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他出身于五代业医的中医世家;</p><p class="ql-block"> 他知识渊博,医术全面,精研内、外、妇、儿、骨伤、眼目、咽喉各科,是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之一。</p><p class="ql-block"> 他尤为擅长骨伤科,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用<b>“悬吊复位法”</b>治疗脊椎骨折的医学家,为我国古代骨伤科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他,就是骨科圣手——危亦林,元代医学家,曾任南丰州医学教授,唯一传世的著作<b>《世医得效方》</b>,对元代以前大量方剂精挑细选,保留了许多民间验方,公布了一些家传秘方,是一部综合性医学巨著。</p> <p class="ql-block"><b>【五代业医的背景】</b></p><p class="ql-block"> 危亦林,生于南宋末年1277年,其生平事迹在史书、医传中并无记载,其家学背景仅可从《世医得效方》序言中看出一二。</p><p class="ql-block"> 危亦林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20岁开始从医。他的高祖危云山,游学河南开封时,拜师三国时名医董奉二十五代孙,学习了内科;他的伯祖危子美,从临江刘三点和新城陈某学习妇人科,又从杭州田马骑学习骨伤科;祖父危碧崖随黎川周伯熙学习儿科;伯父危熙载从福建路光明学习眼科,后又随南城周后游学习治疗痨瘵。受家庭熏陶,危亦林自幼读儒书,年长学习中医,随他大伯等学习诊病按脉,潜心学练,继承世代祖先的医学知识。又先后师从南丰江东山,学习疮疡科;师从临川范淑清,学习咽喉口齿科。在系统总结先祖各科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广泛研究古方及其他医家方剂,精研临床内、外、妇、儿、骨伤等科,对疮肿科、咽喉科、口齿科等疾病的治疗,亦有独到的心得和见解,可谓精通医学各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凭着他世代家传之学和自己广博的学识医术,在临床上<b>力求实用与“得效”</b>,誉满杏林,50岁时曾任南丰州医学教授,随后又任官医副提领之职,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医学大家。</p><p class="ql-block"> 危亦林终身行医,经验丰富,注重辨证论治,精通临床诸科。从他的临床成就来看,在骨伤科诊断、治疗方面的成绩尤为突出,是继唐代蔺道人以来又一位杰出的骨伤科专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危亦林应用<b>“草乌散”</b>,主要药物是曼陀罗花、川乌、草乌等,进行骨伤科手术前的全身性麻醉,比日本外科医生华冈青州于公元1805年使用曼陀罗作为手术麻醉药要早五百年。他还首创“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此法比1927年英国医生达维斯,早用了600多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整复手法创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危亦林继承了唐、宋时代的医学理论,并吸取阿拉伯的正骨术,在骨折的整复技术、麻醉方法及选方用药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世医得效方》这本书里记载的正骨手法,有些是对前人正骨手法的发展,有些是他个人首创,对后世骨伤科正骨手法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危亦林在本书中首次将力学中的重力知识运用于正骨手法,此举有着重要的意义。危亦林使正骨科成为独立的学科,为正骨科打下了牢固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来看看他在脊柱复位方面的创新。脊椎骨折分屈曲型和伸直型两种类型,屈曲型占脊柱骨折的90%以上,其中70%以上发生在胸腰段,而以胸11椎、胸12椎、腰1椎、腰2椎为最多。危亦林发明<b>悬吊法</b>时行复位,悬吊法就是针对胸腰段的屈曲型脊椎骨折而设。治疗方法是,<b>“用软绳从脚吊起,坠下身直,其骨使自归窠,未直则未归窠,须要坠下,使其骨直归窠”</b>。他指出脊柱骨折是由于锉伤,即间接暴力引起,这种间接暴力往往造成脊柱屈曲骨折,单纯用手法整复是不可取的,应采用悬吊过伸的复位方式,并强调在复位过程中脊柱必须过伸,否则骨折不能复位。此法也是利用自身重力,再加身直背伸,将屈曲型骨折处牵开伸直而复位,其中“未直则未归窠”蕴含着过伸复位法的原理。</p> <p class="ql-block"> 危亦林的<b>悬吊复位法</b>,不仅在我国医学史上是先例,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创举。现在,有人利用上述原理制成腰椎自动牵引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肩关节脱位”,危亦林继蔺道人“靠背椅复位法”之后又发明了两种方法,即<b>“杵撑作凳法”和“架梯坠下法”</b>。“杵撑作凳法”,是“用舂杵一枚,小凳一个,令患者立凳上,用杵撑在下出臼之处。