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古宅,永远的记忆。

青山

东平池厝的记忆 <p class="ql-block">  前言:闽北古镇东平池厝(宅),历经近三百年,规模之大、构建独特、装修精致。清光绪朝廷曾恩賜的一块“贞节”牌匾悬挂在前厅上方,流传着一女子的悲情故事,遗憾的是,古宅却永远消失。 </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清明节回家乡扫墓,顺便看看居住三十年的老屋,东平池厝(宅)。离开家乡多年,对这所宅院有很多眷恋和回忆,有萦绕在心中一缕抹不去的情怀,每当走近老宅就倍感亲切。</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池厝的仓储厅被大队作为粮库之外,还居住着十四户近百口人,拥挤而热闹,我的童年与青少年在此度过。然而,让人痛惜的是,如今宅院荡然无存,原地建了九座新楼房,新的环境让人感觉陌生,瞬间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和难言的沉重,我凝思久久,不禁感叹,三十年的梦悄然破碎,三十年的情戛然而止,近三百年的老宅永远消失,东平从此无池厝。  </p><p class="ql-block"> 忽闻昨夜秋风,</p><p class="ql-block"> 老宅不堪回首月明中。</p> <p class="ql-block">  一 、独特的古宅</p><p class="ql-block"> 池厝位于闽北古镇东平西街,清朝乾隆初年,池姓一先祖看中此地并投入巨资,花了十几年时间建造这座规模之大,装修豪华的大宅院,宅院由前大厅、后大厅、书院、仓储厅构成,以一厅二房一天井的方式构建,便于采光通风和排水,属江南农村典型的复合式民居建筑。大厅以传统的木结构采用木质抬梁穿斗混合式构造,斗拱与房梁接榫,杉木作支柱,用杉木板间隔房间,以夯实的泥墙围护,墙上再用方砖筑砌,称为封火墙,形成房顶相互隔离。室内的地面用大块方砖铺设,台阶用青石板,正大门用青石板制作门框、门槛,上方雨檐饰以灰塑,飞檐翘角,古朴淡雅,大方美观。</p> <p class="ql-block">  从后大厅右侧走廊进仓储厅,该厅座东朝西,位置偏低,是仓储与祭祀的地方,有门通小巷,巷子下方是池家的莱园和池塘。</p><p class="ql-block"> 从后大厅右侧三角间进书汇厅,书厅座南朝北,左右各有五个书房,中间是天井和鱼塘,鱼塘边有精致的木制栅栏。有一侧门通往花园,园内栽种花卉和梨树;书厅屏风后有门通仓储厅,右则一暗门与厨房相连。宅院的构建注重防火,更侧重防盗,有其独特的构思建造。</p> <p class="ql-block">  二、“贞节”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走进池厝大门,看到天井格墙摆放的一排鲜花,十分妖艳,左右两侧廊台阶迈上大厅。据前辈老人说,以前打赤脚的人不许上大厅,有事只能在下栋间等侯。前大厅的香案上方悬掛一块由清朝光绪皇帝恩赐的黄底金字的“贞节”牌匾,格外耀眼,庄严肃穆,让人肃然起敬。据说,一女子年芳十七,嫁于池家,郎才女貌的青年夫妇恩恩爱爱,不久男子赴外地做事,后因患病不幸逝世,女子悲痛欲绝,强忍悲痛在孤寂中熬过三十多个寒暑,默默承受女人生存的各种压力,忍让社会对寡妇的诸多偏见,坚强担起家庭责任,孝敬老人和照顾年少的小叔小姑,她的贤惠善良,俭朴勤奋的品行感动了左邻右舍,受到乡亲们的高度赞誉,多位乡绅联名具文申报,县衙如实上奏,建宁府派人核实后奏报清朝廷,三年后光绪朝廷核准恩赐“贞节”牌匾和大石板牌坊予以旌扬表彰。牌坊和牌匾由建宁府派人用船运至常口,再由人工抬运回,并择吉日举行隆重的仪式,县乡官员带领众亲属向牌坊和牌匾躹弓致敬,闻讯而来的亲朋好友挤满内外厅。池厝,这幢知名度很高的宅院,从此更是远近闻名,震动很大。“贞节"牌匾悬挂在池厝前大厅正上方,大石板牌坊矗立在南街一宅院里,可惜牌匾及大门上的雨檐在文革中被砸毁。</p> <p class="ql-block">  三、池厝的精致</p><p class="ql-block"> 池厝后大厅由左右侧廊拾阶而上,石板铺设的中间通道把天井分为左右两个,天井砌一墩摆放大盆鲜花。大厅左右两壁墙与前大厅一样用白灰打磨的大口形图案,显得细腻、美观、耐久,两条楠木制作的长橙排列下边。两边侧房壁板上段用细木格式装修,内壁用窗纸裱糊,保证室内光亮;壁板下段雕刻花卉、山水和人物图案,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做工精致,更显豪华、壮观、大气。前大厅沒有这般修饰,有人认为资金不够,有人认为是防范盗贼,究其何因,众说不一。</p><p class="ql-block"> 四、老宅的欢乐</p><p class="ql-block"> 池宅内共有二十多个小孩,欢乐而热闹,孩子们上学回家要帮父母做点家务,只有晚饭后才是最开心的时候,可以玩耍做游戏,内外大厅成了最好场所,踢毽子、跳绳,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笑声、歌声、哭声,有时大人的喝斥声,杂吵而喧闹。捉迷藏时,门后、桌下、床铺下都是躲藏的地方,有的小孩弄得蓬头垢面,脏兮兮的,免不了父母的责骂。夏天,第二层大门之处是最凉爽的地方,左右天井微风阵阵,孩子们争先恐后聚挤在这里纳凉,聊天说笑话,当时五十多岁的楠柴大叔会讲故事,孩子们很喜欢,可有人说他胡编乱讲,大叔听了不生气,乐呵呵地说:今天就给你们讲这些,明天叫他们说。第二天,孩子们又簇拥着他讲故事,依然滔滔不绝,好听。</p><p class="ql-block"> 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池厝在历史长河中,风风雨雨近三百年,倾刻之间土崩瓦解,荡然无存,坚固的门庭无法阻挡时光的脚步,曾经的繁华烟消云散,昔日的富贵也灰飞湮灭,往日的热闹喧哗早已寂静无声,老宅回归历史,尘埃落定。但在宅院生长和居住过的乡亲,虽在各方天地,都会记住这座池厝,永远怀念宅院的温馨与欢乐。 有诗曰:</p><p class="ql-block"> 昔人已乘黄鹤去,</p><p class="ql-block"> 此地空余黄鹤楼。 </p><p class="ql-block"> 黄鹤一去不复返,</p><p class="ql-block"> 白云千载空悠悠。</p><p class="ql-block">  </p>