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秉钧 第七章 邻里篇 引言 <p class="ql-block">“远亲不如近邻,</p><p class="ql-block">近邻不如对门。”</p><p class="ql-block">——这是乡间的名谚;</p><p class="ql-block">“择友而交,</p><p class="ql-block">择邻而居。”</p><p class="ql-block">——这是前贤的古训。</p><p class="ql-block">“百金买宅,</p><p class="ql-block">千金买邻。”</p><p class="ql-block">——这是世代相传的邻里情结;</p><p class="ql-block">“千里修书为一墙,</p><p class="ql-block">让他三尺又何妨。”</p><p class="ql-block">——这是邻里相处的千古佳话。</p><p class="ql-block">好邻居是一把伞,</p><p class="ql-block">可以为你遮挡风雨;</p><p class="ql-block">好邻居是一条船,</p><p class="ql-block">可以为你渡过风浪。</p><p class="ql-block">好邻居是一棵树,</p><p class="ql-block">可以为你带来一片阴凉;</p><p class="ql-block">好邻居是一名卫士,</p><p class="ql-block">可以为你赶走门外的豺狼。</p><p class="ql-block">请用真诚和善良,</p><p class="ql-block">架起睦邻友好的桥梁。</p> 好邻居 <p class="ql-block">他们是东西邻居,住在闫康邑中心大街东边。</p><p class="ql-block">西边那家叫闫堂伦,媳妇叫马济华;东边那家叫姜芹仁,媳妇叫闫振英。闫振英是闫康邑长大的闫家姑娘,比闫堂伦长一辈。闫堂伦夫妇一直叫她五姑。</p><p class="ql-block">由于男人长年外出打工,两家来往最多的还是闫堂伦的媳妇马济华和五姑闫振英。五姑比马济华大三四岁,结婚也比她早。五姑又是嫁在当庄,人际关系自然很熟。马济华一嫁到闫家就和五姑搁的邻居。马济华家排行第五,开始时,五姑叫她“他五嫂子”,后来马济华生了大儿子文龙,有时也会叫她“文龙他妈”。</p><p class="ql-block">这里是闫堂伦和马济华的婚房。结婚以后,小夫妻就住在这里单独过日子。马济华刚嫁过来时,人生地不熟的。五姑主动对她说:“我们是亲戚哩,我的孩子跟你公公叫二舅,虽然远房,但娘舅不分远近。我做姑娘的时候,和你们家老宅是前后天,上辈就处得好。现在,我们下一辈又搁邻居了,这也是缘份啊!你有什么事尽管跟我说,缺什么,尽管过来拿去用,不要不好意思。”五姑说话的声音真好听,甜甜的,软软的,说得她心里暖洋洋的。是的,刚建立起来的小家庭,家里常用的东西哪能置办齐全呢?什么簸箕啦,铁筢啦、镢头啦……不是缺这样,就是少那样,既然五姑说了,没有,就到她家去拿来用,时间长了,就跟自家的一样。一来二往,两家人越走越近了。</p> <p class="ql-block">两家子中间只隔一道墙头,墙头不高,他们常常隔着墙头就能说话儿。</p><p class="ql-block">“他五嫂子,在啊?接着——这几棵大白菜给你家,拣好的吃,孬的就喂鸡。”</p><p class="ql-block">说时,只听“啪哒啪哒”几声,就把一棵棵大白菜从墙头上扔过来了。那时,济华刚嫁过来,也不会种菜,五姑家会种菜,长的也好,青菜、波菜、韭菜、辣椒,什么都有,经常送给她家吃。</p><p class="ql-block">“五姑——五姑——在家吗?”济华也会对着墙那边喊。</p><p class="ql-block">“在哩,什么事?”</p><p class="ql-block">“我去我妈家了,带了点苹果和梨回来,给您点尝尝。”话音刚落,就把一提袋苹果和梨送过去了。济华的娘家包果园,她回去,只要遇到果子成熟季节,妈妈总要摘一些给她带回来。只要带回来了,就忘不了分点给五姑家。</p><p class="ql-block">大人走的近,孩子也常在一块耍。不是你到我家,就是我到你家,遇到好吃的,就在一块儿吃,从来不分什么你家、我家的,亲热得像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五姑文化不高,但心灵手巧,农村的事,什么也难不住她。济华就爱和她一起做事儿。下地薅草“划”着她,庄稼打药也“划”着她。有什么不懂的事情,随时随地问她,处处跟着她学。过年了,要蒸馒头、炒炒米了,五姑又成了她的老师了。她教她怎么发面,怎么炒炒米。一个认真地教,一个虚心地学,很快,她也就什么都学会了。</p><p class="ql-block">那时,几乎家家都有缝纫机,可济华家的缝纫机老是跳线,不好使。遇到缝缝补补的,她就去五姑家,用五姑的缝纫机做。