令一人把住手尾,拽去凳,一人把住舂杵,令一人助患人放身从上坐落,骨节已归窠矣”。此法是利用自身的重力与助手的相对牵引力,沿伤肢纵轴方向用力牵引,再利用舂杵上端为支点的杠杆作用,将肱骨头顶入关节盂内。“架梯坠下法”,是用“两小梯相对,木棒从两梯股中过,用手把住木棒,正棱在出臼腋下骨节蹉跌之处,放身从上坠下,骨节自然归臼矣。”此法原理是,利用自身重力与助手相反牵引力,沿伤肢纵轴方向进行牵引,再利用木棒为支点的杠杆作用,将肱骨头复位。现在中医骨伤科教材上介绍的“立位杠杆整复法”,即是由此法发展而来。以上二法的复位原理都是正确的,但是,“杵撑作凳法”用力较大,易致肱骨上部骨折,或腋神经损伤,所以后人多不采用。</p> <p class="ql-block"> 肘部脱位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对“肘部脱位”的论述和复位方法,与肱骨髁上骨折很相似,而并非关节脱臼。由于当时没有X线技术,将近关节骨折误认为是脱臼是有可能的。危亦林已认识到“手臂出臼”容易挫损筋脉,这一点与肱骨髁上骨折易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病理认识相吻合。因此,《世医得效方》的“手臂出臼”,即是肱骨髁上骨折,是肱骨髁上骨折在骨科治疗史上的最早记载。这个复位方法是:“须拽手直,一人拽,须用手把定此间骨,搦教归窠。看骨出那一边,用竹片夹定一边,一边不用夹,须在屈直处夹。”现在使用的“卧位牵引复位法”,与此法有相似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世医得效方》载有<b>“手掌根脱臼”</b>,其实是桡骨下端骨折。这种复位方法是:“须锁骨下归窠;或出外则须搦入内,或出内则须搦入外,方入窠臼”。危亦林还指出:“只用手拽,断难入窠,十有八九成痼疾也。”因为桡骨下端骨折,多向桡侧、背侧或掌侧移动,只用牵引,不用端提是很难矫正的。这是一种端、提、挤、按的反向复位法,复位原理是正确的,对后世骨伤科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代蔺道人曾发明<b>“手牵足蹬法”</b>,整复髋关节后脱位,对髋关节前脱位的复位,则没有复位方法。危亦林则创造性地提出髋关节前脱位复位法。具体方法是:髋关节脱臼“脚大退根出臼,或出前,或出后,须用一人把住患者身。一人拽脚,用手尽力搦归窠”,“用软绵绳从脚缚倒吊起,用手整骨节,从上坠下,自然归窠”。这是利用自身重力沿肢体纵轴进行牵引的复位法。这种用牵引力复位的原理,以后人有所启发。如《骨科手册》上介绍的髋关节前脱位复位方法,即单独采用牵引法复位。</p> <p class="ql-block"> 膝关节是比较稳定的关节,正像《世医得效方》所言,“此处筋脉最多”,脱位很少见。但是在强大暴力下或特殊的扭转暴力作用下,亦可发生脱位。危亦林认为,膝关节脱位“与手臂肘出臼同”,特别强调脱位后的功能锻炼。复位后,要经常活动,不加固定,但必须防止再脱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踝关节脱位,危亦林称作<b>“脚板上交叉处出臼”</b>,已认识到有内翻和外翻两种类型,并用“牵引反向复位法”进行整复。其方法是:<b>“或骨突出在内,用手正从此骨头拽归外;或骨突向外,须用力拽归内,则归窠”</b>。现代临床上使用的踝部骨折脱位复位法,是由此法发展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危亦林将四肢骨折和关节脱位,归类为<b>“六出臼,四折骨”</b>。“六出臼”指四肢肩、肘、腕、髋、膝、踝六大关节脱位。“四折骨”则指肱骨、前臂骨和股骨、胫腓骨四大长骨干骨折。使得我国在14世纪对全身主要的骨、关节骨折脱位都有了清楚的认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外,危亦林的书中还记载了诸如头、脊椎、胸、肋、肱、前臂、指、髌、小腿等的骨折整复法,及肩、肘、髋、膝、踝等关节及髌骨脱位的整复及固定,很多手法与现在所用的基本一致。其中,有关<b>“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b>的方法,如髌骨骨折后,关节内形成血肿,须用针刀去血,贴药后用竹箍箍住等,是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所载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在医疗器械使用方面,书中还记载了针、剪、刀、钳、麻线、桑白线等,以及缝合用的“曲针”,这些方法均有许多创新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滚足导引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危亦林不但擅长用药,而且强调在骨折和复位经整复后,要经常进行关节功能锻炼,他指出,“才服药后,不可放定。或时又用拽屈拽直,此处筋多,吃药后若不屈直,则恐成疾,日后屈直不得”。已认识到此种损伤易遗留关节强直的后遗症,加强功能锻炼确有必要,这与现代认识有相似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教大家一个方便自我锻炼的<b>滚足导引法</b>,危亦林早已应用于治下肢筋挛缩不能伸,久当有效。</p> <p class="ql-block"> 这个方法适应范围:膝关节、踝关节损伤后,关节失去灵活,可用这个方法导引。