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人已经退休多年,看了电视剧《繁花》,不由得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学习话剧表演的经历和乐趣。编辑本美篇文章是回顾与著名演员导演教授合作合影的感受以及他们的经历和成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影视剧表演是乐趣,学表演艺术是一门学问,做人也是学问。台上演戏,台下做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中间的含义,普通人又能解读多少呢?</p><p class="ql-block">本美篇回顾自己学表演时,也顺便介绍自己接触过的优秀表演艺术家们。</p> 孙道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曾经参加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历史题材彩色影片《非常大总统》,由孙道临先生执导并主演,于1986年12月28日上映。</p><p class="ql-block">该片讲述了 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准备举兵北伐,却因陈炯明的背叛而失败,他吸取教训,最终决定走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革命道路。1921年5月,在广州总统府大厅的讲台上,孙中山发表了就职演说。我们参加拍摄的就是这个场景,地点在上海桂林公园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影《非常大总统》职员表</p><p class="ql-block">制作人:陈荣轩、任国梁</p><p class="ql-block">导演:孙道临</p><p class="ql-block">编剧:孙道临、叶丹</p><p class="ql-block">摄影:罗从周、邬烈康、吴伟正</p><p class="ql-block">配乐:吕其明</p><p class="ql-block">剪辑:韦纯葆</p><p class="ql-block">道具:薛顺奎、潘建明、瞿如祥</p><p class="ql-block">美术设计:葛师承、吴伟飞</p><p class="ql-block">录音:冯德耀</p><p class="ql-block">孙道临 饰 孙中山</p><p class="ql-block">张晓敏 饰 宋庆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6年4月23日,在上海桂林公园内拍摄《非常大总统》中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演讲的戏。午餐后,部分群众演员与导演兼饰演孙中山先生的孙道临先生合影。本人在第一排蹲者右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道临(1921年12月18日~2007年12月28日),原名:孙以亮,出生于北京,毕业于燕京大学,中国内地男演员、导演。</p><p class="ql-block">生前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顾问,上海华夏影业公司艺术总监。</p><p class="ql-block">下图是孙道临先生与太太王文娟女士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孙道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大团圆》。1949年,凭借主演的剧情电影《乌鸦与麻雀》获得中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个人一等奖。1954年,主演战争电影《渡江侦察记》。</p><p class="ql-block">1958年,孙道临主演电影《红色的种子》、《永不消逝的电波》,并为引进黑白电影《王子复仇记》中的王子哈姆雷特配音,同年,担任电影《鲁迅传》的解说。</p><p class="ql-block">1959年,出演的剧情电影《万紫千红总是春》上映。1963年,在剧情电影《早春二月》中饰演肖涧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9年,孙道临主演人物传记电影《李四光》。1984年,导演并主演影片《雷雨》(饰演周朴园)、《非常大总统》。1988年,参与主持央视春晚。1999年,执导电影《詹天佑》。2000年,与姚寿康联合执导的传记电影《詹天佑》获得第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5年,获得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7年12月28日,孙道临先生因突发心脏病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86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加《非常大总统》拍摄的群众演员有饰演中外记者的,也有饰演军人的,大家原本互不相识,能够有一次一起参与电影拍摄,而且还是和家喻户晓的沪上大明星一起拍电影感到非常荣幸,大家合影留念!第三排中间戴领结者系本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我是出演群众演员的记者身份,所以我在上影厂挑选了一套西装配领结。