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揽泉州

十月

<p class="ql-block">  你为什么选择到泉州来旅游?当导游问出这个问题时,作为一个老应试教育者,我条件反射般找到了一个答案——因为我受了蔡崇达小说的影响,回答完之后又检查了一遍答案,嗯,应该就是这个。来福建之前,我只知道泉州这个地名,没有任何感性认识,到福建之后知道了泉州在福建的地位,加上被小说里描述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情吸引,不知不觉便将泉州作为了福建自由行的第一站,之所以叫初揽,我想我还会来第二次、第三次吧。</p> <p class="ql-block">  去之前,咨询了一个在泉州工作过的同事,他根据我一天半的时间安排列出了行程建议,其中一个令我意外的建议是——全程导游陪同,以往的旅游中,除了跟团便没找过导游,而跟团也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他说:如果没有导游讲解,你根本就不知道里面的各种知识和故事。我心想,我本来就是想瞎看的。但是见他说的郑重,这句话没敢说出口,于是折中选择了开元寺行程由导游陪伴,剩下的我自己闲逛。</p> <p class="ql-block"> 一 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  周六上午8:49从福州出发,9:52到达泉州东,下车后直接打车去了洛阳桥,我一直不爱做旅游功课,觉得像剧透,先看了剧本再去看剧,一点意思也没有。所以到了洛阳桥之后还是挺惊喜的。</p> <p class="ql-block">  惊喜之一:没想到宋代建的石桥居然这样长,有八百多米,其实之前我就知道这么长,但我脑子里的宋代石桥怎么也脱不开赵州桥的样子,所以一见之下颇觉宏伟。</p> <p class="ql-block">  惊喜之二:桥头的碑刻如此之美,除了蔡襄这样大家外,每一块碑刻都或古朴或敦厚或潇洒,均非俗品,泉州的文化气质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惊喜之三,这一天水面颇平,船头站着的白鹭像假鸟般纹丝不动,随便拍拍便是一副诗意画面。</p> <p class="ql-block">  走马观桥,用了不到一个小时,时间还早,打算坐个公交车看下街景,顺利地找到了公交车站,车上人不多,全程有座,但街景还真没什么看头,倒是前座的老太太带的花头巾有点特色。</p> <p class="ql-block"> 二 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  下午是最重头的开元寺,大概待了一个多小时,导游全方位地给我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事后我发现,有人介绍有利于获得抽象的认知,但影响感官上的感受,所以开元寺在我脑子里真的只留下了一些零碎的知识点,但也恰恰让我领略到了泉州最有鲜明的文化特点——融合。</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是佛教寺院,寺中的两座塔是泉州的最强地表标志物,东塔是官方建的叫做镇国,西塔是民间建的叫做仁寿,导游重点讲解了东塔。塔身一共五层,每一层雕刻着不同人物,分别是将军、罗汉、菩萨、佛等等,具体都有谁实在是记不住了,只记得形象各异,甚至还有一个是胡人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我想第一层的托塔李天王等将军们应该属于道教范畴,出现在佛教寺院里这就是融合吧,百度了一下才知道在中国佛教与道教的神话体系之间就是互相融合的,也算不上是泉州独有的文化融合。</p> <p class="ql-block">  后来在旁边的一个石柱上,看到了印度教中的人物,而且这一个柱子上出现了两个据说在印度本土绝对不会出现在一个场景里的神,这才感受到了泉州特有的融合,据说开元寺也是全国唯一一座有印度教痕迹的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  从开元寺出来便是逛小胡同,后来我重新对照行程知道了,这一路叫做:旧驿馆、古榕巷、政通巷。</p> <p class="ql-block">  她讲了一些故事和典故,但我只记得一家民宿舒适的露台,当时恰好走累了,坐在露台的椅子上,天清气朗,气温适宜,安静惬意,一楼前廊下有一桌年轻人聊天喝茶,笑声宴宴,和煦温暖。看了一眼房间,加了老板的微信,打算下次来和伙伴同来时住这里,想必跟住大酒店的感觉不一样吧,那一定不再是一个仅仅睡觉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  六点左右,下午的行程结束,去了导游给我推荐了餐馆,点了排名第一的地方菜,类似于北方的春卷或者菜煎饼,薄饼配着炒在一起的胡萝卜丝、辣椒丝、海蛎子等,唯一特别的是作料,有干海苔、炸粉条,还有拌了糖的花生碎,努力了也就吃掉了三分之二,这就是一个人旅行的坏处,没办法多吃几种想吃的菜品。