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在郑州的语文学科中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高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正逐渐渗透到初中阶段。题型趋向多样化,突出能力导向,“公式”和“套路”已经不再适用。思辨能力要求更加凸显,未来语文的工具性要求和审美性要求并重更加明显。读书,已经不是死读书的时代了,要有观点和思想的表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部分 分析考试题目</span></p><p class="ql-block"> 下面从基础知识、能力运用、思维思辨和语言逻辑这几个方面展开分析:</p><p class="ql-block">基础知识:</p><p class="ql-block"> 在这张试卷上还能够被称为基础知识的题目分别是:</p><p class="ql-block">第1、2、4、7、11、15、16、19,共计26分。和以往的试卷相比,有4分左右的向下浮动。</p> <p class="ql-block">以上题目是现在在郑州的试卷中,最无需多言的题目。基础的字音字形和古诗词默写,作为基本功,是95%以上的学生需要百分百掌握的,如果出现问题,后面一定要加倍努力,这是语文成绩的基石,也是硬功夫。</p> <p class="ql-block"> 总结概括题目体现的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是中学生的基础能力,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说,是不能丢分的。如果出现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个是信息的层次性和清晰度是不是明了,一个是语言的表达上是不是做到了对应、简洁。这两点做好了,一张试卷上7-8分题目自然拿下。</p> <p class="ql-block"> 和前文中的古诗文题目同样,这也是课内的必须掌握的题目,此次题目没有进行加点字的翻译,改用选择题,降低了题目的难度,同时翻译的句子较短,都是利好消息,但是后面对于古文的翻译、理解背诵的过程中,还是希望能够归类,找到背诵的方法,在背诵的过程中更多融入理解,俗话虽然说“死记硬背”,但是哪有真正的理解是死记硬背出来的,要明白类型大于背诵,一是文章的内容类型,二是词句的语法类型。</p> <p class="ql-block"> 从古诗文的对比题型来看,之前的试卷已有端倪,其他省市的考试中此类题目屡见不鲜。出题的角度主要围绕情感和意象,此类题目在河南,即便是郑州也不会上很高难度,首先内容都是课内的,其次题目本质就是古诗赏析的背诵之后的罗列,所谓的对比阅读其实就是两个不同内容分析的累加,从前面说的两个角度入手,足够,但还是那句话,要么就是硬功夫,要么就是类型化的理解和背诵。</p><p class="ql-block">能力运用:</p><p class="ql-block">能力运用题型和后面的思维思辨题型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交叉,分别叙述,虽有重叠,但是可以看的更加清晰。</p><p class="ql-block">题目分别为:</p><p class="ql-block">第6、8、9、10、12、13,共计25分。可以将这25分理解为传统阅读理解的25分。</p> <p class="ql-block"> 之所以把第六题放在能力题目里面,是因为自己做题的时候,看到了语音上面的点,答案一出,果然是有,但是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讲,是不是有这个方面的意识,是不是有欠缺,这点还是要注意的。同时,这也提醒了学生们:浏览那些教科书后附的知识卡片非常必要,很多意想不到的得分点可能就来源于此,语法知识虽然在初中不强调,但是都在范围之内。</p> <p class="ql-block"> 8、9、10三个题目连续出现,真是好题啊!什么是好题,就是一看不难,做的时候无从下手,寻找之前的方法和训练套路,发现一个都用不了,这就是好题,但是绝不是说以为偏颇就是好题,从今年的这几个题目来说,没有偏颇的,答案也给的丰富,目前还没有批改,估计也是不会太难为学生。</p><p class="ql-block"> 从题目来看,每个题目都是观点和依据的结合,对于语言逻辑和语言准确性的要求都是很高的,从深层的角度来看,都是语文赏析和生活理解的充分结合,三个题目一脉相承,融为一体。