</p><p class="ql-block">当天拍摄完成回上影厂,我又试穿了长衫,那只是在电影里才看到过的,试装体会一下穿长衫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后来特地买票进影院观看《非常大总统》影片,也特别留意自己是否在镜头里出现过,结果是一闪而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个小插曲:</p><p class="ql-block">1981年秋季,在经过现场小品表演评审,本人被上海总工会教师工会上海教师艺术团话剧队录取,当年评委中就有话剧表演艺术家乔奇先生的太太孙景路女士(上影厂电影演员)。</p><p class="ql-block">以后的每周四晚上,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学习如何表演话剧,聘请的授课老师是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教师。</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本人被话剧队录取后的团员证,颁发时间是1981年12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1987年春节后,本人和一群喜爱话剧表演的刚参加工作和还在就读的年轻大学生们一起报名参加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艺校举办的话剧表演班。</p><p class="ql-block">下图是1987年2月报名后儿艺艺校颁发的学员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不少珍贵照片由傅建群先生(四人照中站立者,在《雷雨》饰演鲁大海一角)保存并提供,深表谢意!</p><p class="ql-block">下图拍摄于1987年9月15日儿艺排练厅,坐者从左至右:王沙克、陈翔、周岩。</p> 英若诚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7年4月12日,来沪的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先生受邀来儿艺给我们学员讲解话剧表演的体会。英若诚先生曾经在北京人艺表演过多部话剧。</p><p class="ql-block">(老舍先生儿子)舒乙先生对英若诚先生的评价:英若诚是个大演员,既演话剧,又演电影,中外有名。英若诚是个翻译家,他的英文和中文同样流利,正着翻倒着翻都成。英若诚是个文艺组织家,当过导演,当过文化部副部长。这三条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全都绕着戏剧转,这就显得与众不同了,是十足的独一份,除了英若诚之外再找不出第二个人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人艺郑榕先生回忆起英若诚先生说:英若诚在(人艺)剧院有个外号叫“英大学问”,跟他接触的那两三年里,我把在大学里未能完成的作业都完成了,莎士比亚、易卜生等戏剧工作者必读的作品我都是在那时读的。生活中,他是一个随和、幽默的人,对年轻人没有架子,而且时常能迸发出新的想法。</p><p class="ql-block">下图是讲座结束后,儿艺部分老师、我们艺校两个表演班学员与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先生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9年6月21日,英若诚先生生于北京,正红旗赫舍里氏。 少年时就读于天津圣路易教会中学。194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在学生时代,他就开始投身于钟爱一生的舞台艺术活动。由于在教会中学接受英语教育,考入清华又是学外国语言文学,这些都是英若诚先生后来多有翻译创造的优良基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若诚先生于1950年考入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他塑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先后在话剧《龙须沟》、《雷雨》、《明朗的天》、《悭吝人》、《茶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剧中扮演重要角色,充分展示了英若诚丰富的知识面和作为演员的可塑性。</p><p class="ql-block">文革中因被污蔑“勾结”北京市市长彭真而入狱。出狱后不久,他离开北京人艺进入《中国建设》编辑部任英文编辑。文革结束后重回戏剧舞台。因为其英文水平出色,随着中国对外政策的放宽,英若诚先生逐渐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担任起一个重要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集中了人艺中一群优秀表演艺术家。下图是这是傅建群当年在上海外文书店购买的《茶馆》剧本英译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9年,英若诚先生把老舍名著《茶馆》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为话剧《茶馆》访问西欧作了准备。</p><p class="ql-block">1980年春,英若诚先生随曹禺先生赴英国进行戏剧交流,随后又与英国导演合作,为北京人艺排演了莎士比亚名剧《请君入瓮》。