</p> <p class="ql-block">  小店环境不错,既有文艺的调调,也有传统的味道,地面的花砖,古朴的桌椅和餐具,墙上的画和匾额,是个不错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晚饭后就快八点了,思想斗争着要不要去茶社听南音,来之前同事提醒我,泉州是小城市,太晚了不好打车,又想着一个人跑到茶馆去听戏也没啥气氛,便打车回酒店睡觉了,南音下次再见吧。</p> <p class="ql-block"> 三 儒释道</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完全依照行程建议,分别看了承天寺、文庙、清净寺、关岳庙。</p> <p class="ql-block">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来的早,不到八点半的承天寺非常清静,甬道上几乎没人,路边是苍翠的榕树,墙上是弘一法师的字,一路走到大殿去,也没碰上什么人,殿前有几个僧人在打扫庭院,青烟缭绕,鸟声啁啾,心一下子静下来。</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雄伟的大殿,信步走进一个偏院,叫做三王祠,意外地碰到“三王祠南音社”在活动,真的是失之桑榆得之东隅。</p> <p class="ql-block">  社员们都有了一定的年纪,却都打扮的很认真精致,伴奏轻起,唱腔沉着,旁边还有几个喝茶闲聊的,应该等着自己的曲目上场。观众只有我一个,于是便跟旁边的人闲聊起来,我觉得正在唱的那段有点像粤剧,一个社员却说不像,这可能就像有的人分不清京剧和昆曲,但懂的人却一句便能区分是一个道理吧,外行,就是看个热闹。</p> <p class="ql-block">场上三种乐器:萧、琵琶、三弦,还空着一张椅子,我问缺的是什么乐器,大爷见我听得认真,便拿出乐器上场了,是一个类似二胡的乐器,他说了名字,我没听懂(后来百度了叫二弦),丝弦一起立刻味道便更浓了。</p> <p class="ql-block">  主唱的老姐姐表情端庄,咬字有力,虽然我听不懂,但南音作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据说保留着唐代的音律,真的是古韵悠悠,古风汤汤,小小的院落里,远隔千山万水的偶然相逢,这知音也颇具古意。一曲听罢,认真地鼓了掌离开。</p> <p class="ql-block">  寺院里依然是静静的,我找了一处石阶坐下,今天的泉州有二十七度,和风吹过,吹散了走路沁出的微汗烟尘,吹落了内心浮着的喧嚣,连肩膀都一下子沉了下来,人也沉了下来,一个人旅行的意义,在于安静地感知到自己。</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文庙人也不多,作为一个从山东来的人,文庙是一定要看一下的,泉州文庙的建筑跟北方不太一样,其他的我就真的看不懂了。</p> <p class="ql-block">  清净寺是这一行唯一收费的地方,地方很小,秒进秒出,不看也罢。</p> <p class="ql-block">  走了三个地方之后有些意兴阑珊了,在放弃最后一个行程关岳庙之行前,还是谨慎地百度了一下,知道了关岳庙是道教庙宇,那还是要去一下的,这样儒释道便看全了。</p> <p class="ql-block">  关岳庙主祀关羽,后增祀岳飞,还没进去,那阵势便震惊了我,上次见到这么旺的香火还是在山西的关帝庙,看来关老爷在人间真的是太受敬爱了。</p> <p class="ql-block">  虽然天气有点炎热,我还是随着人群挤了进去,进去以后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在外面烧香,庙里的中心位置围了好几层人,看不到里面在做什么,我只是随着人流走出来便已经挺费劲了,要烧香的话估计是挤不上前的。</p> <p class="ql-block">  出来以后,又回头看了一眼这木棉花下的蠕蠕人群,便打车回酒店了,问司机这里求什么,司机说什么都可以求,常年这么旺的香火。</p> <p class="ql-block">  我想起导游跟我说,泉州人,第一敬祖宗,第二敬神仙,第三才是敬佛。排序第一的因为是族内事务估计见到的机会不多,但这几个庙的人流对比真的让我感受到了福建人对神仙的敬爱,还有就是福建一直存在但今年突然大火的游神活动,也是当地人对神仙的礼敬之举,可惜因为这次泉州之行错过了周六晚上福州的大型游神活动,明年再见了。</p> <p class="ql-block">  至此泉州之行结束,而且圆满,想看的全都看到了,还意外收获了一份闹中取静。我不爱事前做功课,但是爱事后做功课,回来又把行程里的地点和民俗统统百度一遍,参观当时我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百度之后知道了自己错过了什么,奇怪的是觉得更有意味了。看来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旅行习惯和偏好,吃饭的时候我会遗憾没有人陪我喝一杯,但是在路上时,还是喜欢一个人的闲适,不解释了,其实我就是喜欢瞎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