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卤、陶 “……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读《楚辞•离骚》,眼前掠过的每一词、每一句,都像天外飘来的代码,让人不得不去绞尽脑汁,缜密到真正匹配它的注解。就拿此句中的灵氛、巫咸来说…… 图片1 “薄暮雷电,归何忧?”——《天问》 ‘灵’,用“手在火上”示意,会让人想到,冻僵的手不灵巧而已。但要理解灵感、万物有灵等词,还得靠甲骨文‘霝’(见图37)。 图37 甲骨文‘霝’字 ‘霝’字下部的‘品’,像雏鸟们朝天张着嘴巴嚷嚷(见图片2)。不言而喻的是,他们的父母会对此回应于:哺育——喂食、护佑平安。<br> ‘霝’字上部的‘雨’,为天的属性。而食物匮乏、安全堪忧的人类,的确处于雏鸟般的境地,只好企盼天来护佑自己。 图片2 ‘品’ 欲“天哺人”,天首先得拟人化,于是‘神’,横空出世。象形“闪電”的甲骨文‘神’(见图38),比照甲骨文‘人’而来(见图39),像两个人的合体(“合体神”),描摹出阴阳的世界。<br> “合体神”,还用一个正立,一个倒立的形式,将甲骨文‘化’字隐藏其中(见图40),彰显着阴阳即‘化’——自然演化的规律,并告诉人也要去‘化’——文化。 图38 甲骨文‘神’字 图39 甲骨文 “人”字 图40 甲骨文‘化’字 然而,‘神’‘人’二字,只是躯体,其最重要的部分——意识,没有包括在内。声音出自口、传达意识,所以,完美的拟人化,还得给神配上‘口’。<br> 不是“電闪雷鸣”吗?雷鸣正好当作神的声音,这样,在“神体”两边画上口,就有了甲骨文‘雷’(见图41)。<br> “下品上雷”,人与神之间,就建立起了语言交流、意识相通的体制。此时,人向神嚷嚷(如祈雨),神会给予回应,雨如期而至——‘霝’! 图41 甲骨文‘雷’字 表示“嚷嚷”的‘品’,《说文》定义为“众庶也”。甲骨文‘庶’(见图42),为一幅“崖下生火”或“火烧石”的画面。<br> “崖下生火”,是在长夜和寒冬里活下来的保障;活着就得吃饭,所以“火烧石”,烧热凹形石做饭吃。<br> “众庶”,则是通过上述举例,表示众人的一致行为或者同一愿望。 图42 甲骨文‘庶’字 图片3 火保平安 图片4 ‘庶’ 既然向神表达的是同一愿望,在族群里选派一个代表去通神,就显得顺理成章。<br> “通神”,或者说,向神祈愿,是人类在极度无助阶段,所形成的对天深深依赖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在刚刚过去的三年疫情中,就曾以“天佑中华”的呐喊,又一次被唤醒。<br> 可是,世上本无神,那个代表又如何不负众望呢? 图片5 巫溪县宁厂古镇 ‘氛’,分、气,像扒开重重迷雾,会解剖、透视之意,这是辨识力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依靠辨识力,探求到真相、真理,掌握自然规律。<br> 具有‘氛’的本领、脱颖而出替大家办事的人,还得通过‘霝’这一关。说白了,就是“灵不灵”。不灵会没人信,灵就继续为大家服务。顺理成章地,灵,就成了这个代表的称谓。<br> 事实上,灵,是各领域、各时代的能工巧匠,正是他们出神入化的表现,才有了诸如钻木取火、石器、食盐、陶器、稻米、房舍、家畜等等创新,才有了人类文明。<br><br> 氛,如果是“祥气”(《说文》),那也是“盐水流域”所拥有的一景:“山气巄嵷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楚辞•招隐士》)。受此环境浸染,现在的三峡人爱吃麻辣火锅,而好多万年前的“巫山人”,已然辨识出了他们成长的方向。 图片6 芒康澜沧江畔的古盐田 “巫咸”之‘咸’,在今天看来,无非指盐所呈现的一种味道,所谓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br> 但在《说文》那里,其字义则截然不同:“咸:皆也,悉也,从口从戌”。王羲之的《兰亭序》即用此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br> 这是怎么回事? 