</p><p class="ql-block">1982年8月,美国斯诺基金会、富布莱特基金会和美国中部、西部各大学向英若诚先生发出联合邀请,请他作为客座教授为密苏里大学戏剧系讲授表演课,英若诚先生结合教学实践为学生们排演了中国话剧《家》(原小说作者为巴金先生),该剧在美国演出产生了轰动效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4年,英若诚先生在中国电影《白求恩大夫》中扮演童秘书,首次在银幕上展现娴熟的英文功底。</p><p class="ql-block">1982年,英若诚先生在电影《知音》中又扮演了一代大军阀袁世凯。不久后,在中国和意大利合作的电视剧《马可·波罗》中扮演忽必烈,并因此荣获了1982年意大利电视最高奖“银猫奖”最佳男主角称号,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电视界取得的最高个人国际荣誉。</p><p class="ql-block">1987年,英若诚先生出演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名作《末代皇帝》中的男二号。该片后来获得了奥斯卡9项大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3年,英若诚先生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兼影视剧制片处主任。在担任文化部副部长期间积极支持世界语者开展活动,给世界语事业以很高的评价。</p><p class="ql-block">1983年,他又将美国当代著名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并与米勒合作将《推销员之死》搬上北京人艺舞台,同时在剧中成功塑造了主角威利·洛曼。</p><p class="ql-block">阿瑟·米勒的话剧《推销员之死》在百老汇曾经连演742场。《推销员之死》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美国戏剧在中国的首次重大演出。该剧在北京人艺的上演,不仅打破了西方媒体对中国人戏剧鉴赏力的偏见,还大力增进了中美文化的交流。</p><p class="ql-block">1984年8月,英若诚作为密苏里大学常任教授再度赴美讲学,为学生们排演了根据中国昆曲《十五贯》改编的话剧,对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的结合,做了有益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0年5月,因为艺术工作繁忙,61岁的英若诚不再担任文化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1993年,与基努·里维斯联手出演影片《小活佛》中的喇嘛。</p><p class="ql-block">1993~1994年,英若诚先生参与英达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电视连续剧《我爱我家》,扮演重要配角胡学范。</p><p class="ql-block">1998年,英若诚获菲律宾“麦格塞塞新闻文化奖”。</p><p class="ql-block">2003年12月27日凌晨1时35分,英若诚因患肝病导致的呼吸和循环系统衰竭,在协和医院辞世,时年74岁。</p> 蒋锡礽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儿童艺术剧院外的大草坪占地面积3000平米,露天草坪可与室内剧场进行互动,组织各类活动等。</p><p class="ql-block">学员们与儿艺艺校负责人蒋锡礽常务副院长合影,拍摄于1987年4月12日儿艺大草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蒋锡礽先生艺名亨利·欧,是一名美籍华裔演员。他的女儿是《红领巾女孩》的作者。 蒋锡礽先生生于上海,曾就读于圣约翰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上海市文化局等单位工作。1956年被分配到儿艺剧院担任演员。文革期间,他被诬告犯有“反革命罪”,被中国政府拘留并强迫劳动。1980年代初任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业务副院长。</p><p class="ql-block">出生信息: 1927 年 7 月 27 日。</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末代皇帝》剧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国内他曾出演儿童《刘文学》、《刘胡兰》、《雪女王》、《地下少先队》。</p><p class="ql-block">1983年,蒋锡礽先生移居美国并居住在旧金山地区从事电影工作。曾出演美国话剧《女英雄》、《魔戒前传·哈比人》、美国电影《末代皇帝》、《火拼时速3》、《致命罗密欧》、《千年敬祈》*、《美国少林(英语:American Shaolin)》、《2012》、《西域威龙》、《马可波罗》。其中*蒋锡礽先生凭借电影《千年敬祈》获得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演员奖。</p><p class="ql-block">他演的大部分是配角,但他在圣约翰大学就读时的英语基础好,这个年龄段的华人男演员英语好的不多。</p> <p class="ql-block">当年年轻的男女学员都以穿红色衣服为时尚。在儿艺大草坪留影,从老照片可以看清这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造的建筑朝南的部分。</p> 魏淑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员们与上戏授课老师魏淑娴女士合影留念。