久病之后,血循环不佳,踝部足背和足趾等不灵活者亦可采用此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导引动作:</b>患者取坐位,用毛竹一段或者啤酒瓶一只,双足踏在上面。两足用力踩在上面作前后滚动,如一侧有病,则依靠健侧力量来帮助患侧作前后滚动。如两个膝盖有病,前后滚动有困难,可在毛竹筒内穿一根绳子,握在手中来协助膝关节作前后滚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般前后滚动40-60次左右,每天锻练2-3次。滚足导引的作用,可以舒筋活血,分离粘连,活动膝踝关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重视锻炼以方便肢体功能活动恢复的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古代骨伤科治疗的内容,而且为后来骨伤科学的全面发展开创了一条新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正骨药物康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骨折后的中医康复方面,危亦林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及特色,除了功能康复,还擅长内服药物、外用药物康复,提出了骨折康复的一些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康复观、辨证康复观和综合康复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危亦林根据骨伤疾病<b>筋断骨损,气滞血瘀,内外俱伤</b>的病机特点,采用内服、外敷相结合的方法,将活血养血、行气止痛、祛瘀退肿、接筋续骨之药融为一炉,共成一剂,获良好的治疗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一,内重活血化瘀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危氏虽然在《世医得效方》一书中列述骨伤科方剂数十则,但审察各方的药物组成,皆不外在<b>“二十五味方”</b>和<b>“清心药方”</b>两方基础上化裁而成。可以说这两个方是内服方药基本方。二十五味方由香白芷、紫金皮、刘寄奴、川当归、赤芍药、白芍药、黑牵牛、生地黄、川芎、牛膝、乳香、没药、破故纸、木通、自然铜、木香、藿香、木贼、官桂、羌活、独活、半夏、骨碎补、草乌、川乌组成。功效“治跌扑损伤,骨碎骨折,筋碎骨折,筋断刺痛,不问轻重,悉能治之,大效”。清心药方的药物组成是:降真香、香白芷、苏木、枳壳、藿香、丁皮、紫金皮、木香、丁香、木通、山栀子、大黄、莲子肉、沉香、人参、当归、川芎、羌活、独活、花蕊石、乌豆、灯心、赤芍药。凡外伤疾病所致“大小便不通”,“或恶血污,或烦闷暴死”,均可服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外,危氏还创有一张<b>自然铜散方</b>,此方虽然也是在“二十五味方”基础上化裁,但由于本方药简效专,“治打折骨损断,正骨科中经验方也”,为后世少林寺派治伤的主要药物,自然铜散方也成为了后世骨伤医家倍加推崇的方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二,外偏收敛生肌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用内服方药外还用掺药、敷药。掺药,就是将药物研成粉末,直接撤入创口之内以助新肉生长,疮口收敛。危氏指出,如疮孔大甚,可用药物洗净消毒,然后“用降真香、龙骨、没药掺之,肉即生长”。“疮孔给用油单贴,待脓血汁出,莫待蔽塞。如夏月用药,以薄荷叶贴疮孔,一日一度汤洗,又用药掺,如肉上满疮口,用手搦不痛,如好肉一般,即用收疮口药敷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敷药,就是将药物制膏、研末、捣泥或炒热外敷、外贴、外敷于伤处。敷药因其药力直接作用于伤处,故往往“敷之大效。”危氏运用敷药,独具匠心,例如:治打扑损伤,臂臼脱出,及一切痈肿未破者,“用生地黄研如膏,木香为末,以地黄摊纸上,掺木香末一层,又再摊地黄贴上,明旦痛即止”,治刀伤血出不止,“用葱白一大握,炒熟捣烂,乘热敷定,痛与血随止,葱冷再易,立效”;疮口不合者,可“用黄丹、白滑石研细敷之”,等等。危氏的敷药与上述的掺药,弥补了骨伤科中内服药之不足,内外用药,更能提高疗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三,善用止痛麻醉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危亦林吸取前人的经验,制“<b>草乌散”作麻药</b>,药物组成是猪牙皂角、木鳖子,紫荆皮、半夏等。其中的川乌、草乌等,已被现代药理证明具有麻醉成分,如能适当掌握用量,麻醉效果相当可靠。危亦林主张在骨折脱臼整复之前,实行麻醉,然后施术,这与现代骨科临床施术方法完全相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b>。危亦林不仅在学术上造诣很深,而且敢于突破“传子不传女”的传统观念,把五世祖传秘方公诸于世,如治疗水肿的秘传八方.治疗痈疽的秘传十方等,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有利于中医方剂学的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