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雨纷纷,</p><p class="ql-block">路上行人欲断魂。</p><p class="ql-block">借问酒家何处有?</p><p class="ql-block">牧童遥指杏花村。</p><p class="ql-block">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这首诗。早在80年代是每位孩子耳熟能详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清明回故土祭祖,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头等大事,尤其晋东南地区的人更为重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在回老家的路上多多少少都会出现堵车,不过,自从去年回老家的乡村公路拓宽了,来往堵车、会车难的局面已大有改善。</p><p class="ql-block"> 清明这一天,祭祖能够将祭祀祖宗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下去。即使在外面工作或是路远不能回去的,也会跟父母说清情况,这叫不忘根本。懂得感恩图报,才可以获得祖先的谅解。</p><p class="ql-block"> 其实清明祭祖不仅仅只是祭祖,因为这一天村里村外的人大部分都会聚集于一齐,本家族的人也会得以团聚,因此,清明祭祖同样也是一个乡里乡亲聚会的大好时机,在老家许多人过年郁不回去,唯有清明祭祖一定会抽空赶回去。名义是清明节是祭奠祖先的实则也是一次很好的家庭聚会的好机会。在一个大家族里,见面机会不多,特别是长期在外面工作的人跟家里其它族人见面机会少,久而久之也就生分了。</p><p class="ql-block"> 通过清明祭祖,极有利于促进乡里乡亲和家族凝聚力。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尤其对彼此之间也是情感中的一种培养,同时对乡里乡亲和家族里比较优秀人员也是一种更好的学习,有的乡里乡亲和家族优秀一代为家族年轻做了典范和榜样,通过清明这一天短暂的接触,尽而会从某种意义上引导大伙共同积极向上。这是一个培养家国情怀的良好平台和机会。教育的时间无处无在,乡里乡亲与家族优秀亲人的榜样力量会使青年人这一代心中有家国,心中有动力,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未来发展的一份责任与担当,并主动地去承担自己肩上这份责任与担当,这也是支撑一个人发展的动力源,对促进乡里乡亲与家族相互之间感情健康的维系与持续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p><p class="ql-block">这几年,村上会在清明这一天帮助从外边回村祭祖的乡里乡亲备一顿饭,一是方便大家回来有口热饭,其二,则是沿袭忌空腹上坟民俗的延续,同时也进一步提供了乡里乡亲见面交流的机会。</p><p class="ql-block">如今随着村里大部分年轻人进入城市生活的缘故,目前村里只剩下了一些老人,普遍的乡村,留守的老人免强还守护着这块让人初心不忘的故土。</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地处群山环抱,由白马寺山脚下流入中原的丹河岸边,距市区约三四十公里,原归南河西乡,现划归泽州县的大箕镇辖管,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城里当上工人后,离开老家足足已有四十多年。</p><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过去了,老家的山依旧荒凉,位于村对面半山腰的火车依然一趟趟的南来北往运行着,村的面貌并未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尽管在外头几十年,心中仍永远怀念着老家的山山水水和哗啦啦流淌着丹河水,在老家人们习惯称这条河叫“玉帝河”,这份乡情是无法割舍的。</p><p class="ql-block">当年离开老家,为了一份固定工作,在外几十年,虽然经历了城市的热闹与繁华,但总觉得还是儿时的井水更清甜。</p><p class="ql-block">山坡上的柿子、核桃和酸枣仍然回味在目,让人难以忘怀,每年的清明和中元两个节日回老家祭祖,总感觉还是儿时家的感觉,妈妈不在已过去了九年,老爸走了也有快五个年头了,每逢回到老家的堂屋看到妈妈和老爸二老的遗像时,总觉得二老还活着,儿时兄妹几个围在二老身边的情景仍沥沥在目。</p><p class="ql-block">岁月不饶人,我也成了六十多岁的小老头了,人就是这么一代代的由小变大,由年轾到老年,也就是一个过程,今日的回乡祭祖,不仅仅是为了祭祖,也是给后代做个样子,让这种传统时时代代延续下去,这就是清明祭祖的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