魏老师是在上戏学表演、教表演,把我们这些非专业学员都当成正规学员来认真传授。当年给我们授课的还有上戏的发音、形体等老师。</p><p class="ql-block">魏淑娴老师后来还担任过上戏表演系主任的领导职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淑娴,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留校进行表演教学至退休,退休后仍担任表演课教师至今。</p><p class="ql-block">195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与游本昌同届),师承熊佛西、朱端钧、及前苏联戏剧专家列斯里和列别柯夫斯卡娅。毕业后留校任教,同时参加导演进修班学习。历任主讲教师、教学组长、表演教研室主任、表演系主任等职务。曾担任过本科班、大专班、进修班等教学工作。1984年7月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淑娴老师的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在话剧《龙须沟》、《一路平安》、《雷雨》、《比翼双飞》、《大雷雨》、《全家福》、《甘蔗田》、《救救她》等演出中担任主要角色。</p><p class="ql-block">导演过的话剧《骆驼祥子》、《雷雨》、《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南海长城》、《曙光》、《下巴里人》、《间隔》、《变形记》、《最后一幕》、《青春禁忌游戏》、《家》、《捕鼠器》等。</p><p class="ql-block">魏淑娴老师教过的明星学生:李冰冰、孙俪、黄奕、郭达、王亚楠、刘威、戴娇倩、任泉、廖凡、丁嘉莉、张秋歌、刘晓峰、佟瑞欣、洪宇宙、周瑜、彭军、张喜前、金梦、郝严、祝君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傅建群一直保存的话剧《雷雨》英文译本,即使到国外也随身携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7年7月12、19日在锦江饭店,与英国籍史密斯夫妇合影,史密斯夫人是马来亚裔,她给我们指导表演。</p><p class="ql-block">下图第一排:刘晓梅;</p><p class="ql-block">第二排:王禾、史密斯夫妇、红叶;</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唐葵、孙小健、王晨杰、薛兰、傅建群、王沙克、xxx?</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7年8月2日晚,在儿艺演出厅刚刚演完《雷雨》第四幕后演员合影。</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本人与扮演繁漪的复旦大学 红叶合影。因为是夏天,那年月室内没有空调,闷热无比,演出结束后,我就急急忙忙地把妆卸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本人与扮演四凤的刘晓梅合影。她当年是在上海外轮代理公司工作。因为我家住在海关大楼,她的公司也在海关大楼办公。刘晓梅的父亲是儿童剧《马兰花》主角马郎的首任扮演者刘安古先生,刘先生曾经也做过儿艺院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7年9月15日,我们艺校表演班部分学员在导演任德耀先生指导下,与蒋锡礽副院长、奚纹老师在儿艺礼堂演出了话剧《雷雨》第四幕。</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演出后的合影。中间戴眼镜老者是任德耀先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本人与《雷雨》中饰演鲁侍萍的 奚纹女士和饰演繁漪的 红叶合影。拍摄时间是1987年9月15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7年10月9日,我们在上海青年话剧团排练表演厅再次演出了《雷雨》第四幕。前来观看的有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赵启正先生(最后排右一)、上海青年话剧团团长陈少泽先生(二排右一)等。</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演出结束后,演员和部分学员与领导们合影。我正式出演剧中老爷周朴园形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雷雨》第四幕全体演员和史密斯女士合影。拍摄时间1987年10月9日。</p><p class="ql-block">左者右一奚纹饰演鲁侍萍,一排左一王沙克饰演周朴园;二排从左至右:薛兰饰演四凤、孙小健饰演周萍、傅建群饰演鲁大海、唐葵饰演周冲、红叶饰演繁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是儿艺艺校表演班部分男学员与史密斯夫妇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7年10月31日,我们学员汇报演出搞大了!在锦江饭店小礼堂(那可是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再次演出了《雷雨》第四幕。前来观看的有上海市副市长刘振元先生(右五坐者)、上海市旅游局副局长王荣璚先生(右四坐者)、锦江集团副总经理侯敏先生(右三坐者)、著名指挥家曹鹏先生(右二坐者)、复旦大学电教部主任徐通瑞先生(左一坐者)以及部分外宾。