第8题,从人物进入到情境,从情境联系考生生活,给出的答案既来自文章的细节,也来自生活,不是很容易。这和2023年全国高考散文《写个儿子的信》中的问法有很多相同,这就是现在高中题目的下沉,虽然在初中无可厚非,但是面对这种转向,考生们可能来不及了,对于老师来说,还是需要在未来教学中有更多融入。第9、10题目都是别出心裁的,但是在高中题目中又都能看到影子,大胆表达的前提是孩子们必须具备良好的文章赏析能力,结合解题技巧,才能给这个题目做好,独立分析和表达的方向已经很清晰了,不读书,不掌握一些理论,以为刷题的方式已然行不通了。</p> <p class="ql-block"> 这个来自应用型文本的题目,从答案中可以汲取有效的信息有:材料支撑观点、丰富、来源。这些显然是让孩子们对于文字和信息进行有效总结之后的学术表达,其实也算是基础能力,但是这个题目的抽象化要求更高,甚至部分文字对于学生来说,使用起来并不熟练,不过好在分数不高,不是要求所有方向都要写出。但是这种问法是具有代表性的,中考是可能从这个方面来提问的,还是要重视。</p> <p class="ql-block"> 辩论,是在中学的语文课程中要求设计进课程的内容,很多学校都在语文教学互动中加入了辩论活动,但是日常的活动更多是资料的堆砌,对于中学生来说真正的辩论技巧很难呈现,而这个题目之所以是能力题型,就是在其中融入了对于辩论的理解,所谓“抓住对方漏洞”就是一个重要的能力点,需要认知和思维共同起作用。当然,对于信息的筛选,其实难度不是很大。关键在于语言表达上的技巧。</p><p class="ql-block">思维思辨:</p><p class="ql-block">思维思辨在这张卷子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分值不一定最高,但是体现的导向性和指导作用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题目分别为:</p><p class="ql-block">第14、17、18,共计13分(和后面有分数重叠)。</p> <p class="ql-block"> 以上四个题目出现在两个大方向上,但是体现了一个总体的考点——思辨和表达。中学生写的议论文本来是可以思辨的,但是却平行结构居多,只有到了高中阶段才开始尝试二元对立和三元对立,其实很多孩子穷高中三年也没有理解什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高考作文也是一塌糊涂。这几个小题目已经群体化展示了读书和学习中的思辨和表达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对于名著阅读,三年前的郑州模考,其实就已经开始读书的思辨性探究,孙悟空的悲喜人生就作为答案呈现在读者面前,国家整本书阅读的计划在考卷上也得到了体现,这次不管是《西游记》,还是《水浒传》,其实都是这种思辨性阅读的体现,大胆表达,敢于分析,是这些题目的取胜之匙。死读书或者是不读书只看知识点的名著阅读方法已经没有办法来完成这些题目了。九年级学生以此为契机,丰富自己的答题思维,七八年级学生,还是可以好好读读书,讨论讨论的。</p><p class="ql-block"> 对于古文的对比分析,这次出题人其实是用心良苦的,既通过这两篇文章考察了古文的基本能力,同时通过这两篇文章丰富了文学性阅读的空间,从虚构性做平分析的角度对于这个题目进行了创新,是很好的题目,和几年前的是否是虚构性文章作品的问法一脉相承,但是又有创新,都是很好的探索,主要考察一个基础阅读能力抗不抗冲击。</p><p class="ql-block"> 总之,都是读书,要真正地读书,不是背记知识点的读书,在这题目的回答才会自然而然地起来,不会有任何刻意,也是刻意不来的。</p><p class="ql-block">语言逻辑:</p><p class="ql-block"> 在整张试卷上,也有能够容易拿分,但是考察的更多是语言逻辑而不是单纯是思维逻辑的题目,对于考生在文字应用上的考察还是比较明显的。</p><p class="ql-block">题目分别为:</p><p class="ql-block">第3、5、17、18、19,共计18分;作文50分亦可以归入此类。</p> <p class="ql-block"> 这两个题目出现在语言综合运用的位置,自然归入到语言的题目,这两个题目难度不是很大,答案透射出来的其实就是一种流畅表达的考试要求,构建答案的框架是第一步,用较为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是第二步,而第一步是关键,每年在这个题型上第一步都是关键,这点要重点把握。