图片7 《兰亭序》“少长咸集” 甲骨文‘咸’字(见图43),尽管经历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沧海桑田,其字形,却奇迹般地保持着最初的形态——用戌(核武器)对着口。<br>这更让人一头雾水。 图43 甲骨文‘咸’字 一看《离骚》繁体版才晓得,屈原除了使用‘咸’(彭咸、咸池),还用了另一个字——鹹(巫鹹)。<br> ‘鹹’(见图38),晚至小篆时才出现,后简化为‘咸’。在简体字阶段,两个‘咸’字,必然会冲突,结果是,后来者居上,“皆,悉”被味道取代了。 图44 ‘鹹’字 但‘鹹’,指味道吗?在我们这儿,‘鹹’读‘寒’,假如有人抱怨某个菜无‘寒’味,会立刻有人作答:“忘记放盐了”。寒代表的是北方,似乎对应了《说文》里的“北方味”。<br> 《说文》:“鹹,衔也。北方味也。从卤,咸声”。所谓“衔也”,是引出‘含’,指出食物味道的非天然属性,食物的天然味道,那是酸甜苦辣。<br> 就表达‘鹹’味来说,‘汗’也可当仁不让。汗味是‘鹹’的,若读作成吉思汗的‘汗’,照样能让人对应“北方味”。难道许慎是在暗示某段历史?<br> 其实,‘鹹’从卤(见图45),即可说明一切。“从卤”的生活,直到今天仍在延续:在小吃摊买个卤鸡蛋、买块卤豆腐干,在饮食店买一些卤肉、或吃一顿卤煮,以及逢年过节自己动手卤几个菜……。<br> 那么,何又为“卤”呢? 图45 ‘卤’的字形演变 图片8 藤篓 甲骨文‘卤’(见图45),记录着人类早期“卤食”的情景:把分属不同集体的食物,先用藤条捆绑,做好标记,然后放在如今叫盐泉的“卤水”中浸泡。<br> 经过一段时间,食物被鹹化,变成腊肉、腊鱼、鹹蛋、鹹菜(如涪陵榨菜)等等卤菜。<br> 卤菜有较长的保质期,成为了‘鹹’的载体。于是,用藤条捆绑着、或用藤篓装着的卤菜,被出行时携带,也被供应给远方的同伴。 图片9 卤味 图片10 咸蛋 图片11 涪陵榨菜 秦岭之北,‘巫’内“小十字”上半部,人杰地灵的汾渭平原(见图46)。<br> “西侯度人”,在几字黄河最后一弯(见图47),中条山西端(见图48),留下了他们的历史印记:将人类用火的起点,标注在了距今180万年的时间节点。 图46 汾渭平原 图47 几字形黄河 图48 中条山 图片12 西侯度遗址 “西侯度遗址”背后的中条山北麓、运城盆地南缘,镶嵌着一个面积130平方公里的鹹湖,名叫“运城解池”(见图49)。<br> “解池”之鹹,来自于池水下一座厚度300米的卤矿。奇妙的是,天承担起了这个矿的开采工作:<br> 雨水沿孔隙渗入地下,溶解矿物变成卤水,卤水以“涌泉”形式(虹吸原理)返到池中;然后干旱,使卤水变浓(蒸发作用),再后,硫酸钠和硫酸镁先一步结晶,形成一张“硝板”,最后,在“硝板”上,其它无机盐结晶,产生苦盐。<br>苦盐变成食盐,则需要人工干预了,方法是用洁净水溶解、再结晶。<br> “硝板”、“涌泉”,是运城解池的两个显著特征,将它们各取一音,即得“阪泉”一词。“阪泉”,作为解池的原始称谓,岂不更有钟灵毓秀的舒适感? 图49 运城解池位置图 图片13 “阪泉”硝板 图片14 “阪泉”嗮盐场 很遗憾,“西侯度人”并不能享受“阪泉”之福。因为125万年以前,汾渭盆地还装着古三门湖(见图50)。河水凿通“第二阶梯东缘”形成三门峡,方才沧海桑田。<br> 之后在此现身的人类,不断变换着称谓。开始,为陕西“蓝田人”(距今80万年)、蓝田“陈家窝人”(距今65万年),其后,是陕西“大荔人”(距今20万年)、山西“丁村人”(距今12万年)。而他们,仍旧享用不到“阪泉”的“卤味”<br> 7万年前,汾河改道,中条山北麓的水系被闭环,“阪泉”才开始具备为人类服务的功能。而首位享受“阪泉”的,为陕西延安“黄龙人”(距今5—3万年),紧随其后的,是创造“下川文化”(距今2.3-1.6万年)、“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以及半坡文化的人类,例如,传说中的炎帝部落。 图50 古三门湖 图片15 蓝田陈家窝人下颌骨 图片16 陕西大荔人遗址 图片17 山西丁村人遗址 从“西侯度人”至炎帝部落,构成了人类的一个轮回,因为他们都对火显得极富灵性。《说文》:“炎,火光上也”,火焰上端,温度最高。这是否意味着,以‘炎’为名的人群,拥有着出类拔萃的用火技能?