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壮乡

华棣

<p class="ql-block">60年代,曾看过“刘三姐”的电影。刘三姐美丽善良机智,嘻笑怒骂皆是歌,还有那秀丽的自然风光,是我对壮族的最初印象。</p><p class="ql-block">这几年虽旅居北海,但对壮族还是知之甚少。</p><p class="ql-block">前些天去崇左市的明仕田园和德天瀑布游玩,近距离的接触,让我对壮族和他们的家乡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喜爱。</p> 壮乡,山水如画,风光旖旎。 <p class="ql-block">壮族,文化和历史神秘而久远。</p><p class="ql-block">壮族是稻作民族,勤劳善良,崇拜有灵性的,能带来农业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吉祥物,信奉“十二图腾”:蛙、水牛、鹭鸟、鹅、图额、虎、马鹿、大象、金鸡、羊、狗、猴。</p><p class="ql-block">据说蛙(蟾蜍)最受推崇,称其为“蚂拐”。“蚂拐”是天神雷王派到人间的儿女,雷王在天上听到蛙的鸣叫,就播降雨水。于是,风调雨顺,稻作丰收。为唱颂青蛙呼唤雨水的功德,壮族有春节祭蛙神的活动,过“蚂拐”节。</p><p class="ql-block">雷王、虎、图额是壮族始祖“布洛陀”的兄弟,羊、猴等是布洛陀造就。</p> <p class="ql-block">铜鼓,最具代表性的壮族文物。</p><p class="ql-block">相传铜鼓原是煮饭的锅具,当人们吃饱喝足后,把它翻过来敲打,发现声音挺好听,于是作为礼乐之器传播开来。</p><p class="ql-block">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就是出土于广西贵港市罗泊湾西汉墓的翔鹭纹铜鼓。</p><p class="ql-block">铜鼓在壮族享有神圣的地位,每当春节、三月三等重要节日庆典或是婚丧嫁娶等活动,村寨中铜鼓就会被敲响。</p> <p class="ql-block">壮族有自己的文字,从唐代开始在民间使用的古文字叫“方块壮字”,非常繁杂,比我们的汉字难的可不是一丁半点,因为它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成的。</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是不是特别难又非常有趣!</p> 壮家村寨多依山傍水,处处呈现着新农村建设的风貌。 走进陇鉴古寨,看到了壮家的过去。 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陇鉴屯,完整保存着十几幢干栏式民居。<div>这些传统的民居,多为两层杆栏式建筑,楼下养禽畜,楼上住人。</div> 如今的陇鉴屯已成为“德天壮家古寨”景区。 村寨中只有导游和接待人员穿着壮服。<div>短衣短裙,蓝黑为主,绣花滚边,颜色鲜艳,看着端庄得体,朴素大方,精致干练。</div> 好漂亮的绣球! 可以一次端上桌的大菜盘。 <p class="ql-block">认真的当一回小学生,听壮族老师讲课。</p><p class="ql-block">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她说:在壮乡,女儿是家里的宝,而男孩才是赔钱货。</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大家专心听起来。</p><p class="ql-block">壮族青年自由恋爱,对歌、抛绣球等非常浪漫,但娶妻生子并非易事,那可是真正的一波三折。</p><p class="ql-block">一折,订婚礼银很重,一般要送给女子全套银制饰物。所以从儿子出生,父母就要为他积攒银子。</p><p class="ql-block">二折,要“试婚”三年。为了考察男孩是否勤快,善良,孝敬老人,男孩须先到女方家打工,所有的脏活、苦活、累活都要干,且同吃不同住。如果女方或父母发现男方没有责任心,对其不满意,就会在某天早上将一袋大米和一篮鸡蛋放在大门口。无须解释,男孩自动滚蛋。</p><p class="ql-block">三折,通过测试举行婚礼后,新娘还是“不落夫家”,只是在农忙,节庆才到夫家,这样往往持续三五年,直到怀上孩子。</p><p class="ql-block">原来如此,壮族阿妹好有福,阿牛哥是真“牛”!</p> <p class="ql-block">崇左与越南山连山,水连水,景区相连,村庄相望。</p><p class="ql-block">现在的中越边境一片祥和。</p><p class="ql-block">德天瀑布两侧是两国的旅游景区,归春河(界河)上两国的竹排皮艇自由穿行,还可以去对方的景区转一圈。</p><p class="ql-block">2010年开始,中越青年每三年举办一次联欢活动,助力旅游合作,友好交流,相约未来。</p><p class="ql-block">两岸的村民互有往来,有嫁娶联姻的家人亲戚,也有商贸交易的合作伙伴。</p> <p class="ql-block">然而,七十年代,归春河旁的陇鉴屯亦有数间民居被越南的炮弹炸毁。</p><p class="ql-block">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后,陇鉴屯村民积极主动为解放军带路,配合部队参战。战争非常残酷,有一次七名村民同去前线,只生还一人,六人壮烈牺牲。老师的大伯就是这次的烈士之一。</p><p class="ql-block">闻此,不禁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反击战后,边境持续对峙冲突不断,长达十年之久。</p><p class="ql-block">那个时代国家改革开放,内地处处充满致富生机,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而这里,全村男女老少面对战争冲突,义不容辞的负起了“保家守土”之责,与解放军一起镇守祖国南疆,抗击侵略者,终获胜利与和平。</p><p class="ql-block">老师自豪的说:我们是祖国永远的预备队。如今我们这儿,从学生开始就进行军训,全民皆兵。在加快建设美好家园的同时,时刻不忘备战。如若敌人敢于来犯,必让他们有来无回。</p><p class="ql-block">我再次深深感动:岁月静好,那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p> 可爱的壮乡,可敬的边寨英雄,可亲的壮族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