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穆丹哈达

周自衡

<p class="ql-block">站在江边望去,宽宽的江面那边是一片山,绿树掩映中间或闪现出尖尖的红色屋顶,那里是我眷恋向往的圣殿,也是母亲渴望唠叨了一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从牡丹江火车站前乘上公交车,驶过阳明街,驶过江桥,在铁岭河镇下了车向南走,越过部队的家属区,一片高大的榆树后面是一栋二层红砖小楼,这里就是疗养院的家属区了。穿过一片绿地,向南走100多米便是隔江相望黄墙红顶绿树环绕的疗养院了,这里就是母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我记事的时候正是开展轰轰烈烈的除四害运动。礼拜天人们都拿一个长长的杆子,上面绑着一块彩布,大家一起吆喝着哄赶麻雀,意思是将麻雀哄赶得到处飞,等它累了就容易用网逮住了。人们逮住麻雀把爪子铰下来上交,然后把麻雀交给食堂,开饭时就可以吃到5分钱一个的油炸麻雀了。礼拜天院里组织大家到公路边壕沟里去挖蛹,用药盒上面挖个窟窿,挖到的蛹就装进药盒交上去。</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疗养院已经是共产主义的雏形了。每家住在楼里类似公寓的房间里,中间是走廊,使用的床呀柜呀桌子都是免费的,住户只是交少量的房费。吃饭开始时都在一个大食堂,开饭时各家去食堂站队打饭,愿意在食堂吃的话有桌凳,还有放餐具分格的壁柜。后来就分成若干个食堂了,有大食堂是专供家属和工人用的,职工食堂在院里,院里还有休养员食堂,另外家属区还有一个幼儿园食堂。洗衣服有洗衣房,春夏秋季院里有大客车拉着大家组织野游。院里有两个俱乐部,大俱乐部是放电影的,小俱乐部是举办舞会的,学习苏联老大哥跳交谊舞。路西是542部队,有时候大家还去部队的军人俱乐部看电影。大门站岗的士兵端着枪,但并不阻拦我们。</p><p class="ql-block">后来,母亲就把有点发黄的纸拿到家里来,说是反右派写大字报。还用纸糊成彩色的三角形小旗和小刀旗,去市里参加统一组织的游行。再后来就是开展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三面红旗运动,再再后来就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再再再后来就是干部下放劳动锻炼,我跟着母亲去了农村。</p><p class="ql-block">母亲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离开城市来到农村,不会做饭,不会针线活,没有了工作,没有了工资和优渥的生活。母亲多次回疗养院去找领导,和其他单位的下放干部去市政府上访,最后大家得到了一定的安置也就死心塌地在农村了。</p><p class="ql-block">记得每年春天好上火,每天早上母亲都给我冲一碗淡盐水,我上学需要文具,家里的小鸡下蛋母亲从来不舍得吃,用来换笔换本换食盐换棉线。我上学的学校离家12里路,中午带饭没有细粮母亲就粗粮细作,摊煎饼做水磨干粮。常常在油灯下为我们缝补衣服鞋袜,我们需要什么不管多难母亲都会去颠掇摘借。冬天天短,我冒着暴风雪放学回来已经天黑了,是母亲在村头那焦急的身影在等着我。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时母亲都主张我们读书,我和两个妹妹都考上了学校走上了工作岗位。</p><p class="ql-block">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27年了,一生中最愧对的就是母亲。到农村几十年里母亲多次回城里去,到最后母亲的夙望也没能实现。这些年对疗养院的向往和怀念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想那里的一草一木,想那些儿时的伙伴,想那滔滔不绝的牡丹江水。我先后87年14年16年回去过,几十年沧海桑田,早已物是人非,我站在那里,甬路、水池、榆墙,曾经玩耍过的地方,出生的小红楼,连那路边的芊芊小草无不承载着母亲的眷恋和我的思念,那地上那台阶那广场都曾留下母亲的脚印。</p><p class="ql-block">疗养院的南面不远就是江边,站在江边陡峭石砬上,望着滚滚北去的江水,天茫茫心怅怅。烟波浩渺的牡丹江,承载着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哺育了多少儿女投身国家建设中去。母亲就是喝着牡丹江水长大的,她为我们这几个儿女奉献了一生。啊,牡丹江我的故乡。牡丹江发源于吉林敦化的牡丹岭,牡丹是满语穆丹谐音演化而来,哈达是满语山岭,有了牡丹岭然后才有了牡丹江。巍巍牡丹岭,浩荡牡丹江,我什么时候还能见到你,我的故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