孩子的衣缝绽开了,就去她家扎一下。那时农村兴做布鞋穿,扎鞋口、鞋帮,还有扎鞋垫子,都用得着缝纫机。特别是到冬天农闲的时候,济华常常到五姑家用她家的缝纫机做这些针线活儿,两个人边拉呱,边做事儿,总是有拉不完的呱。也不知五姑哪来的那些各种颜色的线儿,管你要什么颜色,她都能给你配上。还有,用过之后,还会让济华带一点回家,留着以后需要时用。</p> <p class="ql-block">麦收以后,遇到大晴天,家家都会晒粮食。这里晒粮食,有个习惯,会把粮食吊在平房房顶上晒。因为是在高处,得风得太阳,干得快。但是,一袋一袋的粮食,运上运下很不方便,济华和五姑常常搭伙儿做。一个在下面将装上麦子的“斗远子”把手钩在钩子上,一个在平房顶上用绳子把“斗远子”吊上去。新打下来的小麦,粒粒饱满,看上去特别喜人。晒粮食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天气变化,防止来雷阵雨。如果是在地里干活,一有下雨迹象,就得往家跑。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两家只要是有一家晒粮食的,两个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往家跑。跑到家,两个人一齐动手收粮食——来得及收的就收起来,来不及收的就先堆到一块,用塑料布盖起来。</p><p class="ql-block">麦子收完了,要秧地瓜了,五姑家的地瓜沟子还没扶呢。家里没牛没犁的,男人又外出打工没有回来,五姑着实有些犯难。他五嫂子早看出来了。就来到她的面前,笑着对她说:“五姑,这事你不用着急,我叫我们家文龙他爷爷帮你扶,保证误不了农时。”第二天一大早,文龙他爷爷就套上犁,帮五姑家扶地瓜沟去了。</p> <p class="ql-block">孩子一天天大了,房子住不开,“他五嫂”家要在前边盖平房。支模板,缺少材料,就到五姑家去找,结果几亩地收的玉米稭子全给她家使了。“他五嫂”要给点钱给五姑,五姑怎么也不答应,你听她怎么说:“这谁跟谁啊,不就是点玉米稭子么,是什么大牛大马啊!还谈钱!用就用了,以后别再提了。”</p><p class="ql-block">两家子,什么事都通融着,你家没有,到我家找;我家没有,到你家拿,从来不讲究。如果有什么急事,跟隔壁说一声就走了,有时连门都不锁。只是临走时,会从大门外传进一句:“他五嫂子,帮我看下门,我出去有点事儿,等会儿就回来。”如果他五嫂子遇到类似情况也是这样,她会隔着墙头说:“五姑,我到小卖部卖袋洗衣粉,家里洗衣粉用没了。你帮我照应一下噢。”</p> <p class="ql-block">季节在一季季变换,庄稼在一茬茬成熟,人也在一天天变老。</p><p class="ql-block">一转眼,“他五嫂”已经做婆婆了。两个儿子接二连三地娶了媳妇,又接二连三地外出打工去了。她自己在家里呆着没事,就和丈夫一起,就投奔在深圳的老三那里打工去了。临走时,家里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惟一不放心的就是儿子结婚时置办的几床新被子,就跟五姑说,想在她家里放一放。五姑半开玩笑地说:“好啊,你拿来吧,别的不怕,就怕老鼠钻进去把它咬了。”说得两个人都哈哈大笑起来。</p><p class="ql-block">他五嫂夫妻俩闯深圳以后,就叫孩子爷爷来看门。正好在这期间,五姑家要翻房子。原来的堂屋,是几十前的老房子,该翻新了。五姑开始犯愁了,翻房子要有个时间过程,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旧的房子拆了,新房子还要一砖一瓦地垒起来,这中间,人往哪住,家里的坛坛罐罐往哪放啊?这天,为他五嫂家看门的文龙爷爷闫振全过来了,五姑就走过去,对他说:“二哥,我们家要翻新房子,没地方住,他五嫂家房子能不能让我们住一下?”闫振全是全庄公认的大好人,他为人厚道,心地善良,说话轻声慢语。他笑着说:“没事儿,你尽管住,我晚上打电话给他们说一下,没事儿。”</p><p class="ql-block">在深圳的“他五嫂”夫妻俩一听,就满口答应了。多少年来,好邻好居的,五姑家也帮我们很多忙,这个忙,我们应该帮。结果,他五嫂当晚就在电话里和五姑说了:</p><p class="ql-block">“五姑啊,听说您家要翻新房子啦,没地方住,就住我们家吧!”</p><p class="ql-block">“他五嫂子,谢谢你啊,这可解决我们的大问题啦!电费,到时间我们来付。”</p><p class="ql-block">“五姑,看你说哪去了,水、电,你尽管用,不用你付钱。”</p><p class="ql-block">“哪怎么能行呢?”</p><p class="ql-block">“那有什么不行,就当是我请您帮我们家看门的还不行吗?明天,就叫他爷爷把钥匙交给你们。”</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电话里不时传出轻松而又愉快的笑声。