<br> 1.6万年前的下川文化(见图51),仍停留在‘庶’的原始阶段。距今8000年的老官台文化(见图52),开始有了陶器,而陶器要求的烧成温度,倒是与炎族建立起了关联。距今7000年、被称为“彩陶文化”的仰韶文化,则更能展现炎族的用火之艺。<br> 由石料到石器,只是物理上的外形改变,而由泥到陶,则是化学意义的凤凰涅槃。没有化学理论的指导,古人的制陶灵感从何而来? 图51 “黄龙人”遗址、下川遗址位置 图52 老官台文化位置图 图片18 老官台三足碗 图片19 仰韶文化彩陶片 包山楚简‘盐’字(见图53),指的是用火熬卤。“熬卤”的出生地不在“阪泉”,因为厚度连续增加的“硝板”显示(最厚处达5米多),“阪泉”制盐,自始至终都依靠着风吹日晒。<br> 但处于河谷中的“盐泉”,由于天帮不上忙,不得不借助火来加快“卤水”蒸发。<br> “盐泉”熬卤,需要一座火炉(见图54)、在炉上放一口致密化了的泥埚。由于熬卤周期五天左右(符合陶的烧成周期),如果,“火膛”温度碰巧达到陶化点(如五百度),那么,泥埚埚底接触火的一面,便会产生陶质层。<br> 发现了陶,又知道陶形成的途径,对于熟练掌握热工技艺的人们来说,发明出陶器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终于,世上第一陶,于2万年前诞生了。 图53 六国古文‘盐’字 图54 忠县“涂进溪盐泉”熬卤炉 图片20 郁山“伏牛山盐泉”熬卤炉遗址 图片21 云阳县云安盐场盐灶 “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椒糈,当指芬芳馥郁的竹筒饭、粽子等。陶诞生前,把禾类植物种子做成熟饭,除了竹筒,多数用的是泥埚,为避免泥的混入,粽子便应运而生,成了大众美食。但泥埚做饭费时费力,所以,陶对人的诱惑,无法抵挡:<br>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见图55),出土陶片距今2万年;<br>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釜形器,距今18000年;<br>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陶片,距今1.7万年;<br> 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夹砂陶片,距今1.6万年;<br> 桂林庙岩遗址陶片,距今1.5万年;<br> 淄博赵家徐姚遗址陶器,距今1.32万年;<br> 桂林大岩遗址烧制陶土块,距今1.2万年;<br> 浙江上山遗址陶器,距今11400年;<br> 淄博扁扁洞遗址陶片,距今11000年;<br> 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陶片,距今10800年;<br>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人遗址陶片,距今1万年……。<br> 上述烧陶业的如火如荼,靠的是技艺的传授,人才的交流,刻录着“炎族”,由南向北开创陶器时代的伟大征程。 图片22 做竹筒饭 图55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位置 图片23 两万年前的陶器是啥样 传授陶艺,得先有表述陶的语言。“táo”讲述了陶艺的技术关键:掏土、练泥成胎,确定‘t’;‘烧’为制陶工艺的核心,取其韵母‘áo’。<br> 同样地,‘匋’:其‘勹’,象形于封闭的窑室,其‘缶’,像用杵捣泥、练泥成胎的工序。<br> 而满窑的陶胎能否烧成,决定于掌管窑火调控的“火师”,为此,“火师”洞若观火的形象,便被‘尧’字(见图56),刻画得栩栩如生。 图片24 “练泥成胎” 图片25 陶窑 图56 甲骨文‘尧’字 由泥到陶,是人类历史的进步,由‘炎’到‘尧’,又是什么呢?<br><br> (未完待续)<br> 以上图片、数据来自网络,在此特表感谢!<br><br> 徐敬民<br> 作于2024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