,开展先进诊疗技术;外科聚焦疑难危重复杂手术,开展复合手术、微创介入手术、杂交重建手术等高难度手术;开展日间医疗服务、缩短平均住院日,提升效率;落实分级医疗,下转轻型及康复患者。二是优化诊疗服务结构,实现“大门诊、小住院”。提高门诊诊疗人次和医疗服务收入,开展腔镜、活检、化疗等日间门诊服务,开设专病门诊,形成特色;严把住院患者住院指征,突出优势病种收治,内科减少常见病、康复患者收入院,外科完善“预住院”模式,加快周转,降低运营成本。</p><p class="ql-block"> (1)优化内科病种结构。一是除肿瘤中心、呼吸科肺癌综合治疗、儿童血液肿瘤外,严控收治单纯化疗患者;收治化疗患者的病区开设日间化疗床位;CNI值小于0.8的病区提出针对本病区收治病种管理、提高疑难危重症占比及CMI措施;内科各病区以收治疑难危重症患者为主。二是肿瘤相关科室严控单纯重复性化疗、免疫靶向患者收治,其他科室严格限制因检查或门诊治疗患者收治住院。</p><p class="ql-block"> (2)优化外科病种结构。一是手术科室以收治手术患者为主,包括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收治手术介入患者比例大于90%,鼓励四级和微创手术;鼓励各科室开展日间手术,缩短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日间手术住院时间不超过24小时;要求CMI值小于0.5的病区提出病种管理、提高疑难危重症占比及CMI值的改进措施。二是严把外科患者入院标准,限制单纯内科患者收治入院,提高手术占比;优先开展三四级手术,减少一二级手术及待床操作;提高四级手术能力,扩大四级手术覆盖术种。</p><p class="ql-block"> 2.提高手术台利用效率。一是关于加强首台常规手术准时开台和手术安全核查管理的规定,对时间要求、标准化工作流程和责任人、奖惩措施等做出明确规定;二是关于各病区首台常规手术开台管理通报,对首台常规手术准时开台、手术接台时限加强监督管理,工作日除出急诊手术外,9点准时开台率在98%以上;三是关于加强首台常规手术准时开台管理及连台手术接台间隔时间管理的再通知,对手术前准备复杂、麻醉时间长等操作时间长的手术,相关人员应提前进入手术房间作准备,无特殊情况不得影响9点开台时间、连台手术时间间隔不得大于30分钟。</p><p class="ql-block"> 3.加大特需门诊建设力度。</p><p class="ql-block"> (二)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p><p class="ql-block"> 1.优化院前-院中-院后流程。</p><p class="ql-block"> (1)院前。门诊服务全流程移动智慧就医,线上线下多渠道预约挂号、付费等,线上图文、语音、视频多模式问诊复诊。入院准备中心完成住院患者术前检查,分时段预约,优化检查检验流程,缩短术前住院时间。移动端预约住院,微信公众号推送入院须知,一键查询患者等待状态。</p><p class="ql-block"> (2)院中。落实跨病区收治患者。患者入院自助机、移动端实时办理,医保联网、住院缴费。</p><p class="ql-block"> (3)院后。出院床旁结算,住院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定时随访。</p><p class="ql-block"> 2、优化住院流程,推进床位管理模式改革。</p><p class="ql-block"> (1)实行“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 </p><p class="ql-block"> (2)实行“预住院”管理模式。一是术前检查门诊完成,纳入医保报销;术前评估“一站式”,成立术前评估中心,术前检查项目如术前化验、心脏彩超、麻醉评估等在院前一站式完成,出具评估报告,节省术前时间,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三是老年患者术前评估MDT,老年医学科牵头,骨科、麻醉科、康复科等参与成立老年患者术前评估MDT,多学科开展术前评估避免或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四是开设麻醉门诊,对择期手术、日间手术提供麻醉前评估、入院指导、围术期宣教、术后随访等服务,评估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麻醉禁忌、开展药物调理,缩短术前等待时间。</p><p class="ql-block"> (3)开展日间手术。</p><p class="ql-block"> (4)规范互联网诊疗。</p><p class="ql-block"> (三)搭建业务能力提升平台,加强多学科协助诊疗。一是强基础、重疑难、提质量。聚焦医务人员知识提升,每周进行常态化医疗业务知识讲座,两周开展一次疑难危重病例大讨论,每月选取1-2例死亡病例开展死亡病例闭门讨论。二是加强院内会诊,开展MDT。 </p><p class="ql-block"> (四)落实分级医疗制度,充分发挥区域辐射能力。落实分级医疗,签约158个分级诊疗单位。搭建转诊平台,便捷转诊流程,完善绩效考核,构建急危重症转运中心。落实“两上”“两下”,鼓励基层人员来院进修学习,向医院上转疑难危重症患者;向下转出病情稳定、康复期、慢性病患者,医师外出合作医院坐诊。同时,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负责管理和发展托管医院,落实对口支援,组建专科联盟。</p><p class="ql-block"> (五)强化绩效评价,健全激励机制。建立兼顾公益性与激励性的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内科以CMI值、平均住院日为主,外科以手术系数(如出院患者、四级手术、微创手术、日间手术占比)为主,医技以复合式绩效(按考核指标综合考核、临床科室满意度)为主,护理以护理质量(护理质量、护理培训优质护理服务落实等)为主,行政后勤以关键绩效指标(KPI)为主设置绩效考核指标。建立三个考核模块,一是临床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包括党建和文化建设、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人才队伍建设、管理运营等十六个方面;二是医技科室综合目标管理模块,主要考核手术室、麻醉科、药剂科、检验科等12个医技科室,重点对照考核办法进行综合考核,测评临床科室对医技科室的满意度;三是奖惩项目考核,考核对象是临床科室,考核内容包括急诊留观患者收住、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传染病上报、RW大于等于2占比(%)、违纪违法问题、医院感染上报等情况。</p><p class="ql-block"> (六)加强创新转化,体现新质生产力。加强新技术、新项目管理,推进医疗技术创新转化。</p><p class="ql-block"> 总之,CMI值已经成为医保支付测算及应用、科室优化结构、提升效率的重要依据,也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CMI值提升有助于医院凸显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疾病诊治的功能定位,突出特色病种以及医疗技术创新发展。CMI值管理有助于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驱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落实与发展。CMI值结合其他指标多维度交叉评估,有助于医院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p>

手术

患者

收治

科室

医疗

住院

医院

疑难

病种

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