</p> <p class="ql-block">几年以后,儿子家有孩子了,“他五嫂”又从深圳回来,给儿子带孩子去了。</p><p class="ql-block">有一天,五姑的父亲过来看外孙子,从堂伦家门前经过,正好碰着刚从青岛带孙子的马济华,马上叫住她:“孙媳妇,听说你去青岛儿子家带孙子啦,这次孙子有没有带回来?”</p><p class="ql-block">“二爷爷呀,多亏您还想着我们家的孙子,在上学哩,这次没回来。”</p><p class="ql-block">“下次一定要带回来给我看看。”</p><p class="ql-block">“好的,二爷爷,等放暑假的,一定带回来给你看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后来,放暑假了,马济华把孙子带回来了,老人见了,特别高兴。他一会摸摸孩子的头,一会捏捏孩子的脸,乐得满脸都是笑。</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过去了。现在,两家的孩子都长大了,都在外地安了家。“他五嫂”家的老宅卖给了庄邻,早已成了别人家的房子。五姑家也搬到庄西头住了,原来的老宅空着。“他五嫂”家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闫文龙,在香港一家公司当海员,长年在国外跑,家安在南通。老二叫闫文强,在青岛做生意,全家人落户青岛。五姑家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早经出嫁,两个儿子也都在外地安了家。原来的老宅变得很清静。在外地的孩子,只有在春节回老家时,才有机会见一下老宅,去回味一下当年在这里度过的美好时光。作为老一辈——“他五嫂”和五姑,偶尔也会从老宅前面经过。那晒过麦子的平顶房还在,门前的排水沟也还在,只是巷道里的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每次经过,仿佛还能听到当年两家孩子在一起玩耍的的嬉闹声,当年两家人一起交往的点点滴滴仿佛又重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附:《闫氏家族纪事》写作提纲</span></p><p class="ql-block">走进闫康邑——写在前面的话</p><p class="ql-block">第一章 溯源篇</p><p class="ql-block">一、阎氏起源</p><p class="ql-block">二、赣榆阎氏</p><p class="ql-block">三、阎康邑阎氏</p><p class="ql-block">四、“三让堂”的由来</p><p class="ql-block">五、阎氏家训</p><p class="ql-block">六、赣榆闫氏字辈</p><p class="ql-block">第二章 家园篇</p><p class="ql-block">一、河畔人家</p><p class="ql-block">二、水库情深</p><p class="ql-block">三、美好家园</p><p class="ql-block">四、山乡风情</p><p class="ql-block">第三章 亲情篇</p><p class="ql-block">一、养育之恩</p><p class="ql-block">二、孝亲之道</p><p class="ql-block">三、兄弟之情</p><p class="ql-block">四、夫妻之爱</p><p class="ql-block">五、姑嫂之谊</p><p class="ql-block">六、婆媳之亲</p><p class="ql-block">七、祖孙之乐</p><p class="ql-block">第四章 事业篇</p><p class="ql-block">第五章 公仆篇</p><p class="ql-block">第六章 军旅篇</p><p class="ql-block">第七章 好人篇</p><p class="ql-block">第八章 邻里篇</p><p class="ql-block">第九章 学子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王秉钧艺术简介】</b></p><p class="ql-block">王秉钧,上海启鸿艺术网签约书法家,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研究员,宿迁市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纪实文学《解放上海的故事》(合作)、《村支书日记》,报告文学集《商海弄潮人》,散文集《大美伴我行》等。散文《为父亲送行》荣获中国散文学会颁发的“中国当代散文奖”,并入编《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