</p><p class="ql-block">17、18、19题见上面分析,不再赘述(每个题目的理解、建构之后,语言都是载体,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要重视语言的框架和准确性)。</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查漏补缺</p><p class="ql-block">查漏补缺之前是需要明确一个思维前提的,未来需要经历两次这大型考试,一个是二模考试(一个事关签约的考试),一个就是最终的中考。这两个考试虽然不能说截然不同,但是要充分考虑到其中的变化:</p><p class="ql-block">二模考试,可以说是郑州对于自己学子的一个终极检验,很多时候,很多学校对于二模考试的成绩认可度甚至高于中考,题目方式和难度会是一模考试延续。</p><p class="ql-block">中考,在河南已经多年都是面对全省统一试卷的,试题的难度和方向都要考虑到几百万中学毕业生的均衡性,一些常规题目和“老套”题目还会出现,题目难度下面是几乎可以预见的,基础因素和题型因素要充分考虑进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客观公允。</p><p class="ql-block">针对上面分析和这些前提,建议方向如下:</p><p class="ql-block">第 第一、基础方向</p><p class="ql-block">基础知识在一张试卷上的占比其实是超过我们日常的想象的,不仅仅是字词那么简单,其实包括了字词、古诗词背记、翻译、信息筛选总结等方方面面,在中考中的占比甚至可以达到,甚至超过百分之三十。</p><p class="ql-block">这个方面的查漏补缺是后面一个阶段很多学生的重中之重,对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要做到不忽视进而不丢分,虽然很无趣,而且范围着实有些广泛,说到古诗文很多同学都是头疼的,但是这个方向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之前我见过郑州语文最高分的同学,他的优秀一方面来自自己的悟性,但是古诗文和周边的翻译、理解,永远是和参考答案一字不差,这就是功夫,所谓天才,背后的那种努力和认真往往被忽视。只有看到这点,并且重视起来,才不会迷茫,才会时时都有事情做,其实对于各个学科的备考都是一样的。切切!</p> <p class="ql-block"> 第二、能力方向能力方向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模的这些关于能力题型的分析中体现出来的能力考察点,一定会在二模中继续出现,甚至是更深入地出现,对于这个方面,此次考试中失分较多的同学,可以从这些题目的答案入手,倒推自己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哪些高级赏析点是薄弱的,从语言、切入点等方面建立起来更加缜密的赏析、分析的思维网络,二模考试中即便是不会,也可以给出自己的一些判断,如果是关键词碰上了,改卷过程中还是可以有机会的。但是这也仅仅是抱佛脚的方法,时间有限,一步一步建立的方式对于这个时候已经不合适了,另外的一个方法就是通过江浙、北京、上海等地方题目的答案分析,可以沟通一些有效题型的解题思路,记住,一定是思路,二模延续这个方式的话,一定是无章可循的,就是一种能力的累积和呈现。这两种渠道,虽然不是万全的,但是终归是有效的。对于中考来说,又是另一种备考的方式了,中考的题目类型前面已经叙述,就是基础性题型占据主导,一定要注意自己各种常规题型在做题的过程中思维完整和语言的逻辑,这样可以确保最终的考试能够少丢分,甚至是不丢分。把河南省过去五年的题目反复做,做透彻,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做了之后,梳理自己的解题思路,对照答题语言。如果都已经拿下了,那就是可以考虑河南省内的一些地市的模拟试题,训练方法都是和真题一样。</p><p class="ql-block"> 第三、表达方向通过考试的答案的对比,同学们除了一些“不会”的题目之外,一定会在会的题目上丢分,这种情况一般就是语言表达的逻辑和准确性上出现了问题。最后的两个多月就是要磨炼自己的答题语言,有一些小的建议给大家:1从语言逻辑上对照答案。所谓逻辑的准确性,就是人家要的答案我们的答案能不能更加有效的对上,这种对上不仅仅是条目的数量对上,还有答题的顺序对上,这就是我们日常说的逻辑,改卷时,停留在一个题目上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将自己会的按照条理讲出来,是最为流畅的得分方式。