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清平乐·蒋桂战争》赏析

愿做桂林人

<p class="ql-block">收拾金瓯分田地 蒋桂军阀帮大忙</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诗词《清平乐·蒋桂战争》赏析</p><p class="ql-block">作者:唐 斌</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九年五月,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建者之一的邓子恢写信报告时任红四军党代表表毛泽东。蒋介石率国民党中央军从广东方向对广西桂系军阀发动进攻,发动了蒋桂战争。闽西地区国民党军事力量空虚,建议红军在闽西、赣南开展军事斗争,创建红色根据地。在这种形势下,工农红军相继攻取长汀、上杭、龙岩等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毛泽东欣然赋词一首《清平乐·蒋桂战争》。我们读《清平乐·蒋桂战争》这首词,能够感受到诗人毛泽东喜悦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清平乐·蒋桂战争》全词如下:</p><p class="ql-block">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p><p class="ql-block">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p><p class="ql-block"> 《清平乐·蒋桂战争》上阙概略和定性描写蒋桂战争,下阕则是具体的描写工农红军的具体战事和成果。其豪放的词风,催人奋进。</p><p class="ql-block"> 《清平乐·蒋桂战争》的写作背景:</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公开发表了三首《清平乐》,即:《清平乐·蒋桂战争》、《清平乐·会昌》、《清平乐·六盘山》。这三首词,都是革命胜利的赞歌</p><p class="ql-block"> 1962年,毛泽东在《人民文学》5月号发表《词六首》,即《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他在发表这六首词时写了一篇小序,其中说:“这六首词,是一九二九—一九三一年在马背上哼成的,通忘记了。”由于作战和时间久远的原因,毛泽东在这些词的发表时做了润笔和说明。</p><p class="ql-block"> 《人民文学》编辑在征集作品时,《清平乐·蒋桂战争》的初稿题目《清平乐·进军福建》,最后是毛泽东定稿为《清平乐·蒋桂战争》,可见“蒋桂战争”在毛泽东心目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七年四月,大革命失败,毛泽东根据“八七会议决议”,举行秋收起义,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为总结“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一九二八年十月,毛泽东写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文章初步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问题。他在文中敏锐地指出:“国民党新军阀蒋桂冯阎四派,在北京天津没有打下以前,有一个对张作霖的临时的团结。北京天津打下以后,这个团结立即解散,变为四派内部激烈斗争的局面,蒋桂两派且在酝酿战争中”。果不其然,“蒋桂战争”在一九二九年初开战,标志着新军阀的混战正式开始。这也是毛泽东把“蒋桂战争”做为这首《清平乐》词的题目的原因。“蒋桂战争”回答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提出的问题,新军阀的混战为建立红色政权,壮大工农武装创作了极其有利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词意分析:</p><p class="ql-block">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九年是中国政治版图发生巨大变化三年。突出表现为几个重大事件的发生。</p><p class="ql-block"> “四一二事件”:四一二事件是蒋介石集团联合桂系白崇禧在上海发动的镇压工人运动,残酷屠杀共产党人的反革命事件。“四一二事件”后,共产党不得不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先后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斗争,建立了工农武装。这一时期,但由于受困于敌强我弱,共产党武装只能在农村偏远地区存在,寻求机会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壮大革命武装。这一时期,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在“蒋、桂、冯、阎、共”五大军事集团中实力最弱,主要分别在全国的偏远山区,但已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p><p class="ql-block"> 在“新桂系”的大力支持下,蒋介石在“北伐战争”和“四一二事件”后,取得了国民党中央和军事领导权。在南京建立以蒋介石为首政军政权,但与此同时,因政见不合,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武汉政府政治势力与蒋介石集团因国民党的主导权问题发生分歧,国民党发生分裂,这就是“宁汉分裂”。宁方主要军事力量就是李宗仁的第七军和何应钦的第一军。他们均主张对汉缓和,实际上是逼蒋退让。南京完全落入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等军事将领的控制之中。在这种形势下,南京完全落入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等军事将领的控制之中。李宗仁等立即致电武汉,请中央迁宁,并停止东征。蒋介石被迫“下野”,辞去了国民党党内职务。</p><p class="ql-block"> 新桂系在宁汉分裂期间,成功运用政治、军事上的不利形势迫使蒋介石下台。进而通过政治手段组建了受新桂系控制的“中央特别委员会”,一并排斥了武汉方面的汪精卫。随后又以中央名义,出兵击败了武汉方面的唐生智,并收编了唐生智在湖南、湖北的部队。