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将到来,最近社会上的一些说法也都纷纷踏至,下面我转载一篇有份量有针对性的檄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陶卫民先生郑重指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外 部 势 力 的 大 阴 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关于清明节不能问安问好,70岁的人不能扫墓,这种谬说全国妇联副主席,历史民俗专家蒙曼教授在清明节前就此事有回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清明节是一个愉快的节日,经过一冬的严寒,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朗气晴,人们外出郊游,踏青、放风筝、荡秋千、踏歌而行,品尝美食。同时,也不忘祭祀祖先,扫扫墓,这是人们不忘祖先,尊敬爱护之情,而不是悲情。有些地方在祭祀的时候,在祖坟旁放桌饮酒欢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现在网传从本月25日到4月10日,不能问早问好;70岁以上的人不能扫墓,并称之为民俗。其实这是近几年才忽悠出来的恶作剧。开始说清明前后三天,后来又说七天,如今又改成15天。以讹传讹谬说流传,完全背离了清明节的本意,完全背离了民俗的原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至于闰月与24节气无关,只是阴历与阳历出现天数差别而设定的三年一闰,平衡每年阴历阳历总天数。而每年清明节都是阳历4月4日或五日与闰月毫无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期间不问早问好,闰月不扫墓,70岁以上不扫墓……,完全是无稽之谈。这是外在势力颠覆中华民族传统和文化精神的企图阴谋。希望大家不要被误导。</p> <p class="ql-block">。</p> 名家说清明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清明:气清景明万物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 王国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一提起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人们便会想起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时令往还,诗诵千年;岁岁不绝,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节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他不仅对农业生产有着指导作用,还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文化观念。节气以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圈,即为一年,当斗柄指向"乙位"时则为清明。故《淮南子》云:"春分后15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节也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清明是反映物候变化最为显著的节气之一,他有三候:"一候桐始华"意为清明来到柏桐花开清芬怡人;"二候田鼠化为鹌"意为阳气渐盛,田鼠回穴,百鸟活动;“三侯,虹始见",意为节令多雨彩虹出现,故清明一到大地,就像吹响了万物复苏和繁荣的号角,阳光明媚,雨水充足,草木萌动,鸟鸣虫唱,春和景明、万物生长,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南方地区气候开始变暖,而北方地区则开始断雪,因此农谚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之说。</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它源于至上古时期的的祖先信仰与春季礼俗,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内容,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由于清明节在传承过程中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至今,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节日期间寒食冷餐的习惯。但是到了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很快,并直接取代了寒食节。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是中华民族共同礼俗主题。因此,它既是一个饮水思源,缅怀祖先的肃穆节日,也是一段亲近自然踏青游玩的欢乐时光。</p> <p class="ql-block"> 清明来临,草长莺飞,万物兴荣,正是郊游赏春的大好时节。于是人们呼朋引伴,踏青郊游,倘徉在春风里。故程颢《郊行即事》诗云"旷世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除了踏青郊游,全国各地还有拔河、荡秋千、打马球、植树、斗鸡、插柳、放风筝等一系列民俗和游春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古时清明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以此健身。</p> <p class="ql-block"> 清明更是中华民族最肃穆盛大的祭祖大节,节期很长,十日前和八日后皆可扫墓祭祀,有的地方甚至长达一月。《岁时杂记》曾记载,古人祭祖盛况,“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梦梁录》亦载:每逢清明“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到了今天,每逢清明,人们无论身处何方,依然会回乡扫墓祭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饮水思源的人文精神,不仅弘扬了孝道亲情,唤醒了家族记忆,还可促进家庭成员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清明在诗里,所以才有了李商隐、杜牧的名句;清明在画里,所以才有了张泽端,张岱的佳构;清明在春风里,所以才有了万物的吐故纳新和人们的春心萌动;清明在人们的思念里,所以才有了慎终追远的礼敬祖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作者系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专家、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span></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编辑:丛禾</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p class="ql-block">音乐:<复苏之春中国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