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粑与花糯饭

斛山居士

<p class="ql-block">坟头纸白草青青,隔断阴阳死与生</p><p class="ql-block">总是深恩还不尽, 一年一度祭清明</p> <p class="ql-block">  当蚕豆成熟,桐花开放之时,清明的味道就越来越浓了。清明的味道从儿时的记忆里走来, 一直伴随 我两鬓花白,依旧是那么的淳厚。每年的这一天,人们尽管忙于农活事务,都要抽出半天时间到亲人的坟地清理杂草,然后插上一首纸幡,在坟前点上几柱香, 摆上几个“清明粑”,再跪拜一番,就算是扫墓了。 更大一点的活动亦或是杀猪宰羊,请道教中人去念一 遍经书,敲一阵铙钹,进行隆重的祭祀。但最常见的活动还是去“挂青”,也就是在坟上插上白纸之类的 纪念物。那时候很疑惑,坟上既然挂的是白纸,为什么不说“挂白”而要说“挂青”呢?老人们也讲不明 白。直至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后才知道,所谓“挂青”, 最早的理念是把绿色的植物戴在头上,以示对先人的怀念,同时也把青挂在坟头上。佛教传入中国后,一 些地方逐渐演变为在坟头挂上白纸做的“幡”,幡的启用让祭祀活动更具宗教意义,清明的氛围变得更浓郁了。</p> <p class="ql-block">  至于“清明粑”,那是上一辈人的味道,是我儿时的记忆。“清明粑”是汉族人在清明时节做的美食, 用来供奉祖先的甜美食品。这种食品不知起于何时,只知道儿时就存在了。长辈们从野外采来“糅粑菜”,和糯米面揉在一块,捏成鸡蛋大小, 一个个压瘪后放到油锅里煎烙而成,味道细腻可口。上世纪七十年代农业不发达,很多人家都用糯苞谷面代替糯米面,除了必须放的“糅粑菜”,还加点糖精,味道一样香甜。 小时尝得最多的是糯苞谷面做的清明粑,偶尔也会尝到“糯米粑”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我生长的村寨是多民族杂居,母亲是布依族。小时候母亲带我上坟时用的祭品就是“花糯饭”,即花糯米饭的简称。花糯饭是用各种天然植物色染成的,先采撷枫香叶春絮取汁作为主色;又从其他植物提取 颜色:有黄的、红的、紫的不等。不同颜色浸泡出不同色彩的糯米,放在甑里一起蒸熟后就变成了五彩斑 斓的“花糯饭”,色香味俱美,是布依民族固有的风味食品,一般只有清明和“三月三”才做得出。其实花糯米饭原是要等到“三月三”才做的,但母亲不会做“清明粑”,到坟山不知拿什么供奉先人,于是就 提前在清明时做了花糯米饭,上坟时她在坟前摆上了此物,不知我的先人领尝没有,反正母亲是尽了一份孝道。家族们见母亲用花糯米饭去上坟也没说什么,久而久之也学做“花糯米饭”了,但他们并不用它去祭坟。</p> <p class="ql-block">  选定清明扫墓应该是汉族率先,少数民族也有自已的扫墓日,但不都是清明。据了解,布依族的扫墓日是农历”三月三”,他们的祭祀习俗与汉族不尽相同, 却要比汉族更隆重。除了跟汉族一样“挂青”,布依族不用“清明粑”当祭品,用他们自己的特色食品—— “花糯饭”。有时也会杀牲以祭,简单时带几只鸡、 几瓶酒,到坟前供奉之后集体分食,陪伴先灵一起过节,以求保佑家人平安,来年五谷丰登。“花糯饭”和“清明粑”媲美,同样作为食品、祭品延续到今天,始终都是罗甸民族风味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家乡,布依族原是要等到“三月三”才去扫墓“挂青”的,但由于受到汉族风俗的影响,不知从何时开始,也提前在清明扫墓了,但有些地区的布依族依然保持“三月三”扫墓的习惯。或许是相互影响的缘故,我们地区的汉族也跟布依族一样过“三月三”,也做“花糯饭”,但不扫墓,不挂青。不过,两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几乎分不出泾渭了。民族节日的融合,无法确定时间接点,年代难以追溯了,但民族节日的融合肯定有它的历史背景,最主要的背景是民族的杂居和通婚,同时促进了民族的和谐。</p><p class="ql-block">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家提倡文明扫墓,各民族 的觉悟有所提高,墓前的香烛烟火熄灭了,取代它的 是各色各式的鲜花。坟山再也听不见喧闹的鞭炮声,仿佛一切都改变了、一切都沉寂了,然而烙在人们心中的那份怀念永远不会改变,不会沉寂。先人坟头飘 扬的白纸永远寄托我们的哀思;清明粑和花糯饭的香气长萦在天地间;清明节和“三月三”的文明传统会代代传承下去;布依汉民族和谐团结的精神也会永远传承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