上面的逻辑是一种逻辑,但是从这次考试的内容上来看,我们还需要关注另外的一种逻辑,这种逻辑就是我们所说的组织逻辑,什么是组织逻辑呢?2从用词的准确性和简洁性上对照答案。很多中等同学在语文备考最后阶段的一个痛点就是语言的准确性,词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是要通过不断对比正确答案,在同样的文本环境下,不断校对,才能形成较为准确的用词习惯,这个用词最终是需要思考的,但是这个思考之前是需要有习惯加持的,看上去是文字的自然流露,但是实际上是有功夫在的,考前两个多月这个方面是可以进行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同时,我们从此次考试的答案中看到了很多处都标注了“逻辑清晰”“逻辑准确”这样的语言,其实现在郑州市的考试导向已经很清楚了,就是需要初中毕业的孩子已经能够拥有较为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几乎没有标准的答案的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到逻辑清晰的重要性,是不是在答案的条目中有专业的词汇,是不是可以用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支撑起来自己的观点,已经在郑州市最高级的考试中得到了验证和落实。如果目标是二模考个好成绩的话,这些内容要重视起来,在日常训练中,训练自己语言逻辑的完整性和条理性,同时要更加大胆,敢于说出自己心中的看法,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不是“说不定就对了”,而是会充分鼓励“大胆品鉴,大胆表达”。当然,如果目标仅仅是中考的话,还是可以按照自己日常复习的节奏按部就班,打破了反而是不好。</p> <p class="ql-block">第四、作文方向从两个方面来说:记叙文:对于生活经历丰富,掌握资料丰富的同学的来说,这是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一个方向,未来的题目不会很偏颇,在书写的又多是自己年纪的生活,在这个前提下,最后的两个多月,就是训练自己的稳定性,在核心事件输出的过程中,做到稳定输出,同时,针对一些较好的文章结尾,找到比较恰当的文章升华的方法,让结尾的输出都能够更加稳定有效。</p><p class="ql-block"> 如果生活经历不丰富,那么就要注意了,进入考场之前,一定要有一到两件事儿,自己能够熟练地写出核心环节,同时能够针对不同题目进行有效变化,不求事件最终一定是最优秀的,可以保证考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完整的文章输出,同时做到心理的提前建设,打好有准备的仗。同时,这部分同学需要能够通过对于优秀文章的结尾语句的分析,仿写几个有针对性的结尾或者开头,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考前储备。</p><p class="ql-block">议论文:看遍了初中同学写的议论文,其实说句良心话,如果掌握了方法,议论文确实是不错的选择,但是从目前初三同学的水平看,即便是郑州最高水平的同学,议论文的逻辑不稳定,语言稚嫩都是很难短时间调整过来的。中考,我是绝对不建议尝试议论文的,虽然本人中考就是写的议论文,但是还是希望孩子们能慎重选择。</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还是想储备一些怎么办,还是储备方法,不要储备具体的文章。所谓方法,就是最简单的方法——快速建立论证结构的两种方式。如果没有听说过,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形成一个分论点的逻辑结构,并且在不同的文章中不断训练自己的逻辑结构,最终实现快手上手。同时,要注意看范文、看阅读理解中的文章,让论证的语言能够更加接近“成熟”。</p><p class="ql-block"> 总体上,就这么多吧,能读到这句话,说明两点,要么就是家里真有考生,要么就是真关注刘老师。每年都会将同样的一些无用之言拿出来分享,其实年年岁岁花相似,备考没有什么诀窍,但是希望每个考生都能有针对性,希望每个看到的老师在后面备考的过程中有更多针对性。当然,太多老师比我经验丰富太多,这些浅陋之言也就是一点热忱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