此后,湖北、湖南成为新桂系的势力范围。</p><p class="ql-block"> 面对“新桂系”异军突起,蒋介石与唐生智,汪精卫等人迅速联合起来,对抗势力越来越大的新桂系。1927年底,蒋介石、汪精卫策动张发奎,黄琪翔于广州另立中央,企图将新桂系的势力驱逐出广东。因当时新桂系正部署与唐生智的作战,未与广州方面爆发冲突。随后虽然新桂系击败了唐生智,但蒋介石却得以借“广州张黄事变”,得以成功复出。</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八年,国民政府内部蒋介石、新桂系、冯玉祥、阎锡山四大派别联合进行北伐,迅速击败奉系军阀张作霖。使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中国。新桂系也二次北伐中,势力迅速扩张至极盛。</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八年十月与宋美龄结婚,取得了美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东北军阀张学良迫于形势,宣布东北易旗,归顺中央政府,至此,蒋介石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实现了他的人生之巅。</p><p class="ql-block"> 正如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一文中分析的一样,当时中国虽然在形式上实现了统一,但仍有五大军事集团存在,分别是蒋介石为首,有“黄埔系”组成的所谓中央政府军事集团与“新桂系”、冯玉祥、阎锡山的地方武装集团和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集团。这些集团的存在,制约了蒋介石集团的势力发展。</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蒋介石认为他已经具备强大的军事实力,有帝国主义和江浙财团的支持,消灭或削弱这些军事集团成为蒋介石的实现他一统天下的当务之急。</p><p class="ql-block"> 在五个军事集团中,“新桂系”的实力是除蒋介石集团外最强的军事集团。新桂系在“北伐战争”中得以壮大,其势力在两广、两湖和河南、河北部分地区,是蒋介石集团的不可小觑政治势力。</p><p class="ql-block"> “洒下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联合湖南唐生智、广东陈炯明军阀势力,在“两广”、“两湖”地域开展对新桂系的讨伐,新桂系败北,李宗仁逃回广西,白崇禧逃往国外,桂系势力收到严重打击。</p><p class="ql-block"> 军阀之间的战争争夺的是地盘、势力,但造成的结果是民不聊生,哀怨遍野。胜者为王,败者寇。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的声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处处以“校长”、“领袖”身份“呼风唤雨”。在诗人毛泽东眼里,蒋介石虽然取得了“蒋桂战争”的胜利,但由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和不断壮大的革命根据地一定会推翻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统治,蒋介石所取得一切都将是“黄粱美梦”。</p><p class="ql-block">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p><p class="ql-block"> 蒋桂战争的结果是蒋介石军事集团虽然获得了胜利,但国民党的整体势力是减弱的,各军阀派系内部对蒋介石集团的戒备心更强,难以形成凝聚力对付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这就给红军创造了机会。</p><p class="ql-block"> 红一军抓住蒋桂战争机会,攻汀江,战龙岩,夺上杭,在闽西、赣南新建革命根据地,从而形成以瑞金为中心包括井冈山、赣南、闽西连城一片的红色根据地,为建立中央苏区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政权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 “金瓯”原意是金属贵重的容器,后比喻完整的疆土,泛指国土。爱国英雄岳飞有一句豪迈的诗句,“待收拾旧山河”,而诗人毛泽东用“收拾金瓯一片”就是指中华苏维埃政权成立是异曲同工。</p><p class="ql-block"> 1929年7月,中共闽西地区第一次党代会通过《土地问题决议》,闽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分田分地真忙”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一个“忙”字把闽西群众踊跃参加土地革命的热情便跃然于纸上。农民得到赖以生存的土地,更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心,在红军离开苏区根据时,大批的闽西子弟跟随红军长征,闽西红军也是作战最勇敢、牺牲最多的红军队伍。</p><p class="ql-block"> 《清平乐·蒋桂战争》从两个方面描述了1929年前后国共两党的重要事件。即:蒋介石集团和新桂系的战争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土地革命,这两方面是有关联关系的。</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做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造人,他抓住了“蒋桂战争”的天赐良机,取得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胜利,所以《清平乐·蒋桂战争》这首词发表时,已经过了32年的时间,但他经过慎重考虑,精心选择,还是决定词名为《清平乐·蒋桂战争》。诗人一首46字的小令,简明扼要把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做为引子,讴歌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两个法宝结论的正确性,开创了“以诗叙史”的新高度,值得后入借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