</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演出后演员和部分学员在台上与各位领导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7年10月31日,王沙克 饰演的周朴园与红叶 饰演的繁漪在《雷雨》第四幕中的对手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8年3月18日,上海英语话剧社成立,当天晚上美国驻沪总领事暨其他官员来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小礼堂观看我们表演的英语话剧《雷雨》和英语古装剧《柜中缘》的演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演英语话剧《雷雨》第四幕饰演者和剧中人物(从左至右):唐葵 饰演周冲、红叶 饰演繁漪、孙小健 饰演周萍、王沙克 饰演周朴园、奚纹 饰演鲁侍萍、王禾 饰演四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傅建群发来了当年《柜中缘》的剧照,拍摄于1988年3月18日。</p><p class="ql-block">此剧中,王禾饰演许翠莲,唐葵饰演许淘气,奚纹饰演许母,柳霖饰演岳雷,傅建群和陈翔饰演的是公差。剧本由周岩电脑制作并打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语话剧《雷雨》繁漪扮演者 红叶、周冲扮演者 唐葵和英语古装剧《柜中缘》岳雷扮演者 柳霖合影,拍摄于1988年3月18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第一排从左至右:唐葵、傅建群、王沙克、孙小健;</p><p class="ql-block">第二排从左至右:陈翔、王晨杰、周岩、柳霖。</p> 乔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张照片是本人与妻子在文艺会堂的一次大型晚会上遇见著名表演艺术家乔奇先生后,让同去的小学同学拍摄的合影照,拍摄时间是1987年2月11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8年3月18日,乔奇先生也出席英语剧社成立活动,演出后我请乔奇先生在我带去的照片背面签名留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演员:乔奇(1921年3月22~2007年6月29日),1921年生于上海,三岁丧父,原名徐家驹,笔名徐慈。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曾担任上海市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1939年参加中法剧社、上海剧艺社任演员工作。在话剧《原野》、《阿Q正传》等剧中参加演出。1941年演出了《桃花湖》、《地老天荒》、《红泪影》等电影。1942年起参加上海艺术剧团,担任《钟楼怪人》、《秋海棠》等话剧的主角。后因病于2007年6月29日晚23点15分去世,享年86岁。</p><p class="ql-block">在病逝前几天,乔奇因做白内障手术住进了医院。手术很顺利,但恢复期间乔奇却突发心脏病,最终抢救无效而去世。所幸的是,由于事发突然,乔奇临走前并没有太大痛苦。他的独生女儿徐东丁透露:“他走得一点先兆也没有,来不及留下什么遗言。”女婿崔杰则说,乔奇从发病到去世仅一天半时间,“家里连一张像样的照片都没准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乔奇和孙景路是一对活跃于舞台与银幕的两栖明星夫妇。乔奇(原名徐家驹),1921年3月22日出生在上海,他一生塑造了130多个电影话剧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1942年,乔奇与孙景路在金星影业公司参加电影《红泪影》的拍摄,出演一对父女的角色,这是两人艺术合作的开端。此后,他们在影片《国魂》、《有一家人家》、《爱情啊,你姓什么?》中再度合作,在表演艺术道路上携手走来、共同成长,成为影剧界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照片具体时间记不得了。只是印象中,在我们部分学员在唐葵家给薛兰(《雷雨》中饰演四凤)庆生聚餐。屋小人挤,但是气氛还是很热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薛兰(上图二排左二)(下图二排右三)当年在市三女中任英语老师,她奶奶曾任市三女中校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轻人中有些还是在校大学生欢聚一堂好激动!</p><p class="ql-block">晚上外面下起了暴雨,回家时有点《雷雨》第四幕即将结尾下雷雨的场景感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青春很短,但是留恋记忆的东西却很深刻。有时拿出相册,看着有联系或失去联络的曾经一起学习表演的同学,感觉还是很幸福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人在编辑制作此美篇时,得到了傅建群先生的大力支持和提供照片资料,在此本人表示衷心感谢!</p> <p class="ql-block">此美篇中名人头像照和部分资料摘自网络,感谢原作者的辛勤付出!</p><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阅览和点赞支持!</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