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7)百团文稿</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父亲在撰写各种文字时,也遭遇过不顺与坎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父亲刚参军时就赶上了百团大战,第一次上战场就参加了破袭公路铁路、打伏击、端炮楼等战斗。当年在八路军3个建制师中,父亲所在的一二九师投入百团大战的兵力最多,占总投入兵力的44%。但是父亲本人对百团大战却持基本否定的观点,认为是弊大于利。几十年过去了,随着ZZ风云变幻,后人对百团大战的“益处”越来越认可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觉得,在和平年代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本来属于学术探讨的范畴,应该本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度,或褒或贬都很正常。但是,有的人却动不动就把百团大战与ZZ事件牵扯到一起,觉得当年搞“百大”遭贬是被P元帅连累了;所以几十年后P帅一经平反,百团大战立刻错误全无,从头到尾都是正确的了。其实如果真是那样,那么父亲作为亲历者应该始终“挺百”才对,但是他认为这种看法有欠公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认为:“我们今天研究百团大战,是站在党的方针政策和战略指导、战役指挥的高度来讨论问题,以便总结历史经验,作为现实和未来的借鉴。”父亲把自己的观点写成《关于百团大战的几个问题》,把稿件投到某党校校刊编辑部,结果编辑部让父亲修改了4次,最后还是屡屡碰壁。其实我觉得,退稿原因大概就是“从众心理”在作祟,不敢逆潮流而动,人云亦人。父亲锲而不舍地改稿、投稿,又过了一段时间,那篇文章才在革命军事博物馆主编的《党史研究资料》中刊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我已经回到北京工作。看到父亲写的“百大”的文章屡投屡退,原因却都含混不清、缺乏理由,我很不理解。我知道,父亲从来不跟我们小孩子说工作上的事,再难、再苦、再累、再生气的事他也不抱怨、不泄露,在我们眼中看到的父亲永远是春风拂面,使我们觉得父亲永远是一座高矗的大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3年11月,父亲收到一纸《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学历证明书》,认定他在1952年1月至1955年12月从南京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的学历为“大专”,而在1956年1月至1958年10月经历过的研究生阶段却只字未提,连一个“研究生肄业”的字样也没有。我很吃惊,觉得父亲和那些叔叔伯伯们好容易学了七八年,怎么能只给一个大专学历呢?最起码也该是个本科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却呵呵一笑,说:什么大专啊、本科啊、研究生的,我真的不在乎。难道没有那张纸就不干工作了吗?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有什么呢?现在的和平环境多好啊,我只要能做自己热爱的工作就心满意足了,最大的愿望就是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其他东西真的都无所谓。</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8)两个凡是</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了解我父亲的人都知道,其实他就是一个为了工作不顾其他的“拼命三郎”,万万没想到却险些被“明Q暗J”击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9年夏天,在一次某部的工作会议上,某领导点名批评我父亲,说他说过类似于“两个凡是”的话,这是“两个凡是”的翻版,是F对党的思想路线。奇怪的是,父亲并不是某系统的干部,这事显然有些蹊跷。这个消息不翼而飞,很快就产生了较大影响。没过两天,又有领导也在其他部系会议上说了出来,绘声绘色地点名说我父亲就是那个坚持“两个凡是”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更奇怪的是,这阵Y风层层叠叠刮进了学院的各个部门,我父亲本人却完全不知晓!父亲当时正在主编《战史讲义》,实在太忙碌、太专注了,完全没有意识到已经有人在暗中朝他“打黑Q”,也根本没想到过这种匪夷所思的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有一天,一位熟悉我父母的教员主动问我母亲:“王主任得罪谁啦?怎么说他搞‘两个凡是’呢?现在谁要是被戴上F对党的三中全会思想路线的人这顶大帽子,真的可以压S人呢!ZZ生命基本上就完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大吃一惊,赶快告诉父亲,他还不相信。又过了几天,又听到这种议论,母亲就觉得肯定不是空穴来风了,就跟父亲说最好调查一下吧。又过了一些天,当父亲终于忙完了工作的时候,才开始调查此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调查果然有发现,父亲很快就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父亲思来想去坚信自己是无辜的,就直接给萧院长写了一封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在信中说:“回顾一年多来,因为解放思想不够,在主持战略教研室的工作中有不少缺点错误,但我不记得说过上述‘两个凡是’的话,更没有坚持‘两个凡是’的思想和行动。直到现在,领导们也没有找我调查这个问题,也没有跟我谈这个问题。我不明白,说这话的人是从哪里听到那个言论的?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过那种话?领导为什么事先不跟我说,却在我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给我戴上了‘两个凡是’的帽子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此父亲要求:“第一,请院常委派人来调查我的思想路线情况,调查我是否有坚持‘两个凡是’的思想路线;第二,请相关领导在院常委会上与我面谈并澄清情况;第三,如果能证明我确实是个坚持‘两个凡是’的人,我愿意接受任何处分,否则请相关领导承担他们应负的责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两天后的晚上,萧克院长把我父亲叫到家里,面对面地专门谈了所谓“两个凡是”的问题,明确回答了我父亲,他说:“我从来没有听见过有人说你有这个问题,也不认为你是个坚持‘两个凡是’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阵Y风鼓噪,几月方得消停,我父亲立刻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但是熟悉他的老战友、老同事们却很有看法,有的人甚至流着眼泪说:“这些人还有良心吗?!你可别太累了!”父亲却呵呵地笑着说:“没事。乌云上面必有蓝天,阳光下面必有阴影,这就是事物的对立面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古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然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